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與社會聽課學習心得體會
《品德與社會》課程倡導“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品德與社會聽課學習心得體會,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1】品德與社會聽課學習心得體會
8月27、28、29三天,我們實驗小學組織全體教師學習了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通過學習《品德與生活》新課標,加深了我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學習過程中,我也收獲頗多,倍受鼓舞。下面談談自己的收獲體會和一些感悟。
現在的《品德與社會》最大的改革是把學生良好品德、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培養目標切切實實地放在兒童的生活中去培養。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以生為主”的發展性戰略計劃;真正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密切聯系兒童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當我們翻開《品德與社會》這本教科書時,我們會發現這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它是伴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而開設的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它通過游戲和各種兒童喜歡的主題活動,對學生進行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為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倡導“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我們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不應該局限于課堂,脫離兒童的現實生活世界,局限于書本的世界,回避紛雜的現實生活,只是沒有生活的空談,這樣往往造成學生的思想跟行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德育也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所以,《品德與社會》教學必須走出小課堂進入大社會,回歸兒童的世界,回歸生活的世界,回歸現實的世界。唯有如此,才會有知行和諧統一的可能,才會使《品德與社會》課成為學生喜歡的一門生活課程。
《品德與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讓品德回歸生活,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注意觀察生活,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捕捉生活中的點滴信息對學生進行三維目標的教育。相信通過這次培訓,我們的老師一定能夠更新理念,正確地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上好每一節課,以實際行動踐行品德回歸生活這一理念。
通過學習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在學習觀上,要以學生為本,將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材觀上,教師由教材的忠實宣講者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確立起自己作為課程教材的創造者和實施主體的意識,學會用教材來教,在內容上關注兒童的實際,設計上注重以主體活動的方式呈現,將教學的目光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調節教學內容;在教學觀上,教學是師生交互、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體驗與交流。新課程注重過程與方法,注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經歷。不僅教師的觀念發生了變化,而且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通過本次學習讓我更懂得珍惜兒童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中引發內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重視兒童在真實生活中感受、體驗、領悟,突出活動,讓學生自主地、能動創造性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
新學期,我將不斷加強自我反思,加強與其他同行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與研討。站在一個真正的品德課程教育者的高度教我的學生,與學生共享品德課自身的魅力。
【2】品德與社會聽課學習心得體會
5月19日---3月20日,我有幸參加了陜西省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優質課展示活動。通過學習使我不僅領略了教師的創新思維和教材處理方法,學習了教師的探究性教學,還感受了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F將學習體會總結如下:
1、課程目標、
單元目標、
活動目標、
人們在行動前,有了明確的目標,就會選擇正確的路線和交通工具,安排好行程。同樣在選擇教學方式前,教師應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我們應當在課程總目標的引領下,吃透教材,借助教學參考書,依據自己學生的實際,確立準確而有科學的`單元目標和活動目標,做到方向正確,路徑正確,操作方式正確。
2、兒童的身心發展特征、經驗背景和學習興趣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體力弱、自制能力差,在進行現場調查和參觀訪問時,不能到危險的地方,在進行資料調查,不能在分析、概括方面給他們提過高的要求。選取活動時要依據學生已有的經驗背景,能使他們在活動中產生感悟和共鳴。教師要根據相關目標,找準切入點,選擇恰當的活動方式。
小學生的天性是好玩,在玩中會得到身心的愉悅,在玩中,他們會在某一方面去探究,去學習、去創造,并品嘗苦與樂。即使經歷酸甜苦辣,他們都會覺得是成功、是享受、是欣慰。
3、兒童參與活動的選擇
提倡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與兒童合作選擇內容,或者利用兒童自己的選擇來組織活動。當然兒童自己或參與選擇的他們熟悉的、喜歡的活動,更能體現品德與生活課的活力。更有利于用兒童眼中的世界進行感悟、發現、探究,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兒童參與的選擇活動形式的方式可以是一個學生的選擇,也可以是同伴在互助中進行選擇,還可以是教師為他們提供若干方案,讓學生從中選擇。
4、依據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新課程的實施,給教師提供了發揮教學創造能力的平臺,教師要切記我們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工具,憑借與手段,教材提供的資源只是“誘發”師生的教學活動,所以教師應從教材出發,切實明白教材的編排意圖,依據實際,擴大教材的功能,廣泛開發和利用其他形式的課程資源,使教學活動的形式豐富多彩,各具特色。
聆聽了十三位教師關于新課改的示范課,也讓我對新課程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如朱金梅老師在講授《李奶奶身上的傷痕》時,給學生組,分別為南京大屠殺中人數傷亡、戰爭的背景等等的交流小組。最后以動情的匯報展示出來。新課標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的“學”為主體。在本次講課中,四位教師都體現了這一新課改精神,成為本次講課的最大亮點,當然也讓我受益非淺。
體現四個互動:
A、師生信息互動。教學過程是師生間、學生間信息交流和相互勾通的過程。這種交流不是單向的,即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傳授,而是相互或者多向的。讓大家各抒己見,共同研討,相互啟發。當然,在這里,教師的引導作用十分重要,教師要善于通過生動而準確的語言表達,通過自己的眼神、手勢和表情向學生傳遞信息。同時,要善于發現和捕捉兒童在研討中的閃光點和生成的問題,并給予積極的引導。
B、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內容互動。也就是有選擇的來使用教材。教材是范例,要研究教材,思考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啟發和思考,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來進行研討,不能完全撇開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善于開發教材外的、來自家長、學生、社會方方面面的資源。只有開發教育資源,才能使課堂教學更有現實感,更貼近學生生活。
C、學習活動與實踐活動互動。低年級重在養成教育,任何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都不能離開反復的實踐,要注意對學生實踐活動的指導。要通過實踐強化和鞏固所學的內容。
D、兒童個體的獨立學習與兒童間的合作互動。要發揮每個兒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獨立完成一項任務的能力,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中都有成就感;同時又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在學習中發揮群體的智慧。對于低年級學生,到底能在多大范圍進行合作,怎樣有效地合作,需要老師們很好研究。
本次學習,收獲頗多,對自己的課堂授課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本次聽課的很多閃光點,將成為我課堂授課的主旋律?傊,我深深地感覺到:教師要與新課程同行就必須敢于否定自己,不斷創新,加強學習,掌握新的要求與技能,大力提高自身素質,在此基礎上,再探索出一套有自己教學特色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新課標的需要。
【小學品德與社會聽課學習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小學品德與社會《歡樂水果大餐》說課稿范文01-16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創新教學初探論文08-08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分析論文07-13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淺析的論文06-16
小學品德與社會《人有兩件寶》說課稿范文01-16
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學生品德的實踐建構論文08-01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5篇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