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后感了?赡苣悻F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
最近這幾周在寢室觀看《舌尖上的中國》每一集看完后都有不同的感受。因為這部紀錄片,記錄著美食以及每到菜品身后的故事。其實,《舌尖上的中國》記錄的都是些生活里常見的美食,它匯集了大江南北的美食,表面上描述一個個食物,實際上在表達的是美食背后的故事——辛勤勞作的人們。每看一次,我就會有一種垂涎三尺的感覺,即使我吃不到美味,哪怕找些東西來填飽肚子,都會有一種滿滿的幸福感,美食對于人的誘惑是非常的大的,我相信這些感受也并不是我一個人的,而是所有觀看過這部美食紀錄片的人的感受,或許正因為這極大的誘惑,才會讓這部紀錄片火遍大江南北。
每一集都有著獨特的名字,每個名字都是有著幾個具體的故事來支撐的,每一個故事也都是以一個家庭來進行描述的,首尾呼應,將每一集都做到了最好的闡釋。在這每一集中,都會有幾個令人感到的故事,在這里,要表現的就是隱藏在食物身后的人文關懷。從云南的鹿茸到浙江的冬筍,從南方的水磨年糕到北方的面條,從發酵的腐乳到腌制的臘肉,不得不說,這部美食片是我國大江南北的美食的縮影,它將差異的地域和多樣的美食協調般的組合在一起,不僅讓人們領略到不同食材在采集與加工中的獨特的魅力,也讓人們領略到了隱藏在食物身后的人文關懷。故事中的每一位平凡主人公在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真實地向大家講述了食材最返璞歸真的做法,同時也折射出了當地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習俗,表達了對平凡老百姓的關注和尊重。
《舌尖上的中國》在端上視覺饕餮盛宴的同時,更記錄了中國千年沉淀下來的文化,以及一菜一羹背后的人情溫暖。這一部紀錄片取代多部熱播電視劇,成為熱點話題。該劇被譽為“吃貨必追劇”最大原因,莫過于它在讓觀眾們“一解眼饞”的同時也隨著電視機的鏡頭走遍中國各地,踏上了尋找讓中國人為之幸福且引以為傲的美食之旅。這部紀錄片不僅在娛樂性上做得很成功,更加富有現實意義。“它把美食當做文化來寫,不僅僅停留在‘吃’這一表面現象上,更多的是揭示這方水土、這方人情,把它引申到文化傳承的意義上來。”所探討的問題并不只是“吃”這么簡單,從傳統勞作到食物創新,生活的艱辛和幾代人的智慧結晶,中國人“吃”的傳承和變化已經逐漸凸顯出它特有的國人氣質。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2
這幾天連續熬夜,為的是看中央一套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我的觀感是:以文化的視角談飲食,收獲的是愛國情懷。
小時候就知道一個概念,叫“透食”:剛會吃飯的小兒,經常吃的東西或習慣會記憶一輩子。我們每個普通人,即使他從小吃的食物看起來稀松平常,長大了總是難以忘掉那個味道。居住在廣州再久的北方人總要隔幾天吃頓餃子,南方人少有能習慣北方的大蔥,四川人把吃辣的習慣帶到全國,而對在外地的廣東人來說,最不習慣的就是沒有燉湯了。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我的理解,飲食是一個人文化身份的重要標識。梁實秋先生寫的《雅舍談吃》,寫得很有味道,在描寫飲食之外主要寫的是個人的記憶和趣味,這些個人的記憶與趣味,便是連接在飲食之上的個人文化背景。
今天的中國人處在經濟大發展、社會大變革、人口大流動的時代,飲食也在大流動。在全國任何一個小縣城里,都可以找到川菜館;再大一點城市,可以說是各地菜館應有盡有也不是夸張。流動的中國人嘗到了各地的食物,又把各自家鄉的食物帶到所到之處,人們從而去到哪里都能吃到家鄉的東西。盡管如此,仍然代替不了這食物背后的山水、鄉情、氛圍……
這就是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看似不過是一部關于吃的紀錄片,但它是以現代紀錄片的理念,以展示中國飲食文化為背景,終極展示的則是這飲食文化背后的`人文文化。它契合了經濟大發展、社會大變革、人口大流動時代人們內心的需要,它撓準了這個時代大眾的“胳肢窩”、心頭肉,滿足了許多人的思鄉情結,因此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成為國人鄉愁的集體共鳴。
飲食是流動人口的主要文化記憶。記錄片讓北方人在片中不僅看到熟悉的小麥,還看到廣東的河粉,江浙的年糕,廣西的米粉;南方人不僅看到常吃的稻米,還看到陜西的糜子,山西的哨子面,蘭州的拉面……如果離開當今中國大變革的時代背景,《舌尖上的中國》也許只是一部旅游宣傳片罷了!
《舌尖上的中國》以個人的視角,揭示個人與一個家庭、或者是一個族群的飲食經歷與龐雜沉厚的中國飲食文化史的內在聯系,而且這些個人多數是普通人,不是專業廚師,也不是美女私房菜,他們不是飲食技術表演者,也不是群眾演員,而是參與者,是主角,展現的是他們的生存、情感和命運。所以“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
正是他們,眾多的個人,用辛勤的勞動和超常的智慧創造了燦爛的飲食文化。舌尖是個人的,中國則是共同的。眾多人的舌尖構成中國人的共同飲食體驗,從味蕾到故鄉,從個人的故鄉到眾人的故鄉——就成為了“中國”。超越美食,那些細節與溫情,喜怒與哀樂,讓觀眾不得不贊嘆:多可愛的中國!
從這個意義上講,《舌尖上的中國》也為“愛國主義”這樣宏大的主題探索了“宣傳”“灌輸”的視角!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相關文章:
4.舌尖上的陽江
8.海洋紀錄片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