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財政支出理論的歷史考察
現實是的延續,都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因此,當代的財政支出政策理論,首先需要對中外歷史上前人業已形成的支出理論和支出思想進行考察。這方面的博大精深,本文只能擇其要者,作一簡要的歷史考察和分析。??
一、中國歷史上財政支出思想的簡要回顧??
我國在夏、商、周奴隸制,就產生了財政支出思想。如西周時期,產生了“以九式均節財用”的支出思想,規定用九種用途來節制財政支出。九式主要是:邦中之賦,供宴請賓客之費;四郊之賦,供飼養牛馬與家畜之費;邦甸之賦,供工需制作物品之費;家削之賦,供分賜諸侯百官的物品之費;邦縣之賦,供贈勞賓客的禮物之費;關市之賦,供國王及家庭吃穿之費;山澤之賦,供喪禮與救荒之費;幣余之賦,供國王需要的玩物珍品之費。目的是做到收支對口,專款專用,限制財政支出無限膨脹,避免王室過度浪費,保證收支平衡,財政有余。?
春科戰國時期,主張節用成為主要的財政支出思想。孔子提出“節用以愛人”,后人司馬遷解釋孔子的“節用”為“政在節財”,即節省財政開支,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墨子在財政支出上主張“去其無用之費”,反對君主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奢侈浪費。提出:“暴奪民衣食之財,以為宮室,臺榭曲直之望,青黃刻鏤之飾,……是以其財不足以待兇饑,振孤寡,故國貧而民難治!庇纱顺觥肮潈則昌,淫佚則亡”的經驗教訓。墨子判斷財政支出的合理與否,是以“利民”為標準的,對人們有利的“有用之費”主張一定要支出,不利的“無用之費”堅決去掉。如必要的軍費、費、建筑費等,是絕對不能省的,因為“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城廓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墨子的節用思想并不是單純的節省開支,而是為了加強儲蓄,備戰備荒,發展和擴大生產。戰國時期的荀子進一步發展了春秋時期“節用”的思想,提出了“強本節用”的財政支出理論,這與孟子清心寡欲的節用觀相比更具有積極的意義。他認為“強本而節用,則天下不能貧……本荒而用奢,則天不能使之富”。由于旬子的“節流”思想是建立在“強本”基礎之上的,所以他強調節流不應該減少農業開支,而在于精兵簡政,裁減冗官冗員。他說:“士大夫眾而國貧,工商眾則國貧,無制數度量而國貧,下貧而上貧,下富則上富。”在財政支出上,荀子十分強調收入平衡,國有余藏的原則。但是,荀子不反對統治階級的各項開支,主張根據“禮”的規定來滿足其要求,即“節用以禮”。這反映了荀子所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財政支出思想的特色。戰國晚期的管仲對以前的財政支出思想加以總結和發展,提出了“用之有止”的支出理論。即:“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大必安;取于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彼^“用之有止”,就是用財有度,財政支用要有一定的限額。管仲認為“度”是財政支出的關鍵所在:“審度量,節衣食,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庇纱顺霭l,管仲反對奢侈浪費,主張節用應該從宮庭開支入手。他指出統治階級營造宮殿要有“度”,制軒冕以分貴賤不求其美,設爵祿以守其服不求其觀,建宮殿以避寒暑不求其大。與此相反,對于有利于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必要開支,管子認為一定要滿足,“用財不可以嗇”。在這一類開支上“用財嗇則費”,因為“用財嗇則不當人心,不當人心則怨起,用財而生怨,故曰費!?
進入封建社會以后,財政支出思想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兩漢時期,財政支出思想主要表現在壓低財政支出方面。如西漢的貢禹指出節約財政開支的重點在于減少宮廷消費,他說方今宮室已定,無可奈何也,但“其余盡可減損”,其中包括皇室的生活費用、人員數量、宮廷奴婢等等。東漢王充針對當時厚葬造成的財政浪費現象,提出了“薄葬節用”的觀點,他說:“論死不悉,則奢禮不絕,不絕則喪物索用。用索物喪,民貧耗之至,危亡之道也!避鲪偛粌H把奢侈看作財政支出,而且提高到了國家的高度來認識。他把奢侈視為危及政治的“四患”之一,“四患不除則政未用行矣”。西晉的傅玄提出節用反奢的思想,并把節制封建君主的欲望作為節省國家財政開支的最根本的途徑。同時,還提出減汰冗官,使其改業入農,以減少國家的財政開支。唐代白居易特別主張節用,而且他的節用思想包括的范圍很寬。其中主要是反對統治階級的奢侈浪費,認為在宮室、車馬、仆御、器服、飲食、賓婚、祠葬等方面都應該“節之以數,用之以倫”,否則必“傷財力”。而且“上行則下效”,使“天下貪冒之吏將肆心”,“聚斂之臣將置力”,“此又為害十倍于前也”。?
宋代王安石的財政支出思想與以上有所不同,他不是單純地、孤立地看待支出,而是把支出和收和緊密地聯系起來,重視二者之間的關系,強調二者之間的平衡。他認為國家財政的充裕,關鍵在于開源,收入不增加再節省也無濟于事。但同時又認為開源只是保證國家財政充裕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截流,減少開支,無節制的開支,收入再多也無余存?梢姰斀裎覀円恢碧岢摹伴_源開流”思想是有淵源的。在財政支出上,王安石還重視支出結構,認為必要的支出,如農田水利、、軍費等等一定要滿足,不必要的開支,如奢侈浪費等盡量減少。這一思想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明代的理財家張居士根據當時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的情況,提出了以節支為主導的財政支出。他認為節省支出對國家財政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講到:“天地生財,自有定數,取之有制,用之有節則裕,去之無制,用之無節則乏。”他指出,明代財力匱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用之無節”。因此,他把節支放在理財的首位,明確提出“治國之道,節用為先”。可知“節用為先”是張居正財政支出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整個財政思想理論的支柱。?
清代的財政支出思想也集中在反奢節用方面。其中值得重視的有顧炎武節減支出的思想,他指出天下之患莫大于貧,貧的原因是國家費用過高,不重視財政支出的效率。顧炎武節減支出的思想與以往的支出思想有所不同,其著眼點是在封建政府辦事效率上,認為政府辦事效率提高了,財政支出就會減少,可知他重視的是辦事效率問題,通過提高效率達到減少支出的目的。他的這一思想與以前相比,更具有的意義。此外,謝階樹的財政支出思想與頗有值得稱道之處。謝階樹在財政支出上也主張“節財”,但他的節財不是一味地減少支出,而是和生產結合起來。他說:“省冗官則廩祿不靡于幸位,而財之節也十一十矣。汰冗兵則糧餉不耗于游民,而財之節也十四五矣。興水利則秸,可納于畿甸,而財之節也十七八矣。居今日而論節財之大道,三者其大焉者也。今天下之所以耗財者三:兵餉、河防、漕運是也。辟邊繳之荒地以屯田,則兵費可節。開西北之水利以浚田川,募江南之客佃以種稻,則河患可息……府不充而常有余財,民不惰而常有余力,地不荒而常有余利。”謝階樹在這里講到“府不充而常有余財”!安怀洹笔侵赶纫幸欢ǖ闹С觯坝嘭敗笔侵腹澥∠碌拇笈敻,不充是手段,是暫時的,余財是目的,是長久的。不難看出,謝階樹的“節財”思想包含著深刻的辨證法,有其獨到之處,是值得重視的。?
封建社會的財政支出思想有不少閃光的地方,但與春秋戰國時期的財政支出思想相比,繼承的多,發展的方面較少。這主要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新的生產關系不斷形成發展,而封建社會雖然很漫長,封建的生產關系即很少發生變革,致使財政支出思想顯得不夠活躍,長期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很難有質的發展和飛躍。?
從1840年開始,中國由漫長的封建時代步入了動蕩變革的近代社會。這一時期帝國主義的入侵,洋務運動的興起,變法維新思想的形成,反帝反封建運動的高漲,資產階級生產關系的萌發,國外新知識、新思潮的傳播,都對中國傳統的財政支出思想產生了深刻的。所以,這一時期的財政支出思想帶有明顯的時代特點。?
第一,繼承和發展傳統的禁奢崇儉的財政支出思想。其中,管同、胡倍認為,黜奢崇儉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可以節省大量的財政支出,用以減輕對人民的剝削和發展生產,是十分重要的,應該大力提倡。管同指出:“生財不外乎節財”,可知他對節財重視到了何種程度。劉錫鴻在財政支出上也贊同“”黜奢崇儉”的思想,他認為農、漁、牧、織等在生財的源泉,衣、食、用等是耗財的途徑,必須抑制消費以求富國。顯而易見,這些人的支出思想多繼承了封建社會的傳統思想,崇尚節儉,反對奢侈,重視積蓄,抑制支出。這種支出思想雖然有其正確的一面,但在中國近代社會求變革和發展的形勢下卻顯露出它的局限性,那就是沒有充分認識到財政支出的積極意義,僅僅把支出視為費財、耗財的消極因素,甚至反對國家出資辦洋務。?
第二,提倡擴大消費的財政支出思想。這種思想主要產生于資產階級改良派人物中,而且主要是針對封建保守思想提出的。魏源提出:“禁奢崇儉,美政也;然可以勵上,不可以律下!彼J為“禁奢崇儉”應該在統治階級中實行,因為他們的經費來自國庫,如競相揮霍,就會加大國家的財政支出,對國家來說是不利的。但對于一般的富民來說,不應該過分提倡崇儉,而應該適當地鼓勵其尚奢。這樣可以增加消費,使富人將貯藏的貨幣投入市場,貧民向其提供勞動產品和其他服務,從而使商品生產和交換得到。譚嗣同進一步發展了魏源鼓勵富人尚奢的思想,批評了傳統的奢儉論,明確提出“尚奢黜儉”的觀點。他認為在崇儉的思想指導下,地主聚斂的財富就不會用之于生產和消費,其結果只能加劇社會的貧困。對于國家來說,寧可“粟紅貫朽,珍異貪腐”,都不肯“興工作役”,就會嚴重阻礙近代新式的發展,那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社會的生產活動就要“廢絕”。所以,他提倡“尚奢”,鼓勵富人將財富用于發展近代工業,主張將財富多用于生活消費,反對崇儉。譚嗣同在財政支出上的“尚奢黜儉”思想雖然反映了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以消費刺激生產的新思想和發展近代工業經濟的良好愿望,但也存在著不少片面性。如只看到了消費對生產的刺激作用,卻忽視了奢侈揮霍會生產資金的積累。只強調開源,卻反對節流,忽視了控制財政支出的意義。嚴復在財政積累和支出上彌補了譚嗣同過激的缺陷,認為節儉是一種美德,應該提倡,否則“財耗而不復,必竭之道也”,這樣對社會和生產都會帶來不利。因此他主張消費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能影響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但是他指出“儉”并不是封建社會守財奴式的“保富”,而是一種有富國富民之效的積極因素,如果“儉”得無法滿足人們的消費和生產資本的需要,就失去了儉的意義。所以他反對財富滯留,強調“滯財之致貧,其害烈于奢靡”,“國焉有有大困者乎”。嚴復主張不能片面地反對“禁奢崇儉”,也不能片面地提倡“黜儉崇奢”,這實際上包括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即必須使積累和消費保持一個合理的比例。嚴復的這一財政支出思想和早期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相比,具有一定的性,它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加速積累以發展資本主義的要求,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
第三,提出了量出為入的財政支出思想。近代“量出為入”思想的提出,其淵源應來自于中國封建社會楊炎的量出制入,但受影響較深的還是近代西方國家的支出思想。中國近代最先提出量出為入思想的是黃遵憲,他指出“權一歲入,量入為出;權一歲出,量出為入,多取非盈,寡取非絀,上下流通,無壅無塞,是在籌國計。”黃遵憲能在“量入為出”一直在中國占統治地位的提出這樣的思想,是有一定見地的。他認為財政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服務于國家經濟的,必須先支出然后才有收入。但量出為入容易引起苛征暴斂,所以支出要根據國家的情況來決定,而且還要和量入為出結合起來運用,做到二者兼顧。與黃遵憲同時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思想家薛福成進一步介紹了西方國家“量出為入”的支出原則,指出:“西國同例,量出為入,一歲中有額外用度輒加派于各項之中。”又說:“古者中國制用之經,每量入以為出,今之外國則按年預計國用之大者,而量出以為入。薛福成之所以倡導“量出為入”,是由其“取之于民而仍用之于民”的觀點決定的。認為只要財政支出是為民眾辦事,即使多取一些民眾也不會反對?傊傲砍鰹槿搿笔侵袊环N重要的財政支出思想,它是資產階級改良派向西方國家的產物。?
由此可見,中國近代的上述財政支出思想,雖然還保留著傳統的東西,但大部分反映了新的思想和觀點,帶有資產階段求新求強的思想色彩,積極向西方國家學習,在政治和經濟上求發展的傾向。這既是中國近代特定社會經濟背景下的產物,也是中國上財政支出思想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
二、西方學派財政支出的形成和??
西方財政學實際上是伴隨著亞當·斯密《國民財富和性質和原因的》一書的問世(1776年)產生的。因此,亞當·斯密既是西方經濟學的創始人,也是西方財政學的先驅。以后,經過二百多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新的矛盾的出現,各種經濟學派和經濟理論應運而生,同時,西方財政學說也在不斷發展。這里僅對西方自古典學派以來有關財政支出的理論作一簡要。?
。ㄒ唬┕诺鋵W派的財政支出理論?
西方古典財政支出理論是西方古典財政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反映了當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從而成為新興資產階級的理論依據,而且還成為當代西方財政學說的理論淵源。?
威廉·配弟(1623—1687年)是西方古典經濟學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著作有《賦稅論》和《政治算術》等。他對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研究,雖然尚未完全擺脫重商主義色彩的,但已從流通領域深入到生產領域,提出“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這句有名的格言,把勞動和土地看作是財富的本源。特別是他最先提出了勞動價值論的一些基本命題,這是他在經濟理論方面的最大貢獻。關于財政理論他也進行了研究。他在《賦稅論》這部著作中,雖然重在研究稅收,但也用相當篇幅討論支出。他依據政府職能需要,提出了財政開支的一般范圍,主要包括六項“公共經費”,即軍事費用,行政官吏的俸祿,“拯求人的靈魂,啟導他們的良知所需的經費”(宗教費用),各種學校的經費,對孤兒和各種失去工作能力的人的贍養費,以及修筑公路、疏浚河道等公共福利事業的經費。另外,他還有一個重要觀點是,財政經費支出應以提高國家的生產力、振興產業為目標,因此主張壓縮諸如行政、軍事、、宗教等非生產性開支,相應增加有關生產性支出以及救濟方面的支出;并主張通過實行行政、法院、教會等制度的改革以縮減支出。這顯然反映了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要求,有一定的進步性。亞當·斯密(1723—1790年)是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者。期密生活的正處于由工場手向化大工業發展的過渡時期,資本主義已經得到很大的發展。但是,封建主義制度仍具有強大的勢力,已經完全背時的重商主義理論也仍具有相當大的影響,這些都構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作為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言人,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亦稱《國富論》),集中論述了古典經濟學的代表思想,體現了當時英國產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全書貫穿了主張經濟自由放任、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斯密依據其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學說,形成了他獨特的自由主義國家觀。他認為,政府的活動并不創造物質財富,屬于非生產性勞動。從而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而必須消耗的那部分物質產品,是社會財富的一種虛費,它嚴重妨礙了資本積累和國民財富的增長。因此,政府應當盡量縮小自己的職能,實行廉價政府,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斯密將國家的義務或職能具體界定為:“第一,保護社會,使其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侵犯。第二,盡可能保護社會上各個人,使其不受社會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壓迫,這就是說,要設立嚴正的司法機關。第三,建設并維持某些公共事業及某些公共設施(其建設與維持絕不是為著任何人或任何少數人的利益!彼姑艿呢斦С隼碚摼褪墙⒃谏鲜鰢矣^基礎上的,由于他反對國家干預,嚴格限定國家職能范圍,因此,他主張政府的財政開支也要壓縮到最低限度,主要用于與上述國家職能相應所需的經費,即國防義務——國防費,司法行政義務——司法費,公共設施及土木工程義務——公共設施建設費。除上述經費以外再有就是“一國君主,除了執行種種職務所必要的費用以外,為維持其尊嚴計,亦需有一定的費用!贝思赐跏医涃M。?
大衛·李嘉圖(1772—1823年)是英國產業革命的著名學家,他繼承了配弟與斯密經濟中的成份,并加以補充和完善,成為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李嘉圖的財政支出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名著《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之中。和斯密一樣,李嘉圖亦極力鼓吹經濟自由放任,同時,他把國家經費全部或幾乎全部看作是非生產性消費,因而主張盡量壓縮國家財政開支。他認為,“資本可以由增加生產或減少非生產性消費而增加”。而且,“一國的生產量必然是隨著資本的減少而成比例地減少;所以,如果人民方面和政府方面的非生產性開支繼續不變,而年再生產量又不斷減少時,人民和國家的資源就會日益迅速地趨于枯竭,窮困和災殃就會隨之而來!币虼,在李嘉圖看來,狹義地理解國家的活動范圍,減輕賦稅負擔,壓縮國家經費開支,對經濟增長是必要的和有益的。李嘉圖的這些基本論點是以促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為立腳點的。馬克思曾對他作過如下的評價:“李嘉圖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作是最有利于生產、最有利于創造財富的生產方式,對于他那個時代來說,李嘉圖是完全正確的!?
。ǘ┯顾讓W派的財政支出理論?
按照馬克思的,早期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可分為古典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兩上部分。一般而言,自李嘉圖以后,資產階級經濟學開始庸俗化了,也就是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庸俗政治經濟學已取代古典政治經濟學,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中占居統治地位。這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薩伊和英國的馬爾薩斯。?
薩伊(1767—1832年)的代表作是《政治經濟學概論》(1803年出版)。他拋棄了斯密勞動可以創造價值的觀點,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商品的效用即使用價值決定的,所以勞動、資本和土地都可以創造商品的價值。他提出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自動均衡論,認為供給能夠創造相應的需求,所以不可能發生經濟危機。這是赤裸裸地美化資本主義經濟的論調。在財政支出理論方面,薩伊拋棄了斯密的一些科學成份,提出“所謂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的論點,進而他又把效用說成是“服務”,而一切提供服務的活動都是生產,這就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活動創造“生產”提供了理論根據。薩伊還把產品分為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認為只有有形產品才能增加社會財富,而無形產品的創造者,如律師、醫生、官吏、軍人、畫家、家等等盡管為人們提供了各種服務、享受、等,但不僅不能增加社會財富,相反要消費一部分社會財富,所以政府應當將無形產品的生產壓到最低限度。這一主張的內涵和斯密較為類似,但其理論基礎卻截然不同。?
馬爾薩斯(1766—1834年)是英國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的早期代表者之一。在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中,他拋棄了古典經濟學派的勞動價值理論,代之以生產費用論,認為商品價值的尺度并不是勞動,而是生產費用,把利潤說成是生產費用的一部分;資本家的利潤是由于資本家向地主、僧侶、國家官吏繳付地租和稅金的結果。這些人就是利用這些收入向資本家購買商品,這是利潤的來源,即所謂非生產階級的“讓渡”。這樣,在馬爾薩斯的經濟理論中,國家的財政支出已成為商品銷售和實現利潤的重要條件。正如馬克思所說:“這樣繼續推論下去,就是‘人口論’作者宣揚不勞動者的經營的過渡消費和盡可能攫取年商品的最大部分是生產的條件!边@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古典學派關天國家支出屬于非生產性消費,并盡力限制其規模的觀點。?
。ㄈ┥鐣邔W派的財政支出理論?
19世紀中葉,德國正處于向資本主義急劇變化的過程中,資本家與工人以及專制主義的政治機構形成三足鼎立的復雜的社會結構。在階級對立和社會矛盾日趨尖銳的背景下,社會政策學派應運而生。該學派指出了自由資本主義的矛盾,強調了社會改革的必然性,提出國家實行社會政策的主張,在德國財政經濟學界具有很大。?
瓦格納(1835—1917年)是德國政策學派的主要代表,也是近代財政學的創建者。他一方面反對自由主義政策,承認國家對經濟活動具有積極的干預作用,另一方面又謀求改正所得分配的不公現象以解決社會。為此,他極力主張實行“國家社會主義”政策,包括“樹立有計劃的生產秩序”取代自由競爭的生產方式;防止犧牲別人利益以謀求個人私利;對勞動者及其它小市民從財政物資分配上給予幫助。瓦格納進一步闡述了對國家職能的看法,認為國家的目的不僅限于自由資本主義的法制及權利的目的,還應加上文化與福利的目的。國家不僅有維持國內的秩序和防御外敵的任務,同時還必須使愈益增多的人口部分有享受文化財富的機會。而且國家目的高踞于私人經濟目的之上,在這個關系上要限制私人經濟活動,必須強制對國家盡責。為確保完成國家目的的財源,他主張擴大國有財產,實行鐵路、保險、銀行的國有化,施行新的特權及煙草專賣,堅決貫徹煤氣、水道、設施的公有化,另一方面必須按照社會的賦稅政策積極地改變人民所得的分配。?
瓦格納還聯系國家目的、任務及其活動的財政需要論述了國家經費問題,認為國家活動應把法律與權力目的與文化和福利目的這兩個國家目的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加以實施,為此應形成一種給予機制,這就是財政的經費體系,構成財政需要體系。他提出了三條重要的財政經費原則:一是應有正當自主的財政監督組織;二是應遵守節約的原則;三是應兼顧國民所得與財政需要的原則。?
特別需提到的是,瓦格納論述了公共活動特別是國家支出的膨脹問題,這就是被后人所稱的“瓦格納法則”。瓦格納說:“財政經濟就是為籌集完成國家總體經濟機能的任務所必須的物質輔助手段,而不能不進行的活動。由此可見,財政經濟范圍必須隨各時期的國家任務、國家活動的范圍以及種類而決定”!皬牟煌瑖壹皶r代比較,進步國家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活動呈現有的擴大的趨勢。這種擴大既系外延的又系內含的,即在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斷提出新任務的同時,有的職能也在進一步擴大。于是國民經濟的要求,乃更廣泛更充裕,為滿足這些涌現的需要,可由中央及地方政府經費增加的統計上,雄辯地說明這一點!蓖吒窦{這兩段話說明財政是為國家服務的,而且隨著國家職能的擴大,財政活動范圍也必然會隨之擴大。顯然,瓦格納的這種財政與當時德國資產階級當局政權的設想合拍,并成為當時資本主義各國財政理論的基礎。?
必須指出,瓦格納的社會政策主張及其國家經費的觀點只是帶有一定的改良性質,就其本質而言,仍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體現了當時資產階級利益的要求,這一點,日本學者坂入長太郎也看得十分清楚,“瓦格納并不根本否定資本主義經濟體制,而是為修正和排除其經濟體制所產生的弊端,采取了社會政策財政學的觀點!?
(四)凱恩斯學派的財政支出理論?
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各種社會經濟矛盾加深,本世紀30年代在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從而宣告了西方傳統經濟學的破產。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凱恩斯學派及其理論應運而生,并經過凱恩斯追隨者的宣揚和發展,形成一套系統的政策理論體系,并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干預經濟和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的重要理論基礎。這也說明,凱恩斯學派的理論在西方財政經濟理論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凱恩斯(1883—1948年)是。英國近代著名的經濟學家,也是凱恩斯學派的創始人。其代表作是于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思想的主要集中地體現在這本書里。凱恩斯認為,經濟危機和失業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又是由不可移易的三個基本心理規律引起的,即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及其流動偏好或靈活偏好。因此,就不可能像傳統經濟學家所主張的那樣排斥國家干預,而僅僅依靠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來解決。相反,他認為必須依靠政府干預來提高社會的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以擴大社會有效需求,否則就無法擺脫經濟危機和失業的困境。凱恩斯明確指出,為了擴大社會總需求,“最聰明的辦法還是雙管齊下,一方面設法由社會來統制投資量,讓資本的邊際效率逐漸下降,同時用各種政策來增加消費傾向!庇终f,為了“使消費傾向與投資引誘二者相互適應,故政府機能不能不擴大,這從19世紀政論家看來,或從當代美國理財家看來,恐怕要認為是對于個人主義之極大侵犯。然而,我為之辯護,認為這是唯一切實辦法,可以避免現行經濟形態之全部毀滅;又是必要條件,可以讓私人策動力有適當運用”。這就是說,在面臨危機的情況下,政府應加強對經濟的干預來刺激消費,刺激投資。由于經濟復蘇的關鍵在于投資方面,凱恩斯還特別強調由國家干預投資。他說:“要達到離充分就業不遠之境,其唯一辦法,乃是把投資這件事情,由社會來綜攬!?
凱恩斯認為,國家對干預的形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運用財政政策,二是運用貨幣政策。但他更注重財政政策的作用,認為貨幣政策只起鋪助作用。在凱恩斯看來,貨幣政策是通過利息率而間接起作用,不如財政政策作用來看直接和有力。財政政策的主要是,在經濟衰退時,應擴大政府開支和實行減稅。他特別強調舉債支出的作用。他認為,稅收的變動,尤其是用累進所得稅,雖可重新分配收入,提高消費傾向,以擴大有效需求,但由于短期內消費傾向是比較穩定的,所以單靠稅收政策不足以克服經濟危機和提高就業水平。然而,擴大政府支出的來源,如果是靠增加稅收,則又會減少私人投資和私人消費,結果依然達不到擴大社會有效需求的目的。因此,他主張實行舉債支出以彌補赤字的財政政策。他說:“舉債支出雖然‘消費’,但結果倒可以使社會致富。”這樣凱恩斯便突破了從亞當·斯密以來傳統的平衡預算的財政政策觀點。?
總之,凱恩斯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為,運用擴大政府支出的辦法或稱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刺激社會需求,實現社會充分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現實和社會化大生產商品經濟的一些共性,對于緩和當時的經濟危機和矛盾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必須指出,凱恩斯的經濟及其政策主張,其實質是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為壟斷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由于他沒有觸及到資本主義的深層矛盾,所以他開出的“藥方”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問題。?
漢森(1977—1975年)是美國經濟學家,在本世紀30年代初期他曾反對國家干預,主張自由放任。凱恩斯的《通論》出版后,遂轉而擁護凱恩斯的學說,成為凱恩斯經濟理論的忠實信徒和凱恩斯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著重經濟周期,提出“長期停滯理論”,認為利用財政政策能有效地控制“停滯”,實現所謂充分就業和經濟穩定。漢森認為,經濟停滯的主要原因在于長期趨勢中實際經濟增長率越來越小于潛在經濟增長率,而要使經濟返回到潛在的增長水平,必須使投資支出水平能夠補償在高收入水平下所出現的儲蓄繼續增長的水平。為此,他主張政府擴大公共工程投資,這對于擴大整個社會的投資規模具有加速作用。漢森還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存在著景氣與不景氣相互交替的長周期,而國家干預經濟的目的是“熨平”由于經濟周期引起的經濟波動,以保持宏觀經濟的較長期穩定,促進經濟增長。因此,漢森進一步提出了補償性財政政策,主張“逆風向行事”,即在蕭條時期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大投資支出,推行赤字預算;在繁榮時期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縮減投資規模,增加稅收。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可能出現財政虧損,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可能獲得財政盈余,而在長期中以盈補虧就可實現財政預算平衡和經濟穩定增長。?
薩繆爾遜是凱恩斯學派在美國的另一個主要代表人物,其經濟理論主要體現在1948年出版的《經濟學》中,薩繆爾遜提出了“混合經濟理論”,成為他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理論基礎。他認為,當今的資本主義經濟既不是純粹的私人經濟,也不是完全的公有經濟,而是一種私人經濟活動與政府經濟活動同時并存的混合經濟。他說:“我國的經濟是一種‘混合經濟’,在其中,國家機關和私人機構都實行經濟控制!边@就在于一方面,價格機制通過市場解決基本經濟問題,即‘生產什么東西取決于消費者的貨幣選票’,‘如何生產取決于不同生產者之間的競爭’,‘為誰生產取決于生產要素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取決于工資率、地租、利息和利潤。’”另一方面,“我們的經濟不是純粹的價格經濟,而是混合經濟;在其中,政府控制的成分和市場的成分交織在一起組織生產和消費!痹谶@種背景下,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必須強調國家干預經濟。他進一步提出,自由放任的經濟制度不能保證投資的數量處于恰好維持充分就業的水平,因為它不能自動調節。如果投資過多會導致通貨膨脹;投資過少又會導致通貨緊縮,造成失業率上升。只有適當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才能維持充分就業下的國民收入水平。關于財政支出政策,他提出以下一些要點:一是政府應擴大有益于社會的耐久性的公共工程投資。對于促進經濟增長而言,這種支出比政府的一般開支具有更大的作用。二是增另福利開支。他認為福利開支既是“內在穩定因素”,可自動調節,又可利用它作為穩定經濟的手段。三是政府應重視基礎理論和的研究和開發,擴大這方面的直接投資或給予補助金。同時,政府還應重視旨在和培訓勞動力的公共開支。?
綜合地看,凱恩斯及其追隨者在財政支出方面的基本觀點是,從資本主義現實矛盾出發,反對經濟的自由放任,主張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控,并將財政支出政策作為國家調控經濟的必要手段。由于這一理論反映了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現實情況,特別是這一分析及其得出的結論是建立在化大生產基地上的,因而是有一定借監意義的。但也應該看到,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執行凱恩斯政策,雖然在一定時期內緩解了經濟矛盾,但從長期趨勢看,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如財政赤字增加,債務膨脹,經濟低速增長等。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在西方經濟學領域,與凱恩斯相對立的其它學派、理論及其政策主張應運而生。(五)貨幣學派的財政支出理論?
貨幣學派是美國在50年代開始出現的、于70年代蓬勃興起的一個很有的學派,該學派以反對凱恩斯主義著稱,同時也是凱恩斯主義在實踐中破產的產物。這一學派雖然重點論述貨幣在經濟中的作用,但也涉及到了財政支出理論。弗里德曼(1912— )是貨幣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西方世界非;钴S的經濟學家。他承襲了傳統西方經濟學的觀點,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基本上是一種具有穩定性的經濟,反對凱恩斯主張政府干預經濟的觀點。其論據是:“實際的經濟增長可以受到政府干預,但是政府不能造成經濟增長。政府能夠提供有利條件,但是實際的經濟增長基本上是由私人部門造成的—如通過個人儲蓄、投資、承擔風險和革新!彼J為:“政府不可能精確地調節經濟,以消除每一次的經濟上下波動。政府試圖這樣做的結果,使波動變得更加厲害,而不是變得好了”。“政府能為經濟做的好事,是很有限的;但是它能做出的損害經濟的事,卻幾乎是無限的!备ダ锏侣磳P恩斯主義用擴大政府財政支出為主的財政政策來緩和失業,認為政府干預政策往往是短期經濟不穩定的原因而不是有效醫治的辦法。他特別強調貨幣的重要性,認為貨幣供應量是影響經濟總水平最有力的手段。因此,把貨幣供應量作為最重要的政策工具。?
弗里德曼的政策主張主要是以現代貨幣數量論為基礎,提出了以控制通貨膨脹、特定物價為主要目標的宏觀經濟政策。其包括:提倡實行“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與經濟增長率相適應;提倡“收入指數化”,將工資、利息、政府債券收益和其他收入等與物價指數掛鉤,使之能隨物價指數的變動而調整;提倡浮動匯率制,反對固定匯率制;在財政政策方面,他極力反對凱恩斯學派擴大支出及其赤字財政政策。他認為政府增加財政支出,如果沒有相應地擴大貨幣供給量,它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只能是暫時的或微小的;如果財政政策要持續地發揮作用,那財政支出必須是通過創造貨幣來融資的。顯然,這樣進行的開支必然是膨脹性的。所以,凱恩斯學派的財政政策不是減少了經濟的不穩定性,而是增加了經濟的不穩定性。在貨幣學派看來,要使經濟穩定增長,又沒有通貨膨脹,政府必須減少對經濟的干預。壓縮財政支出,實施財政平衡的財政政策。還應提到,弗里德曼反對凱恩斯主義對低收入者給予“最低生活水平維持制度”的差額補助政策,主張實行“負所得稅政策”,即政府規定某種收入保障數額(最低收入指標),然后根據個人實際收入給以適當的補助,但政府發給的補助金要根據個人實際收入的多少按比例發給,以避免把低收入者個人可支配的收入一律拉平的缺點。這既可使低入者能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依賴政府補助金過活的懶漢思想,從而有利于鼓勵個人工作積極性。?
總之,貨幣主義是作為凱恩斯主義的對立物而出現的一種經濟思潮,二者在理論觀點與政策主張上都存在一系列分歧。歸納起來,凱恩斯主義以有效需求論為基礎,認為資本主義經濟通常是小于充分就業的均衡;貨幣主義則是以現代貨幣數量論為基礎,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動態上是穩定的。由此出發,凱恩斯主義以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為主要目標,主張實行相機抉擇的國家干預政策;貨幣主義則以穩定物價為主要目標,主張實行“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和經濟自由主義政策”。應該看到,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貨幣主義學派強調貨幣的重要性,反對凱恩斯主義的赤字擴張政策,主張實行按經濟增長率來確定貨幣增長率及其浮動匯率政策,這對于穩定宏觀經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該學派把資本主義經濟動蕩不穩的根本原因歸結為“貨幣現象”,并企圖通過控制貨幣存量來消滅經濟危機,這一結論在理論上站不住腳,在實踐中也并未獲得預期的穩定經濟的效果。?
。┕┙o學派的財政支出?
供給學派是在美國70年代中期逐漸興起的一個學流派,是圍繞如何使資本主義經濟擺脫滯脹困境這一產生和起來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拉費、溫尼斯基、吉爾德、蒙德爾等。?
供給學派重新肯定薩伊定律,把滯脹的原因歸咎于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他們認為,凱恩斯主義把需求作為經濟活動的決定性因素,認為只要刺激總需求,就能使資本主義經濟穩定發展,從而忽視了勞動、儲蓄、投資、生產等供給因素。這種本末倒置的政策對于供給增加只能產生負效應。因此,要醫治滯脹這一頑癥,就必須徹底否定凱恩斯主義,推行注重供給管理的經濟政策。?
減稅是供給學派政策主張的核心和基本環節。他們認為,美國經濟的主要問題既然是供給不足,那么,減稅便是促使供給增加的基本手段,因為降低稅率可以促進個人和增加儲蓄和投資,這樣就會促進供給增加。另外,供給學派極力主張減少福利支出,這是促進供給增長的又一重要措施。他們認為,政府龐大的社會福利支出,不僅不能使窮人擺脫貧困,反而會使失業增加,有損勞動力的供給,因為在龐大的失業隊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失業成本太低而“自愿失業”的。再就是龐大的社會福利支出,需有相應的社會福利機構和眾多的管理人員,繁瑣的管理制度。因此,它不僅會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而且會助長官僚弊端,腐蝕著人們的思想。他們認為,從擺脫美國財政危機的角度看,也需要削減日益膨脹的社會福利支出。這項開支已占到美國財政支出的40%,比軍費開支增加得更快。他們認為這項支出在一定時期曾對經濟危機和階級矛盾起了一定緩和作用,但現在它已經走到了自己的反面,美國政府日益承受不了這種負擔。??
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財政支出觀??
在財政支出理論方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采取了完全不同于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即通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方法,在揭示人類社會發展和社會大生產一般的同時,也揭示了財政的本質及其財政支出運行規律。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財政支出觀的一個鮮明特征。?
首先,經典作家建立了的國家學說,深刻地論述了財政與國家的本質聯系及其財政支出的內在分配關系。傳統的國家觀從君權神授論到社會契約論都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上,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美化統治階級,愚弄勞動人民,為統治階級的“合法統治”提供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則從唯物史觀出發,正確地闡述了國家的性質及其內在屬性。恩格斯說:“國家是整個社會的正式代表,是社會在一個有形的組織中的集中表現。但是,說國家是這樣的,這僅僅是說,它是當時獨自代表整個社會的那個階級的國家!彼指出:“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脫離的力量,就是國家!瘪R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進一步從社會生產力發展及其階級分化的角度論述了國家的起源和性質。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當社會總勞動所提供的產品,除了滿足社會全體成員最起碼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因而勞動還占去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全部或幾乎全部時間的時候,這個社會就必然劃分為階級。在這個完全委身于勞動的大多數人之旁,形成了一個脫離直接生產勞動的階級,它從事于社會的共同事務:勞動管理、政務、司法、科學、等等。因此,分工的規律是階級劃分的基礎。但是這并不妨礙階級的這種劃分曾經通過暴力和掠奪、狡詐和欺騙來實現,這也不防礙統治階級一旦掌握政權就犧牲勞動階級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并把對社會的領導變成對群眾的剝削。”這說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是把國家看成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社會出現剩余產品和階級分化的必然結果,從本質上講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除了具有本質上的階級屬性外,還具有一般的社會性職能,后者對國家來說同樣是不可缺少的。指出:“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鄙鲜鰞煞矫娴穆毮軐傩栽陔A級社會里成為國家的有機統一體,正如馬克思在劃的巨著《資本論》中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監督勞動的性質時曾講過的:“政府的監督勞動和全面干涉包括兩個方面:既包括執行由一切社會的性質產生的多種公共事務,又包括由政府與人民大眾相對立而產生的多種特殊職能!苯浀渥骷疫進一步認為,國家的這種“社會職能”不僅是一個客觀存在,而且還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進一步得以強化,馬克思指出:“用來滿足社會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健設施等,和社會比較起來,這一部分將會立即顯著增加,并將隨著新社會的發展而日益增加!睆恼麄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看,證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國家社會性職能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以上所論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國家觀的完整體系,肯定一點而不及其余都是片面的。?
【財政支出理論的歷史考察】相關文章:
國際強行法之理論考察02-26
我國農地使用權流轉的歷史考察11-22
人力資源管理外包的理論基礎與動因考察12-10
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研究11-16
關于中醫脾胃藏象理論發展歷史初探03-01
中國符號的困境與突圍 -對中國古代符號理論的整體考察03-02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研究概述03-20
傳統公有制理論及其實踐的歷史終結03-18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系統分析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