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計劃(精選16篇)
時光在流逝,從不停歇,我們的工作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發展,做好計劃可是讓你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喔!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計劃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研究性學習計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研究性學習計劃 1
一、發動準備階段(20xx.9.1—9.20):教務處負責
各教研組在學習高中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結合選修課開設情況完成課題名稱上報工作(指導老師不局限于高二年級任課教師,高一老師也可以參加)。
二、選題、匯總確認評審階段(20xx.9.21—11.19):教務處負責
教務處匯總上報推薦課題并分發到班主任處(開班長會議),由班主任組織全體學生選題(每人獨立完成一個課題,課題指導老師盡可能選本班級任課老師,可以自選課題與指導老師),完成班級匯總表交教務處。教務處在確認、評審后印發《20xx-20xx學年高二研究性學習課題一覽表》。
三、實施階段(20xx.11.20---20xx.4.8):班主任、指導老師負責
各班按《20xx-20xx學年高二研究性學習課題一覽表》
實施與學科教學拓展緊密聯系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一人一課題)。
四、結題成果匯總階段(20xx.4.10—5.10):班主任負責
班主任匯總結題成果(學生每人獨立完成一篇課題論文,成績由學生找指導老師審定)
五、學生成績評定階段(20xx.5.12-6.10):班主任、指導老師負責,完成同學給予學分。
六、學年課程實施情況總結、優秀課題研究論文評選(20xx.6.11-6.15):教務處負責
請各位同學按照以上計劃及時完成個人課題成果經指導老師審定后送班主任老師處!
研究性學習計劃 2
根據我校初中教學的實際,現擬定以下研究性學習的計劃:
一、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標、途徑和措施的學習
1、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的對象是全體學生。這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為了全體學生的終生發展;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上,我們建立以激發學習科學興趣為基礎,以培養科研方法為重點,以錘煉科學精神為根本的三級目標體系。
2、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途徑
(1)從開展時間上看,課內與課外相結合
確保研究性學習的時間是開展好研究性學習的基礎條件。為了落實研究性學習的時間,我們采取了課內集中與課外拓展相結合的辦法,即:每周保證一定量的時間用于師生之間的感情聯絡和研究討論;在此基礎上,我們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課題的進一步研究。這一方面是由課題研究本身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對學校教學工作統籌安排的考慮。
。2)從開展階段上看,采取方法輔導與專題研究相結合
傳授研究方法和開展課題研究是相互相成,密切聯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研究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實踐和運用?紤]到當前學生自身科研方法的局限性,我們在開展階段上采取了"先進行方法輔導,再進行專題研究"的原則。首先,在初中年段集中安排兩個專題的教學時間對學生進行基本科研方法的輔導,通過輔導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和程序,另一方面也為以后的課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開展以小組為單位、以課題研究為形式的專題研究性學習。
。3)從選題方式上看,采取雙向選題與自主選題相結合
為了體現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自主性,也為了更好地發揮教師的知識和能力優勢,在研究性學習的初級階段,我校在選題方式上采取了教師、學生雙向選題兩種方式。以本學期為例,建議“教師開菜單”的研究性課題供學生參考,內容盡量涉及社會、生活等領域。鼓勵“學生開菜單”的研究性課題。
對研究性選題方式的`探索我們的設想是:在課題選擇上將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為此,從本學期開始,我們計劃全面推開學生自主選題的研究性學習選題形式。
。4)從研究的內容上看,體現多樣性、實用性和實踐性的特點首先,研究內容允許多種多樣。這一方面基于對學生不同的認知結構特點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培養學生學習上的自主性和發揮學生在生活經驗上的個性優勢。其次,研究內容力求體現實用價值。這是為了強化學生對科研活動的價值觀的認識。第三,研究內容注重實踐性,即:注重調查研究。這一方面考慮到學生現有認知基礎和科研能力對于開展理論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實踐研究可促使學生走向社會、了解生活,從而更容易在研究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初中研究性學習重點內容:
主要從5個方面材料著手去做:
1、開題報告和學習方案;
2、每次課題研究學習活動的紀錄(不少于4學時);
3、課題研究中所收集的材料、處理過的資料、參考文獻;
4、具體反映每一成員參與研究的感受、體會小結;
5、課題研究學習成果。
三、課程活動安排(初三周四下午)
周次及實施安排
第2-3周
教務處、教研室與年段長主持
對象:初三全體教師座談會
內容:研究性學習的目標、途徑和措施學習
第4周
教務處、教研室與年段長主持,各班由班主任組織內容:初三全體學生研究性方法輔導講座
專題一:課題的確定
專題二:制定研究方案
第5周
教務處、教研室與年段長主持,各班由班主任組織內容:初三全體學生研究性方法輔導講座
專題一:開題報告書寫
專題二:一般的科學研究方法
第6、7周
學生申報課題并自由組合學習小組(各班組織)制定方案
第8、9周
年段課題名稱匯總與學生開題報告匯總教務處
第12-15周
課題實施階段
第16、17周
課題總結(結題小論文或學習心得)
研究性學習計劃 3
本學期我擔任研究性學習的教學任務,這門功課對我來講既熟悉又陌生。說它熟悉是因為我們學校開展這項活動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也積累了不少經驗;說它陌生是因為我們第一次正式接觸課本,作為一門功課來授課。所以我們也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提高自己和學生。
一、指導思想:
“研究性學習”課程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挖掘課程資源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小去,在“做”、“實驗”、“體驗”、“創作”等一系列的活動小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門培養創新人才的全新課程。它是讓學生參與學習的設計,有的放矢的選擇,安排自己的課程結構,讓學生既掌握各科基礎知識,又能充分發展自己的特長,讓學生在選擇小學習,在生活小發展,在探索小創新。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兒童掌握的知識比較多,接觸社會的.范圍較廣,同時他們具有好奇、好動、好勝、注意力較穩定等特點,所以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一般以游戲、競賽、操作為主。設計“拼搭”操作性實踐活動課,讓學生利用學具,開展“拼一拼,搭一搭,說一說”等系列活動,使學生在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基礎上,通過經歷活動過程加深對其特征認識。通過觀察、觸摸等形式,體會平面和曲面的區別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和判斷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形體特征的興趣和意識,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這樣易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另外應鼓勵學生拼出不同圖形,讓學生在求異、求新中培養審美情趣和創新能力。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獲得親生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和情感。
2、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答問題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使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技能。
4、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學理念。
5、使學生了解科學對于自然、社會和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增強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四、方法措施:
1、指導學生的主動探究,活動中注意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去實踐、去思考、討論,鼓勵學生說真話、展示自己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經驗,允許學生節外生枝,鼓勵學生提出新問題、新思路、新觀點,變教師傳授為引導、幫助、促進,切實轉變教師角色,和學生一起成長。
2、積極探索多種實施模式,體現學科特點。把交流與指導密切結合,互相滲透,靈活運用,注意組織活動的周密性,減少預設性,增強對生成性的關注與把握。注重課程活動設計的容量與難度,符合本年級學生的特點與興趣。注重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發揮合作中的探索、分享效應,提升與擴展活動的內涵。
3、爭取多方面的支持,建立有利于綜合實踐課實施的支持網絡,打破學校界限,爭取家庭與社會的支持,更加充分地利用社會與家庭資源。更多地和少先隊活動、班主任搞的活動、學校的有關活動相結合,以整合的觀點看待問題、發揮他們的作用。
五、本學期活動安排:周活動安排
1—2:闡述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出臺背景、目的、意義,了解研究性學習課程的一般步驟。
3—9:網絡對小學生學習、生活的影響研究
10—15:小學生消費透視調查報告”
15—18: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小學生的影響”
19—20:小學生應養成的良好習慣
研究性學習計劃 4
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中設置了學科類課程和活動類課程;顒宇愓n程中規定全體學生必須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即在高中階段必須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校按照教育部的課程計劃并結合實際,制定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施方案。為使“研究性學習”活動切實開展起來,特制定本學期活動計劃如下:
一、 宣傳動員
學校在開學初召開學生動員大會,就“研究性學習”的目的,特點,“研究性學習”活動具體內容的`選擇和設計,以及“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施等進行指導性的宣講。要讓學生了解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是一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綜合性內容為主,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基礎目標,從而不斷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性和使命感的課程。
二、 加強領導管理,優化人員配置
學校領導高度重視“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情況,切實落實《課程計劃》的有關要求,將“研究性學習”活動納入正常的教學軌道,排進課表,深入課堂。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將課堂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密切配合起來,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具有各種聰明才智的學生能充分施展他們的才能并得到應有的培養。
三、 時間安排
研究性學習每周三節課,集中安排在周六上午。根據需要,也可以因時制宜利用其他時間。
四、 實施過程
初擬個人課題方案,指導教師可提出可供學生研究的課題,每學科每人至少三個。教研室匯總印成課題指南發給學生。指導教師要有切實可行的計劃安排。每位任課教師應承擔兩個以上課題組的指導任務。
選定課題后,各課題組自主開展實踐活動,指導教師隨時跟蹤指導。學期末每個課題組都必須有成果。成果可以是論文、調查報告、實驗報告,也可以是一件模型、一個展報、一次演講等其他形式。各小組經評議給出小組成員的個人成績。評價的內容主要集中于小組成員在活動過程中的情緒情感,參與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現。
研究性學習計劃 5
一、開設研究性學習的宗旨
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施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將嚴格執行普通初中新課程計劃和方案,以全新的教學觀,幫助學生轉變被動學習的方式,通過探索性、自研性、開創性的學習和實踐,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生活的能力,并使其成為具有一定社會基礎的時代新人。
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
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它的教學目標有:
l、具有適應學習化社會所需要的科學文化知識;
2、形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3、具有科學精神,形成科學態度,學會科學方法;
4、培養協作學習精神,養成協作學習習慣;
5、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三、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l、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于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課程實施過程中要體現民主性和尊重個性發展的原則,提倡教學活動的多樣性,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開放性,學習方式的自主選擇,評價標準的差異性等。
2、探究性。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學生發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
3、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同時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踐應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和可能。 4、德育性。研究性學習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深入了解科學對于自然、社會和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習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四、組織實施
(一)準備階段(第1-3周)
l、成立研究性學習領導小組,制訂班級研究性學習教學計劃,明確指導思想、目標和實施計劃。
2、組織全體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專題講座,宣傳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意義,搞好班級的布置和動員。
(二)實施階段
l、進入問題情境階段(第4-6周)
A、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然后經過討論,提出核心問題,反思所確定的研究問題是否合適,再修改。
B、初審、合并相近課題,每班可保留3-6個課題。
C、課題小組自由組建,由班內學生自由選擇,組成課題組。
D、小組選舉組長,明確各自職責,共同設計研究方案。
2、實踐體驗階段(第7-17周)
A、搜集和分析信息資料
B、調查研究
C、組內交流期間穿插學校組織專家、校外指導員、教師的專題講座。
3、表達和交流階段(第17-19周)
學生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實現成果共享。
研究性學習計劃 6
一、指導思想
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轉變人才培養模式,以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為基礎,通過親身實踐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綜合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二、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1、使學生獲得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索、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和情緒。
2、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和提出問題,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和成果,培養愿意合作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技能,養成協作學習的習慣。
4、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不怕苦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高尚的'科學道德。
5、培養學生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形成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
三、實施研究性學習的一般步驟
一般來說,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可以分為五個階段:“確定主題”、“制定計劃”、“收集數據”、“總結整理”和“溝通評價”。
1、確定主體。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應由學生自己提出或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調查、創設情境、抓住機遇等方式,引導學生確定研究范圍和主題。研究課題要來源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對學生本人、家庭、學校、所在都有現實意義,同時又是可行的、可研究的。
2、制定計劃。項目確定后,研究團隊應著手制定具體、可行、有效的研究計劃。在研究計劃中,應明確研究目標、主要內容、現狀、時間和地點、具體實施步驟、研究數據收集的方法和工具。同時,還要明確研究團隊成員之間的分工。
3、收集數據。根據計劃中的規定,每個成員承擔自己的職責,通過圖書館活動、在線查詢、參觀和實驗操作等各種渠道和渠道廣泛收集數據,并做好過程記錄。
研究性學習計劃 7
一、學情分析
四(1)班共有學生56人。通過上學期的語文學習,全班學生基本養成了較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特別是在習作方面,大多數學生基本養成了堅持寫日記、堅持每天讀書的習慣等。因此,本學期需加大對幾名后進生的輔導力度,盡快促使他們跟上學習進度,使之成為思想進步,成績合格的學生。
從整體看,大部分同學要求上進,能在課堂上認真聽講。但發言面不廣,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本班約有五分之一的同學學習基礎較差,接受能力較慢。部分學生還沒有養成主動閱讀的好習慣,閱讀量不夠豐富,知識面較窄。本學期需要在學習習慣的養成方面多化力氣,力求改善。
二、教材分析
1、突出學科特點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北緝越滩呐c上冊教材一樣,還是習慣、課文、習作、單元練習4大塊。本學期,小學階段一以貫之的“習慣篇”安排了“堅持寫日記”和“愛護圖書”兩個專題,既有閱讀方面的習慣,也有勤于動筆的要求,著眼學生終身發展,立足打好素質基礎,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洋溢著濃厚的時代氣息,為學生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語言和精神“礦藏”!傲曌鳌辈糠忠餐赴l出濃濃的人本情懷,還“習作”以應有的地位,編寫專門的“習作課文”置于“練習”之前,其設計中的“三多一少”(即:多一些童貞和童趣;多一些體驗和生活;多一些合作和探究;少一些要求和限制。)折射出“課標”倡導的讓學生“自主習作、樂于表達”的理念,“兩個結合”(長短結合——一方面致力于長期積累,不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也因“課”制宜,搞一些遷移性小練筆!伴L線”貫穿始終,“短線”相機滲透;既有專門的習作訓練,也有隨課文安排的片段練習。)體現了對讀寫結合規律的尊重!熬毩暋敝幸话阍O置“處處留心”、“讀讀背背”、“寫好鋼筆字”、“口語交際”和“學寫毛筆字”等內容,一方面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好聽說讀寫的基礎,另一方面重視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培養,使每一課的教學都能讓學生完成一次心靈的裝備,讓諸如正義、愛心、孝順這些永恒的東西根植于心靈深處,讓語文教學成為有根的教育。
2、立足夯實基礎語文是一個文字符號與情感、文化融為一體的多彩世界。
根據語文豐厚多維的人文因素都蘊含在語言文字之中的特點,教材堅持“基礎性原則”:精選最基本的最具生成功能的對學生終身發展都有用的東西,作為教學的主干內容,來構建教材的主體框架。在注重為學生打好語文的“工具性”基礎的同時,人文教育因素蘊含其中:識字,運用多種方式,展示漢字魅力,使學生對漢字產生興趣并接受文化的熏陶;寫字,在寫好字的過程中讓學生形成好習慣、涵養好性情;讀書背誦,對于學生學習語言、積累經驗、讀書明理都大有裨益;習作,鼓勵學生說真話、抒真情,既是歷練語言,更是學習做人;習慣,著眼于學生一生的發展,在使學生終身受益的養成教育中實現最重要的人文關懷。因此,本冊教材一如既往地抓住語文學習的基礎和關鍵,立足基礎,放眼長遠,突出了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和復述課文,突出了鋼筆字描紅,突出了綜合性的語言積累、運用或實踐活動,不求花樣翻新,務求實在管用,幫助學生打好扎扎實實的語文基礎。
3、強調根本手段
語文教學首要的一條就是借助人自身所具備的聽、說、讀、寫的基本條件,強調用好朗讀、默讀、復述、背誦等基本手段。當然,并不排除在教學中采用各類必要的輔助手段,但是,必須抓好根本手段,才算抓住了語文教學的“牛鼻子”。
本冊課文內容豐富,體裁多樣,為學生學習祖國文字,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促進全面和諧地發展,提供了充裕的材料。本冊課文篇幅短小,語言規范,便于對學生進行朗讀、背誦、復述、口語交際等訓練。插圖精美細致,饒有童趣,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其形象思維能力。每篇課文后面的作業題一般安排了如下內容,朗讀、背誦、默讀、復述、用鋼筆描紅、讀抄常用詞語、小練筆等。
習作教材以“貼近學生生活,注重實踐,體驗”為宗旨,在內容安排上富有兒童情趣,在呈現的方式上力求靈活多樣,在操作練習上提供多種選擇,在評價上強調要求適度。單元練習以綜合性為主,內容包括學用字詞句,成語和古今詩文的讀讀背背、口語交際等,意在豐富語文教育的內涵,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他們的語文實踐能力。各單元還都安排了寫鋼筆字和毛筆字的內容。各練習既相對獨立,又自成系列。
學用字詞句方面,是將識字寫字與詞語句式等內容綜合起來,讓學生在學和用的過程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激發熱愛祖國語文的情感。讀讀背背方面,采用了兩種形式:一是每單元安排8個成語或有積累價值的詞語,在內容上有一定聯系,又壓韻上口,二是安排了一些篇幅短小,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閱讀材料,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三、教學目標:
1、學習習慣。
(1)繼續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并養成習慣;養成愛惜學習用品的習慣。
。2)繼續掌握正確的寫鋼筆字的方法;繼續培養積極發言、專心致志的習慣。
。3)繼續培養勤于朗讀背誦,樂于課外閱讀的習慣。
。4)繼續培養勤,主動識字的習慣。
。5)培養認真寫鋼筆字、毛筆字的習慣。
2、漢語拼音。
。1)繼續鞏固漢語拼音,說好普通話。
。2)能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3、識字寫字。
。1)準確認讀本冊生字。
(2)能按筆順正確書寫、默寫生字。能按字的`結構把字寫端正、寫勻稱。
4、口語交際。
。1)能認真聽別人講話,聽懂別人說的一段話和一件簡單的事,能轉述基本內容。能講述課文所寫的故事。
。2)能在看圖或觀察事物后,用普通話說幾句意思完整、連貫的話。
。3)能就所讀的內容,用普通話回答問題,做到語句完整,意思連貫。
。4)愿意與別人進行口語交際,態度大方,口齒清楚,有禮貌。
5、閱讀。
。1)繼續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指定的課文;能復述課文;會分角色朗讀課文。
。2)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能不出聲,不指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能聯系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常用詞語的意思。
。4)能憑借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境,知道課文的大意。
6、習作。
(1)留心周圍的事物,樂于書面表達。
。2)能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做過的寫明白。
。3)能夠使用逗號、句號,問號和感嘆號。初步學習冒號,引號。盡量把標點用正確。
四、教學措施:
1、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不隨意拔高或降低。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按課時提出教學目的要求,突出重難點,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課堂上學生多讀多講,教師盡量少講精講。
2、扎實進行語言訓練,著重進行段的訓練——讀懂一段話,寫好一段話,繼續對學生的識字、寫字給予重視,幫助他們積累詞匯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達方法。課堂教學中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朗讀、默讀和做其他各種練習的時間。要擴大訓練面,使全體學生參與訓練,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個體活動時間,訓練應嚴格要求,及時反饋和矯正,講求實效。
3、注意聽說讀寫的聯系。要讓學生通過新聞記者學表達,從讀中學寫。用好例文,讓學生從中學到寫作的方法,鼓勵學生寫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4、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要根據課文特點,選擇學法指導的時機,有的宜在學習課文中,如幾種連句成段的方法,有的可在學完課后總結,如理解重點詞語讀懂句子,讓學生多運用這種方法練習,在實踐中達到熟練的程度。
5、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加強培優輔差工作,特別是對差生的輔導,努力使他們迎頭趕上。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如“舉辦童話故事會、編童話集”、“詞語接龍”等
研究性學習計劃 8
研究性學習是指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為了更好的貫徹研究性學習,在這一新課改的指導思想下,本學年計劃如下:
一、課程設置目的:
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著重改變學生單純地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開展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積極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教育觀念、教學行為的改變,是開設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和最根本的價值取向。
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1、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獲得親身體驗,激發學生探索和創新的積極欲望。
2、激活學生各學科學習中的知識儲存,提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經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創意及成果。
4、培養學生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堅強的意志品質等。
5、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三、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分為兩類。
1、探究性的小課題研究。本著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研究課題的能力的精神,通過對科學、技術、社會等主面的簡單研究,實現知識的綜合運用、訓練,提高學生解決綜合性問題的創造性能力。
2、實踐性的專題調查研究。旨在使學生通過對自然、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調查,掌握發現矛盾和問題的基本方法,形成質疑和創新思維的初步能力,培養探索的'興趣和能力,同時使學生初步學會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增強學生對自然、社會和生活的關注。
課程實施基本要求:
1、研究性學習課程主要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已有的經驗加以綜合和實踐的機會,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的一般理解和掌握。要注意研究內容和原有的知識能力以及經驗之間的聯系。
2、要面向全體學生。所有學生都要參與,自選其中一個課題。課題設置盡可能涉及各個學科。
3、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成:以小組合作研究為主,允許個人獨自完成,也可以采取個人研究和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
研究性學習計劃 9
一、指導思想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結合有關學科活動(環保教育、安全教育、創造教育、法制教育、時事教育、心理教育等)的要求,注重開發社區資源,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注重學生親歷和體驗的獲得,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目標任務
1、獲得親身參與的積極體驗和經驗,感受書本同社會實際的聯系。
2、增強對社會的直接認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學習搜集資料利用資料的方法,學習提出假設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樹立社區服務意識,培養社區服務和參與意識,發展實踐能力。
5、學習積極進行交流、樂于合作、樂于分享的良好心態與個性品質。
6、關心時事,關心身邊的生活,關注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三、方法措施
1、導學生的主動探究,活動中注意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去實踐、去思考、討論,鼓勵學生說真話、展示自己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經驗,允許學生節外生枝,鼓勵學生提出新問題、新思路、新觀點,變教師傳授為引導、幫助、促進,切實轉變教師角色,和學生一起成長.
2、積極探索多種實施模式,體現學科特點。把交流與指導密切結合,互相滲透,靈活運用,注意組織活動的周密性,減少預設性,增強對生成性的關注與把握。注重課程活動設計的容量與難度,符合本你年級學生的特點與興趣。注重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發揮合作中的探索、分享效應,提升與擴展活動的內涵。
3、爭取多方面的支持,建立有利于綜合實踐課實施的支持網絡,打破學校界限,爭取家庭與社會的支持,更加充分地利用社會與家庭資源。更多地和少先隊活動、班主任搞的活動、學校的有關活動相結合,以整合的觀點看待問題、發揮他們的作用。
研究性學習計劃 10
一、發動準備階段(20xx.9.1—9.20):
教務處負責,各教研組在學習高中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結合選修課開設情況完成課題名稱上報工作(指導老師不局限于高二年級任課教師,高一老師也可以參加)。
二、選題、匯總確認評審階段20xx.9.21—11.19):
教務處負責,教務處匯總上報推薦課題并分發到班主任處(開班長會議),由班主任組織全體學生選題(每人獨立完成一個課題,課題指導老師盡可能選本班級任課老師,可以自選課題與指導老師),完成班級匯總表交教務處。教務處在確認、評審后印發《20xx-20xx學年高二研究性學習課題一覽表》。
三、實施階段(20xx.11.20---20xx.4.8):
班主任、指導老師負責,各班按《20xx-20xx學年高二研究性學習課題一覽表》,實施與學科教學拓展緊密聯系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一人一課題)。
四、結題成果匯總階段(20xx.4.10—5.10):
班主任負責,班主任匯總結題成果(學生每人獨立完成一篇課題論文,成績由學生找指導老師審定)
五、學生成績評定階段(20xx.5.12-6.10):
班主任、指導老師負責,完成同學給予學分。
六、學年課程實施情況總結、優秀課題研究論文評選(20xx.6.12-6.30):
教務處負責
請各位同學按照以上計劃及時完成個人課題成果經指導老師審定后送班主任老師處!
研究性學習計劃 11
一、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重要意義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2、培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組織管理
1、學校課程改革辦公室負責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總體規劃和協調課改辦:學校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的主要承擔者,負責學校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策劃與管理;負責對教師的培訓;負責為組織成果展示提供資源保障;組織對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進行評價;協調與校外有關方面的聯系。
2、各職能部門的職責
教務處:負責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的時間安排、教師調配、學校教學資源的組織、學分登錄,負責對教師指導研究性學習和其它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
政教處:負責為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提供安全教育與安全保障,負責對班主任指導研究性學習和其它綜合實踐活動進行評價。
總務處:負責為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提供后勤保障。
3、教師職責
(1)班主任職責:
對全班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課程負責。協助課改辦進行培訓,負責各個實踐環節組織協調,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文檔和評價材料整理歸檔,組織班內展示與評價。
(2)指導教師職責:
指導教師由各科任課教師兼任。任務是介紹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與同學一起研討提出課題、選定課題、指導開題報告、準備開題答辯、指導課題實施方案、記錄整理材料、指導結題報告和參加結題答辯等。每學期指導任課班級的研究小組不少于2組,指導總數不超過6組。每位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老師在學期結束時要寫出工作總結,其指導情況和成果將作為學期的考核依據之一。教師不得隨意拒絕擔任課題組的導師,如果有特殊原因不能充當,必須向學生清楚地說明原因。教師一旦成為課題組的導師,就要全面擔負起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的職責。導師要作好指導學生的原始記錄。學校將組織班級研究性學習課程情況作為班主任及科任教師的工作業績的指標之一,學校將指導研究性學習和其他綜合實踐活動作為評優和職稱評聘及績效工資評定條件之一。
三、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學分安排
研究性學習課程為高中生的必修課,共15個學分。
學生參加一個課題的研究,符合規定的要求,完成一個課題可獲得5個學分;每個學生高一、高二兩個學年中必須參加三個課題的研究,才可獲得15個學分。
四、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程序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前期準備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
1、前期準備階段
(1)研究前的知識準備
學生要接受學校提供的培訓,自主學習并掌握研究性學習方面的知識。
(2)課題的選擇和課題組的形成
課題的確定有兩種形式:一是由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長和客觀條件,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二是各備課組根據我校和學生的實際,結合本學科的特點,研究確定3—5個課題。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兩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在我校,主要采用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允許但不提倡個人獨立承擔課題研究。
學生一般由3-6人組成課題組,聘請任課教師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實行分工合作制,課題組成員各有獨立的任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作互補。
課題組的形成和課題的選擇過程中,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負責進行協調,通過溝通和合并,將有共同志趣的人聚合在一起,組成課題組。
(3)課題的論證
課題論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A、對課題研究的范圍和方法等進行闡述和分析 ;
B、課題的意義分析、預設的結果;
C、分析自己小組的研究能力(各個組員的特長)、研究的主客觀條件 。
課題論證主要是學生自主論證,對于那些范圍過大、沒有具備研究條件或沒有研究價值的課題,指導教師要加以勸阻。如果學生堅持,準予立項。
課題論證要在課題開題報告中反映出來。
(4)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
課題經過論證,要共同討論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
課題研究方案包括:課題名稱,課題研究的具體范圍,課題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工具和器材,課題研究的步驟和進程,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以及小組成員的具體分工等。
小組成員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分工,制訂個人的研究計劃。個人研究計劃的內容包括目標、條件、進程、方法設計、預期的貢獻等。
本階段學生應準備提交的文檔和電子稿: A、課題組開題報告 B、課題研究的總體計劃 C、課題組成員各自的研究計劃
2、實踐體驗階段
(1)相關理論研究與文字信息資料搜集
學生應了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上網、查閱書刊雜志等獲取資料的方式,并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
(2)調查研究
包括實地考察、問卷調查、采訪專家等。學生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如實記載調查中所獲得的基本信息。
(3)實驗
為了驗證某種關系,為了獲取某種數據,學生要進行各種實驗。學生要在實驗設計的基礎上認真實施實驗操作,并有完整、準確的實驗記錄。
學校也將為學生實驗積極創造條件。
(4)分析、歸納與整理資料
這是培養信息處理能力的重要步驟。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或者實驗,積累了豐富的信息資料,下一步便是對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和整理,從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或觀點,形成課題成果。這將是組員之間不斷地進行交流和切磋的過程。
(5)設計或初步制作
這是就項目(活動)設計型研究性學習而言的。對于活動設計,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可完成活動方案的設計。對于項目設計型研究性學習,也要獲取全面的數據、確定需要購買器材,并完成項目設計方案。
本階段學生應準備提交的文檔和電子稿:每次課題研究活動的記錄;研究者各人在研究過程中經歷的一些故事以及研究者各人在研究過程中的感受、心得和體會等。
3、表達和交流階段
(1)研究成果的表達
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可以是文字的,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實物的;更多的是多種表達形式的結合。
文字表達包括:論文、研究報告,有一些課題組也可能沒有形成最后的結論,寫不出研究論文,但必須有結題報告。文字表達還包括研究性學習課題組各成員的個人總結。
進行項目設計類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課題組,要完成解決某一實際問題的方案或某一活動方案設計,還應包括為何這樣設計的說明等等。
口頭形式的表達包括報告會、辯論會和研討會等。
實物形式的表達指完成科技作品(或模型)的設計和制作等。
(2)研究成果的展示與交流
學生通過交流與同學們分享成果,這是研究性學習不可缺少的環節。有如下幾種交流的形式:
組織小組成員之間交流。
組織班級內部各課題組之間的交流。在班級內展示課題研究成果、過程和體會。
組織全校性交流。學校提供展臺,先進課題組要對展示的東西進行陳述;陳述時要接受教師和同學的質詢。
展示和交流結束后,學生進行組間互評;指導教師和課改辦要對課題組和研究者個人進行終結評價,并對研究者個人進行學分認定和學分登記,還要對表現突出的課題組和研究者個人進行表彰。
本階段學生應準備提交的文檔和電子稿:以課題組為單位完成研究報告一份或設計方案一個;課題組的自評材料;每個學生交一份個人研究小結;各人的自評材料。
五、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系統評價
1、評價的過程
評價貫穿于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操作時重點從三個環節,即開題評價、中期評價和結題評價著手。
開題評價應關注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設想的意識和能力,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進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中期評價應檢查研究計劃的實施情況,研究資料的積累情況,以及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和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情況等。對評價結果要及時反饋,對于在研究中學生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要通過教師指點、學生小組內部討論、學生小組間交流、尋求校內外幫助等方式予以解決。
結題評價應包括對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全過程的情況、體驗情況、資料積累情況、結題情況、研究結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進行評價。
2、評價的方法
采取指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的方法。
學生根據評價表自評,并呈交個人研究工作的所有文本材料和電子稿(包括:課題組開題報告、課題研究的總體計劃、每次課題研究活動的記錄、研究者個人在研究過程中的心得體會、以課題組為單位完成的研究報告或設計方案一份、課題組的自評材料、個人研究小結、個人自評材料等)。
學生小組展開互評,依據參與課題研究中的貢獻評出每個學生的分數等級。
班主任老師負責,與指導教師一起,結合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情況,將開題論證的成績、學生平時成績和答辯成績統一匯總,根據學校規定的不同權重,對每個學生作最后的成績評價。班主任老師學年末對本班學生課題研究進行評價總結。
3、評價的內容
(1)指導教師的評價要點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重點在于學習經歷與參與態度,或者說基于過程的表現;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方式多樣;但不能瑣碎、過于具體、過于復雜。
指導教師評價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課題開題階段的可行性分析,課題研究階段的科學性指導與激勵性幫助,課題結題階段的評價性分析與建議性指導。字數不必太多,點到就行;內容不可太空,要言之有物。
(2)學生個人評價的相關內容和材料
一份不少于500字的小結;一份完整的個人活動實錄;在小組內交流個人小結。
(3)課題組評價的相關內容和材料
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報告并交電子文本;歸類收集的相關資料、實驗數據或調查記錄;在班級內展示研究成果、過程和體會。展示、交流至少要用PowerPoint,或網頁演示,或其他輔助手段。
六、研究性學習各階段教師任務分解
高一備課組長:
各備課組長帶領全組教師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結合本學科的特點,研究確定3—5個課題。寫出每個課題說明(500字左右),包括課題的研究方向、方法、要求等內容,以便學生了解與選擇。此項工作務必在3月20日前完成,將課題說明的電子稿匯總至課改辦(劉嫚主任處)。
高一班主任:
第4周(3月22--26日) 各班主任組織學生根據課題說明選擇課題,組建課題小組(每組3-6人)。
第5周-第6周(3月29-4月9日) 組織學生撰寫開題報告和研究方案,并將開題報告和研究方案存檔并上網。
第7周-第15周(4月12日—6月11日) 組織學生進行研究。
第16周-第17周(6月14日-25日) 組織學生做好結題工作,撰寫研究報告,制作PPT。
第18周-第20周(6月28-7月16日) 組織班級展示交流,組織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進行評價,并將每個學生的評價材料存檔并上網。
高一全體教師:
第4周(3月22--26日) 協助班主任組織學生根據課題說明選擇課題,組建課題小組(每組3-6人)。
第5周-第6周(3月29-4月9日) 協助班主任組織學生撰寫開題報告和研究方案,將開題報告和研究方案存檔及網上指導評價。
第7周-第15周(4月12日—6月11日) 組織學生進行研究及網上指導與評價。
第16周-第17周(6月14日-25日) 協助班主任指導學生做好結題工作,撰寫研究報告,網上指導與評價。
第18周-第20周(6月28-7月16日) 與班主任一起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進行網上指導與評價及書面評價。
研究性學習計劃 12
本學期,為貫徹落實國家教育部新的課計劃,發揮重點中學的示范輻射作用,省常中在高一年級開設了研究型課題,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并在全校倡導自主學習氛圍(同學們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和高漲的積極性。)我們的基本做法是:
一、加強學習,統一認識,提高貫徹落實新課題計劃的自覺性。
國家新課題計劃中的重要一項就是在高一年級中開設研究型課題。為什么要開設這一課程又如何開設這一課程?學校組織大家認真學習相關理論及其他省市經驗,逐步形成幾點共識:
第一,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基本的指導思想是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因而一個重要的著眼點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就是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所形成的哪種偏重于記憶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師知識傳授的學習方式,代之以一種主動探求知識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自主的學習方式,而研究性學習正是這種學習方式的最佳體現。
第二,研究性學習有益于各學科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有益于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和發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以某一特定任務的完成為目標,活動的并開展需要將各種有關知識相互交融并統一在具體的任務中,檢驗并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即發展、創新的意識和實踐的能力;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搜集信息并進行分析、綜合的能力。
第三,在研究型課題的建設和實踐中,在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將促使教師轉變原有的課程教學觀、學生觀,尋找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途徑和方法,進而在各科教學中推進素質教育。
二、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實施方案,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學校對研究型課題的開設明確了"先從主題式的課題研究學習入手,再發展到各種形式并存;先從活動課突破,再向選修課、必修課拓展"的工作思路,并據此制定了詳實的實施方案。該方案由四部分組成:
(一)實施時間:分二個階段進行,每一階段集中三天時間共42課時。
。ǘ┎僮髁鞒蹋簩W生聽取動員報告及方法指導-→確定研究課題,學生自由組成課題小組-→各課題組選舉組長,共同設計課題實施方案-→確定指導老師修改實施方案-→各小組實施方案,導師指導,臨控過程-→形成個人總結及課題研究成果報告-→小組評價、導師評價→學校評審,年級舉辦報告會。
。ㄈ┚唧w要求:主要包括①關于課題的確立②關于課題小組的組成③關于課題實施方案的擬定④關于指導老師的確定⑤關于實施過程的記錄⑥關于課題研究成果報告的撰寫⑦關于小組評價、指導老師評價的辦法⑧關于學校評審的辦法與規定。四、排出行事歷,對一學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進程作出具體的時間安排。
三、明確職責,分工協作。加強對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的動態管理,防止走過場和形式主義。研究性學習活動有很活的開放性和分散性,整個高一年級共有88年研究小組,活動過程經歷大半個學期,活動地點涉及校內校外,因此,加強對這一活動的全程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早在活動方案實施之前,學校就召集各方有關人員進行了認真的討論與研究,提出了明確的工作任務和職責,并建立了"校長--主管部門(教科室、教導處)--班主任--指導老師"四級管理網絡,要求指導老師對小組負責,班主任對班級負責,校長、主管部門對整個活動負責。以保證研究性學習活動扎扎實實有序開展下去。
研究性學習計劃 13
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研究性學習,已被教育界普遍認同。面對這一必須發展的新生事物,理性的教育界人士表現出了高度的務實精神:研究性學習的提出指明了21世紀國民素質的方向,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身行動。等到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材料積累豐富后,再總結和抽象相關的概念和理論。
一、構建研究性學習模式
為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提高國民的綜合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研究性學習板塊是需要邊探索、邊研究、邊總結地進行的。通過這樣的課程改革試驗來達到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據此構建的化學研究性學習模式,僅僅是我們的實際情況的產物,并不希望因此而限制別的特色,別的模式。
。ㄒ唬嫿ㄑ芯啃詫W習模式的基礎
二期課改中拓展課程板塊,原意在于拓展學生基礎課的知識視野。但是,由于“應試”仍然是現階段基礎教育中影響力巨大的指標,拓展課開展的效果并不理想,這無疑影響了進一步深入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因此,在研究性學習時,必須首先有足夠的拓展準備,逐漸地介入,讓學生對“研究”這件原以為高深莫測的事有一個足夠的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反之,若突然介入,必然造成學生知識素質與研究課題、心理素質與“研究”本身產生較大的錯位,從而導致研究性學習的主體——學生不響應的現象!
。ǘ嫿ㄑ芯啃詫W習模式的原則
構建研究性學習模式時,必須遵循三個原則,才符合化學學科的特點和研究性學習的要求。
(1)對學生而言,必須遵循“自主而不制主”的原則。在研究性學習的操作過程中,必須時時刻刻按照該原則進行,使學生在每一次研究過程中保持80%以上的貢獻度,讓他們能夠體驗、參與、協作、思考、實驗、調查、采訪、寫作、應變……
。2)對導師而言,必須遵循“指導而不主導”的原則。研究性學習的導師作用能不能準確定位,對研究題目本身影響不大,但是對學生的發展影響卻比較大。根據我們的模式總結體會,導師在每一輪的研究性學習之中貢獻度不宜超過20%。一般主要在選題、步驟、方法或關鍵問題上引導學生思考,決不能代替學生考慮。
。3)對化學而言,選取小課題時必須遵循“選化學的題目”的原則,才能激起學生對化學的興趣,促進化學學科的發展。
二、構建“社團—研究—校本”模式
根據上述三個原則,綜合各方面的因素,我們構建了“社團—研究—校本”的立體模式,操作性強的教學環節,使研究性學習開放地發展,始終保持研究性學習在學生中的生命力。因為該模式提供了學生全方位體驗成長、體驗成就感的最大時空,提供了最大限度肯定學生的載體——校本,而不僅僅是一次性的打分、答辯、評獎了事。
第一環節:以興趣、自愿、自主為原則,成立相應的具有化學學科特色的社團,利用社團輕松自主的氛圍,讓學生在放松狀態下參與交流,使學生的大腦處于放松狀態吸取相關知識、吸取間接經驗,為下一環節打好基礎。因此也可稱這個環節為“前研究性學習”。
第二環節:以積極、自主為原則,進行研究性學習。此前,必須讓研究者清楚了解研究性學習的兩個誤區。去掉“作文”認識。一些同學往往把研究性學習簡單化,選題無方向性,且多為“議論議論”了事的作文;另一些同學則認為“研究”高深莫測,是科學家的事。其實,研究性學習中仍然突出“學習”。其本質不外乎就是要求研究者用已有的知識或可以查閱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小課題,用以積累知識,體驗過程及其成就感。去掉“剪拼”認識,F代科學技術引入基礎教育領域后,你不用擔心學生沒有查閱資料的多元渠道。應該重視選題中“主題”與“課題”的關系,學生容易把“主題”當做“課題”,在網上、圖書館及其他渠道找來一大堆資料,剪剪貼貼,構成“研究性學習”論文。實際上,真正有價值的選題通常是找不到現成答案的.,找得到的是背景資料。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將現有的新問題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拓展、放大、而不是在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找答案!
第三環節:以合作、自主為原則,組織編輯學科性研究性學習成果集,或者編輯專題式研究性頁供上網交流,形成能持久肯定學生成果的機制,并可以為學校的拓展性課程提供教參資料,傳承相關知識,使后來的同學能夠方便地站在自己學兄學姐的肩上開始“研究”。
研究性學習進度:
第一, 創設情境——為研究性課題的選擇作預備,觀看教學短片等形式,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存儲,提供選題范圍。
第二,研究課題的確定,研究課題可以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得出,所設課題應當有一定研究價值(可以通過小組評議的方式來確定其是否具有研究價值)。
第三,組織課題小組,課題小組的組織方式,可以采用學生自由組合,教師適當調節的做法。具體方案如下:學生可以按3至5人組成一個組,教師再進行適當的調節。調節時應考慮學生的興趣、性別、個性特點、化學成績、能力水平以及家庭背景等綜合因素。課題組建立后,通過自由選舉,每個課題組產生一名小組長。組長的任務是:做好本課題組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的組織協調工作;經常與指導老師和學校有關部門聯系;實事求是地記載研究性學習活動記錄表。
第四 ,制訂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應當確立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研究的主要問題,研究的步驟和程序,以及對調查問卷、提綱、實驗方案的編制等,以保證研究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
1、確定研究目的和意義: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歸納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動手參與實驗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分析事物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2、確立研究的問題
3、研究方法
4、制定研究步驟和程序:由師生共同制定,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查閱、收集資料。
第五,研究過程的實施
第六 ,加工處理信息,撰寫報告。
各課題研究小組及其每個成員,在研究活動的全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信息。學生可以針對研究方案需求,對已有的信息進行判斷、分析、篩選、處理。這是研究性學習的核心,也是形成結論的關鍵。在進行處理時,研究結果的表達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其間教師應提倡學生互相爭辯,鼓勵學生敢于否定“定論”,善于提出新觀點,努力探索新方法。最后課題組對本主題研究形成的主要結論進行總結。在這期間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整理這些資料,使學生以恰當的方式表達研究結果,最后成文,在成果交流研討會上向其他同學進行匯報。
第七,組織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討。
在結題報告會上,各課題組推薦一名代表,在規定時間內對研究的成果進行陳述和展示, 并解答老師和其他學生的提問,以求得相互探討、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通過交流研究分享成果,進行思維的碰撞,互相補充完善,評議后提出進一步修改意見,可以為今后的研究性學習打下基礎。在交流、研討中,學生要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辨證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辯。在交流結束后,可以根據交流情況評出一、二、三等獎,對學生的研究進行鼓勵。學生要善于總結本次研究性學習的經驗和教訓,并進一步完善研究報告, 最后成稿,交給老師。
第八,對本次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定性評價化學研究性學習活動, 選擇一個什么樣的標準是關鍵。鑒于此, 并針對我的理解和本次活動的特點,確定評價的基本思路, 即評價的目的是:在于鼓勵學生,引導學生和啟發學生。
1、學研究性學習結果評價標準的重點之一是: 強化過程, 形成素質,培養能力。因此對于過程考察價值往往勝于對結果的考察,通過老師在組織過程中聽取學生的反饋,觀察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內部合作協調的能力,可以給出每個小組一個評價成績。
2、 研究性學習結果評價標準的重點之二是:研究系統, 形成知識, 回歸教材。調查本身的論文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其次在活動中學生遇到的問題,對于問題的解決處理方法,對一些現象的想法都應當引起老師的重視,因此可以讓每一個組員針對活動的收獲另寫一篇論文,該文可以包括對科學研究方法的認識、理解、判斷和觀點,也可以包括自己在活動中的收獲等方面, 最后把每位學生的精華加以提煉,讓所有學生的研究成果變成共享的知識?傊,在化學學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習的內容和形式是豐富的,學習的評價應該是靈活生動的。
研究性學習計劃 14
一、教材分析
研究性學習是指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為了更好的貫徹研究性學習,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著重改變學生單純地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開展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積極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教育觀念、教學行為的改變,是開設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和最根本的價值取向。
二、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九年級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工作。進入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具備了一些學習的方法和經驗。經過幾年的學校生活,學生已經獲得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但同時他們對外部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兩極分化現象開始出現。由于種種原因,教學中學生學得比較被動,而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較少;重知識、技能的掌握,輕情感、態度的培養的現象也較為嚴重。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獲得親身體驗,激發學生探索和創新的積極欲望。
2、激活學生各學科學習中的知識儲存,提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經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創意及成果。
4、培養學生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堅強的意志品質等。
5、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四、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培養獨立自主、主動求索、勇于面對困難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鞏固和擴展所學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欲望。
五、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培養探索真理的習慣,培養獨立的人格。培養學生的現代信息文化素養:可以進行有效、高效的信息利用;可以對信息進行關鍵性評價;可以準確地運用各種信息,并進行創造性的運用。學會利用網絡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方法措施
1、教師要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學生的想法,與學生平等合作,為學生創設寬松、自由的活動空間。
2、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以教材內容為基點,以開放性、綜合性問題為線索,以問題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善于思考,發現問題要大膽質疑,勇于創新。
3、教師可指導學生學會多渠道地獲取信息,并運用所學知識對信息進行分析判斷,概括提煉觀點,形成自己的結論。
4、教師在學習的組織和指導中,應滲透啟發性、激勵性理念。教師對學生的研習活動應多肯定、贊賞、鼓勵,消除他們的種種顧慮,使他們大膽質疑,敢于創新。要尊重學生的研習成果,不要隨意否定和貶損學生的觀點和結論,刺傷學生的自尊心。
5、精心設計任務型活動,布置開放性的作業。
七、教學模塊
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
2、樹理想,揚帆遠航
3、體驗人生價值
4、享受學習
5、興趣是我的伙伴
6、正確正對學習壓力
7、展望未來
8、帶著焦慮上考場
研究性學習計劃 15
一、指導思想
《研究性學習》活動是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以“實踐、創新、發展”為主線,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社會人”。
二、教材分析
三年級研究性學習主要涉及學校生活、項目設計、人于自我、人于自然和地方特色等領域!白哌M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將引領同學們認識“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這門新課程,去感受其中的無窮魅力,并學會尋找研究主題,整理成長記錄袋。“讓我們的教室更美麗”中,我們將體驗項目設計過程,親自設計、制作,用我們的智慧營造一個和諧、美麗的學習環境;在“好習慣伴我成長”的主題研究中,調查并體驗好習慣帶給我們的變化,學會分析問題、做采訪記錄;“美麗的白雪”將帶領同學們走進雪的世界,一起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美麗; “山西面食的魅力”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家鄉的民俗特色,感受山西面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學會從網上查找相關資料??
三、教學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把握觀察自然、體驗生活的.過程,提出感興趣的問題,組成研究小組,進入自主、開放的學習空間,去體驗探究的樂趣,去探求那些令人好奇而又使人著迷的自然、社會、自我現象。
研究性學習總目標是: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1、情感目標:通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
2、知識目標:了解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社區服務和研究性學習的一些常識。
3、能力目標:使學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協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4、過程目標: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的方法、信息資料的搜集、分析與處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實驗求證的方法。
四、教學措施
在每個主題的探究活動中,同學們將通過逐步的調查、記錄、交流等各種方式,會得寶貴的實踐經驗,并與同學、老師一起分享收獲的快樂。我們可以從書中選擇一兩個主題開展探究活動,也可以在它們的啟發下,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去研究。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想象。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通過研究性學習,使同學么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到研究的樂趣。我們提倡:積極參與每一次的探究活動過程,養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發現問題、勇于實踐的好習慣,注重小組活動中伙伴間的互助,學會傾聽小伙伴的建議,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樂成長。
五、教改思路
1、認真鉆研教材和教法,更新教育觀念,讓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
2、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盡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獨立思考、發表意見、相互交流。
3、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綜合實踐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研究性學習計劃 16
一、指導思想
面對當今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以及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基礎教育要為學生創設一種怎樣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這是我們每位基礎教育工作者都應思考的現實問題。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以使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科學,體驗創造,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熱情;培養學生對國家與民族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幫助學生學習,掌握和運用一種主動探求,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現代學習方式;促使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行為,提升綜合素質,自覺推進素質教育。這不僅是貫徹國家教改精神和認真執行教育部頒發的高中新課程計劃的需要,而且也是時代對教育的需要,是信息化時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對此我校領導與師生已成共識。將研究性學習納入必修課,是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對于這樣一門全新的課程,如何把握其精神實質與內涵,如何體現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的特點,如何具體組織實施研究性學習,已成為目前普通高中十分關注的問題。我校以“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覺悟導、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為教育理念;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教學核心;以學校所處的具有豐厚歷史文化積淀的古鎮為依托,積極探索一條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研究性學習路徑,力爭讓研究性學習在我校大放光芒。
二、課程簡介
研究性學習本身沒有體系化的內容,具有開放性和可探究性的特點。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是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它涉及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等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因此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可以由學生自己選擇確定,也可以由教師提供選題建議;可以來源于課本知識和課堂教學,也可以產生于家庭或社會生活;可以是對自然現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對社會問題的探討。與一般學科課程相比,研究性學習在內容上更廣泛、更靈活、更富有彈性。在新課程計劃中,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最重要的部分,它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親歷實踐綜合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高中三年共計15學分,占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總分的65.3%。
三、課程定位與開設意義
1.課程定位
要知道什么是“研究性學習”,首先要明確什么是“研究”,研究的含義概括起來主要有這樣三種:
a.科學研究:指的是科學家的研究,是一種根據研究中發現的證據提出解釋的多樣化的方式。
b.基于研究的教學或以研究為本的教學:是一種對產生于學習經驗的真實問題的研究,是科學教育的核心策略。
c.以研究為本的學習:指的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就是讓學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是做什么,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成的結論。從這個標準中可以看出,研究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學習的目的。根據基礎教育的特點,我校的研究性學習主要應用后兩種情況——探究式教學和專題研究。
2.開設意義
a.“研究性學習”是一門開放性、綜合性、實踐性、研究性的課程,也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模式的革命。
b.“研究性學習”是在課程層面上試圖解決當前基礎教育的主要困惑,是課程改革的一個結構性突破,保證了素質教育的落實和深入。
c.“研究性學習”融德育滲透、認知學習、能力培養、個性發展于一體,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創造能力和終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d.“研究性學習”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全新的課題,從而推動教師的繼續教育。
四、課程教學的組織形式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強調學生通過探索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其核心活動是課題研究或項目探究活動,即在教師的指導組織下,學生自覺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校對研究性學習課程教學的組織形式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集體活動。
a.個人活動:在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踐中,學生有充分的發展空間,允許個人根據興趣愛好獨立進行學習活動,從而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促進了個人潛能的開發和個性發展。
b.小組活動:對于研究性學習的課程來說,小組活動是最重要和采用最多的形式,學生可以自愿或隨機分組,一般由5-8人組成活動小組,學生自己推選組長,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指導教師。
c.集體活動:主要指班級,全班同學需要圍繞同一個綜合性的研究課題,通過分工合作搜集資料,開展探究學習活動。
五、教學內容與課時安排
我校座落的角直鎮是神州環保第一鎮,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是國家級四A旅游城鎮,這是有著千年古剎,有著歷史悠久的橋文化,有著近代文化名人足跡等等,所有一切都是值得進行研究和學習的,為此學校在安排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內容時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豐富學習活動的內容。
根據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特點,在課時安排上應采取彈性課時制,需要課內外結合。利用一部分課內時間,由教師對學生進行集中指導,或由學生進行交流研討等;也要利用較多的課外時間,包括節假日和寒暑假,由學生進行集體的或個人的研究活動。我校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與課時具體安排如下:
a.高一年級每學期安排一個小課題各占3學分,主要內容來自角直鎮的自然環境、文化古跡、學校生活、自我成長等,其中每周課堂安排2課時,課外安排1課時。
b.高二年級每學年安排一個大課題占6學分,內容可以借于本鎮的旅游資源、環保衛生、民風民俗、經濟發展、學習方法等。每周課堂安排1課時,課外安排2課時。
c.高三年級安排一個小課題占3學分,研究內容如:政治形勢分析、文化探討、小科學試驗等專題研究,可用放假時間集中精力研究學習。
六、教學要求與課程目標
1.教學要求
A.對學生
a.倡導學生主動參加與交流合作、探究發展等多種學習活動,變革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轉變學習方式,在主動、積極的學習環境中,激發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b.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及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拓展教與學的`時間和空間。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和加深理解已經學到的知識,發現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并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培養與學校生活、職業生活和繼續學習有關的能力:自主意識、團隊合作,資料研究,人際交往和掌握現代信息工具等。
c.了解科研的一般過程和方法,體驗科研的艱辛和快樂。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B.對教師
a.通過對學生的指導,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b.通過與其他教師合作,加強學科的交叉和滲透,拓展學科知識,改善知識結構,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增強教科研能力。
c.通過與學生協作,能動態地觀察學生、了解學生、創造和諧環境,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系。
2.課程目標
A.總體目標
a.通過學習,使學生從感知到初步形成唯物主義的科學觀,聯系實際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培養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b.通過學習,使學生關注社會和人生,培養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培養文明積極的生活方式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c.通過學習,使教與學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獲取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上,使被動的接受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索性學習,從而培養一定的探究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d.通過學習,使學生個性特長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
B.年級目標
高一:上學期熟悉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與人合作的意識,態度及團隊精神和對待科學的求真態度及探索精神。下學期著重培養學生科學的問題意識,增強學生的綜合,整體認識能力,以及人文精神和科學態度,從社會生活和現實與未來中發現,提出問題,抓住問題本質,判斷問題的價值。
高二:著重培養學生收集、分析、綜合信息,并具有初步設計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包括實驗設計方案),構建知識模型、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撰寫論文和調查報告,進行答辯。
高三:著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與批判性反思能力,為學生研究問題思維模式的創新意識打下一定的基礎,為學生研究的發展方向奠定初步的基底。
【研究性學習計劃】相關文章:
研究性學習計劃12-22
學校研究性學習計劃03-10
研究性學習活動計劃06-30
研究性學習計劃(精選15篇)02-28
研究性學習工作計劃02-21
研究性學習的總結02-24
研究性學習的總結10-10
研究性學習總結06-26
研究性學習總結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