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藝術》讀書心得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但是心得體會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是慢的藝術》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書心得1
讀張文質的《教育是慢的藝術》我對教育中的“慢”有了全新的認識:對學生來說,錯誤是一種經歷,甚至是一種不可或缺行為,更是一種履歷性的成長資源。教師要善于利用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發揮慢的教育藝術,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再次,讓心態慢下來,讓教育行為慢下來,慢慢走,欣賞!
多讀了幾本書,心中似乎也有了些許底氣。因此,在學校模擬的演講比賽時,我倒也鎮定從容。所以,學校的評委都說我的演講挺好的。其實,我那幾天一直在看各種案例及案例分析,有時看到別人相似的案例時心有觸動,就會不由得停下來反思自己在平時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并在思考之后將自己的一些想法記了下來,也許共鳴會讓體會更深吧,因此,書中的內容記得特別深刻,自己做的讀書筆記也深深地印在了腦海中。所以在正式比賽時,我備戰階段的所有筆記不由自主的涌上心頭,原來讀寫結合竟有這么大的好處。我快速成稿,還留了點時間順了順稿子。這種且讀且寫的感覺真得太好了,這大概就是讀書的魅力吧。
因為讀書,讓我與書產生共鳴;因為有共鳴,讓我產生了寫作的沖動;因為寫作,讓我更深刻地反思教學;因為反思教學,讓我的課堂慢慢變得敞亮。
從讀到寫到思到教,這是輪回。缺了誰,都無法重生!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書心得2
《教育是慢的藝術》這本書,是我的一位教師前輩向我推薦的。20xx年5月份第一次讀,讀著張文質的文字,滿滿的都是真實。他一直在講教育的真相,一直在強調生命化的教育,讀得我心里很痛的那種感覺!
和另一位教師前輩交流,讀《教育是慢的藝術》,怎么會有心痛的感覺?她說,痛苦,就不要讀了!于是,就把它擱置那里了。為了完成此文,又拿起了這本書。一年多的沉淀,心境完全不一樣了,沒有了曾經的痛徹心扉。
當教師失去了她該有的陽光下最光輝的師道尊嚴的時候,我們只能向自己尋找答案,一切從自己的內心去探求。也許,就是那種笑著哭的感覺吧。就是那種流著淚去追尋夢想——砥礪前行、靜待花開、用生命去綻放教育的絢爛焰火!
在《直面教育與生命的悲情》一文中,我讀到“德國教育家洪堡在一百多年前做了兩件有深刻影響的事,一個就是極大地提高教師的工資,結果使得優秀的人才大量涌向學校;一個是實行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免費教育。德國,哪怕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最有創造力的國家之一。這跟洪堡教育改革的理念所開啟的制度有很大的關系!
心里是振奮的!真的羨慕德國的教師從業者,不是艷羨他們高額的工資,而是眼氣高額工資所帶來的當教師的師道尊嚴!
我們當教師的有尊嚴嗎?
有些家長一提起老師,就咋咋咋地評論。就是社會上,也總是貶低教師。我真不知道教師都犯了怎樣的道德失誤?世人為什么要用超于常人的道德標準綁架教師?
教師,是神?還是個人?
當孩子在學校擦傷,家長跑到學校嗷嗷叫:孩子交給你,就給我看成這!當老師和他講道理時候,他說:滾一邊兒去!甚至是想要向老師大打出手!
當教師的是否要問,教師的師道尊嚴,哪里去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泥濘中,用那遙不可及的夢想支持著我們前行!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書心得3
前段時間很多的新鮮詞匯不斷地涌入我的視野:遺失的童年路上、“孩奴”現象、保衛童年、拯救童年等等。起初我也并不在意,感覺這些都是信息高速路的必然產物,轟動一時流行一陣而已。可當我在一則教育隨筆中看到“教育是慢的藝術”這一提法時,頓感眼前一亮,將那個叫張文質的教育學者及“慢藝術”牢牢刻入腦海。放假前,當看到同事手中有這本《教育是慢的藝術》時,渴望閱讀的心情瞬間陡增,突然間作為老師的我一下子頓悟,我也不喜歡那被濃縮了的童年和高壓力下的教與學,我更渴望尋找一條淡然恬靜的教育教學之路。
隨著技術的發展,一切都快了起來。出門不再步行,連自行車都幾近在城市絕跡,車水馬龍,過馬路都要分外精心。動物、植物,只要是人們需要的都可以縮短成長期,尤其是關于肯德基養雞技術的披露更是讓人觸目驚心。于是人們抱怨,菜沒味了,肉沒味了,可人們依然不愿意停下的是飛速發展的腳步,在一面懷念過去的哀怨中追尋更快。教育更不例外,“知識下放”普遍存在,一道小學低段的數學題難倒了一堆的本科、研究生。每當孩子們做作業的時候也幾乎是“全家總動員”的時候,每一個在校學生的爸爸媽媽都能深刻地體會到“為人父母之重”!敖逃诰徛倪^程中才能積淀下一些有用的東西!薄霸诳焖傩羞M的課堂學生實際上是很被動的跟隨者,只能一路吃力地跟著,跟不上的注定要掉隊!彼援斘铱吹竭@些語句的時候心里涌動的竟然是感動。如果用花兒解釋先生的理論,那就是是花兒終究都會開放,但卻有花期早遲素淡的問題,你難道會說寒冬的梅花遜于早春的桃花?或者豐滿的牡丹一定強于清瘦的蘭花?既然花兒都是如此,為什么我們非要培養同時開放同樣燦爛的孩子呢?
或許,每個人的心中都潛意識地希望慢,可同時卻也在讓腳步加速。就說我們的孩子吧,繁重的課業負擔還要附加繁忙的課外輔導,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孩子們不再擁有上學的路上,更不會享受周末的悠閑。老師們、家長們很少對每個孩子進行個案分析,都渴望整齊劃一的優秀。我們都堅信“勤一定能補拙”、“笨鳥必須先飛”是真理,可張文質先生卻敏銳地提出“勤未必能補拙,揚長遠勝于避短”的觀點。雖不能說這就像晴空里的一聲炸雷,最起碼也是醒酒的湯,讓沉迷于追求高效的我們在快速行進的間歇多一些有益的思考。每個孩子都有他與眾不同的地方,我們一定要堅信一個信念:首先應該讓每個孩子快樂健康成長。我聽說有些學校孩子們每天晚上的作業奇多,有時候家長都要代勞,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十二點睡覺。當我聽說這些的時候不僅是痛心更是鄙視了,雖然我也是一個從事一線教學的老師,似乎不該這樣。然而,如果讓我犧牲孩子們的快樂為代價來提高我們暫時的學習成績,我寧可選擇放棄。從教多年,我反對機械重復,我反對題海戰術,盡管每次考試我也會分外擔心孩子們能否沉著應戰,但我依然不愿辛苦孩子。我們都是教育中人,或許也都正在為現今的教育模式而困惑不解。一方面在強烈呼吁“減負”“減壓”,可是教育體制卻是不變的,最終都需要在考試的關口傾力一搏,然后才能唱出“真金不怕火煉”的贊歌。
前段時間在閱讀中發現了這樣的語句:
“中國人,趕時間。
最愛‘快進’,狂點‘刷新’。
評論,要槍‘沙發’。寄信,最好是特快專遞。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車,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磁懸浮……排隊,最好是能插隊。若不能,就會琢磨,為什么別人排的隊總比我的快呢?”
看完之后,不禁啞然失笑,想想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的確是這樣的。尤其對于排隊心里的分析更是精妙絕倫,頗具諷刺而又那般傳神。于是久久地停留著那些文字上,反復斟酌著、誦記著,想讓它們成為我今后生活工作的一面反光鏡。在教育中,我們對孩子說的最多的話可能就是“能不能再快點,再好點!蔽覀兌荚诳鄲乐⒆拥.磨蹭,我們更擔心孩子的成績不能最好。甚至,我們希望孩子的快速成長,渴望孩子的培養如同農業、工業的發展那這樣盡可能最快,最好收益最大化。我們忘了,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欲速則不達。忘記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因為渴望快,我們更加得急功近利,希望我們的教育教學點點滴滴都能立馬見效。于是,我們忘記了積淀,忘記了對人的長遠的培養。在題為“直面教育與生命的悲情”和“如何建設一所優質學!钡难葜v中,先生多次談到“閱讀”──一個最近很長一段時間內久久盤旋在我心頭的詞匯。我喜歡張文質先生的率真與深刻,對教育現象作深入的剖析,有些時候觀點語言也甚為尖銳,讀他的文字時常有這樣的感覺:書中有豪氣,豪中有霸!
教育是相通的,張文質先生也是從一線做起的,我不知道他曾從事哪個學科的教學,可是在閱讀這個觀點上卻和我們的語文教學專家出奇的一致。講到了當今孩子的閱讀現狀,并精辟地闡述“閱讀幾乎為零的孩子才真正叫作輸在起跑線上,對孩子的未來來說才真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薄伴喿x為一個人的成長精神打底,甚至為一個人立精神,生命是從閱讀開始的!钡鹊。和很多的專家一樣在大聲疾呼著閱讀,閱讀,閱讀!在閱讀這件事上,我真是大恨其晚,真正的閱讀似乎是從進入這所都市小學才開始的,那也是因為壓力,因為看到了自己的諸多不足。僅僅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我開始了瘋狂閱讀,有教育教學專著,有兒童文學,有報刊雜志,有心靈雞湯類的故事散文等等。很奇怪,以前我只喜歡文學,關注的就是故事情節?涩F在即使是一本枯燥的教學論著我也不再感覺乏味,或者說再乏味也會堅持著看下去了。
很多時候感覺到了都是新奇,有趣,是一種思想的碰撞與警醒。讀書,讓我對自己、對教學、對人生都有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不再狹隘。雖然這個年齡的我讀書已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記憶,常常有一種過眼云煙的虛無感,但依然深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或許讀書的初衷就是因為擔心自己被淘汰吧,也正是張文質先生在談及應試教育苛刻時提出的教師首先要考慮的問題。無論從文學的積淀還是學識的淺薄我覺得自己都是那種有待提高的類型,所以讀書是當務之急,是首選!我需要在讀書之中維持自己的自信,維持自己為師的尊嚴。當然先生疾呼讀書的同時更多思考的是教育中的中心和重點──孩子!我覺得從素質教育被提上議程之后,我們的應試教育卻無形中愈演愈烈了!繁重的課業負擔,名目繁多的考試,還有排序!霸谔岣吆⒆映煽兊倪^程中我又沒有做了一些不人道的事情啊?”這個扣在教育學者心頭的疑問,更是值得我們所有一線老師反省的問題!是啊,當大街小巷張貼者大學錄取學生的名單時,有誰會去關心那些落榜的孩子呢?當我們大肆表彰成績優異的教師時,我們是否用心分析過成績差異的諸多原因?可是因為這許許多多的課業,孩子們沒有時間來為自己的精神打上底色,因為緊緊張張的排名,孩子們無暇顧及課程以外的書籍?誰能想到,我們那些所謂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行為讓孩子們無形中已經輸了,不,是受傷,讓我們的孩子傷在了起跑線上。
慢,快,快,慢……我已經分不清究竟該怎樣,是慢好還是快對?行進在基礎教育的路上,我更加困惑,在迷茫中踟躕。誰能告訴我,究竟如何去實現自己對教學理想的追求呢?這關于理想的溫暖話語,只能在書中讀讀罷了嗎,將會有誰在我的耳邊讓它慢慢地蕩漾呢?如果“教育能像蝸牛散步一樣,只要放松心情,放慢腳步,防長眼光,才能以詩意的態度,發現教育生命之美,享受到職業的幸福感!蹦菍⑹且患嗝疵篮玫氖虑槟兀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書心得4
最近,剛剛讀完張文質寫的《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感受很深。張文質,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在本書中,通過記錄作者的一些講演錄,從而揭示教育應遵循的一些規律,以及現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讀來發人深省。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化的變革越緩慢越好,因為只有在這種緩慢的過程中,才有真正有意義的東西沉淀下來!彼岬教K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會取得成功的前提,是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數十年,才積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學經驗。而反觀我們現在的教育,教育研究的課題往往研究不到一兩年就結題了。教育教學往往都是急功近利的,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教育又怎會積累有價值的經驗呢?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東西。
“學生對教師的情感,首先來自于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你是怎么注視孩子的,你眼中透出的是不是善意、慈祥、期待和肯定……”當我讀到這里時,不僅感到慚愧。在日常的生活中,每當看到孩子們在課上不專心聽講時,自己往往就會用憤怒的目光看著孩子,直到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當孩子們在課間大聲吵鬧時,有時也會大聲斥責他們。在日常的一點一滴中,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自己也失去了很多。
“教育要著眼于每一個人的發展!边@句經常掛在我們口邊的話,在現實生活中,要真正的實現是多么的不容易。作者提到一則報道:美國的鹽湖城舉辦冬奧會時,一所學校舉行活動,活動結束時中國使館的官員致詞:要把兩個書包作為禮物,分別送給最優秀的男生和女生?墒牵麄會場卻顯的寂靜、冷清。原來,該學校從1960年創辦以來,就沒有評學過最優秀的男生女生,因為所有的孩子都是最優秀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什么才是真正著眼于每一個人的發展。在今天,我們的評價往往都是追求立竿見影的“一把尺子”的評價。要想實現多元化評價,就必須多幾把尺子評價學生。
在書中,作者的很多語言都很值得我們反思和學習。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書心得5
寒假里有幸拜讀了張文質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描述了教育要回到根本,回歸本真,細細品味,能引起我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深深思考。
教育是慢的藝術。一個字一個詞,字是慢,詞為藝術。在教學上,教師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為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我們的教學研究,也是慢的藝術,有所發現,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這個慢,就是讓學生感受、體驗過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慢,就是要有足夠的期待,足夠的耐心。慢又是一種什么樣子的課堂,什么樣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師那樣的”教師身體動作是慢的,說話的語速是慢的,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說的,日本的佐藤學認為”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東西“。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奏。高頻率、快節奏、大梯度,不利于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展。教育是一項需要耐心、愛心的事業,慢就是體現愛心和耐心的一把尺子。學生的成長,需要時間,面對孩子們,我們要有慢的教育藝術,我們需要的是耐心與等待,放手是必要的,嘗試是必要的,等待更是必要的。
孩子之間的思維能力的發展速度有差異,一個孩子的各種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有差異。他在低年級的時候掌握不了這個知識,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他們是會慢慢領悟的。而我們老師卻那么著急。強迫著小孩一定要弄懂,甚至家長老師不惜用灌輸的辦法也要他記住。我們都掉進分眼里去啦!人家可能是大器晚成的孩子!我們把眼光放得遠了,才能對今天的教育行為有所思考。教育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確實不是知識,而是對知識的熱情、對自我成長的信心、對生命的珍視,以及更樂觀的生活態度。我們應該有一種悠閑的心態,一份閑心。
“我常常發現,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養;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魯、卑俗,有時候這一切才是教育更為具體、尖銳的問題,但是它往往被各種任務、指標、困難遮蔽了。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傾聽、觀察、記錄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細致、持久的省悟之中”。讀了這一段文字,我不禁問自己,工作這么多年來,有沒有認真想過“教育”這兩個字的含義。在對待一些特殊的學生時常常沒耐心,采取的方法也比較簡單,覺得這樣的學生教育不好不是我的責任,似乎我已經盡力了,我每天要忙這忙那,還要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總是對自己的行為找一些理由。這一切都使我日常的教育工作變了味,使教育沾染了太多的社會習氣,脫離了教育應有的本真。讀了這段話,讓我重新進行思考,重新審視我自己,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進行調整,讓教育回歸自然。
”教育終究是基于生命和貫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終能夠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緩慢而堅定地證明人性的勝利,證明我們內心對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誰專心致志于自己的事業,誰就能夠把這樣的信念堅持更久!斑@是張文質老師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中所寫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我挺喜歡這樣的文字。真正理解教育、熱愛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總能流露出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要”專心致志于自己的事業“,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堅持更久。也只有專心致志于自己的事業,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用生命潤澤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貫穿生命的。所以,我們的生命得時時在場。不能含糊,不能應付。
教師從事的是育人的事業,作為教師,首先是要自己像個人一樣地活著,他才能對別人產生影響,一種使其成人的影響。自己活得像人,并不是說像圣人,而是說你很真實、很努力、有信仰,你在為這個信仰踐行。做教師的人,內心深處必須得堅守住那份教育理想,必須永葆對教育的那份熱情,因為,對于小學生來講,教師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燦爛的陽光。
民族復興的基礎在于教育,教育發展的關鍵在于教師。教育魅力是一種感染力、影響力。古往今來,從孔圣人到蔡元培、陶行知,再到當代難以計數的優秀教師,無不具有獨特的教育魅力---------大愛無言,人格高尚,治學嚴謹,學識淵博,親切善誘,富于創新,深受學生喜愛、給學生巨大的感染力,讓學生印象深刻,受益終身。曾經作為一個學生,我對于教師有著很多的想法,希望自己也可以做一個好的老師。而現在看來,作為一個好的老師,我還是需要繼續努力的。我相信我可以做到更好。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書心得6
這個學期一開學,我們校長發給我們每位老師一本書,我的書是張文質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希望我們提高教育理念,能得到成長。
我在課余和國慶節期間拜讀了其中的一些內容,感觸頗深。張文質,福建閩侯人,教育學者,詩人。 1983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導人、負責人。多年來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長期植根于中小學課堂,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變革和發展。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創辦了1+1讀書俱樂部,推廣1+1式的讀書理念。通過學習,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勵與喚醒”,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克制。其次要廣泛閱讀,努力付諸實踐,積累經驗,構建自己的認識平臺。
張文質先生在《直面教育與生命的悲情》中,他寫道“其實,我們從每個人的經歷中都可以看出,教師的真摯關愛對人的幼年時期的成長,對人生建立的信心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就像美國詩人艾米斯說的那樣,哪怕僅僅把一只暈厥的知更鳥送回巢中,我們也就不虛度此生!”我很認同張文質先生的這個觀點。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遇到過好多事例,我現在所教的四年級有一個調皮男孩,想象力特別好,繪畫形式很獨特,也很大但,我選他當課代表,當我剛說時他激動了好一會兒,可是,過了一會兒,他向我提出他不想當,但是,能看的出他是猶豫的,因為長時間的在班級中的表現不好,可能是對自己不自信的原因。我還是堅持讓他當,他也就依從了。時間過去了一個月了,有一天,調皮男孩的一個好朋友突然問我:“老師,王景鑫真的是美術課代表嗎?”我說:“是啊”,“啊,你真的是課代表!”這時,我看到王景鑫已經是滿臉自豪,激動地臉都紅了。我很是感慨,我深深的感到“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這句口號是多么重要。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書心得7
暑假期間有幸拜讀了張文質的《教育是慢的藝術》。細細品讀,“慢教育”所蘊含的教育哲理,如同一股清泉沁入心扉,讓人彌久難忘。
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的是耐心與等待。時下的教育太過功利,有時甚至無視孩子的年齡特征:三歲要背《唐詩三百首》,四歲要學外語,五歲要彈鋼琴,未滿六周歲要讀一年級……在學校里,很多教師的課堂像做工程一樣趕搶進度、趕時間,追求所謂的高效率、快節奏、大梯度……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約而同地陷入了一個令人恐懼的教育誤區——“快教育”。實際上,對待孩子的成長,來不得半點兒急躁,更不能越俎代庖——教育的成功從等待開始。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了這樣一段話:“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她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她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是一種何等美麗的教育場景,這是一種何等美妙的教育藝術。
教育是慢的藝術,需要學會從容與寬容。對于學生的一次次小錯誤,根本沒必要放在心上,更無需揪出來大做文章(但我不是說對于犯小錯的同學不管理,不教育,而是教育不能放,管理不能放),因為誰都有犯錯誤的時候,因此當你看到這一點,就能從容的看待這一個問題時,在教育學生時,就會多一點耐心,少一些生氣。面對孩子的不良習慣、面對孩子的犯錯,更需要我們老師以一顆寬容的心,引導他,鼓勵他,只有處處為孩子著想,方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才是為孩子的終身發展著想。
正如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中所說的:“教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生命潛移默化的過程,所謂潤物細無聲,教育的變化是極其緩慢、細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潛,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規范”。讓我們以“慢”的心態來對待教育,陪著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快樂,慢慢地等待孩子長大。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書心得8
這個假期學校為我們分發了一項福利:張文質的兩本書。我首先拜讀的是《教育是慢的藝術》。
在序言中,我首先讀到的是這幾句話:
“我們也要有勇氣承認內心的恐懼和猶豫,承認我們所能期許的改變實在微小,承認我們時常就掙扎在各種得失、利害、歡欣與沮喪之間,而在這樣的認知中,我們也許就能獲得更多的智慧……每個人恰恰通過自己的誤讀而完成了對教育的謹慎改寫”
一下子覺得他道出了我的心聲:我能改變我所有的學生嗎?我能改變我所有的家長嗎?我能改變的很少,但我能改變我自己。
有了共鳴,自然希望從書本中汲取力量。再繼續讀書的過程中作者談到孩子們的一些表現:
“當學生站起來發言時,他是不是能夠抬起頭,注視著老師,或者注視著同學,是不是能夠從他的身上看到一種勇氣,一種膽識,一種表現的沖動,甚至一種獨特的表現力,一種引人注目、令人嘉許的個人魅力?而不是膽怯得手都不知往哪里放,手里捏著的紙實在不明白是把他展開還是揉起來”
這真是六年級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的真實寫照,也是我上不斷啟發,但還是失敗的現實。
從小學到高中,我們不斷的訓練和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但是不少孩子在這過程中漸漸喪失了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的興趣。考上大學是人生的重點嗎?不,大學畢業,出來工作才是人生的開始。如果我們在孩子的人生準備階段中就耗盡了他們的進取心,自信心,那他們又如何能在工作時獨立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誘惑。一個個啃老族,一個個迷失方向的人,不正是不能真正心靈不能自立的孩子嗎?
教師要學會寬容,學會等待,學會傾聽,學會欣賞,學會贊美,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表現,學會反省,學會創造。“要培養視野開闊的人,要傾聽窗外的聲音,要不斷掙脫自己生存環境和知識的限制,努力學會睜眼看世界。要在有效教學中融入屬于全人類的普適性的理念,而不僅僅是比較狹隘的、功利的目標。以能培養出有自信力的、有表達愿望的、有分享熱情的、有快樂的生命姿態的學生!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關于教育是慢的藝術的讀書筆記01-09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書筆記(精選8篇)12-29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書筆記(通用4篇)08-08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書筆記800字作文11-28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11-21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后感范文1000字09-17
《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讀書心得04-21
教育的情趣與藝術讀書筆記09-01
兒童藝術教育的讀書筆記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