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58年,李嘉誠建立了今天的王國。
最新一期香港《資本》雜志選李嘉誠為香港十大最具權勢財經人物之首,現在李嘉誠擁有約600億港元財富,其商業王國市值數千億。
到今天,他仍然堅持每早5時45分起床,聽6點鐘新聞報道,跟著打高爾夫球,然后返回辦公室,展開一天的工作。
走到人生第七十個年頭,李嘉誠扼要地說出成功之道。“因為我勤奮,我節儉,有毅力。我肯求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三言兩語,描繪出他怎樣闖過昔日的難關。
每次面對逆境,李嘉誠都會這樣問:“自己有足夠能力應付嗎?”
能力需要鍛煉。入世之初,他就碰上了逆境。請看《名人》雜志載文——
少年:“人家求學,我是搶學。”
1938年,李嘉誠讀初中,為了逃離戰火,一年后,他跟著爸爸離開家鄉潮州到香港謀生。
爸爸在家鄉當教師,李嘉誠自小喜歡看書,來到香港,他堅持半工半讀。“人家求學,我是搶學。”
李嘉誠13歲那年,爸爸患肺病入院,他馬上到處查看書本,尋找醫治方法,但最后還是失望。臨終前一天爸爸問:“你有什么事跟我講?”李嘉誠很有自信,安慰爸爸,說:“我們一家人,一定會生活得很好。”每次提及父親,李嘉誠都是眼泛淚光,哽咽說著往事。
之后,李嘉誠做推銷員邊進修邊工作,賺錢養家。
當推銷員的日子,李嘉誠每天工作16至20小時,沒因香港戰亂而放棄拼搏。早上9時上班前,他到其他地區發掘新客戶。人家喝下午茶,他繼續工作,晚上,他又跑到工廠視察“跟單”。工作盡責勤奮,他開始有自己的熟客。
一次老板以營業額計算,派發年終花紅,李嘉誠排在第一位,花紅高出第二位7倍,“我表面謙虛,其實很驕傲,別人天天保持現狀,而自己就老想著一直爬上去,所以當我做生意時,就提醒自己,如果繼續有驕傲的心,遲早一定碰壁。”
創業:“不要嫌棄細小河流……可以成為長江。”
1952年,李嘉誠開設塑膠廠,取名長江。“不要嫌棄細小河流,河水匯流,才可以成為長江。要不停吸收新知識,留意世界經濟和政治形勢,甚至要稍跑在社會之前。”
50年代香港工業剛起步,又有大批廉價勞工,經營小本生意,最重要是能吃苦耐勞。“最辛苦是做窮生意。”創業時,資金不足,推銷、設計,樣樣都要親手做。
一天,李嘉誠閱讀一份外國雜志,他注意到一部制造塑料瓶的機器,可以造出較優質而又適合香港市場的產品。
只可惜當時香港沒有這種機器,若到外國訂購,價錢又昂貴。于是,李嘉誠不斷研究,制造機器,“*這部機器,在最短時間,令我至少賺了幾萬元。”到現在,李嘉誠仍不停閱讀書籍雜志。每有好文章,下屬必定翻譯成中文,讓他閱讀。
經商之道,要居安思危,也要洞悉社會動態。“沒有一樣事情會無止境地好,同樣道理,沒有一個行業會一直好下去。”
經營塑膠生意時,李嘉誠已投資地產,主要投資到工業大廈。就在70年代香港工業式微前,他結束塑膠生意。“我在賺錢時結束工廠,賠償賠得足,工人們人人開開心心。”
做生意:“我一定會想:有沒有足夠氣力由A到B?又想:有氣力劃回來嗎?”
投資地產,李嘉誠運用資金寧取穩健保守,從不向銀行借貸。“做生意似劃艇,我一定會想:有沒有足夠氣力由A到B?又想:有氣力劃回來嗎?”
1967年香港社會不穩定,投資者失去信心,但李嘉誠有另一見解。“中國不會將香港變成一個爛攤子,對她沒有好處,香港不會完。”
人棄我取。李嘉誠低價買下其他地產商剛開始打樁而又放棄的地盤。70年代,人口由戰后60萬增至400多萬,樓宇需求大大增加。“我賺到很多錢,但不是一個天文數字。”
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
某日,開完業務會議,他的秘書洪小蓮(現為長江實業董事)說:“我們將來一定要做成最好的華資地產公司。”李嘉誠卻說:“我們要做到能與置地(當時香港實力最雄厚的英資地產商)較量。”
70年代中,長實擊敗置地,投得地鐵公司那塊位于中環舊郵政局的地皮。雖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