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家教家風的征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征文吧,征文一般是某個活動、征文比賽等需要,作者將稿件遞給征文活動主辦者后,作者的作品就可以參與比賽,但是著作權的一部分也相應給了征文活動主辦方。相信寫征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教家風的征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教家風的征文 篇1
在同一座山上,有兩塊同樣的石頭。三年后,一塊木頭被雕成雕塑,受到這些人的崇拜和膜拜;而另一塊卻只是墊路石,被人踩來踩去。墊路石對佛像說:“老兄呀,三年前,我們當時同為一座山上的石頭,今天卻出現了如此大變化,我的`心中非常難過。”佛像答道:“老弟,還記得嗎?兩年前來了一個雕塑家,你不情愿改變面貌,更擔心疼痛,而雕刻家在我頭上卻錘子砸,鋼鋸鋸,刻刀刻,砂布磨……所以才有了這種的結果!眽|路石聽了這席話,無話可說。
點評: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完全取決于自己的選擇,每一個人都要積極地應對人生,對自己負責,做自己命運的雕刻家。
家教家風的征文 篇2
如果說家庭是田園,我是小苗兒,那么家風便是陽光,而家訓便是雨水。要想茁壯成長,必定少不了二者的陶冶。
我家的家訓很簡單:“善小而為,久之成大德”。小時候對掛著墻上的“善小而為 久之成大德”這九個字并不能理解。但我卻依稀記得上幼兒園時的那次家庭故事會。大概情節已經忘卻,但是其中的道理卻記憶深刻:即使是弱小的動物,它們的善行也絕不會白費。做人也是一樣,“積小善可成大德”。從那時開始,我心里埋下了“善”這顆種子。
小時候,我經常被忙碌上班的父母鎖在家里,通過見方的窗戶只能看到窄小的藍天和細小的風景,這樣,家風家訓對我們的成長就更是至關重要。有人說過:一個人的優良氣質很大部分取決于家庭的教育。我的父母也是深切認識到這點的,所以他們總是盡力以身作則。不茍言笑的父親更是以此為準則,細微地影響著我們。
小的時候,爸爸經常抽空接送我上下學。有一次,他嘴上說著得趕緊回家加班趕一份材料,可車的速度絲毫未有半點逾越。就在我們要過的時候,黃燈卻剛好亮了起來,爸爸穩穩地剎了車……還有30秒,我看四周沒警察,試探性地問了一句:“周圍都沒人,過去吧?”“那紅燈還是亮著的。 鳖A料之中的的回答!啊吧菩《鵀,久之成大德”他認真地答道,眉宇間滿是莊重與神圣。當然,類似的例子在我家人中是常事。爺爺是村里有名的義務廚師,村里家家戶戶辦喜事大事找他當廚,他總是積極幫忙;叔伯姑嬸也個個是勤勞樸實、自力更生的模范……
一路上,我仔細回味著爸爸的話語,我的心恍如被洗滌一遍了。的確,大與小是相對。古人云:“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如果不屑做平凡細小的事,最終只能成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社會公德心、自身的道德底線……良好家風的保持,長輩做好表率,后輩定能更好地傳承!叭胗奶m之室,久而不問其香……”自呀呀學語開始,爺爺奶奶照顧我的`朝夕中,教會我明辨美丑是非善惡。盡管有些事對于別人來說無關緊要,可對于我來說卻會自覺慎重地做出選擇。因此我越來越自律,能自覺將美德融成了自己的習慣。
正是由于良好的家風家訓的牽引、源于家庭的熏陶,我已從一株初見藍天的小苗兒逐漸長成了一棵婀娜多姿的小樹。我相信我一定會記住家訓,好好傳承良好家風,成為一棵枝繁葉茂的蒼天大樹的。
家教家風的征文 篇3
一個家族的興旺,是要靠一代或幾代人的努力和積淀,長此以往,代代相傳。這種言傳身教及其這些零散的只言片語,鑄就了治家興家的經驗總結,引領其家庭走向興旺輝煌,進而彰顯出家庭的特點和風格或風尚,這就是家風。家風是變化的。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外甥看老舅,侄女看親姑?词裁?就看他們如何做人做事。把看到的故事在家庭成員中交流、探討,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這就是學習、觀摩的過程,就是充實、調整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做人做事的體驗變成準則,變成思想觀念,變成自覺,左右著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即使外人不讓你那么做都很難。家庭每個成員的.共同自覺,就是家風。
下面根據記憶所及,就我家的家教家風擇要整理如下,雖屬一鱗半爪,在我心目中卻彌足珍貴。從我記事起,全家人吃飯時依次圍在一桌,必須待長輩進餐,晚輩才可進餐,同時大人邊管娃喂飯,顯得格外其樂融融。席間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這大概是傳承家教的最佳時間。當然隨時隨地都可進行,不拘一格,有時拉家常、有時談時政、有時講禮儀、有時論處世、有時還引發出些小故事。例如:《鞭打蘆花》是說古時有一賢智少年,早年喪母,其父親續弦又生一弟,寒冬臘月,其弟身著棉衣雖薄而動作如常,未見寒意。但他棉衣雖厚,卻嗇縮不前,父親誤以為萎懶,執鞭竟打,衣破處蘆花綻出,父親識透繼母虐待之心,決意將其休掉,他竟勸阻父親言道:“母在一子單,母去兩子寒”父覺得言之有理,只好作罷。繼母倍感羞慚自愧,若被休掉,我兒豈不亦受凍餓之苦?從此痛改前非,善待二子。用兩句話成全了一個家庭,同時又感化了繼母,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事。其才智氣度令人敬佩,確實讓人受益匪淺,啟迪良多。
家教的傳承除借以上類似故事外,還有更多的名言警句和零散的只言片語。為了敘述方便,將其歸納為勵志上進、修身養德、勤儉節約和處世為人四個方面略加闡述。
一、勵志上進的教育
人非生而知之,要涉獵社會,就必須有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科學技術知識和社會人文知識。雖不能博學通覽,但學無止境,多多益善,況且天下父母誰不望子成龍。故先輩常諄諄教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又如“學如積薪”也就是說知識在于積累,也在于循序漸進才有“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之喻。唯恐為學不刻苦努力,由于年幼生活安逸沒有壓力,學業因之荒廢,因此提出“古之圣賢豪杰無不從困苦中來哉,”給以借鑒。更有“如負薪、如掛角、如囊螢、如映雪”的小故事給以鞭策。“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知識能改變命運,但又要認識到學習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更要珍惜光陰,故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訓誡,更提醒不但說“有志者事竟成”,況且還要堅韌不拔的毅力,“鐵棒磨繡針,功到自然成”則是口頭禪?梢娤容吙释訉O成材的良苦用心。
二、修身養德的訓誡
諸葛亮戒子書中提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意思是修身必使其身心處于清靜無為境界,然后通過自強不息地學習,升華對天時地利社會物候能夠做出正確的認識與判斷,形成各自獨特的見解,從而指導個人的思想行為,很好地服務于社會,成為國家有用之才,把所獲成果貢獻給社會,讓民眾分享,不擅自奢華浪費,這大概就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含義,正一副對聯中寫到:“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其實修身是修純粹素樸、真誠無妄、自然無為之道德,那么個人就應當正確把握自己,首先做到舉止規范、處事豁達、通曉事理、光明磊落,借鑒“人貴有自知之明”“窮有志氣富有德”,奉行“言必信、行必果”,“應人事小、誤人事大”的諾言。在救濟鄉親的困難時,常以“饑時給一口,勝似飽時給一斗”,不做錦上添花的小人,要做雪中送炭的君子,始終保持厚德載物。
三、勤儉節約的提醒
勤儉節約是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在日常言:“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太和”與“勤能補拙”鼓勵子孫學習工作必須刻苦勤快,只有這樣“功夫不負有心人”。光勤勞不知節儉,豐碩的成果會被白白浪費掉,實為憾事。所以“省下的就是掙下的”和“打牛千鞭不舍粟米一顆”,及“稀吃三年買頭牛,稠吃三年賣頭!倍际亲屓饲谘a拙儉養廉的懿范垂訓。這次政府推出的“光盤行動”和資源節約型、環境保護型國家,無不遙相呼應,故應繼續發揚。
四、處世為人的規勸
通過修身養德最終還是如何落實到處世為人的實際行動上!鞍偕菩橄取笔窍容呌说慕涷灲Y晶,假如一個人不孝敬父母,有誰敢與他交往共事,因為他在人心目中名譽太糟。所以只有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那子孫也照樣會孝敬你、照顧你,師長也會尊重你、信任你,這樣你的事業才會興旺發達。正如孟子所云:“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 “滿招損,謙受益”是先輩留給我們處世為人的經驗總結。只有虛懷若谷,才能盛得無限物資,滿則無處著落。毛主席曾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總是讓人處世應當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在社交中,語言可以交流思想傳遞訊息,然而就有“言多必失”“禍從口出”之誡。故“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顯得十分重要。我家就有“聽話如同嘗湯”和“話有三說,巧者為妙”的訓誡。謹記“一句好話三冬暖,惡語出唇六月寒”的諺語,提高自己的辦事能力。
家教家風的征文 篇4
一戶人家,一條家訓;一戶人家,一種家風。家風、家訓,不管多么簡單,它們也是不平凡的。因為它們經過多年的傳承,伴隨了一代代人,啟迪了一代代人,也影響了一代代人。
現在的領導人提出,要求“求真務實,說真話,辦真事”。這些話我太熟悉了,因為“實事求是”就是我們家的家風。爸爸媽媽從小就這樣教導我,他們不會因為我是小孩,就撒謊騙我,不跟我講真話。由此我也知道了,在大是大非的層面上,在真理與原則面前,人人平等。爸爸經常在家給我講大道理,首先就是“實事求是”的意思,有時我被爸爸講得啞口無言,但后來想一想,其實爸爸是對的。就應了上面那句話“在真理與原則面前,人人平等”,因為等我到了社會,或者出門在外,沒人會讓違背原則、是非不分地讓著自己。只有真正做到“實事求是”了,才能在社會上為自己贏取一塊立足之地,才能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走進奶奶家的大門,抬頭一眼就看到“安居樂業”四個金光閃閃的銅字,懸掛在影壁墻偏上位置的正中間——這便是我們家的家訓了。安居樂業,四個字看上去普通,里面卻包含著大道理。安居,指的絕不是要安于現狀,而是說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奮斗,將自己的家庭盡力建設好、經營好,以家為本,求得生活安定,家庭和睦。國家是一個大社會,更是一個大家庭,它是由一個一個的小家庭組成的。所以,只有每個人都明白了這個道理,每個小家庭都能安居了,社會才能安寧,國家才能安定。
論語中有一句著名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樂業”是最好境界了。樂業,便是愛崗敬業。我現在還只是個小學生,我的“業”就是要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把我的學習搞好,在我的業余時間盡可能地了解多專業、多領域的知識,以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所以現在的我,不僅要好好學習,還要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分內工作、分內職責當成了一種使命,一種樂趣,我們賴以生活的社會一定會更加美好,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更加強盛!
每年的清明時節和冬至、春節,我總是會和爸爸一起到先祖先輩們的墓前去掃墓、祭奠,緬懷他們、感謝他們傳承下來的樸實無華的治家格言,生活真理。先輩們的言傳身教,他們用經歷和智慧總結出的家風與家訓,不僅利己,更是利人、利社會,使得我們這些王家的子孫都大大受益,并一代一代地不斷地去繼承和發揚!
家教家風的征文 篇5
校有校規,家有家風”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一問道“家風是什么?你家有什么家風?”這些問題,特別多人就會傻眼了。不用擔憂,今日我就想跟大家一起談談家風。
家風就是家規,是一家子的風氣,這家風一旦敗壞,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會跟著壞,這一家就再也難以培育優秀的后代了。這個壞名聲會一下子在鄰居鄰居間傳開,一傳十,十傳百,特別快就沒人情愿與這家人交往,這時候再想改,就來不及了。可以說家風是特別重要的,雖然它只是一個無形的.概念,卻能讓這家的子孫后代連續得更長,讓他們走得更遠!
家風也可以代表一個國家的風氣,國家就是人民的家,這家風就更為重要了。它要靠人民地努力,遵紀守法,互幫互助,一個國家的富強興盛,不僅僅是物資上的豐富。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它的風氣,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風氣打算了它的衰與勝,只有社會風氣好的國家,才能國富民強,才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強國。
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父母,敬重師長。父母始終告誡我:百善孝為先!家風是一條應當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牢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根底,踏出堅決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家教家風的征文 篇6
隨著時光的推移,人生中有許多東西容易淡忘泯滅,但父母的教誨卻是潛移默化在血里,培育成人之品格終生陪伴自己,揮之不去。父親是河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勘探隊員,是一個視工作比生命還重要的人,20xx年,父親獲得了“河南省核工業地質局成立50周年”銀質獎章。父親這種對事業無比熱愛和忠誠的品格深深影響著我,成為我工作和事業方面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動力之源。
父親對于祖母,更是百倍孝順。他每天早飯都要為祖母做一碗雞蛋茶;祖母生病時,父親床前盡孝。所謂上行下效,我兄妹四人競相孝順父母,在街坊鄰居們中樹立了好口碑。母親是營業員,也是工作責任心極強的人。她經常告訴我們:做人一定要認清“公”和“私”這兩個字。一次,母親在下班后清點錢幣的時候,從辦公桌上掉下來一枚硬幣,二哥看到后,從地上把這枚硬幣拾了起來,當他正要往衣兜里裝時,母親呵斥:“趕快拿來,這是公家的錢,你咋能要!”在母親的嚴格要求下,“不貪不占”的理念在我們兄妹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成為保證我們不走歪路的.“法寶”!耙恢嘁伙垼斔紒碇灰祝话虢z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父母還以他們的勤勞儉樸,闡釋這一治家格言,為我們樹立了榜樣。父親從不會主動為自己購買衣服鞋襪,子女們給他買的衣服,他大都收在衣柜里不舍得穿。
如今,父親和母親都去世了,他們沒給我們留下多少家產,但他們留下的優良家風、嚴格家教和至理家訓,宛如一盞盞璀璨的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
家教家風的征文 篇7
什么是家風?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素質和教養,有什么樣的家風,往往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財富觀。它是一個家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世方法。好的家風,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長的保證,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正能量。我的家風是什么?我開始追憶、思索。
“百善孝為先”
孝敬父母是人類最樸素最基本的情感,孝敬父母是創建和睦家庭,進而創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在我的記憶中,父親和母親背奶奶上墳的情形總會不時浮現。那時我剛上小學,我們一家去給爺爺上墳,山有些陡,奶奶是小腳,加上她年近70,沒法再爬山下坡,父親和母親就輪換著背奶奶,媽媽常年在家干農活,體力好,背奶奶的次數又多些。我上五年級時,奶奶還語重心長地對我說;“等你媽媽老了走不動時,你可要背你媽媽呀!”奶奶生育9個孩子,子女成家后,她獨自生活,幾個兒子共同贍養。在6個兒媳婦中,我母親最孝奶奶,她穿的繡花鞋和系的圍腰全是母親做的。縫年過節或平時家里有好吃的菜,一定叫上奶奶一同吃。
如今父親和母親也年過70,我隔三差五回去看看,給他們洗洗衣被,收拾收拾屋子。如有病痛,我和丈夫就送他們去醫院。我常想,父母年輕時不但要撫養我們成長,而且還搞家庭建設,吃了不少苦,現在我們應該孝敬他們、讓他們安度好晚年。我的兒子現在安徽讀大學,每個星期都給外公、外婆打電話,放假回家,第一時間就是看望他們,樂得倆位老人心里甜蜜蜜的,夸孩子懂事、省心。
“知恩圖報、善莫大焉”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感恩使我們在困難時得到慰藉、獲得溫暖,激發我們挑戰困難的勇氣,進而獲取前進的動力。我上小學在農村,那時家里窮,父親的工資低,母親一人在生產隊“苦公分”,上有奶奶和外婆要贍養,下有我和弟弟在撫養,加之還蓋房子,真是苦夠吃不夠。蓋房那會兒要請人,村民們很樸實,也體諒我們不收工錢,母親過意不去,晚上幫人做針線活,比如繡花、做鞋、補衣服,有時幫人家寫信來給予回報。
我和弟弟參加工作后,家里的日子有了好轉,母親時常提起困難時幫助、支持和關心過我們的那些人,她常念叨:“蓋房時三叔和大哥幫抬石頭,李大爺、阿國叔幫砌石腳,二姑爹趕著騾子幫馱瓦并且還資助我家大米……”這些年來,父母住在縣城,雖然他們年紀大了,但仍然進行著能力范圍內的感恩,李大爺病了癱瘓在床,回村里看過幾次;二姑爹的大兒子生病住院,又找醫生又送飯;六哥的小兒子考上大學,回去祝賀……知道村里有人來看病住院就主動去探望,村里誰家進城辦事,需要幫忙,他們盡力而為。
農歷正月十五的龍燈盛會“鬧花燈”,是我們密祉的傳統佳節,父母每年都回村里支持這項公益活動,與當“燈頭”的家庭一起籌備十五要出的`龍燈和表演的節目。母親參加各式彩燈的扎裱,父親創作花燈節目,老倆個從早忙到晚,不亦樂乎。母親說:“一村人就是一家人,雖然人家不望著我們感恩回報,但常懷一顆感恩之心,自己就活得輕松,愉快、踏實。”是啊,其實感恩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要感恩的不僅是父母、親朋好友、老師、同事,還有更多的曾經幫助過的那些人。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會更加感激和懷想那些有恩于我們的一切;常懷感恩之心,便會以給予別人更多的幫助和鼓勵為最大的快樂,便能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而不求回報。
“成由勤儉敗由奢”
勤儉節約是一種公認的好習慣,更是一種美德。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和弟弟,只有勤勞、節儉日子才能過得好,安逸享樂將一事無成。父親在單位上班,母親在農村,家里的所有農活都得母親一人扛著。記得在生產隊勞動時,母親為了多增加公分,包挖過一畝多豆田。因豆田很硬,難挖,所以大多由壯年男子或耕牛來犁公分就高,可由于公分高,母親一個女人家,天還沒亮就去挖,直到天黑才回家。家里第一次蓋房子時,部分石頭是母親利用生產隊勞動之余的早晚到村后的石場背的,她能背的就背,背不了的請人抬。農村土地承包到戶后,母親特別高興,因自家的承包田,自己作主,不受制約,該種的種上,管理跟上,她種的莊稼年年豐收,從此家里就有了吃不完的糧食。
“浪費無底洞,坐吃要山空”、“粗茶淡飯、細水長流”是母親時常講的一些諺語。父母穿的衣服基本是我和弟弟買,因多年來他們形成節儉習慣,認為不破不漏就行,不必有多好,干凈就行,有時我們不穿的還拿去穿,說是扔了可惜。用破了的床單、被套,母親“改造”后繼續用。一天吃不完的飯菜,第二天接著吃……我對父母說:如今家里生活條件好了,該是享受的時候,不要過多節約,該穿該吃的都不缺。但他們仍然很節儉;叵敫改笍30歲起到60歲,在農村老家蓋過兩次房子,縣城買了一套住房,不靠勤勞、節儉,拿什么蓋?
父母勤儉的好習慣不僅影響我們姐弟,也讓我們的下一代受益。我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畢業只用過兩個書包,高中三年學校統一定制的校服就買過一套,畢業時我數數上衣的補丁共有三個,左右肩各一個,恰好是背書包的位置,袖子上一個,都是我用同色面料從里面添補上的。每月生活費約400元,錢不亂花,他的理由是:自己是到學校求學的,不是去比吃穿,再說,那用的可是父母的錢。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謙虛就是不自滿,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態度,也是品行和修養的重要體現。父母常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些話都說明了謙虛對于成長的重要性。因為只有謙虛才能不斷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識而能不斷進步,驕傲自滿只能停步不前。父親是彌渡縣花燈團退而不休的老職工,好學、敬業、能吃苦,一輩子酷愛他的音樂事業。至今,只要團里有大型節目參演,仍請他寫音樂、作指揮,大型花燈表演劇《正月十五鬧花燈》等劇目的音樂榮獲省州文藝匯演音樂創作獎。目前,71歲的父親,還忙于收集整理《彌渡縣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工作。母親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只讀過兩年書。但她從小喜愛刺繡,且一直努力自學,她繡的裹背、枕頭、繡花鞋是我們家困難那個年頭的生活來源之一。后來家里經濟條件好了,不需要她再做繡品幫補了,但她仍堅持刺繡,她繡的《老壽仙》、《八仙》、古式裹背等先后獲得了“大理州民間藝術大師”稱號、“云南省民族民間美術藝人”。父母的言傳身教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也滲透在我和弟弟的生活和工作中。
“和為貴、諧為美”
父母用“遠親不如近鄰”來教育我們和鄰居要和睦相處,鄰居與我們抬頭不見低頭見,如果能做到相互關心,相互諒解,那就給自己和他人都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記得小時候到縣城找父親,那時他住的是一幢瓦樓房,父親住樓上,上下是木樓梯,如不小心走得重或者水弄在樓板上,父親一定要批評,因會影響鄰居。
成家多年來,我謹記父親的教導,如今我與鄒家、趙家做鄰居,幾年來,我們互相尊重、互相關心,只要有機會在一塊都有講不完的話,說不完的家事,十分開心。鄒家在房頂上種了蔬菜,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菜,總是熱情的送上門或讓我去采摘。有時我從兩家之間約1米高的隔墻上爬過去,把需要的菜采過來,綠色環保的菜味道就是不一般,吃著放心,然而更多的是暖心。
在我們幾家的大門前是一條6米寬的通道,用于停放車輛,沒有清潔工來清掃,于是我們三家都“爭”著打掃,數趙家最勤快,經常一大早就掃完,我家成了落后分子。我深深體會到能結為鄰居是種緣份,鄰里之間的友好關系是社會和諧環境中的一朵鮮花,這朵鮮花需要大家澆水呵護,才能枝繁葉茂,連成大片花圃,整個社會才能更加美麗和諧、溫馨。
點點滴滴的回憶,讓我對父母充滿了深深的敬意和感恩,我愛我家。然而,沒有國哪有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是構成社會的細胞,千萬個家庭有好的家風,國家就和諧穩定、蓬勃向上、國富民強。讓我們重視家風、端正家風、涵養家風,共同創建社會文明新風。
家教家風的征文 篇8
優良的家風家教,可以使個人獲得進入社會的基本品質,在道德觀念上進行自我約束,尤其對于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樹立道德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獨特作用。 家風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家庭多年構成的為人處世的風尚,或叫家規、家風、精神、品格等,包括家庭成員的為人處事的態度和行動準則。構建良好的家風最重要的是家長或家庭的主要成員的思想、觀念、態度、行動的認識和體現;其次,是家庭的規則,家庭規則雖然大多數沒有文字記載和要求,但身教、口傳的傳統美的教育非常關鍵;最后有著良好傳統家風的家庭,在中國自古到今最重視的是子女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培養良好的素養,構成良好的思惟方式、處世原則、行動規范,從而代代相傳,代有提高,家庭的文化,良好的家風。
做好家風家教的宣傳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在新的歷史時期,這項工作也面臨功利主義思想在社會的蔓延和滲透,家庭結構變化導致的傳統家風家教資源流失,我國成年人教育傳統的缺失以及電子產品對家庭日常交流時間的擠壓等挑戰。因此,倡導和培育優良的家風,讓千家萬戶的日子越過越好,是最深層次的民生工程。
一個家庭或家族,可以沒有顯赫的家世,殷厚的財富,但不能沒有良好的家風。良好的`家風也不是一人一時一事就能建立,必須依靠家庭家族全體成員共同努力,人人建設,世代弘揚。其中,起舉足輕 重作用的,是家庭中的父母,家族中的長輩。中國許多古人為了讓后代品行端正,防止兒孫誤入歧途,走上邪路,為家庭成員制定了系列道德準繩和行為規范,成為家中一道道不可逾越的紅線,這就是家規。不少家庭家族的家規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諄諄叮囑,闡理透徹,不僅有神圣的權威性,而且有強大的說服力和威懾力,雖歷經滄桑,依然能讓人啟悟,讓人警策。
家風的形成,無關家庭貧富,亦無關父母文化程度,所關涉的乃是家庭的德行素養。良好家風的形成,無關家庭貧富,亦無關父母文化程度,所關涉的乃是家庭的德行素養。在今天很多人都忙于工作、事業而無暇顧及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理當值得我們深思,這不是因為時間與距離的阻隔,更多的乃是我們忽視了家風的力量。良好的家風,能成就孩子一生;而這種熏陶,最好從孩提時代就應開始,你從小給他灌輸“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觀念,他就可能養成“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思維,做父母的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思考如何才能做到讓良好的家風伴隨孩子一生成長。
今天,如何更好地培育良好的家風家教,應該特別注意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重視優秀傳統思想文化資源的發掘和轉化。應把家風家教看成一種重要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和發掘,在全國逐步建立起家風家教的文化研究體系;發揮各類先進家庭典型的引領示范作用。開展文明家庭、和諧家庭、學習型家庭等創建活動,結合城鄉文明建設帶動家風培育;抓好培育公民德行和成人、家長教育。以家風家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點要放在培育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公民道德上;建立家風家教宣傳的長效、聯動機制。要運用各種方式,多方配 合,建立相應的切實有效制度。
樹立良好家風要與婦女素質提升相結合。良好家風是人成長進步的起點。樹立良好家風要與家庭教育工作相結合。優良的家庭教育孕育著優秀的子子孫孫。回顧歷史上曾經輝煌一時的家庭,他們的家風各有千秋:岳母為兒刺字“精忠報國”,“忠”為岳家之家風;林則徐勤儉持家,“儉”為林家之家風;曾國藩以為“勤”為人生第一要義,“勤”為曾家之家風。優良的家風形成,往往是通過創立者的建立,和幾代甚至數代人的不懈努力,踐行而形成的,通過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圍,在生活的點滴之中不斷地踐行,形成一種無言、無聲的教誨,最為直觀、最為直接、最為基本、最為經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踐行過程中,鑄就了家庭言傳身教的典范,鑄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最為重要的、無以替代的精神財富;它彌漫于整個家庭或家族之中,影響到每一個家庭成員,惠澤于家庭的成員;家風也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撐著家庭的進步與發展。
只有把的良好風氣融入到每個家庭的血脈中,不斷地規范做人做事的思維和方法,良好家風才能堅實并歷經風雨傳承下來。只有讓良好風氣與千家萬戶共同價值追求相互融合、互為依托、共生共長,才能在全社會激發出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最近,電視上舉辦的一個節目搞得不錯,值得稱贊。節目內容即“家風”教育在社會發展上的作用。這個內容在當今社會的確很重要,宣傳中華精神文明,弘揚“尊老愛幼”光榮傳統。我們要從家庭內部做起,從社會基層實際生活出發,開啟心靈窗戶,傳承偉大的民族精 神,對社會未來發展十分必要的。
家庭是社會最小組合單位,也是最基礎的社會分子。沒有小家庭就沒有社會大家庭。和睦、和諧的家庭關系,是社會穩定的基石。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著幾千年的光榮歷史。在傳統思想教育史冊上有著璀璨奇葩——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還有家風教育匯聚成中華精神文明的核心。在這百花盛開的園地里有許許多多代表人物,人們把關公、岳飛等人物塑造成“仁、義、禮、孝……”的化身,以忠孝為人生必須遵循準則,光榮的傳統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家教在傳統教育中起到積極的不可低估的作用。迄今社會上大多數的家庭,繼續秉承祖先的教誨,弘揚光榮傳統,勤儉持家過日子,以尊老愛幼為出發點建設和睦和諧的家庭關系。這樣和諧穩定的家庭關系對社會的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值得稱贊,值得渲染,促進社會穩定,快速向前發展進步。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由于一切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人人向“錢”看齊,社會上滋生了一種畸形的思想觀念:金錢至上。在這種極其不健康的思想影響下,對中華傳統的精神文明沖擊很大,對社會的和諧、穩定、健康發展起到負而作用,而且影響極壞。一些人在社會公共活動場合上公開宣稱:良心值幾個錢?可以斷言,“良心”無價之寶藏!傲夹摹笔呛饬恳粋人的道德修養的基礎。
錢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 ,維持人的生存必備基礎。但是,良心是衡量做人是準則,是純潔心靈中的核心,參與社會活動應遵循的公德規則。失去了良心的人,其行為規則將是雜亂無章的,也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家庭關系和睦、和諧,融洽,這與良好的“家風”,傳承文明思想教育有直接關系。對孩子的家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灌輸文明的思想,啟蒙教育影響人的一生。在經濟發展大浪潮下,物質生活水平不斷的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向前邁進。傳統的文明不能遺棄,中華文明精華不能丟掉,要堅持弘揚傳承下去,東方古國文明風采不能沒有。偉大的中華民族行進在世界舞臺上,要有風度,有神韻,展示中華民族的文明思想精華,優良的“家風”教育在此會發揮出積極作用的。
總之,良好的家風傳承是社會風尚的健康發展前提,每個家庭都應構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風和家教,作為家庭的核心人物責無旁貸應該擔當起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給力社會風尚進步發展;給力偉大的“中國夢我的夢”的實現;千萬個家庭組合成一股強大的振興中華力量!
家教家風的征文 篇9
每一個家庭都有屬于自己的家風家訓,而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在家風家訓的熏陶中成長,家風家訓如同雨露般滋潤我們成長。在良好家風的影響下,我健康茁壯地成長著。我的身上已深深烙上了家風的印跡:孝敬長輩、勤勞節儉、甘于奉獻。
首先來說說我的爸爸,聽別人說我的爺爺在年輕的時候,在戰場上犧牲了,當時我爸爸才十幾歲,往后的日子我爸爸就和我后來的爺爺共同生活,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是在他們相處的近四十年的時間里,我爸爸對他就像是對待親生父親一樣,從來沒有跟他頂過嘴,甚至連一點小小的爭吵都沒有,在后期爺爺生病,臥床不能自由行動的時候,是爸爸一直守護在他的身邊,照顧爺爺的飲食起居,他們兩個人的和睦相處也成為我們村里的一段的佳話。由于受到爸爸的身體力行的影響,在我長大成人后,同樣懂得了孝敬長輩是多么光榮和驕傲的一件事,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主動考慮父母的感受,多為他們分憂解難,不讓他們太為自己操心,在后期爸爸生病的時候,我也是盡心盡力的去照顧他,只是最終也沒有得到上天的眷顧。
再來說說我的奶奶及全家,奶奶是出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人,她經歷了我們這代人想都無法想象的生活,沒有吃的',沒有穿的,打我記事起,她就經常給我講述當時生活的苦,能吃上一口吃的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因此她在生活中是最為勤勞節約的一個人,家里面所有想要扔的東西她都要看看,是不是還能有什么別的作用,經常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但我當時覺得是不是有點太嚴重了,當我開始上高中、大學的時候,隨著學費的增長,物價的上漲,我深深意識到節儉的重要性,雖然從小受家里的影響,自己也知道節儉,但是在上大學的日子里,爸爸為了讓我能夠在大學吃的好一點,放棄了原來比較舒適的工作環境,來到一線高溫的環境,僅僅是為了一個月多掙200元錢,為了能夠讓我在大學的生活更加寬裕一些,爸爸不辭辛苦,每天下班后回家幫媽媽干農活,而在這樣的高強度勞動下,全家人甚至一年到頭只有在春節的時候才會買上一兩斤肉,平時基本都是靠著自家地里面的糧食和蔬菜過日子,到了冬天和春天沒有菜的時候,就靠著提前曬干的豆角、白菜、蘿卜等來應付,并且家里的飯菜從來都是,這頓吃不完,下頓再吃,從來沒有一個人舍得把它們倒掉,受到全家人這種勤勞節儉的生活品質的影響,我在大學也是刻苦學習,每天在保證吃好的前提下,節約每一分錢,在我們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使得我們的大學生活過的非常的順利,最終也順利畢業,找到工作單位。
最后來說說我的姐姐,在我姐姐16歲初中畢業時,當時由于中考沒有考好,但也能上個中專,那時候的中專畢業是包分配的,也是很不錯的選擇,但當時我11歲,馬上就要上初中,爺爺又重病在身,全家的收入只是爸爸每月的幾百元錢,還有種地賣糧食的錢,要是姐姐繼續上學的話,當姐姐上大專的時候我上高中,經濟壓力相當的大,就在此時,姐姐提出自己選擇不念了,說弟弟學習比較好,將來會有前途,希望出去打工,為爸爸分擔家里的負擔,雖然當即遭到了爸爸的拒絕,但是姐姐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找家里人商量,最終家里仍然不同意,但她還是選擇了放棄學業,在城里的餐館里打工,和爸爸一起供我上學,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很可惜,也覺得自己虧欠姐姐和家人的太多了,我現在只有好好工作,才對得起姐姐及家人對我的付出。
這就是我家里的幾個故事,我從爸爸身上學到了孝敬長輩,百善孝為先;從奶奶和全家人的身上學到了勤勞節約,靠自己的雙手勞動創造財富,節約生活的一粒米、一滴水,匯聚出更大的力量;從姐姐身上學到了甘于奉獻的精神,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甘于奉獻自己的力量,奉獻自己的才華,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這些良好的家風家訓伴隨著我健康成長。
目前我也是身為爸爸的人了,我一定以身作則,將家里的優良的家風家訓展現在孩子面前,讓她在成長的過程中明白孝敬長輩、勤勞節儉、甘于奉獻是多么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
家教家風的征文 篇10
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準,而在我們家,也有家風,它就是勤儉節約。
勤儉節約是我們家的傳家寶。我們家兄弟姐妹4個,現在都有了自己的家庭,雖然條件好了,仍一直傳承著母親勤儉節約的優良家風,我們全家人都信守“勤儉節約”,從不鋪張浪費。
我的母親是一個非常勤儉的家庭主婦。七十年代初,家里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父親的工資收入,為了讓我們兄弟姐妹4人有衣穿、有飯吃,母親精打細算,節衣縮食。多少個夜晚,一覺醒來,我們還看到母親在燈下做針線活兒。當時我們穿的衣服可謂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老大穿完了給老二,老二穿完了給老三,衣服打著補丁,但收拾的干干凈凈,整整齊齊。到了過年的時候,我們有時還能穿上新衣服,內面的衣服,母親憑自己手藝裁剪;外面穿的衣服,就請裁縫師傅到家來做。我現在對裁縫師傅還有印象,他是上海人,也是單位的職工,文質彬彬的,有著裁縫好手藝,趕到休息的日子,在家里忙活一天,量身、裁剪、縫紉、熨燙,一件嶄新的衣服就做成了。當時生活比較拮據,為了感謝師傅的辛勤勞動,母親把家里省吃儉用的雞蛋拿了出來,款待師傅,F在回想起來,歷歷在目,感慨萬千,母親為了這個家庭,付出了太多的辛勞。
那時候,家里比較窮,但母親過日子會盤算,在母親的倡導下,我們也開始幫家里做一些事。
那時不像現在,燃氣通到家里,又干凈又方便,升爐做飯是每一個家庭每天必備的事。我們家有兩個爐灶,一個是燒柴的,一個是燒煤的。我們住的附近,就是農民的村莊,有很多樹,放學的時候,我們順便去村莊撿一些樹枝,打成捆,帶回家里儲存,作為燃料。記得燒柴的灶主要用來蒸饅頭、貼餅的,都是用傳統的發面方法制作的,是又軟又好吃。那個時候,我們很少在外面買現成的面制品,節省了很多開支。煤必須要到煤場去購買,但我們也是想辦法節省支出。我們一般不買成型的煤,價格高,我們買散煤,回家后自己做煤球;我們家附近有單位的公用澡堂,有兩臺小鍋爐,當時鍋爐的燃燒技術還不是很好,燃燒后的爐渣里含有大量未燃燼的焦炭,渣場就是我們經常光顧的地方,常常是帶去的籃子裝得滿滿的,又可以解決一周的燒煤問題。
小時候放暑假的時候,我們是很忙的.,除了要完成暑假作業外,我們還要做一些補貼家里的事情。那時候不像現在擔心禽流感,城鎮是允許養雞、鴨的,我們家里也養了一些,這樣家里的雞蛋、鴨蛋就不需要再買了,逢年過節還有肉吃,可以解解饞。我們的任務就是給雞、鴨準備一些食物。清晨我們帶著做好的工具去河里撈浮萍,河里的浮萍很多,很快就可以裝滿籃子。晚上在路燈下,我們又忙開了。那時夏天的夜晚是非常炎熱的,由于家里沒有空調,大人孩子在離路燈不遠的地方乘涼聊天,看著滿天的繁星。路燈下吸引了很多的蟲子,有一種蟲子我們那里稱之謂螻螻狗的,又大又肥,是雞、鴨的好飼料,一晚上我們可以抓滿滿一瓶,第二天雞、鴨也可以美美的吃上一頓。
七十年代國內物資比較匱乏,糧油、豆制品、豬肉、布料等都是憑票據購買,除了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花錢外,我們家在其他方面的花費是很少的。母親掌握著全家的財政大權,但從不亂花錢,家里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有時候周末還有肉吃。父母對我們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定下了許多規矩,比如說,吃飯時要吃得干干凈凈,碗里不剩一粒米。
1981年,我考上了大學,從家鄉來到武漢求學,由于從小在家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除了在學習用品和書籍上需要花錢外,其他花銷非常少,生活上一直非常節儉;再趕上國家的好政策,給我們提供助學金,大學四年我順利地完成了學業,走上了工作崗位。
現在日子好過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艱苦樸素,勤儉持家”之道我們仍然保持著。我們家勤儉持家的內涵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比如,衣服舊了,把它變成收拾家務的工作服,廢物再利用;有的衣服不時尚了,找裁縫改改,換個式樣,可以繼續穿;鞋子壞了,找修鞋師傅修修,換個底,打點蠟,照樣穿得出去。在家注意節水節電,購買馬桶我們會選擇節水型的;購買冰箱、洗衣機我們會選擇節能型的。早晨上班之前,一定會認真檢查,把無用的電源關掉。
不論時代怎么變遷,不論今后多么富有,“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優良品格一定會一代一代傳下去,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一定會發揚光大。
家教家風的征文 篇11
我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四口之家,父母是普通的農民,姐姐是一名人民教師。記憶中祖上沒有什么名人,也沒有成文的家風家教世代流傳,但家中父母和姐姐為人處世的方式和一些樸素的言語,簡單平凡卻不乏大道理,在無形中言傳身教、耳濡目染。
“要勤儉節約,不能浪費”
記得有一次在家中收拾衣服,看到有些破舊的衣服就收拾到一邊,準備扔掉。母親看到放在一旁的舊衣物就問道:“這些是準備做什么用的?”“已經都舊了,收起來準備一起扔掉”我答道。她二話不說,彎下腰來,一件一件拿在手中摩挲,隨后說道:“這衣服雖不能穿,還能做其他用途呢,先別扔,放我那里!敝,母親做起了手工活,將衣物裁剪成擦地的抹布,別說,用起來還挺順手。慢慢,我才明白,母親的勤儉節約,不僅僅是節省錢,更重要的意義是對于資源的珍惜、對自己與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
“巷子干凈了,心情也跟著清爽了”
老家的房子是一個巷子口內帶院子的.平房,父親每天早上都會打掃衛生,用掃帚清掃灰塵,不只是清掃自家屋內和院子,連整條巷子他都會一并掃一掃。在不理解父親做法的時候,我曾經問過他,問他為什么每天都要掃巷子,住在巷子里的又不止我們一家,別家怎么就不掃一掃呢。他的回答是,做任何事,都不要管別人怎么想怎么做,做好自己就行了。巷子雖然是公共區域,但也是通往家的必經之路,看到巷子干凈了,心情也跟著清爽了。在他的話語中,我懂得了父親不只是愛自己的“小家”,也愛公共區域里的“大家”。有的時候周末回家,我也會拿上掃帚掃一掃巷子,在掃除巷子灰塵的同時,也掃除心靈上的灰塵。
“多讀書,讀好書”
姐姐一畢業就在離家不遠的一所學校當教師,至今已有七個年頭了,在這七年的教學生涯中,她對學生們的要求很簡單,只有兩句話:多讀書,做好人。她經常鼓勵學生們看各種各樣的書籍,教育他們多讀書,讀好書。在她心中,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要注重言傳身教。她不僅對學生嚴要求,對自己也是一樣,要求自己每月至少讀一本書,范圍廣泛,散文、詩集、自傳、小說等等,她會根據當月的心情挑選書籍去閱讀,一邊讀還一邊作記錄,慢慢地,讀書成了一種習慣,成為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她的影響下,我也開始喜歡上讀書,在讀書的過程中,去憂解煩定心性,陶冶性情美心靈。
去年年底,我通過遴選考試考入縣紀委宣傳部工作,工作以來每次回家,母親都會對我提要求,要認真工作,不要怕苦怕累,寧愿多干活,不要多抱怨,要規規矩矩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母親的話簡單樸實,我也牢記在心,在學習上認真踏實;在生活中,對待身邊的人畢恭畢敬;在工作中,扎實穩重,勤懇能干,愿意幫助別人。
家教家風的征文 篇12
30多年的飛速發展讓中國物質財富有了巨大增長,不過我們也感受到了各種各樣的困惑,最重要的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之間的落差。在這樣的前提下,特別需要尋求我們民族共有的價值觀念。
民族共有的核心價值觀念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它離不開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它必須既能夠包含大家公認的價值,又能夠承接我們自己的悠久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源異常豐富,家訓、家教、家風就是極具價值的一個系列!洞髮W》里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正是個人與國家、社會之間最重要的連接點。每個人都是由“家”走入社會的。毫無疑問,良好的'家風、家規、家教對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審美標準、操守品行,乃至生活習慣的形成,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性。社會由個人組成,家風是社會風氣的基礎。
良好家風的形成必須靠家教。不幸的是,我們今天已經不自覺地將“教育”窄化為“學校教育”,以為“學校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我們并沒有將“家教”安置在“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在這種語境下,“家教”甚至成了校外補課的同義詞。這難道不讓人擔憂嗎?曾國藩晚年在《與弟書》中寫道:“子弟之賢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蔽覀冋鎽撊计溲。
在傳統中國,幾乎每家、每族、每姓都有自己的家訓,通常在匯聚族人祭祀祖先時,由族中長老領誦,敬謹恭讀,這就讓族中子弟從小耳濡目染。可惜的是,這一優良傳統曾經被我們自己摧毀并且遺忘;可喜的是,近年來,它已經在民間復蘇并且復興。凝聚著祖先智慧的教誨、訓誡,又重新在子孫后代的耳畔響起,滋潤著他們的心田,培育著良善的種子。
以我們吳越錢氏為例,近年已經恢復了祭祖時奉頌《錢氏家訓》的儀式。為了便于今人記誦,古老的《錢氏家訓》采用了新的形式,分為“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四章。“個人”章強調“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當無愧于圣賢”;“家庭”章強調“內外門閭整潔,尊卑次序謹嚴”,“父母伯叔孝敬歡愉,妯娌弟兄和睦友愛”,強調要慎終追遠,教化后人;“社會”章強調“信交朋友,惠普鄉鄰”,“恤寡矜孤,敬老懷幼”;“國家”章強調“執法如山,守身如玉,愛民如子,去蠹如仇”等等。
類似的“家訓”不僅是每個家族的財富,也是社會的財富。“家教”不僅關乎每個家族的子弟,也關乎社會整體。良好的“家風”,非常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
今天,我們應該認識到,教育不等同于教養,文化不等同于文明。教育必須體現為教養,文化必須落實為文明,才有真實的價值與意義,否則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都是令人懷疑的。從教養、文明的角度看,家訓、家教、家風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不言自明、毋庸置疑了。
家教家風的征文 篇13
家風是一盞燈,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風是一條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風是一面鏡子,時刻發覺自己的弊端。
在我家里的大廳里,端端正正的掛了一幅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每每看到這十個大字,心里總是有所感悟。外公說要把這句話牢記于心,它會使我受益匪淺。
步入初中后,學習壓力像個巨大的包袱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到了初三以后這樣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初三的我們不再像小學時候那樣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呆在暖和的被窩有更多的時間去品嘗早餐。初三的我們更怕冬天的降臨,寒風像個怨婦一樣在我們的耳旁嘶吼著、咆哮著,它告知我們你只能前進,盡管這樣的學習很艱難,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退縮。由于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共同的信仰:那就是勝利,為明天鋪上一條美妙的路。
我漸漸的閉上眼睛,腦海里像電影一樣倒帶重放,記得前一段時間我的英語成績下降的很快,教師問我緣由,我也答不上來,自己單獨去好好思索。這天回家我心情很是不好。外公問了我狀況,我便照實的答復了。外公聽完慈愛的笑了。外公說:“最根本的緣由是你最近沒有仔細,對吧?”我看著外公點了點頭。“怎么回事,你能告知外公么?”我低著頭說:“其實我最近很累的,每天要完勝利課很晚!蓖夤犕旰,便指向大廳上那幾個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呆呆地望了它許久,外公說:“你知道我為什么要把這幅毛筆字掛在這里么?”我搖了搖頭。外公說:“這里的故事可多呢!”我便趴在桌子上聽外公講里面的含義。
外公說這個家風被傳承了幾十年,在他小的時候,老外公就告知過他,假如你想得到甘甜的蜂蜜不穿過蜂林,一味的退縮你就永久達不到。假如你想勝利,不吃苦拿什么積存閱歷,去體會生活的美妙呢。聽外公講到他們過去的.辛酸,相比之下自己是最幸福的。我也立刻茅塞頓開,我開頭拿起英語書,仔細地拼寫單詞,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難我難我不畏難;匚锻夤f的每一句話。學習的動力也就回來了,似乎渾身布滿了力氣。這次模擬考之后,英語成績也提升到以前的樣子了。
家風伴我成長。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會把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吃苦是我們的美德,由于全部的努力都不是白費的,它會賜予你超出你想象的回報。家風牢記我心。也會伴隨著我始終傳承下去。
【家教家風的征文】相關文章:
家教家風的征文08-08
家教家風征文03-20
優秀家風家教征文03-20
注重家教家風征文03-19
家風家訓家教征文06-12
我的家風家教征文02-02
家教家訓家風征文09-11
我的家風家教征文作文07-12
家教家風征文4篇03-20
好家教家風家訓征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