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群體生活情況調查
摘要: 本文通過對大學生群體生活情況的調查和分析,探究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問題及其在群體生活中的表現,剖析大學生群體生活中的深層問題,旨在解除大學生心理在群體生活中的不良影響。
關鍵詞:社會心理學 群體生活 調查 大學生
文獻綜述:古斯塔夫把群體定義為在既定條件下表現出新特點的一群人。這群聚集在一起的人,具有同一個方向的思想情感,個體意識消失,形成集體心理。而在社會心理學領域,“群體”有其特殊的意義,它強調的是一群人的集合,并且這種集合是由于某種共同的利益而形成的。目前,對社會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群體生活情況的研究僅僅停留在表層,淺嘗輒止,還需加大研究力度。
一、調查背景
大學生活延續了中學時期群體生活的模式,并對這種模式進行了擴張,豐富了群體生活的內容,擴大了群體生活的范圍,由中學時期簡單的宿舍集體生活轉化為包括宿舍、班級、社團等等方面內容的群體生活。同時,各種問題矛盾也顯現出來,如宿舍中個人利益沖突、班級中責任分配不均、小團體主義等等。這些矛盾使得大學生在群體生活中產生人際關系處理不當、適應不了生活環境、心理情感判斷有誤、學習態度轉變等問題,若不及時作出適當的自我調整,將影響到整個大學生活以及自我人格的培養[1]。
二、調查目的
隨著大學校園的社會化,大學生也逐漸融入社會化進程中,從社會人的角度去看待人和事。在大學生社會化的進程中,一方面,大學生所處的校園環境文化層次較高,促進大學生在高層次文化環境中更好地完成社會化的過程,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趨于成熟;另一方面,大學生受到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一時間難以適應社會這個大環境,在壓抑情緒的推動下引發多種心理問題。因此,在社會心理學視角下調查大學生群體生活狀況意義重大,探究大學生群體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有助于各大高校更好地管理大學生。
三、調查內容和方法
1、調查內容
本文主要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以本地高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大學生群體生活情況的調查,分析群體生活中大學生的個體心理,探究社會交往心理在群體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及成因。具體來看,有以下三方面內容:
第一,對群體生活中大學生的個體心理調查;
第二,對社會交往心理在群體生活中的表現的調查;
第三,大學生心理在群體生活中的多層效應。
2、調查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文獻綜述法和個體訪談法,對大學生群體生活情況進行了調查。
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法是本論文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當地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600份問卷。
文獻綜述法:本論文將中國知網作為數據庫,搜集與大學生群體生活情況和社會心理學相關的文獻資料,涵蓋了國內外的研究文獻,通過研究相關文獻資料,分析群體生活中大學生的個體心理,探究社會交往心理在群體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及成因[2]。
個體訪談法:在問卷的結尾處設置深度訪談選項,愿意參與的調查對象自行留下聯系方式,在完成調查問卷得出結論之后對這些調查對象進行深度訪談。
四、結果
大學生在群體生活中的心理活動對大學生的思想認識、人格養成和工作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群體生活所產生的群體效應給大學生帶來積極的作用,使其產生歸屬感。但同時群體心理的負面影響也會影響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限制大學生個性特征的發展。
五、討論
1、群體生活中的大學生個體心理分析
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有其特殊性:自我意識在逐步增強,但仍不成熟;情感情緒日益豐富,但變化波動較大;抽象思維發展迅速,但主觀片面性強;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缺乏辨別真偽的判斷力。群體生活中的大學生個體心理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1.1 自利性偏差造成的對他人的否定和對自我的認可
自利性偏差,又叫自我服務偏見,它是一種強烈的主觀主義表現,是指人們看待自己往往是從好的方面來看,比如取得成功時,總是歸因于自己;而做了錯事之后,卻怨天尤人,把它歸因于外部因素。即把功勞歸于自己,把錯誤推給別人。在大學生群體生活中,這種自利性偏差意識表現得尤為突出。很多大學生都給自己過高的定位,對自身素養和綜合能力盲目地認可,潛意識里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這種過度自信的表現使大學生產生強烈的自我滿足感,相反地,對其他同學產生極度的不信任和不認可的感覺,漸漸地自己就會被大多數同學孤立起來,從而陷入心理困境中難以自拔[3]。這樣,大學生也就無法在大學群體生活中與其他同學、朋友、老師和睦相處,也就無法搞好人際關系。
1.2 自我否定造成的極度不自信
與自利性偏差相反,大學校園中有部分大學生存有強烈的自我否定意識,造成極度不自信的惡果,具體表現為:對宿舍、班級、社團等舉辦的各種活動、比賽有強烈的排斥感,堅決不參加。通常這類大學生會把自己的世界和外界隔離開來,與同學和老師少有交集,每天獨來獨往,不善交際,不與人交流,更不會與朋友交心,把自身封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經過對這些大學生的研究,我們發現,事實上這類學生在心底是極其渴望融入群體生活中去的,他們有參與活動的意識,卻總是不能付諸行動,大部分大學生存在以下心理狀態:第一,擔心自己的表型不好,被同學笑話;第二,擔心自己完不成任務,拖累其他同學;第三,沒有勇氣將自己展現在所有同學面前;第四,無論自己怎么努力,總得不到大家的認可?偠灾,出于多方原因,這類學生在大學群體生活中表現普通,在同學和老師眼中只有平凡的印象;還有部分學生自暴自棄,自卑情緒極其強烈,最終產生嚴重的心理疾病,學習成績差,人際關系復雜,還可能會沉迷網游。
1.3渴望被他人認可
“鏡中自我”理論中認為,人的自我意識是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通過想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得到的。在群體交際中,大學生首先想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其次想像他人對自己的形象是怎么評價的,最后根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形成自我感。就好像人們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大學生從他人對自己的判斷和評價這面“鏡子”中發展自我意識。現在大學校園活動豐富多彩,宿舍、班級、社團等舉辦的各種活動和比賽數不勝數,為善于展現自我的同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這些學生通過展現自我,獲得其他同學以及老師的認可和贊賞,提升自我認同感。然而,有部分同學急于博得他人的贊美,使用方式不當,結果反而讓大家產生厭惡感,適得其反。
2、社會交往心理在群體生活中的體現
大學是學生由校園邁入社會的最后一堂必修課。不同于中學校園的局限性,大學校園是一個徹底開放的“小社會”,人際交往也不像中學時期那樣簡單,以宿舍和班級為主要交往群體,大學校園中交往群體更為廣泛,還包括社團、黨團等群體,尤其是社團外聯部,還會真正接觸到社會上的一部分群體[4]。在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關系圖中,通過多個群體的信息交流,社會化觀念逐漸在大學生的意識中形成。與此同時,群體生活中大學生社會交往心理的復雜性使得大學生產生了一些不適當的交際觀念。
2.1大學生對人際關系認知不透徹,使得自身人際關系不和諧
隨著對大學校園環境和大學交往群體的熟悉,大學生逐漸顯現出由成長環境不同、性格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社會關系不同帶來的多種心理感受,在這里我們簡要分析三種社交反應。第一種:大部分學生在剛剛進入大學校園的時候,對人際關系認知不透徹,還停留在中學時期對人際關系理想化的幻想中,對待周圍的朋友、老師、同學,都帶著這種理想化的色彩,以理想化的標準來要求對方,不允許人際交往中摻雜理想之外的任何雜質。隨著交往時間的推移,交往對象可能會逐漸顯現出自身的一些缺陷,這個時候,大多數大學生就會感到失望,與想象中的人際交往不同,雙方之間就會產生隔閡,引發危機。第二種:一部分大學生不能正視自己的位置,在人際交往中總是有意無意地和對方作比較。其中,一些大學生驕傲自大,“唯我獨尊”,將自己置于最高的位置,對周圍其他人淡然處之,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強,實際上,這種人不過是把自己推上了孤立的地步,在群體生活中不能形成穩固的人際關系圈,在他人眼中就像滑稽的表演者;另一些大學生則相反,妄自菲薄,過分看低自己,一心以為別人會看不起自己,害怕與人交往。第三種:少數大學生希望能成為眾人矚目的“名人”,希望得到交往群體的認可,這類人在自己犯下錯誤的時候通常將錯誤推脫給別人,久而久之,容易引起交往群體中其他人的反感,最后在交往群體中難以自立。這三種社交反應都是由于大學生對大學校園人際關系的認知不透徹,無法自如地在群體生活中與他人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得自身人際關系不和諧。
2.2 大學校園普遍存在小團體現象
大學生正處于由校園到社會過度的重要時期,對社會化的人際關系缺乏理性的認識。在群體生活中,許多大學生只顧自身利益,不顧全局利益,對于和自身情感利益相投的個體積極拉攏,形成一個小團體,對抗與自身利益相向的個體或團體,對其造成情感和利益上的損害。這種小團體主義思想在大學校園滋生,是群體生活中產生矛盾的根源。比如在宿舍群體生活中,尤其是女生宿舍,特別容易滋生小團體主義思想,宿舍內部形成不同“陣營”,孤立個別同學。這種宿舍內部團體排斥個體的現象嚴重影響到了宿舍群體生活的和諧,給個體到來嚴重的情感創傷,長時間如此,個體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嚴重的情況還會導致宿舍內出現“殺人”“投毒”等事故。不管是在宿舍,還是在班級中、社團中,都特別容易滋生這種狹隘的“小團體主義思想”,特別不利于高效對大學生的管理,而且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的健康發展。
2.3 重名利,群體交往常具選擇性
社會滲透理論認為,在群體交往中,人們會根據自身利益的需求選擇性交友。在大學校園的宿舍生活、社團活動、推薦入黨和班級評優中,有不少重名利的同學存在投機心理,這部分同學在日常生活中就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群體進行交往,并且在和他們交往的過程中只考慮自身利益,只把對方當作是自己實現利益目標的工具[5]。一般具有投機心理的學生都會把交往目標鎖定在學習成績優異或是班干部的身上,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和班干部屬于班級中比較優秀的學生,他們的信息面廣,交際圈廣,和他們交往,自己獲取榮譽的可能性也會增大。這種功利性極強的投機社交理念嚴重影響了大學校園的風氣,不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
六、總結
大學生心理在群體生活中有多層效應:第一,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利于增強群體的集體意識,但從眾心理會使大學生的依賴性變強,盲目從眾,個性發展收到抑制;第二,社會趨同效應,大學生個體為了更好地融入群體中,會忽略自身觀點,服從多數人的觀點,使群體活動逐漸失去其真實意義;第三,自我意識和群體意識:當自我意識和群體意識一致時,大學生往往表現得積極主動;當群體意識和自我意識發生矛盾時,自我意識會凸顯出來,相應的,大學生群體意識就會被忽略。
參考文獻:
[1]吳先民,李雪平.大學生自卑心理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2,12(7):138-139.
[2]李鵬.大學生負面身體自我調查及身體不滿意的干預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3]武萍.蒙古族大學生自我構念特點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4]崔麗娜.大學生心理危機及干預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2.
[5]許向紅.當代大學生弱勢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2.
【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群體生活情況調查】相關文章:
產權視角下的物權法研究03-26
信任視角下的關系營銷策略12-06
演進視角下的企業并購探討03-21
關于社會需求視角下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03-18
過程視角下的教育與課程理論思潮03-11
油畫市場視角下的油畫創作探析12-06
營銷規劃視角下的感性消費研究03-21
美學視角下的悲劇觀念再闡釋12-03
概念隱喻視角下的科技文本翻譯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