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渠的觀后感(通用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天渠的觀后感(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渠的觀后感1
我是一個在城里長大的90后,沒有喝過渾濁的水,沒有經歷過過年才能喝米湯飯的日子,更沒有在大山懸崖邊上負重走過路,更別說還得起早貪黑的干活兒了。我無法同曾經歷過窮苦日子的草王壩村鄉親們感同身受,也無法真正體會窮苦日子下的堅韌不屈,只能從《天渠》里尋找那些艱苦的歲月和那堅定不移的信念。
“愚公移山,移山的其實不是愚公,而是政府和群眾!薄短烨防锏倪@段話,一直在我腦海里回蕩。9400米盤纏在懸崖絕壁上的水渠工程在上世紀90年代初實施,是怎樣的不易和艱辛。它不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群眾的全力以赴。黃大發老支書花了整整36年的時間,只為修好這一條渠。沒有技術,他去學;沒有資金,他去申請;資金不夠,他帶頭湊;沒有運輸車,他就去找;懸崖邊上沒人敢下,他第一個上……為了這條渠,他被鄉親們質疑、嘲諷、埋怨,甚至失去摯愛的女兒,但他從未動搖過,始終堅定對黨的理想信念,一直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不斷地告訴群眾——水渠一定要修,草王壩一定要擺脫貧窮富起來,他承諾過的事一定要兌現。
作為基層的一名工作人員,與群眾面對面的機會更多,能更好地聆聽群眾的心聲,了解群眾的需求,知曉基層現況,更能體會到基層工作開展的不易和群眾思想上的差異性。在日常工作中,總能碰到這樣那樣或大或小的事,但無論是什么事,只要是和群眾息息相關的事,就一定得放在工作主心骨上,放在最前面。群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我們就更要多跑幾趟田坎,多開幾次群眾會,多聽聽群眾的意見,多了解當地的明情,多體諒群眾的不易,也多加強正面引導和宣傳,從群眾的角度考慮問題,竭盡所能的為群眾辦事,做到問心無愧,無愧于人民的信任、無愧于黨組織的信任。
天渠的觀后感2
電影《天渠》講的是從上世紀60年代起,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帶領群眾靠著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硬生生的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長期缺水的歷史。
在觀看電影過程中,心情復雜,感慨,感動,感激,幾度熱淚奪眶。
感慨是因為那個年代還有人生活在如此缺水的地方,讓人難以想象,正是因為如此缺水,才出現了共產黨員黃大發這樣的新愚公,花了36年時間,帶頭開創了’天渠’。
感動是因為主人公黃大發的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帶領其他黨員以及老百姓開渠,沒有技術,他去學;沒有資金,他去申請;資金不夠,他帶頭湊;沒有運輸車,他就去找;懸崖邊上沒人敢下,他第一個上,最為感動的是,當他下崖多次后,體力不支時,馬上安排兒子下崖開鑿,兒子不解問原因,答案是:別人出事,我賠不起。這是何等偉大的舍小家顧大家精神。
感激是因為正是有許許多多黃大發這樣的人物,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創造了新時代的新生活。讓我們生活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中。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將以黃大發精神為榜樣,指引我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
天渠的觀后感3
《天渠》講述了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在艱難困苦面前選擇希望,通過知識帶領群眾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渠”,實現脫貧致富的奮斗歷程。
他是“山神”?
他是“當代愚公”?
不,他只是從平凡真實中走來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老人,一個在風雨兼程的執著堅守和戰天斗地中,完成一個共產黨員的承諾的老人。
在觀影后有幾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
年輕的黃支書帶領著群眾因為沒有專業的挖溝、修渠知識,被一場大雨充成了爛泥溝。沒有知識就改變不了命運,但他并沒有放棄,他選擇了希望。連20公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的他決定去水利站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他不比年輕人差,反而比年輕人更賣力。最終,做出了設計方案。這個片段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一點,有知識可能改變不了命運,但沒有知識不可能改變命運。
挖溝、修渠需要大量的經費,在這種困難下,黃支書想到了政府,他打報告給縣里,縣里也高度重視草王壩缺水的問題,協調了各鄉的水利預算款,湊齊了6萬元工程款,但是扶貧不等于分錢,還需要村里群眾湊集資款。一家兩百元成為草王壩村民“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這時候作為黨員的黃支書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他女兒拿出了自己的`“嫁妝錢”,在悄無聲息中村民們一個接一個地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砸鍋賣鐵”湊齊了最后的一萬塊錢。這讓我感受到要想克服困難群眾與政府是密不可分的,這世上根本沒有超級英雄。
影片中唯一的遺憾可能就是黃支書女兒因病去世了,黃彬彩是家里最理解黃大發的人,支持父親的每一個決定,她懂父親的大愛,懂父親無私奉獻為的是誰。父慈女孝,可黃支書作為領頭人,不得不將小愛擱置一邊。當天渠造成,跪在女兒墓前的黃支書再也忍不住對女兒的思念、對女兒的愛在這一刻噴泉而出,嚎啕大哭起來。天渠的成功離不開家庭的支持。
在我看來,要根除貧困,靠的是知識、群眾、政府、領頭人、還有小家的支持,這幾個一個都不能缺。
不干,一點成功的希望都沒有;
干,還有一線生機。
在困難面前,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天渠的觀后感4
電影《天渠》以不起眼的村落發生的感人故事為題材,講述了“時代楷!薄ⅰ叭珖赖履7丁、“2017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的獲得者——黃大發鑿山修渠,帶領群眾戰天地、斗貧窮,共同富裕奔小康的先進事跡。
影片講述了原遵義縣草王壩村黃大發老支書花費36年帶領全體村民修渠的感人事跡。影片開始呈現了黃老書記修渠十年并未取得成功,他毅然決定去縣水利站學習相關修渠的專業技術知識。在第二次修渠時,面臨籌集一萬元資金的難題,黨員黃大發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差點賣掉自己的老本(棺材),女兒彬彩用自己的彩禮錢填補了修渠資金缺口,修渠之路工程順利啟動,修到最險峻的擦耳巖時,工程師退縮了,黃老支書毅然決定自己去鑿渠,其中最深刻的是黃老支書和兒子黃彬權的一段對話,黃老支書說“等會你替我下去鑿渠,我下去好幾趟了頭有點頭昏。”黃彬權問到“為什么是我?”黃老支書回答到“因為你是我兒子,別人我賠不起。”由于修渠工作的繁忙,黃老支書一直無心顧及女兒彬彩的病情,最后彬彩的離世,黃老支書隱忍失去女兒的傷痛,繼續投入到修渠工作中,每一錘都飽含了深深的懺悔和傷痛。
電影再現了黃大發老支書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詮釋了一名基層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于擔當的優良作風。黃大發老支書號召村民上山,歷時三十余載,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了一條長9400米,繞3座高山經3處險崖的生命之渠,結束了滴水貴如油的落后歷史,創造了百姓富裕的美好未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村民交上了一張完整答卷,他無愧于黨員信念、無愧于群眾信任,是一名合格優秀的基層黨員干部。
通過觀看電影,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學習他心系群眾的為民情懷,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切實為群眾排憂解難、做好事、辦實事,凡事想著人民,自覺接受群眾的批評和監督,保持黨員干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要學習他清正廉潔的高尚情操,要懂得感黨恩、守紀律,不為金錢所誘、不為名利所惑、不為人情所困,嚴以律己,弘揚清風正氣,保持黨員本色;要學習他奮斗不止的奉獻精神,在工作中,積極主動,堅守工作崗位,兢兢業業辦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以負責的工作態度、高昂的工作激情,自我加壓,精準發力,強化擔當,努力為社會事業而奮斗終身。
天渠的觀后感5
電影《天渠》講的是從上世紀60年代起,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帶領群眾靠著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硬生生的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長期缺水的歷史。
在觀看電影過程中,心情復雜,感慨,感動,感激,幾度熱淚奪眶。
感慨是因為那個年代還有人生活在如此缺水的地方,讓人難以想象,正是因為如此缺水,才出現了共產黨員黃大發這樣的新愚公,花了36年時間,帶頭開創了’天渠’。
感動是因為主人公黃大發的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帶領其他黨員以及老百姓開渠,沒有技術,他去學;沒有資金,他去申請;資金不夠,他帶頭湊;沒有運輸車,他就去找;懸崖邊上沒人敢下,他第一個上,最為感動的是,當他下崖多次后,體力不支時,馬上安排兒子下崖開鑿,兒子不解問原因,答案是:別人出事,我賠不起。這是何等偉大的舍小家顧大家精神。
感激是因為正是有許許多多黃大發這樣的人物,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創造了新時代的新生活。讓我們生活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中。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將以黃大發精神為榜樣,指引我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
【天渠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天渠的觀后感800字08-09
天渠觀后感(精選5篇)08-09
天渠的觀后感(精選5篇)08-09
天渠觀后感(精選10篇)08-11
天渠觀后感范文(精選6篇)08-09
關于天渠觀后感(精選5篇)08-09
天渠的觀后感范文(精選5篇)08-09
天渠電影觀后感(精選6篇)08-09
最新《天渠》觀后感(精選5篇)08-09
天渠觀后感(通用7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