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何以為家》觀后感(精選19篇)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何以為家》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何以為家》觀后感 1
帶著同情與傷感看完《何以為家》這部催人淚下的影片,在深切同情因戰亂而流亡失所的災民們苦難生活的同時,也對仁愛和平的生活有了更深摯的熱愛。
《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年僅12歲的小男孩恩贊一家,因敘利亞戰爭而逃亡到黎巴嫩后凄慘的生活境況。因為沒有身份證明,父母只能做一些雜工維持生計,孩子們也要在街頭叫賣賺些小錢。因生活困窘,一家七八口人擠住在小小的出租屋里。即使這樣,出租屋的.租金依然是個難題,父母無奈,只好把恩贊的妹妹——一個年僅11歲的小女孩賣給別人。
恩贊知道后試圖帶著妹妹逃離這個家,后來沒有成功,并遭到父母的呵斥,打罵,最后妹妹被賣給了別人做妻子。恩贊為此離家出走,到處尋找,希望有人雇傭他,一次又一次遭到拒絕后遇到了同為難民身份的單親母親泰格雷斯,善良的泰格雷斯收留了恩贊,白天自己去工作,把兩歲的兒子交給恩贊照料。
因泰格雷斯是非法入境,需要一張假身份證件,但是黑市上的假身份證她買不起,只好到處湊錢,在湊錢過程中被警方拘留并關進了監獄,恩贊帶著這個年僅兩歲的孩子想盡一切辦法維持生計,度過了一段極端艱苦的日子,最后實在沒辦法就把這個孩子賣掉了。恩贊回到了原來的家,希望找到證明自己身份的證件,出國逃離這個暗無天日,過著像蟑螂老鼠一樣卑賤的生活!
才知道原來自己一家人都沒有身份證明,同時得知妹妹因懷孕意外出血過量未能及時搶救而死。他憤怒地拿著一把刀沖出家門,把買妹妹的男子捅了一刀,結果被關進了監獄。他控訴了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生了他,卻沒有盡養育的責任,他們連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都得不到解決!并借此向所有難民呼吁,吶喊“希望你們不要再生孩子了!”
嘈雜破舊擁擠的居住環境,以恩贊一家為代表的街頭巷尾四處流浪蓬頭垢面饑餓的眼神,以及沒有合法身份,只能靠打黑工維持生計地位卑微的難民。戰爭!罪惡的戰爭讓無數無辜的平民流離失所!讓無數個家庭陷入水深火熱!
仁愛,和平,穩定,發展,繁榮!1988年75位諾貝爾獲得者在法國巴黎發表聯合宣言: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要生存,必須回到兩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湯恩比博士也曾說過:“21世紀拯救人類的,只有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
要和平不要戰爭!《何以為家》只是戰后難民苦難生活的縮影,為了讓更多的家庭不再重演歷史的悲劇,我們呼吁和平!只有仁愛,才能化解人類的矛盾紛爭,只有仁愛,才能讓社會穩定發展,只有仁愛,才能讓民族繁榮昌盛!
《何以為家》觀后感 2
你是人間的天使,你來這世上,要和心愛的人一起看看太陽。
我曾經以為所有的孩子都像我們一樣,不管家境富裕與否,我們都是帶著滿滿的期待被帶到這個世界,我們都會被父母的愛始終包圍,可這樣根深蒂固了十幾年的想法卻在這樣一部影片面前被擊碎了,魯迅說悲劇就是將你認為美好的東西毀滅了給你看,又或者,只是將你看不到的黑暗撕碎了仍在你眼前,那種無助和無能為力也許才是最令人感到痛苦的吧。
從來沒有因為某個影視劇或影片而難過很久,因為我很清楚的知道,演出來的大多是夸張的不現實的'橋段,但這部《何以為家》之所以可以讓全世界的人為之動容,我想最重要的便是這故事里大多數的情節居然是小小的男主人公自己的親身經歷。我們永遠無法想象在看不到的地方,有著什么樣的黑暗和苦難。就像相信每天的日出一樣,我們無條件的相信著父母給我們的愛,那是一種每個人都從未有過懷疑的,如同餓了就吃飯渴了就喝水般的相信,可我們難以想象的是,這個世上真的有人會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顧自己孩子的命運。我沒有權利評價別人的做法,因為我無法體會他們的苦難,但聽到小小的贊恩說出那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我想每一個人都會被這句話所觸動吧,他是有多絕望才會覺得還不如從未來過這人世間,這個年僅十二歲的孩子被迫承擔了太多他本不應該承擔的責任和苦難,說到底他還只是個孩子啊,是個尚不懂世事的脆弱的孩子,可命運帶給他的,確是我們永遠無法品嘗的苦澀,如果有一天,父母都無法依靠,無法相信的時候,那該是多么的無助和荒蕪啊。
我曾以為父母愛子是本能,可現在我終于相信,在面對生活,社會的無盡黑暗的時候,所有人都會選擇自己,就像影片里對于自己女兒的死亡在短暫的悲痛之后又恢復了麻木的母親,她不是不想拼了命的去保護自己的孩子,她是無能為力,就是這種深深的無力感使觀者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仿佛被鈍器來回撕扯。孩子,唯愿你堅強,唯愿你相信苦難終會過去,唯愿你從絕望中醒來,不再哭泣。
其實悲劇永遠都不只是一群人的苦難,而是一個社會,一種制度的悲哀,所幸總會有人帶著光明照亮每一寸的黑暗。孩子是降臨人間的天使,人世一趟,愿他們都能被溫柔以待,平安喜樂。
《何以為家》觀后感 3
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在法庭控告他的父母,原因是父母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
贊恩是一個成熟懂事的孩子,他不停的在找工作照顧家里的小孩并且處理家事,甚至還幫助妹妹面對突如其來的生理期。但是懂事的孩子并沒有糖吃,他從來沒享受過一個孩子應該有的'寵愛和應有的權益。小男孩就是一個傷痕累累的反抗者。影片中的贊恩從來沒有有成為過小孩子,在現在的逼迫下,無奈下找工作,都成為一種目的或者工具。
電影的官宣賣點“不是所有人的父母都有資格做父母”,故事中,贊恩的父母在沒有經濟條件的基礎上,無力撫養以及教育孩子的狀況下,不停的生育。這是在鞭策成年人,也同時在變成孩子們,對比起來自己的生活有多幸運。
影片中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很少想到自己的事情,懂事的像個成年人。一個被生活百般折磨,沒有得到關愛的孩子,卻始終有一顆善良而柔軟的心。
影片最后是贊恩拍護照的鏡頭,按要求要擺各種姿勢,可是就是不會微笑,這時,攝影師說這是照片不是用在監獄上,是用在護照上時,他笑了,笑的那么猝不及防,陽光燦爛,這是長達兩小時電影里贊恩最開心的時刻。愿每個孩子都可以被世界溫柔對待。
歸根結底,當我們談論家的時候,到底在談論什么?家不是一棟建筑,也和家長的性別、人數無關,更非只有富人才有家。應該有人提供庇佑,有人受到保護;有人承擔責任,使孩童免于流浪、迷茫和惶恐。免于錯位、傷害和憎恨。
不要讓孩子憎恨生育和生命,讓他們明白這是偉大的創造。
影片中還有許多有意思的細節設計,無論是小男孩還是其他人物或者環境因素,或者是劇情許多的細節點。當你沉下心去體會,一切都是如流水般一點點的流入你的血液扎進你的心里。
《何以為家》觀后感 4
夜深了,我眼前一片黑暗,沒有一點光亮,房間安靜得可怕,我卻睡不著,腦中仿佛一直在放映著電影里的場景……
贊恩,一個黎巴嫩的小男孩,電影中的主角,他生在一個沒有愛,沒有溫暖的家庭。他有很多個弟弟妹妹,一開始,未經世事的'他們生活得還很快樂,贊恩每天都靠賣甜瓜汁為生,雖然辛苦,但他已習慣了?墒且惶,他最疼愛的妹妹被父母賣出去了,這讓他痛不欲生,因此,他選擇了在外流浪,后來,他還親手捅傷了殺死他妹妹的人。
我看完這部電影的第一感覺是:不平等!當他那只有12歲的妹妹被賣給有錢人為妻時,我體會到了第一個不平等;當我看到有些難民沒有身份證時,我體會到了第二個不平等。當贊恩說出“請你們不要生孩子了”的時候,我受到了心靈的震撼。
一個那么小的孩子,為什么能說出這樣的話?是因為他在流浪期間看到了人間的疾苦,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這句話是他從內心深處發出來的,不得不說很有道理。既然你生了孩子,就得負責,就要去愛他,去關心他,保護他。如果你不管你的孩子,把他們淪為賺錢的工具,或一個玩具,那當初又何必把他生下來呢?
現在社會,也有很多像贊恩父母的人,他們生了孩子又不管,甚至因為孩子是個殘疾,就丟在垃圾堆里不管了。難道他們是殘疾,就沒有生而為人的尊嚴了嗎?就可以把他們隨意拋棄嗎?這和禽獸又有何區別?
愿人人平等,人人被世界善待!
《何以為家》觀后感 5
什么是家?
有人會說那棟房子就是家,有人會說家人就是家,有人會說廚房里媽媽燒菜的香味就是家……那么,究竟什么是家?
于我而言,家是愛。我見過吃穿住都在車上的養蜂人夫婦,沒有房子,可那是家;我見過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相依為命,相親相愛,那也是家。而這一切,都建立在愛的基礎上,是以愛為紐帶聯系的。
顯然,小男主人公贊恩沒有家,他生活在一個冷漠暴力的家庭中,從未感受過來自父母的愛。所以,在妹妹薩哈離開后,他義無反顧地離開了。贊恩寧可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也要讓自己逃離無愛可言的家。
對贊恩而言,“無愛可言”似乎比“無家可歸”更令人恐懼,那么有家可歸有何意義?
家令你感到安心。只有在家中,才敢脫去滿身荊棘,做真正的自己。只有在家中,才能放肆笑,放肆哭。然而,小贊恩如履薄冰的生活著,在父母眼里,他不是家人,而是工具。所以,他無法感受到安心幸福,身處于此只有痛苦。
家令你感到放松。印第安人有句古話說“雙腳走得太快,需要停下來等一等靈魂”。而家,就是那個歇腳的地方,讓你等回自己的靈魂?v然安家于鬧市中,安家于戰火里,亦可感受到來自靈魂的放松與舒適。
可有家并不容易。贊恩拖著幼小的尤納斯走在燈火通明的街,可這萬家燈火,無一處容他們棲身。他多渴望有個家,真真正正的家,可以家徒四壁,但有他愛的人薩哈、尤納斯,有他想要的愛。很遺憾的是,薩哈走了,尤納斯離開了。扎因的哭泣已不再是難過,而是絕望,是再無家可歸的絕望。
影片定格在贊恩逐漸綻開的燦爛的笑,讓我熱淚盈眶。是的,他還有希望,有擁有一個家的希望。親愛的贊恩,愿你歸來時,有人為你做羹湯,回家路上都是飯菜香。愿你看到最美的風景,等到最暖的燈火。
《何以為家》觀后感 6
愿每一個勇敢的人,都被世界溫柔以待。這世界,并沒有你想象中的美好,也沒有現實中的殘酷,只是在不同人的經歷里,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角色。
看完《何以為家》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實,真實的世界從來沒有太多七彩的泡泡,貧民沒有,富人也不算擁有。
影片講述的.是12歲男孩贊恩的艱難生活。贊恩出生在黎巴嫩社會最底層,父母因貧窮無力教養孩子,卻一個接一個的生孩子,讓他們幫忙補貼家用,可能也有一些希冀有一個孩子能出人頭地,帶著她們走出貧困。孩子們從出生開始就沒有太多平靜喜樂的時光,總是對在生存的邊緣奮力掙扎的日子印象深刻。
贊恩以最純貞的心智不斷扣問這個殘酷的世界,不停的想要尋找世事為何如此的答案。當他遍體鱗傷的坐在牢里才知道沒有人能給他任何回音,從一個12歲的男孩眼里顯露了絕望。
印象最深的是法庭上贊恩安母親對法官說的話:你們沒有權利指責我,如果你像我一樣,你早就自殺,喝藥了。的確,坐在庭審席上的任何人都沒有體會過這些無身份證明的人們暗無天日,東躲西藏的生活,他們并沒有權利站在生活的高處去指點江山,為別人規劃未來。因為他們無法明白身處其中的生存窘境,絕望與悲哀。其實當贊恩將約納斯賣掉的瞬間,其中也有他父母的影子,無奈的松手,即使心里再不舍。因為他知道自己在保護不了他了,顯然贊恩的父母也是如此。小小的人真正能對抗住所有不公,無奈,強大的生活慣性的還真不多見。
這就是黎巴嫩底層人民的生活,也許他們已經做得夠好了,不是嗎?
愿每一個勇敢的人,都被世界溫柔以待。
《何以為家》觀后感 7
以前我總抱怨穿的不好看,食物不好吃,當我看完這部電影——《何以為家》時,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這部影片講述了一位12歲的男孩“扎因”,因為戰亂隨家人逃到國外,過著艱苦的生活。雖然條件很差,但扎因的父母還繼續生著孩子,小小的扎因迫不得已承擔起了養家糊口的重任:賣果汁賺錢、買菜、送貨、帶弟弟妹妹……一天,扎因的妹妹被父母抵押給房東的兒子做童養媳,但不久后卻意外身亡。扎因十分氣憤,拿起刀捅向了房東的兒子……
我未曾想過在觀看影片時我會落淚,但這一幕卻直戳我的淚點:扎因把小尤納斯交給那位辦了假證的人時,我從扎因眼里看到了滿滿的不舍?墒撬矝]辦法!若帶著小尤納斯,他們很有可能都會餓死。把小尤納斯交給別人,自己既有了錢又可以出去旅游,小尤納斯也能找到更好的'人家,且不是一石三鳥?當扎因走的時候,他無數次的回頭望了望小尤納斯,可謂是一步三回頭。當看著小尤納斯邊天真無邪地笑邊朝著扎因揮手再見時,眼淚像雨滴似的打了下來。扎因不知道那個人會對小尤納斯做什么,也許是把器官割下來售賣,也許又轉賣給別人,或許……是我們不敢想的結局。
在影片的最后,扎因一臉平靜地在拍照片。這時,我的心不由得震了一下,難道扎因沒起訴成功?但接下來攝影師的一句話打消了我的念頭:“開心點,扎因。這是護照照片,又不是死亡照片!比缓,扎因第一次在影片中露出了笑容。
若扎因的父母對每一個他們生育的孩子都負責,并有一定能力的話,我想扎因他也不會做出這樣的事來,這該是多么幸福的一家!
我不會再抱怨任何物質上的需求,因為世界上有無數個像扎因一樣的孩子,跟他們相比,我是多么的幸福,我還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同時我也希望,世界上每一位兒童都能過上幸?鞓返纳睿
《何以為家》觀后感 8
影片《何以為家》(《CAPHARNAM》)由黎巴嫩、法國、美國合拍,以小男孩贊恩的視角,呈現出黎巴嫩社會底層兩家人的無奈與悲歡離合。
贊恩為什么下定決心狀告父母?母親(舒亞德)探監時告訴贊恩自己又懷孕了,贊恩被瞬間點燃;既是對父母不負責任的憤怒,也不愿自己未出世的弟弟(妹妹)再遭受他和薩哈的痛苦。
贊恩父母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正如瑟利姆(贊恩父親)所說:不生孩子日子就沒指望,還有人說孩子能給我們支持!因此,他才會阻止贊恩上學;直到舒亞德不斷強調給家庭帶來的種種好處、贊恩許諾不會耽誤打工掙錢之后,才勉強同意。為了與房東拉近關系獲得好處,夫妻倆執意將11歲的女兒薩哈嫁給房東的兒子。
贊恩一心想要保護薩哈,卻由于自己的力量不足,最終沒能阻止這樁婚姻、也沒能帶薩哈逃離這個家;他的希望破滅了,他對這個家的最后一絲幻想也隨之破滅。
相對于瑟利姆夫婦對孩子的態度,拉赫似乎很愛自己的兒子約納斯。然而,看完影片您會發現:拉赫與瑟利姆夫婦一樣任性!拉赫是位外籍勞工,在打工期間生下約納斯。不僅使孩子成黑戶,也讓自己失掉合法身份,不得不購買假身份維持生計;把自己一步步陷入被動,最終被抓,孩子被賣!
被趕出家門的贊恩與拉赫母子相遇了,贊恩請求拉赫收留他;兩個落魄人同病相憐,短暫的相聚讓他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隨著拉赫的'被捕,得不到任何信息的贊恩擔負起照顧約納斯的重任;如果不是路遇年齡相仿的女孩梅森(敘利亞難民),贊恩可能還會咬牙堅持下去;梅森對瑞典的一番憧憬,讓贊恩燃起了希望:他要帶著約納斯隨梅森去瑞典!
贊恩拼命掙錢,攢的錢卻由于房東突然換鎖打了水漂;為了去瑞典,贊恩把約納斯交給阿斯普羅,換來五百美元,從被害者變成了施害者。
導演將贊恩設置為12歲左右是有寓意的:13歲左右是孩子的心理自立期,同時,13~18歲是孩子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他們開始用自己的視角觀察這個世界。
梅森自在度比較高,用自己的勤奮努力實現了換道超車;并在臨走時將自己的全部生意交給了贊恩(善緣廣結)。只是,她換的這個道存在著巨大的風險,還不如放棄幻想,繼續留在黎巴嫩發展。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立在需求基礎上!實現自己的利益,不能以損害別人的利益為代價。
影片中的瑟利姆夫婦、拉赫、贊恩、薩哈和梅森唯命是從,期待走捷徑改變命運,結局都不好。改善命運的途徑在于惟道是從,不斷地修性補漏、積德聚能布場!
《何以為家》觀后感 9
“你兒子還沒有出生就死了,他并不存在,即使是番茄醬也有名字,有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而他沒有!边@是電影《何以為家》中傲慢冷酷的蛇頭對沒有證件的無助又痛苦的單親黑人母親的刺激。這一幕瞬間擊中了我的內心。
這不是黎巴嫩的過去,而是黎巴嫩的現實:黑戶的孩子無法辦理身份證,他們生來只能藏在世界的陰影中——充盈著骯臟、暴力、貧窮、荒謬,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年齡生日,沒有資格接受教育,甚至沒有資格去醫院看病……
誠然,人各有命,命運不是自己能夠選擇的。但是那些黑戶父母們呢?他們有權利選擇在能力范圍內生育,但他們沒有!貧民窟里,孩子們瘦骨嶙峋;地板上,臟兮兮的小身體東倒西歪。在富人家的孩子歡樂學習時,他們卻光著腳丫去賣飲料,去雜貨店打雜工,甚至被賣給雜貨店老板當童妻而不治身亡?墒,贊恩的父母像動物一樣還在不停地繁衍著……
他們沒有家庭責任感,不配做父母!——我曾這么想。直到我看見站在法庭上那因貧困病痛而老得不像這個年紀的贊恩的父母激烈地為自己辯護時,我發現是我站錯了位置。他們的眼眶溢滿委屈的淚水,哽咽著說他們本來想讓女兒薩哈過得好,不想在自己家里沒有活路,沒吃沒喝,沒地方睡,沒被子蓋。并且他們小時候就是這么過來的,他們要是有選擇的余地他們會比別人做得更漂亮。
我的眼眶濕潤了——我不該俯視。他們是難民區的小人物,世界的最底層。這里生活的人們沒有被文化熏陶過,沒有被父母教育過——他們一輩一輩都是這么荒唐過來的。就像曾經的中國農村,外公這輩人誰家不是十幾個弟兄,養不起了和人家換換結個親,再不濟丟掉一兩個。就像百年孤獨奧雷里亞諾何塞這個封閉的大家族扭曲的價值觀——源于社會的荒謬,更多的興許是現實的無奈,畢竟這只能是黎巴嫩黑戶難民父母唯一的選擇。難道悲劇般的命運真的只是不公的命運造就的嗎?魏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曾寫過秦人為躲避戰亂攜妻兒逃至桃花源,安居樂業,生活沉浸在美好里,令武陵人流連忘返。同是落難者為何處境大相徑庭?回顧整部影片,讓我感到悲哀的不是不公的命運,而是人性的泯滅。
法庭上,坐在輪椅上的男人毫無表情地說他沒想到薩拉會死。他認為包括贊恩的母親,當地的女孩子都是十一二歲當童妻給了人,也都活得好好的。而贊恩的父母也如此認為。這竟成了習以為常。薩拉的死沒有喚醒這一群麻木的底層。
貪婪,變態,軟弱,膽怯,欺軟怕硬,患得患失,目光短淺的'人啊,遍布在黎巴嫩的難民區里。他們扮作看客,去消費生活。我想到了《局外人》,這是一群置身于情感之外的冷漠無情的局外人。命運本身只是毛邊紙和宣紙的區別,只要有灰暗人性的墨汁,都能染成純粹的黑。
所幸的是,我看到了十二歲的贊恩的反抗。他保護妹妹把自己衣服給來月經的她當衛生巾以免被大人發現讓妹妹嫁人,他幫黑人媽媽帶一歲弟弟直到實在無力生存,他為妹妹薩拉復仇而怒殺雜貨店老板……
所幸的是,我聽到了贊恩的吶喊。他狀告自己的父母“不該生下我”,這樣的話深深地刺痛了我,我相信,它也能穿越整個黎巴嫩,抵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給世人以警醒。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何以為家》觀后感 10
命運挫折,卻總有人頑強拼搏;道路崎嶇,卻總有人勇往直前。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十二歲男孩贊恩的故事,在苦難的逼迫和現實的壓迫下,離家出走,顛沛流離。一次次的希望,無數次的破滅,但在不懈努力下,起訴親生父母,奪回尊嚴。電影運用了倒敘的手法,剛開始,直接就起訴自己的親生父母,理由是:“因為他們生下了我。”觸動人心。
家,是幸福的港灣,可贊恩的家,卻是無盡的淪喪,對他來說,這兒已不再是家,帶給他的只有折磨與痛苦。我想:他的父母竟然如此愚昧,而贊恩卻如此可憐,他的地位與遭遇甚至不如別人家的狗!為什么?
當贊恩離家出走,遇見哈瑞與她的兒子尤納斯,并在哈瑞被捕后,仍舊不離不棄照顧尤納斯時,是一顆頑強的心,是一片溫暖的情支撐著他。在辱罵、暴力和屈辱下的贊恩,在破敗不堪社會下的他,仍舊心存善念,這樣的意志該是怎樣的頑強?
法庭之上,贊恩帶給觀眾的是無盡的心靈打擊和感動。因為生了他,所以起訴父母。這不負責任的生育無異于一場謀殺!但深不見底的幽暗,不透明的體制,該向誰來追討罪惡呢?這些罪惡何以得到延伸,且代代相傳?居然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無力生育和教育又為何要生?這是對道德的'質疑,對人性的譴責!
影片最后,贊恩笑了,唯一的笑容,是直擊心靈的震撼。他的笑是因為他拍的是身份證,而不是死亡證。他擺脫了一切的排擠,他有了自己的身份,他不再是一堆腐爛的肉。他的尊嚴,宛如他的笑一般綻放。這笑,就像是行走在荒漠,聽見駝鈴聲的笑……
生而不養,斷指可報;生而養之,斷頭可報;不生而養,無以為報。愿每一個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愿每一個社會的走狗,都會被世人譴責唾棄。在命運的安排下,我們似乎都是螻蟻,但不屈服于命運而努力奮斗的,將會是命運的主宰者。坐在黑暗中死蔭里的人,何處是家?我們要尊重每一個人,同情是世界上最傲慢的東西。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是什么讓這些天使變得墮落?又是什么讓這些天使展翅高飛了?亂象不滅,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觀后感 11
與兩友在紐約film forum看黎巴嫩導演Nadine Labaki新片《迦百農》(2020),戛納評審團獎。一友哭得很慘;我極力克制與分析,也有一段沒忍住眼淚(似乎是第一次出現監獄那場,感覺到了、讀導演訪談也印證了,那是真的監獄、真的犯人,很多孤苦無依的小孩,很多非法移民,大概是這種真實的慘令人難過)。
與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與《小偷家族》一樣,關于貧困家庭、關于父母生了孩子卻不養護或無能力撫養給孩童造成的痛苦與創傷。而在黎巴嫩,因為多年戰亂,及近年的敘利亞戰爭難民絕大多數都由發展中國家接收,如黎巴嫩和土耳其。近年黎巴嫩已接納超過一百萬的敘利亞難民,而扮演主人公Zain的12歲男孩Zain就是敘利亞難民,已隨父母在黎巴嫩生活了八年,沒有學上,在街頭長大,艱難度日,從未睡過真的床,全家人擠睡在地上也明白為何片中多次出現全家人擁擠睡眠的鏡頭,皆來自真實。Zain因為這部電影獲得一個難民署的.注意,已全家移居挪威,終于睡到了真正的床,也開始學讀寫。
而成千上萬在黎巴嫩或巴西貧民窟或美墨邊境骨肉分離的孩子,并沒有像Zain那么幸運,依然掙扎在饑餓中、置身于戰爭、政治體系、街頭或父母的暴力之下。Labaki懷孕期間更加留意貝魯特街頭巷尾的窮孩子,他們乞討或作童工為生,她花三年時間調研,采訪這些流浪孩童,了解他們的境況,讓他們的真實經驗說話。她與攝制組在街頭找到Zain,找到敘利亞難民女孩Maysoun。也找到Rahil,那位埃塞俄比亞非法勞工,及嬰兒Yonas(她現實中是女孩)的真正父母,而他們,拍攝之后也真如電影中一樣被逮捕。
因為他們表達自己的真實經驗與情感,有頗多現場發揮,比如Zain追著妹妹Sahar跑那段,他忽然跑起來,全攝制組都跑起來,于是有大段紀錄片般劇烈晃動的手持攝影長鏡頭。實景拍攝,真實人們,所有力求導演不干涉的真實性使得職業演員出身的Labaki認為自己在片中出現不妥,只給扮演Zain律師的自己幾個簡短鏡頭(依然有點違和感)。影片拍攝六個月,素材五百小時,初剪12小時,花了一年多時間才剪到現在的版本兩個小時,但感覺最后半小時還有剪裁的可能。Labaki與丈夫(也是本片作曲)Khaled Mouzanar抵押了房子才獲得資金拍攝此片。音樂在后半段偶有不克制之嫌,再少點煽情力量會更有力。
《迦百農》以法庭戲結構全片令人想起伊朗導演阿巴斯《特寫》;關于這個戰亂中兒童承受成人之罪的令人驚異與心痛的小男孩又令人想起羅西里尼的《德意志零年》。Capernaum(迦百農)原為圣經中一個地名,阿拉伯語意為混亂。這些最易受到傷害的孩子怨恨自己為何被帶到這成人制造的人間地獄這些令歐美觀眾認為匪夷所思的奇觀,也被有些影評人批評為poverty porn,導演對這種cynicism不以為然,她說:應該走出你寫批評的咖啡館,到真實世界去看看----很遺憾,絕大多數寫批評的人都不會去到貝魯特,看到他們認為慘絕人寰到虛假的奇觀真的是那里的日常。真正的Zain認識小女孩12歲被迫結婚或被賣,兒童被強暴、被虐待這樣的電影,不需要多高深的哲理或技巧,這樣有切膚之痛的題材、這樣真切的關注、這樣并非獵奇的態度,就值得推薦。當很多人從歐洲視角妖魔化敘利亞難民,我們可以從近乎難民發源地理解他們的苦痛,而身在充當了戰爭災難催化劑的美國的影評人卻鮮有人提到此點,只狹隘地解讀為個體賣慘故事。
《何以為家》觀后感 12
黎巴嫩爆炸了。本屆政府集體辭職。
地圖上找半天,原來黎巴嫩在這兒啊。
在這樣的當口看了這部去年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赐曛笥X得,還是它的原名Capernaum更貼切主題,Capernaum是圣經新約中記載的一處位于中東的村莊迦百農,現在已成廢墟,在法語中有“混亂”之意。這部被稱作眼淚收割機的電影,我看完居然沒有流眼淚,只是嘆息和沉重。
難民問題不是小家這個視角可以囊括的,它是無法忽視的全人類的問題,某個個體和家庭的救贖與整個難民問題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相比,顯得十分渺小和無力。這種視角下,眼淚不值錢,真正有價值的是變革的力量。當然啦,大陸的翻譯比起港臺好聽太多,灣灣走煽情路線,譯作《我想有個家》,香港更娛樂味十足,《星仔打官司》,你聽聽,是不是有港媒那味兒了。
我不想復述劇情,太麻煩了,強烈推薦沒看過的去看。真實的苦難是超出我們想象的,這部電影帶來的沖擊正是因為真實。沖擊的點太多了,不到十二歲被父母送出去的“小新娘”,兩口子生了一堆孩子沒一個能受教育,為了“黑”下來每天往臉上點痣的非洲媽媽,賣毒品的小孩子和煙霧繚繞中的癮君子少年混混……戰爭、貧窮、愚昧、封閉,不幸碰到哪個都能讓人墜入地獄,但它們又通常一起到來,買一贈三,難分難解。幾年前曾經跟聯合國難民署的人聊天,第一次直觀感受到難民問題的存在?墒枪适潞臀淖诛@然沒有影像給人印象深刻,謝謝這部電影提供了一個紀錄片般的視角。
影片結尾男孩全家得以移民歐洲,男孩終于有了自己的合法身份。然而,這是終點嗎?難民成功移民就是解決之法嗎?對男孩父母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的指責意義大嗎?
雖然我也無法給出答案,但我想,這些同情也好,詰問也罷,都是在隔靴搔癢,并不觸及根本。中東一日不和平,非洲一日不發展,這些人道主義災難永遠不會消失。它們就在那里,叩問著全人類的.良心。除了中東和非洲人民自己,不存在什么救世主,歐洲不是,美國不是,中國也不是。這是《國際歌》告訴我們的。一面剝削,一面同情,是比無知更邪惡的偽善。
民族獨立,和平穩定,消除貧困,普及教育,繁榮發展,哪一步的實現都異常艱難,但無一不是靠自己。中國走過的百年苦難史至少可以給中東和非洲人民做例子,告訴他們,光明是有的。
天安門城樓上的那句不是空話:“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人民是最苦難的,也最有力量,希望人類明天更好。
《何以為家》觀后感 13
一對兄妹因為家里太窮養活不了他們,所以計劃離開家自己到外面闖蕩。一個小女孩被嫁給了年齡比她大很多的男人,結果女孩不幸死了。一個女人離開了像監獄一樣的棲身之所后不得已剪掉了頭發。而她相依為命的小寶寶正處于危險境地中。如果她將小寶寶交給一個男人,她的生活就能得到保障。
贊恩決定起訴他的父母(法迪尤瑟夫和卡薩爾艾爾哈達德飾演),控告他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卻對他和他的弟弟妹妹們疏于照顧,因此影片由一場庭審戲為線索貫穿始終,通過交叉倒敘將贊恩在街頭生活的種種遭遇娓娓道來。該片(獲得了2020年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對演員的要求很高,好在拉巴基發掘了一些令人側目且很有魅力的孩子們扮演這些角色。不過,盡管依然遇到了明顯的困難,但是當小演員們以自己富有想象力的'方式來駕馭成年人為他們創造的殘酷荒誕時,你也會不自覺跟他們一起開心起來。
因為心愛的小妹妹薩哈(11歲的海塔塞德拉伊扎姆飾演)被強迫嫁給了一個雜貨店老板,贊恩憤懣地離開了父母和眾多弟弟妹妹。就像命運召喚一樣,偶遇的反超級英雄蟑螂俠(約瑟夫金巴齊安飾演)將贊恩帶到了一個蕭瑟的游樂園里,在那里,贊恩遇到了來自埃塞俄比亞的難民拉希爾(約丹諾斯希費羅飾演),以及她小心隱藏恐人知曉的寶寶約納斯(博魯瓦蒂夫特雷杰班科爾飾演)。
在這樣一個充滿混亂和暴力的世界里,體面生活成了一種完全不可能實現的奢求,大多數成年人唯利是圖自私自利,最終小贊恩甚至小嬰兒約納斯也被拋在一起自生自滅。
美好和恐怖相互交織,這樣的童話故事最吸引人,而童話的結局總是樂觀的,總是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足夠熱心,開闊眼界看這個世界,一切改變都有可能發生!逗我詾榧摇坊旧弦沧裱诉@樣的邏輯。從上空鳥瞰拍攝(由攝影師克里斯托弗奧恩拍攝)貝魯特的貧民窟,輪胎被當做裝飾品點綴在臨時搭建的屋頂上,這一幕就像是一幅復雜的畫作。
你可能會注意到構圖的優雅,同時知道這個地方包含了這么多的人類痛苦。而這正是重點。拉巴基用許多方法來觸及我們的良心和意識:這部電影似乎在問,這些孩子的不堪遭遇,這些我們時代的陰暗面,你希望子孫后代看到嗎?
當看到在贊恩一家人居住的破爛不堪的公寓里那個被拴在家具上哭鬧的嬰兒時,不由想起了爾冬升的《門徒》中沾染毒癮的張靜初被注射毒品意外身亡后遺留下來的那個餓壞了的小女孩。
與并不畏懼于講述父親賣孩子、遺棄孩子或其他復雜道德困境故事的達內兄弟的電影類似,《何以為家》聚焦當下,揭露事實。生活依然需要改變。有無數沒有身份證明的難民兒童,他們從未上過學,每天都是為了生存而活著,這是當今中東地區的現實,他們的故事需要被更多人聽到看到。
《何以為家》代表黎巴嫩獲得了今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就在去年,同樣來自黎巴嫩的齊德多爾里執導的《羞辱》也入圍了第90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國家不幸詩家幸,希望中國也能多拍一些這種正視問題揭露現狀的優秀電影。
《何以為家》觀后感 14
看這個影片最大的感觸是,幸好我生長在中國。這些年中國越來越強大,保佑著中國千千萬萬的小家,讓我為自己是一個黃種人而感到自豪。
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小男孩起訴他的父母,控告他的父母,生而不養。忘記是什么場景下聽說了這部電影,因為題材很新穎,令我有些震驚,未成年控告父母,上法院,這是我知識范疇里的第一例。我深刻明白父母生而不養,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太過太過現實,當時并沒有去電影院看,一是最近越來越忙,二是人越長大,心越柔軟,接受不了殘酷的事物,美名其曰眼睛容易進沙子。
在出差的這個夜晚,拿起手機刷了這部影片。
既感慨生活的不容易,又感慨生長在中國的幸運。
贊恩是不幸的,卻又是幸運的。不幸的是他的出生,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下,幸運的是他最終發起反抗,得到了相應的良性結果。在他的身上我看到千千萬萬和他一樣背景的小孩,敘利亞、非洲等等,這樣的小孩很多。以前說窮是一切的根源,窮讓他們一代一代,惡性循環,生一個再生一個,總覺得生完才會有更好的生活,這就好比舊社會中的中國,那時候也是這樣,越窮越要生;而現在不只是窮,還有許許多多的.戰爭導致,讓那些小孩在該讀書的年紀,卻要承受不該有的磨難。
想起《火影忍者》里,村落的建立,就是千手柱間在經歷了弟弟們在戰爭中犧牲、經歷了太多的打打殺殺,想要結束這一切,創立一個沒有整天打打殺殺、安全的環境,小孩們可以愉快地讀書,商人們做著生意,忍者之間相互切磋忍術,一切都是美好舒服愉快的。最后的最后,我希望世界和平,國泰民安!
《何以為家》觀后感 15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制作的劇情片,該片于2020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經歷生活,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影片中小男孩雖然年僅12歲,卻要到雜貨店打工補貼家用,小小年紀的.他臉上寫著與他年齡不相符的滄桑感和疲憊感。生活在今天的中國,完全沒辦法想象,在那樣的生活環境下,一個孩子如何能夠生存下去。因為沒有身份證是黑戶,沒有辦法接受教育,也沒有辦法找到一份能夠負擔起家庭生活的工作報酬,改變生活境況沒有一點希望。然而就是再這樣的環境下,父母還一個孩子接一個孩子的生,更加劇了整個家庭的貧困。整個觀影過程,試圖去感受主人公的心境,全程只覺得壓抑和無奈,以及深深的絕望。但是就如老話說的針不扎在自己身上是不會感受到其中真切的疼痛感的,僅僅作為旁觀者都難以承受,當事人又該如何去承擔這一切。而更令人感到絕望的是,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那么一群人正在經歷著影片主人公所經歷的絕望,而他們絕大部分沒有像主人公那么幸運,能在片方的幫助下過上新的有希望的生活。
觀影結束之后,我想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要珍惜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對于現在所擁有的靜好生活懷抱感恩之心。我們更應該努力,為了讓這個世界更美好更有希望而更努力一點,盡自己所能為能夠在更多孩子臉上看到笑臉而更努力一點點。
《何以為家》觀后感 16
得知了生活的苦難算不得明智,是我之前一篇文章的標題。當時,我深陷在對于自身懶惰與普通的迷惘之中。這是人類經常遭遇的事情,因為欲望的無法滿足,或者其他。
所以,看《何以為家》的時候,我就想:那么,認清邊緣人群的苦難,又能干什么呢?難不成展露我們這些世界幸運兒,處于大多數人類位置的幸運兒流露出來的同情?對苦難產生同情不是一件壞事,但如果僅僅只有同情,同情帶來的憐憫與不自覺的過分關懷,則只會顯得幸運人類高傲無比。就如同,17年人們風涌般夸贊范雨素的文章寫得好,但這些贊揚都是以范雨素是一名保姆作為前提預設。“一名保姆,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可真棒,真不容易!边@樣話,如果不加判斷,好像也沒啥錯誤的。
可將話拆解開,讀者看官們可能發現,圍觀的人類是因為同情而進行俯視,重新建立一套文學標準夸獎范雨素。這種夸獎與同情在互聯網上流傳由來已久,無法溯及過往。所以,看見弱勢群體、邊緣人群時,在自然而然流露出同情以外,我們還得知道該如何該他們最大的尊重與體面,好不因為他們的身份或者標簽而俯視、甚至是歧視他們卻還覺得自己是在獻出愛心。
以上只是我對《何以為家》的第一層想法。第二層是,壞人或者說小孩們眼中的壞人是從哪里來。贊恩眼里的壞人是自己的親生父母,他們生了太多的孩子卻又付不起責任,還將自己的妹妹賣掉。然而,贊恩在影片中也選擇賣掉朋友的小孩,以獲取前往荷蘭的金錢與機會,奢想從此擺脫敘利亞糟糕的'生活。成為壞人,或許就是生活命運在不經意間的安排,甚至當事人身處其中都沒有發覺自己成為了一個自私自利賣掉子女的壞人。他們只是認為自己遵循的是自古以來,長久生活里的慣性。而并非什么傷天害理的事情。更為殘酷的是,當小孩子長大成人以后,甚至是有反抗精神的贊恩這樣的小孩子也不自覺地成為了類似自己父母的人。
生活一直如此!有些惡,被大人承擔住了,而小孩只能看到大人糟糕、不堪的一面,等到看見生活帶來壓力、無奈、殘酷的另一面的時候,他們也就長大了。而且有些東西無法改變,是徹徹底底時代的悲劇。
《何以為家》觀后感 17
看過《何以為家》,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唯有悲傷足以治愈悲傷。
本片根據主人公真實經歷改編。在我看來,是一部文藝現實片。以一個大概12歲的小男生贊恩(主人公)為主線,講述一個有父母生,但沒有父母養的一段悲劇。
本片沒有濃墨重彩的描述悲傷的故事。反而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錯覺。雖然全篇都是悲傷的鏡頭,但給人的不止是悲傷,還有更多的是感恩。至于具體感受,還是因人而異。
小男孩12歲,已經開始忙于生計,還要照顧弟弟妹妹,在這些事件里,他從未笑過,他有些叛逆,但依然做著這些事。小男孩為了保護自己最愛的妹妹,和家人抗爭,最后激憤離家。那個爭執的長鏡頭里,我看到了兩種人的縮影,他們堅硬的碰撞,卻無力改變。縱想整個影片,任何一方的理由,你都能找到一定人性的點。他們只是力量微薄,無力反抗。然后愚昧的一代代的傳承,也因此,讓小男孩11歲的妹妹死于孕期大出血。
在法庭上,那個商人說,我的岳母也是這個年紀出嫁生孩子,他不知道會變成這樣。當時我感受到一種難以言語的情感,當鏡頭切給男孩母親時,她雙眼含淚,眼神低垂,我發現這不是這個女人的錯,她只是一個縮影,一個社會的`縮影。當你發覺,整件事情,它是一種無形的“傳承”時,僅僅只是這一個原因,就已經讓人無比動容了。
個12歲的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想要逃離這種生活,他經歷了種種事件,努力生存,他能自己想辦法掙錢,也能拿起石頭砸門,還能和父母反抗斗爭,同時也能用鍋打節奏,唱歌哄埃塞俄比亞女人的孩子,并且不到最后一刻他都沒有放棄那個因為媽媽被抓而留下來的小孩。他用鏡子的反射看別人家的動畫,他好幾次看著校車上的孩子,投去一種渴望。影片的很多細節,都看得出他靈活,聰明,大膽,善良,最重要的是即使生活這樣不堪,他依然對未來報有希望。所以因為人物的特性,讓現實的殘酷突出的額外明顯。他的年紀本該享有教育的權力的,生活如此沉重的負擔,不該他來承受。
電影中還有很多觸動人心的畫面,我不想再冗長的一一說明,在故事結束時,我只是覺得有些傷心和難過,以及有一些讓人深思的東西。但當我看完第一個彩蛋時,知道這個故事里大部分的事件都是這個主演的小男孩親身經歷過的,我的眼淚就無法忍住了,這個時候的感受,加上剛剛經歷過影片中發生的一切,只要再稍微回想一下,你的難受就像達到一個頂點。但是讓我情緒崩潰甚至出現抽泣時,卻是因為看到第二個彩蛋,因為小男孩在現實中,已經有了自己的身份,就是海報中那個笑臉的照片,并且已經開始接受教育了。情緒的失控,只是因為找到了一種安慰,就像是熬過苦痛后看到曙光,人們很容易喜極而泣,難以自抑。
看完影片后,我只想寫下:
愿,世界和平。
愿,世界公平。
哪怕只是多那么一點點!
《何以為家》觀后感 18
有的人童年治愈一生,而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這部電影是我去年看過的,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贊恩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撫養他。
贊恩出生在黎巴嫩的一個底層家庭,全家住在臟亂臭的貧民區,一家七口擠在破舊的小閣樓里,他們的生活可以說是貧困潦倒,吃了上頓沒下頓。但盡管如此貧窮,贊恩的父母還是不停生孩子,因為他們認為,男孩可以出去打工賺錢,女孩則可以賣錢,孩子對于他們來說是最好的賺錢工具。當贊恩的父母把妹妹薩拉賣給雜貨商時,贊恩無比傷心跑到了一個海濱小鎮,他像是失去了所有的希望,終日在游樂園里徘徊,一遍遍地坐摩天輪、旋轉木馬,看著落日西沉,直到所有的錢都花光。幸運的是,他在陌生人拉希里這里,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家的溫暖。電影的最后贊恩擁有了自己的護照,他看著鏡頭,終于露出了微笑。
東野圭吾在《時生》這本書里說過:“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么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蔽覀兊某砷L,總是離不開原生家庭。那些從原生家庭里帶來的三觀、習慣、認知、思考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直到有一天,我們在自己身上找到了父母的影子,才幡然醒悟?墒,如果我們過得不愉快,真的要歸咎于原生家庭嗎?其實,生活的.模樣取決于我們凝視它的目光。我們若覺得生活無趣,那日子就難捱至極;我們若覺得生活有味,那人生便處處都是風景。
也許生活并不會因為這部電影有所改善,但起碼在道路的盡頭有著名為希望的微光。我只愿,在鏡頭之外,陽光沒有照射到的地方,再也沒有無辜的孩子因為貧苦而失去眼中的純真。
《何以為家》觀后感 19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之前就看過預告,因為劇情的原因,一直都沒有勇氣敢看,今天實在無聊,而且也沒有什么電影看的,最后還是鼓起勇氣選擇看它,我也并沒有完完整整看完,因為我看不下去,即使這樣,我也是帶著淚水看完了。
這部電影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到底什么是家呢?家能給予的是什么?家應該是幸福的代名詞,家能給予的除了幸福還是溫暖,可是電影中的家給他們帶來的只有苦難,絲毫沒有片刻的幸福和溫暖,他們的父母是自私的,當然了,這個也跟當地的國情有關,因為戰爭最終受苦的總是平民,最后變的流離失所,劇中的主人公逃離到別的國家為生,但是絲毫沒有盡到做父母的的責任,條件已經很有限了,確一而再再而三的生孩子,這也為整個家庭帶來了更多的苦難,而作為哥哥的贊恩真的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我非常佩服他,他是一個有勇氣的孩子,也是一個有想法的孩子,更是個善良的孩子,是他一直想要維系這個家,可是他的父母確絲毫沒有反思他們的愚蠢,最后迫不得已將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才把整件事情推上高潮,這部電影的結局是圓滿的,而劇中的男主角也因為幸運吧最后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可是現實生活中,因為戰爭還有很多像他這樣的家庭和孩子無法有個家,所以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生活在中國,感謝祖國給予了我們了和平和安定的生活。
同時,這部電影也告訴了我們,作為父母,我們應該要明白自己的責任是什么,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維系我們的家,給予孩子幸福和溫暖,給予老人關心和愛護,雖然現在這個社會很浮躁,但是我們還是要從自身做起,盡自己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有一個幸福溫暖的家。
【《何以為家》觀后感】相關文章:
家裝墻面裝飾有何技巧08-15
茶品家何宏江的創業故事07-19
協和以為體,奇出以為用08-02
放下“你以為”10-24
以為自己了不起的說說01-09
你以為你是誰08-30
永遠不說“我以為”10-10
我以為我忘記的句子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