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講完課,總會有學生來問:“老師,我簽的公司年薪10萬,15天帶薪假,每年獎金XXX。如果我五年內做到XXX職位,年薪大概50W,但是會比較辛苦!有個B公司起薪5W,但是每年漲幅和福利特別好,加起來也不少,你覺得我該選擇哪個呢?”
這是很多人給出過的選擇題,但是好像大多數人都忘記了一句老話“多少耕耘多少收獲”。很多看似收獲很多很多的人,其實曾經有過多少艱苦的歲月,大部分人看不到也不愿意去看。
最近特別紅的許單單“1982年出生的安徽農村小子,研究生畢業5年,跳槽3次,從一名年薪10萬的互聯網公司職員,變成年薪幾百萬的互聯網分析師。2011年12月,他離開了工作2年的頂級中國基金公司加盟美國對沖基金,成為美國對沖基金唯一一位中國雇員。”
這樣牛逼的勵志故事聽過千百個,但是許單單只說了一句話:“人們往往看到光鮮的結果,而不會去想象背后的黑暗中的準備。”
人們愛杜拉拉愛許單單愛錢多多,其實愛的就是那個結果,而不是奮斗的歷程。只有結果里那個百萬年薪,愛情美滿的結局讓掙扎在不得志生活里的人心生一朵蓮花。但是如果只是憧憬一個結果,而不去奮斗自己的歷程,那別人的故事終究還是別人的,永遠和自己產生不了共鳴和交集。而這個過程中的黑暗,其實是一個多么慢慢的歷程,慢到簡直要涅槃了都不知道到底值得不值得,但大多數人都不愿意去體驗這個過程的價值。
人們總是不相信,量變的積累會發生質變;人們總是相信,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傳奇。
上上個月參加新精英的夢想大會,加上我一共12個演講者,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本來我完全不認識的喬小刀同學。九年前,喬小刀是一個電焊工,焊接海龍大廈四個字,還做過印刷工,在北京流浪,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就睡在公司里,晚上搭著蓋486電腦的大紅布;九年后,他擁有樂隊主唱、設計師、展覽策劃人、創意師、手工狂、絲網印刷專家、雜志主編等多重身份。
我回來以后特地去查了他的背景,我發誓他過去的故事絕對是我們12個人中最苦逼最崩潰最無法想象的,但他的演講是最歡樂最以苦當歌最讓人淚中有笑的演講。一個不講苦情故事的男人才真的讓人心生佩服與慨嘆。九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厚積薄發四個字來形容都顯得很粗淺。今天的喬小刀在全國辦新書簽售,走到哪里都人團簇擁,大家仿佛都想在他身邊分享或者沾染一點才華的氣息,但是這其中有多少人給自己一個九年的時光蟄伏呢?
電影《親密敵人》里,徐靜蕾問副駕駛上的一個小員工:“聽說你三天沒睡覺了?”小員工說:“老板,我們這樣的人,畢業就百萬年薪,出門都有專車,飛機都坐頭等艙,我們這樣的人三天不睡覺,也不值得同情!”這是這個電影給很細微的一個片段,但是給我印象最為深刻。反過來講,那些吃過苦受過累經歷過人神共憤的苦難的人,沉寂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中慢慢往前走的人,有朝一日得到什么都是應該的,都是值得的,都是心安理得,都是值得我們去羨慕嫉妒恨的。
我很久沒有蟄伏了,在很多匆匆的事情里,每天忙得一塌糊涂的混亂,不斷的邀約,不斷的有人告訴我要會抓住機會,成名要趁早。終有一天發現自己的才華用盡,墨水難擠,才開始害怕和擔心。過于紛亂的網絡習慣讓自己沒有了讀一篇長文章的耐心,自然也就失去了讀書的耐性與安詳。不斷的買進各種精彩的,昂貴的書,痛下決心一定要讀完,卻總在讀書三分鐘后忍不住去刷豆瓣刷天涯狗血故事刷糗事百科草蛋網。思來想去,那些浮華的東西終歸飄在腦袋頂上的高層,從未落在心底深處,既然這樣,放棄又有何妨?
小小的變化是最近開始讀報紙,紙質報紙,比如南方周末。每周去報攤買報紙,回家翻開來慢慢看。在微博壟斷視聽,意見領袖和公知天天發表看似公正無私為國為民言論的時候,我似乎忘記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事情在發生,很多多于140字的文章值得自己去深入的閱讀與思考,很多有見地有文化有學問的大家的思索與感悟值得去認識與了解。
這個世界不是很多碎片,也不是140字的耐心就能認識與了解的。網絡讓每一個人的內心變得沒有耐心與膚淺,聽不得復雜冗長的故事,不愿意聽更多的解釋,不愿意了解事情的真相便跟風起哄妄下結論,這恐怕與一年前的自己有很大差距。
重新開始讀報紙的時候才發現,深入的了解一些自己原本想不到或者壓根看不到的事情是多么有幸福感,那種來自知識汲取而帶來的成就感讓人內心變得踏實而充盈。閉上眼睛,感覺自己又進步了一點點。
以下是其他的人看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