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歷史考察日記

        時間:2020-11-24 08:47:23 著名日記 我要投稿

        歷史考察日記

          為了獲取某項科研任務的科學數據或證據,根據一定的科學標準,親自進行考察活動,并在此基礎上寫成文章,就是歷史考察日記。以下是為你精心準備的歷史考察日記,敬請期待!

        歷史考察日記

          歷史考察日記【一】

          一、簡單介紹

          陜西省西安市是舉世聞名的千年歷史文化名城,古稱“長安”,十三朝古都,周,秦,漢,唐等朝都定都于此,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在中國近代發展中也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直至今天西安仍是陜西省的省會,中國七大區域中心城市之一,新歐亞大陸橋中國段和黃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西安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對于了解輝煌的中國古代文明,深入理解中國近代歷史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次西安考察之行,我們一路參觀游歷了:昭陵、碑林博物館、半坡遺址博物館、西岳華山、華清池、驪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大雁塔北廣場。西安之行是我受益匪淺,收獲頗多,至今仍記憶猶新。

          二、考察實錄

          4月3日中午我們從曲靖出發,坐火車到達昆明,隨后轉乘昆明直達西安的火車,4月5日早晨6點到達西安。在乘車到賓館這段時間我們看到了悠遠厚重的古城墻,感受到了中國古代的等級制度及防御思想。我們在賓館休息了一天,4月6日正式開始西安之行。

          (一) 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陜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位于西安市文昌門內三學街15號,原為陜西省博物館,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900多年歷史的“西安碑林”基礎上,利用西安孔廟古建筑群擴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為主的藝術博物館。它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志及石刻為主,成為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館區由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三部分組成,現有館藏文物11000余件,11個展室,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藝術室和4座文物陳列,陳列面積達到4900平米。

          我們看到了《開成石經》,還有許多書法名碑,如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歐陽詢《黃甫誕碑》、柳公權《玄秘塔碑》,顏真卿《顏家廟碑》等。我們欣賞到了宋至清代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等的詩文書跡,以及明清時期有珍貴史料價值的碑石。還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種線刻畫,其中宋刻《唐太極宮殘圖》,清刻《關中八景》等,對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勝跡都有參考價值。另外西漢至唐代的圓雕、浮雕、線刻等石刻藝術品60余種,碑林博物館把散存在陜西各地的大型石刻都集中于此。

          我們在碑林博物館欣賞到了古代石刻藝術精品,可謂是大飽眼福。

          (二)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被譽為“天下名陵”。位于咸陽禮泉縣東北45華里的九宗山主峰,因山為陵。 李世民是唐代第二個皇帝,也是唐王朝的開國之君。他的陵墓是唐代帝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從公元636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公元743年,昭陵陵園持續建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陵園占地面積三十萬畝,陵園內有187 座皇親國戚和文臣武將的陪葬墓 。昭陵陵園是一座豐富的文物寶庫。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先后發掘了十四座陪葬墓,其中長樂公主、韋妃、燕妃墓等出土了大量珍貴的壁畫和文物精品。昭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昭陵博物館展示了昭陵碑林和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貴文物。

          在昭陵,我們看到了許多唐代石刻以及壁畫,感受到了唐朝宮廷生活氣息。

          (三)半坡遺址博物館

          半坡已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該博物館位于西安市東郊浐河東岸半坡村北,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7年在半坡遺址上建成,包括半坡遺址和展覽室兩部分組成,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具有原始村落風格的大門裝飾,魚池中聳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遺址大廳正面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半坡遺址”四個大字,都為半坡博物館的文化氛圍平添了一種情趣,使人們產生一種回歸自然、回歸歷史、回歸藝術的真情實感,此情此景,使我們流連忘返。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座比較完整,比較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遺址,半坡遺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體墓地、各種生產及生活用品等遺跡遺物,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歷史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在這里,我們既看到了人類童年時代的純樸,也尋覓到了中華先祖艱辛的足跡。

          (四)西岳華山

          華山古稱“西岳”,是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陜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市境內,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也是秦嶺的一部分。華山是由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巖體構成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云外,影倒黃河里”,人稱“天外三峰”。還有云臺 、玉女二峰相輔于側,36小峰羅列于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云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華山的著名景區多達210余處,有凌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等,其中華岳仙掌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在全國乃至世界享有很高的聲譽,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此外華山還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

          我們登上了華山北峰,華山秀麗風光盡收眼底,由于時間問題我們未

          能登上其他四峰,但我們看到了華山的險峻及美景,可以說是不虛此行。 (五)華清池

          華清池,亦名華清宮,位于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是以溫泉湯池著稱的中國古代離宮,周、秦、漢、隋、唐歷代統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游宴享樂的行官別苑,或砌石起宇,興建驪山湯,或周筑羅城,大興溫泉宮。據文獻記載,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漢、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湯池。公元644年唐太宗詔令在此造殿,賜名湯泉宮。公元747年改名華清宮。歷史文獻及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華清池具有6000年溫泉利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園林建筑史。主要有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西安事變舊址、九龍湖與芙蓉湖風景區、唐梨園遺址博物館,有飛霜殿、昭陽殿、長生殿、環園和禹王殿等標志性建筑群。下面就幾處主要建筑做簡單介紹。

          1.華清池大門上方有郭沫若書寫的“華清池”匾額。進了大門就見兩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兩座宮殿式建筑的浴池左右對稱,往后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行,穿過龍墻便是九龍湖,湖東岸是宜春殿,北岸是飛霜殿為主體建筑,沉香殿和宜春殿東西相對,西岸是九曲回廊。由北向南過龍石舫,再經晨旭亭、九龍橋、晚霞亭,就到了唐“貴妃池”建筑群。

          2.五間廳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廳房,因由五個單間廳房相連而名五間廳,五間廳建于清朝末年。1936年10月、12月,蔣介石兩次入陜,以華清池為“行轅”,下榻五間廳,在此發生了著名的“西安事變”。五間廳的玻璃窗、墻壁上,迄今還保留有西安事變兵諫發生激戰時的彈痕,各房間辦公室用的桌子、椅子、床、沙發、電話等,均按原貌復制擺放。

          3.廳相鄰的桐蔭軒,也叫三間廳,始建于1900年,曾為達官顯貴游覽下榻之所。1936年日晨,兵諫發生,蔣介石侍衛沖出門外,憑借院內的建筑物拼命抵抗。至今三間廳的墻壁上、玻璃上仍然保留多處彈痕。

          4.以梨園為代表的唐代音樂舞蹈藝術是我國古代歌舞藝術上的鼎盛階段。唐玄宗和楊貴妃在華清宮內演繹了千年傳誦的愛情故事,使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成為他們愛情的見證。唐玄宗開創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皇家音樂藝術學校――梨園,把梨園作為音樂、舞蹈、戲劇活動的中心,且以教習和演奏法曲為重點,并結合諸多音樂名師和舞蹈家,它也因此被尊奉為中國戲曲藝術的鼻祖。

          在華清池內,我們體會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纏綿悱惻的愛情,也鄰略到張學良與楊虎城兩位將軍的愛國情懷。

          (六)驪山

          驪山,是秦嶺北側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20余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遠望山勢如同一匹駿馬,故名驪山。驪山溫泉噴涌,風景秀麗多姿,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為帝王游樂寶地。周、秦、漢、唐以來,這里一直是游覽勝地,曾

          營建過許多離宮別墅。這里有被稱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驪山晚照”;烽火戲諸侯的“烽火臺”;紀念西安事變的兵諫亭;紀念女媧補天的老母殿等。

          到驪山半山腰“斑虎石”處,便可以看見兵諫亭,是為紀念西安事變而建。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側,整個華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繡嶺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為驪山著名道教官觀。由老君殿轉往東,就到西繡嶺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為歷史傳說中的女蝸而建的。再往東便到西繡嶺第一峰上的烽火臺。歷史上“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

          在驪山,我們鄰略到了“關中八景”之一的“驪山晚照”,也窺見了中國當時歷史事件發生的基本狀況。

          (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位于西安市臨潼縣,是秦始皇嬴政的陵墓。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陵園從秦始皇即位到去世修建時間達37年之久。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秦兵馬俑坑發現于1974年,位于秦始皇帝陵以東1.5公里處。 經考古工作者連續多年大規模鉆探及研究考證,這里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帝之陵園中一處大型從葬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先后發一、二、三號三個坑。

          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后經鉆探先后發現二、三號坑。一號坑最大,在這個坑內埋有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是一個以戰車和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一號坑是一個1000年前的古代大軍陣,他們披堅執銳,軍容嚴整,氣勢雄偉,勢不可擋。

          二號坑在一號坑北側,平面略呈曲尺形,1976年發現,位于一號坑北側約20米處,是秦俑坑中的精華,二號坑的發現揭開了古代軍陣之謎。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即東邊突出部分由持弓駑的跪式和立式駑兵俑組成;第二部分即俑坑南半部由駟馬戰車組成車兵方陣;第三部分即俑坑中部車徒結合,由車、步、騎兵俑混合編制組成長方陣;第四部分即俑坑北半部由眾多騎兵組成的長方陣。四個方陣有機組合,由戰車、騎兵、駑兵混合編組,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嚴整有序,無懈可擊。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北,成凹字形,武士俑按夾道的環衛隊形排列,象征古代的軍幕,是軍陣的指揮系統。高級軍吏俑,車士俑,立射俑,跪射俑,軍吏俑,騎兵俑,武士俑,御手俑。秦陵兩乘大型彩繪銅車,制作工藝精細,造型逼真,是我國出土文物中時代最早,駕具最全,級別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銅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發現的最大青銅器。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掘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經修復后于1983年10月1日對外展出。兩乘車都是四馬單轅。制作工藝精細,造型逼真,是我國出土文物中時代最早,駕具最全,級別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銅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發現的最大青銅器。

          兵馬俑在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這批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秦兵馬俑

          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兵馬俑是我國古代的藝術寶庫,是秦代寫實藝術的完美體現,形體高大,比例勻稱,形象生動,神態逼真,可謂千人千面,栩栩如生。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它堪稱是一顆異彩獨放的明珠,因為它擁有一支二千多年前秦帝國的雄兵——一個由7000多件兵馬俑組成的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而令全球矚目,舉世震驚。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八)陜西歷史博物館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館舍布局呈“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結構特點。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千姿百態的歷代陶俑,以及漢、唐金銀器,唐墓壁畫?胺Q陜西悠久歷史和文化的象征。陜西歷史博物館共分為七個部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第一展館包括第一部分《人猿揖別》,距今115萬年前的先民遺存。第二部分《鳳鳴岐山》,西周王都的豐富遺跡,第三部分《東方帝國》,秦帝國以兵馬俑為代表的文物;第二展館包括第四部分《大漢雄風》,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典型漢代文物,第五部分《沖突融合》,陜西民族大融合、佛教東漸豐富的文化遺存及宗教文物;第三展館:第六部分《盛唐氣象》,中國古代鼎盛時期隋唐時代典型遺存,第七部分《告別帝都》,展示唐以后作為西北區域中心的陜西。整個博物館參觀下來,文化多的讓人應接不暇,是展現古都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最佳場所!

          (九)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大雁塔北廣場規模宏大,主題景觀為水景噴泉,整個廣場以大雁塔為中心軸三等分,中央為主景水道,左右兩側分置“唐詩園林區”、“法相花壇區”、“禪修林樹區”等景觀,南端設置有觀景平臺。音樂噴泉位于廣場中軸線上,圍繞噴泉有還不少細致的小景觀,如北廣場入口處的大唐盛世書卷銅雕,其后的萬佛燈塔和大唐文化柱,旁邊的大唐精英人物雕塑群,還有地面鋪裝的地景浮雕,具有中國美術特色的“詩書畫印”雕塑等,甚至燈箱、石欄等建筑上都題有著名詩篇。我們在大雁塔留下了歡樂的足跡。

          4月9日,我們結束了此次行程,4月10日踏上返回云南的火車,4月12日到達曲靖。雖然西安之行行程匆匆,但是依然讓我們領略到了十三朝古都的風采?傊靼仓凶屛腋惺艿搅岁P中與西南地區的差異,也讓我領略到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廣博,此次行程一讓我對歷史有更多的了解,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行程。

          歷史考察日記【二】

          瑞金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地處瑞金盆地,四面環山,與福建相鄰。那里山清水秀,一條綿江河穿過這個小縣城,把瑞金縣城分成兩半。從烈士園的那個龍珠塔我們可以看到對面山頂那三個連成一線的塔,景色很優美。因為時間急迫,我們只有四個小時的時間呆在瑞金,在這四個小時內我們要去沙洲壩革命舊址、紅色歷史博物館還有葉坪革命舊址。 先來說一下沙洲壩革命舊址吧。沙洲壩革命舊址群位于江西瑞金城西北5公里的沙洲壩鎮境內。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機關從葉坪搬遷至沙洲壩,這里成為臨時中央政府機關的第二個駐地和黨中央機關所在地。這里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委員會舊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長會舊址、中共中央局舊址、少共中央局、中華全國總工會蘇區中央執行局舊址、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舊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糧食人民委員部舊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財政人民委員長部舊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審計人民委員長部舊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人民委員部舊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民經濟人民委員部舊址等址四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二十多個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舊址等。我在想當時怎么會有那么多的房子供共產黨建立各種部門,一問,原來這些密集的房屋都是一些地主和村民的房子與宗祠。對了,還有那口毛澤東帶領村民一起挖的井,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的話。盡管沙洲壩我去過多次了,可是每一次去都有不同的`體會,每一次去,那種緬懷革命先烈的感受就更深一層。雖然說那些墻都是重新粉刷過的,很多物品和景物都不再是從前那樣,歷史已經成為歷史,物是人非,但是我們要尋找的東西依然還存在,那種革命精神,那種不畏艱苦,不怕犧牲,勇于奮斗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學習。與紅井最近的一處舊址是毛主席的故居。這是個相對獨立的小院,據說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毛澤東在此辦公和居住。其間,寫下了《必須注意經濟工作》、《怎樣分析農村階級》、《我們的經濟政策》、《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以及《新的形勢與任務》、《鄉蘇維埃怎樣進行工作》、《長岡鄉調查》、《才溪鄉調查》等光輝著作。小院的墻外是一叢繁茂的古樟樹,可以想見毛主席在樹下納涼、沉思、與相親們拉家常的情景……

          離開了沙洲壩,我們一行人到了紅色歷史博物館,在那兩層樓的寬大博物館前面我們照了第一張集體照,而我們身后的那幾個“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的幾個大字卻深深的印在每個人的心里! 〔┪镳^位于瑞金城西蘇維埃紀念園內,占地面積45288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1010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4800平方米,館名由江澤民同志題寫。基本陳列為《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分六大部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蘇區軍民浴血奮戰,進行反“圍剿”斗爭,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建立第一個全國性的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艱難歷程,以及治國安邦、最終建立新中國的偉大實踐和取得的輝煌成就。陳列展出了大量文物資料和照片,其中珍貴文物300多件,采用油畫、場景、多媒體、幻影成像、超現實仿真雕像等先進的展陳手段,再現了那一段血與火的輝煌歷史,內容豐富,生動形象。而博物館是一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和觀光游覽的理想場所。 下午我們來到了葉坪革命舊址群,上面我們說到因為在 1933年一月,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由上海遷至瑞金,在瑞金東邊5公里的沙洲壩駐扎。所以同年四月,葉坪的中共蘇區中央局也遷至沙州壩,然后兩局合并為中共中央局。走進葉坪,你會發現葉坪的各部門之

          間相對分散,不像沙洲壩的各部門之間那樣緊密相連,同時在這個小小的地域內,就存在的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各種部門,儼然一個小國家。還有那些建筑,那些建筑的構造特點都呈現一個特點,那就是一所房子里有很多扇門,并且房間與房間之間是相連的,這又有助于當時的疏散和逃離。想想當時的生活條件和狀況,一定是步步驚心,每天都要擔心敵人會不會打過來的日子·····要啟程的時候我們在一蘇大的門口留了影,以此來紀念我們的這次瑞金考察。雖有失望,但是還是有收獲,走到大門口的時候,我回頭望了往后面春意盎然的景色,我想以前那些革命先烈的生活環境一定沒有這么優美,這么鳥語花香。而現在政府有錢了,花大把大把的金錢來修繕這里的革命基地,是真的為了教育還是為了掙錢,又可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呢?

          歷史考察日記【三】

          在這次時間短暫的考察過程中,我們先后游覽了西安、咸陽、臨潼等地的部分景點,我們在開闊眼界的同時,也啟迪了我們的心靈,陶冶了我們的情操。

          一、中華民族的縮影地——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俗話說:“30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萬年看西安。”如果不到西安,我們似乎只是對于這句話一笑了之,但只有到了西安之后,我們才會明白這句話原來是十分正確的。

          西安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國歷史上十三朝的古都。進入西安市內,四處彌漫著的古典文化的氣息使人有一種仿佛回到了古代的那種感覺,這種感覺即使在同為古都的北京是不能讓人感受得到的。我們是在23號的晚上到達西安的。從火車站出來即是西安最具標志性的建筑——古城墻。坐在旅行社的大巴車上,夜晚的黑暗并不能掩飾住古城西安的風韻,現代的科技更是展示出西安這座古城不一樣的柔情。我們都沉醉了,沉醉在這美麗的夜景中。

          24號正式開始了我們的西安考察之旅。我們的第一站就是陜西省歷史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位于陜西西安的一座國家級綜合性歷史類大型博物館;I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開放。陜西歷史博物館以其豐富的文物藏品成為展示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殿堂,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

          它一個仿古的建筑,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由一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風格建筑群組成。館舍布局呈“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結構特點。把唐代古典建筑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筑風格于一體。館區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600平方米。 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

          眾所周知,西安地區地處關中平原,四面有山有水,是人類生存的一個好地方。因此,我們民族的祖先就定居于此,生息繁衍。中國歷史上強盛的周、秦、漢、唐等王朝曾在陜西西安附近建都。因此,它擁有豐富的寶藏館藏文物達370000余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 博物館一共分為四個展館。一二三展館外加一個唐朝壁畫館。分為史前;周;秦;漢;

          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個部分。但我個人覺得最精彩的還是第一展館。

          第一展館位于第一層。主要是先秦和秦一代的文物,其中西周和秦一代的文物占了很大一部分。先秦的文物中只要還是以陶器為主,這是當時老祖先生活的一種寫照。當然,還有一些銅器,但是所占的份額并不十分突出。夏商西周的文物中主要是以青銅器皿為主,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今天的人們要稱夏商西周時期為青銅時代了。這一時期的青銅器皿十分眾多,讓人眼花繚亂。各種樣式的鐘鼎,造型精美的酒具,保存完好的刀劍武器??

          第一展館的寶貝看得人眼花繚亂,無論是各種造型精美的青銅器,還是略顯粗糙的陶器,都讓我們這些現代子孫深深的折服于老祖先的聰明才智。伴隨著講解員的講解,我們重點看了看一些重要的文物,但我個人認為,每一件文物都是無價之寶,它都是經過千年歲月的打磨才熬到今天的。

          第二層主要是秦以后的歷史文物。它們種類全,品位高、價值廣,具有深刻的研究和觀賞價值。千姿百態的漢代陶俑已經明顯反映出與秦代完全不同的風貌,而漢唐時代的陶俑有大相徑庭。還值得一提就是漢、唐金銀器和唐墓壁畫,我們只是走馬觀花似的欣賞了它們的美,至于更深層次的內涵,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解讀。以至于我們在離開的時候,依然十分遺憾。

          參觀完了陜西省博物館之后,我們就驅車趕到了大雁塔廣場欣賞了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隨著音樂漸漸響起,噴泉也自由舒展開自己妙曼的舞姿。在一段段優美的旋律之下,我們徹底放松了自己的心情。吃過午飯,我們來到了今天的最后一站——鐘樓鼓樓廣場。我們在此盡情的觀賞美麗的風景,體驗不同的民俗,想把西安的大氣盡收入心底。

          二、尋覓地下雄風——帝王陵寢

          25號的我們開始正式踏上前往咸陽的道路。咸陽離西安大概一個多小時的路程。我們的第一站就是著名的茂陵。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市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因而得名。它歷時53年修建而成。茂陵封土為覆斗形,現存殘高46.5米,墓冢底部基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邊長約420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我們參觀的茂陵博物館是建在茂陵東側的驃騎將軍霍去病的祁連山墓冢前。因為國家政策的保護,我們參觀的只是被開發的霍去病的墓。站在霍去病墓的最頂端的亭子,我們所能看到的一直是茂陵的封土堆。

          茂陵博物館建館27年間,動員當地群眾交獻文物和廣泛征集茂陵文物達4000余件,其中不乏國寶文物,如錯金銀銅犀尊、玉雕鋪首、鎏金馬、鎏金銀竹節熏爐等。特別是鎏金馬,通體用黃金打造而成,天衣無縫,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技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和藝術瑰寶。

          墓前列有著名的‘馬踏匈奴’等石刻,頗具有觀賞價值。而在霍去病墓的西側則有眾多是國家級石刻,其價值不言而喻。

          離開了茂陵,我們下一站就是舉世聞名的乾陵。乾陵為什么會聞名海外呢?主要是因為它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乾陵,位于陜西咸陽市乾縣的梁山上,因而得名。它是陜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歷時23年才基本完工。乾陵氣勢雄偉壯觀。據導游說陵區是仿京師長安城建制。

          從乾陵頭道門踏上坡路,高低落差為80多米。一直上去便到了“唐高宗陵墓”碑,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兩旁現有華表1對,翼馬、鴕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

          碑2道。東為無字碑,西為述圣記碑。在往上即是無頭的石雕像,據說這是仿照當時來參加高宗葬禮的中國少數民族首領和友好國家使節雕刻的,一共有61尊。但因為后世各種原因才使得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縱觀整個乾陵,最使人熟知的就是那塊碑石——無字碑。因為《述圣記碑》是為高宗皇帝歌功頌德的,所以沒有什么大的價值,反而是什么也沒有刻的《無字碑》卻成為后世之人津津樂道的談資。

          歷經千年風霜洗禮的乾陵雖然殘破,但依然掩蓋不了其宏偉大氣的容顏。零星的幾點建筑似乎正在訴說著大唐曾經的輝煌。曾經的無字碑,而今已經鐫字滿。是非功過,又有誰能夠說的清楚呢?這些曾經高高在上的統治者,死后也不過只是一抔黃土,而留在世上的巨大陵寢到底暗示著是誰的偉大?

          離開乾陵之后,我們馬不停蹄的趕到了漢陽陵。漢陽陵,又稱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漢陽陵帝陵封土高約31米,陵底邊長160米,頂部東西54米,南北55米,陵園為正方形,邊長4l0米,四邊中央各有一門,均距帝陵封土110米。陵園占地面積20平方公里,修建時間長達28年,F已建成漢陽陵博物館,是一座巧妙融合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歷史文化與園林景觀于一體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區,是中國占地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參觀漢陽陵最大的價值就是我們可以直接的深入到墓室里面去參觀,近距離的感受和體驗當時的發掘場景和歷史原貌。漢陽陵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即是漢俑。他們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約60厘米高,赤身裸體且沒有雙臂。據研究,這些陶俑在剛剛完工時都身著各色美麗的服飾,胳膊為木制,插入陶俑肩部的圓孔,以便木胳膊可以靈活轉動,但經過千年的風霜之后,衣服與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殘缺的身軀。兵馬俑的隊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勻稱,但也有一些顴骨突起,面貌奇異,可能是當時的異民族兵員。比起秦始皇兵馬俑的肅穆與剛烈,陽陵漢俑顯得平和而從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詳的社會氛圍。

          三、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秦陵兵馬俑

          26號開始了我們的臨潼之行,也是最后一天的行程,也可以說是最有價值的一次考察。上午我們就早早的來到了舉世聞名的秦陵兵馬俑。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營建的,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 秦始皇陵兵馬俑。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筑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開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1500米處。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現如今,我們大家經常所見的基本上都是一號坑,它是現在所發現的三個坑里面最大的一個坑。其中所發現的秦俑也是最多的。這個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后衛;東面三排武士為先鋒。據統計,在一號坑中已發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鉤、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著銷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線履系帶,免盔束發,挽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后,是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

          個個手執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里,排成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蕩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自然而然的成為了轟動全球的奇跡。

          二號坑面積約6000平方米,由車兵、步兵和騎兵組成曲尺形軍陣。它分為四個部分。但是二號坑基本上沒有被怎樣發掘,據說主要還是我們當前的技術還沒有達到保護這些兵俑的程度。因為在這些兵俑出土之前,它們身上是帶有各種顏色的,但是因為一接觸到空氣,它們身上的彩繪圖案就會立即脫落,而我們現在還沒有技術對其進行保護,所以我們考古工作者干脆不對其進行發掘。通過現在技術對二號坑進行探測,考古工作者發現二號坑的四個部分既相對獨立,又彼此密切聯系,集各軍兵種于一個陣列中,是一個混合型的軍陣。對此,考古工作者有一個比較樂觀的估計,預計在二號坑中可出土各種武士俑1300余件,戰車89乘,車馬356匹,鞍馬100余件。這還是相當豐富的。

          三號坑則是被發掘的秦軍的指揮中心。三號坑面積520平方米,呈“凸”字形狀。出土戰車一乘,馬俑四件,武士俑68件?觾忍召敢詩A道式排列,它是秦軍陣的指揮中心。相較于一號和二號坑,三號坑實在是太小了,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坑,卻向世人真實展示出了當時橫掃六國的秦軍的指揮機構是一個什么樣子。

          其實在秦陵兵馬俑博物館之中,有一個很多人都容易忽略掉的四號坑。四號坑位于三號坑的后面,相當的小,而且它的頂棚只稍稍高于地面幾厘米,目的就是在于防止雨水流入四號坑內。據導游介紹,四號坑只是發掘了一點點而已,而發掘的一點地方沒有挖到任何東西,所以考古工作者最后放棄了發掘。這是因為這個四號坑在秦始皇死后依然沒有修好,而這個時候農民起義已經達到咸陽附近了,當時的秦朝統治者秦二世只得將修建陵墓的這些人全都征發到部隊之中以對付起義軍。而對于剛剛挖好的四號坑只能在沒有任何陪葬品的情況下匆匆掩埋掉。這就是現如今為什么四號坑里面什么也沒有的原因。

          談到秦陵兵馬俑,我們似乎魯克就會想到秦始皇這個人,而那些曾經為秦始皇陵墓修建做出犧牲的勞動人民誰又還會記得呢?這似乎就是的悖論。我們承認歷史是人民大眾所創造的,但是名留史冊的往往是那些大人物,而我們的勞苦大眾又去了什么地方?

          據史料記載,在修建秦始皇陵的時候,每年全國役使的勞力差不多有70萬人,這在我們今天擁有近15億人口的中國來說似乎不算什么,但是在當時只有2000萬人口的秦朝來說是不是這份勞役過分沉重了呢?當然,歷史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參觀完了秦陵兵馬俑之后,我們又參觀了驪山和華清池。我們為驪山的風景所沉醉,也為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所哀婉。參觀完了之后,也就宣告著我們這次西安考察之行圓滿結束了,時間也許短暫,但其中的收獲卻是值得我們一生回味的。

          歷史考察日記【四】

          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平定陳朝后推行州縣制度,設立端州。北宋時期,宋徽宗趙佶14歲時被封為“端王”,以端州為封地。政和三年(11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定名肇慶府。宋徽宗用瘦金書親筆題寫“肇慶府”3字為匾額。“肇慶”一名便由此而來。明清期間肇慶曾作為兩廣總督府駐地達百余年,在廣東省內具有很高的歷史地位。1988年,國務院設肇慶為地級市,端州區則成為肇慶市政府所在地,亦是現今肇慶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一、嶺南佛教名剎——梅庵

          本次考察之旅第一站是肇慶城西的梅庵。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六祖慧能路經端州時曾在此地以杖鑿井,插梅為記。后來智遠和尚為紀念六祖慧能于此地建庵,取名“梅庵”。庵內擁有全省最古老的木構建筑之一的大雄寶殿,保留了宋朝建筑風格,在建筑史上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作為具有千年歷史的嶺南佛教名剎,梅庵在明清兩朝直至現代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建修復工程,庵內廊柱上刻有如“省城永泰寺弟子寶超敬奉”、“佛山陳總聚酒房敬奉廊柱二對”、“道光廿一年歲次辛丑孟冬吉旦”等字刻。庵內亦有如《重修梅庵碑記》、《梅庵置香燈田碑記》等碑刻,可見梅庵在嶺南佛教歷史上的地位及當時社會各界的重視。大殿外的“六祖井”,據傳是六祖慧能生性喜梅,于城西崗上種植梅樹同時以錫杖鑿井,使梅樹常得滋潤,F今梅庵已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端州八景”之一(“梅庵香雪”),香火鼎盛。

          二、石橋亭

          第二站是位于正西路的石橋亭。石橋亭現被定為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于民國二十年(1931年)由肇慶廣善堂所建。小亭坐北向南,由四角亭和小室組成。小亭原為施茶之所,曾是城西過往行人飲茶和休憩乘涼的場所,當時亦有讀報、民樂演奏、說書等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見證了當時的市政建設和民眾生活。亭內還有當時公告建筑石橋亭的《高要縣政府布告》碑刻,亦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F今仍有不少老人坐在亭里休息聊天,由于旁邊是公交車站,天氣炎熱,不少等車的人們亦在亭里乘涼。

          三、翕廬——“天章表里,風采名樓”

          翕廬,又稱“綠瓦桁”,位于正西路45號,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翕廬始建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坐南向北,由主樓、東西兩附樓、后花園和圍墻組成,具有中西合璧式風格,在當時翕廬規模龐大、裝修豪華,是肇慶城西門一帶的標志建筑。翕廬曾為民國時期余駿謀及其胞弟著名將領余漢謀的故居,新中國初期曾是西江地委機關的辦公駐地,F在得到修復活化,成為肇慶市圖書館翕廬分館?上⒂^當天圖書館沒有開放,本人不能入內一探究竟。但是從外觀看來亦可感受到其歷史韻味與文化魅力。

          四、城中“紅樓”——麗譙樓

          麗譙樓,又名“紅樓”,坐落于城中路175號,位于古城墻之內,正面匾額刻有“古端名郡”四字。兩旁有對聯“星巖朗曜光山海,硯渚清風播古今”。當年宋徽宗趙佶親筆題書將興慶府改為“肇慶府”,麗譙樓則是當時專門供奉此書的樓宇。明英宗年間重修府樓,引“麗譙春晚”之意,改府樓為“麗譙樓”。明末清初,永歷政權定都肇慶,永歷帝朱由榔將麗譙樓改為行宮,改名“永明宮”,并在樓上舉行登基大典。如今麗譙樓得到政府重修保護,已經被評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五、“披云鶴唳”——披云樓

          披云樓,坐落于肇慶古城墻西北角上,是一座高三層的木質結構樓宇,登樓眺望,周邊景色盡收眼底。古時披云樓旁樹木叢生,有鸛鶴棲息,因此“披云鶴唳”聲名遠揚,也是古端州八景之一。古時披云樓下有端溪書院(今肇慶中學),曾是嶺南學術研究中心,學者云集。如今的學校內還保留一條石板古道,F時披云樓上一遍為“嶺表南來第一州”匾額,另一邊則為清同治年間長白瑞麟所書“披云樓”匾額,樓宇及其所在的一段北城墻合名“宋城攬古”,成為端州八景之一。

          六、肇慶古城墻

          現今的肇慶古城墻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皇佑五年(1053年)平定儂智高動亂后建起土城墻,政和三年(1113年)在郡守鄭敦義主持下建起磚城。進入近代,古城墻曾在1922年第二次粵桂戰爭期間遭遇拆除危機,最后仍在李濟深的授意下停止拆除城墻。雖然如今由于交通和城市規劃需要,城墻大部分城門等部分被拆除并修建馬路,但其主體及城周基本保持完整,也是廣東省唯一主體及城周基本完整的宋城墻,在全國也是十分罕見的。如今古城墻已成為許多市民與游客參觀游覽的著名古跡,更是凸顯肇慶歷史文化魅力的標志。

          七、寶月湖

          寶月湖曾是著名的端州八景中的“寶月荷香”,位于肇慶古城墻以北的寶月臺,寶月湖位于**,湖上遍植荷花。宋時任端州知郡事的包拯在寶月臺建立星巖書院(今肇慶市十六小),書院曾被評為“廣東四大書院”之一。后來有華僑在原址重建魁星樓,1935年余漢謀改建樓宇,并捐獻古籍,更名為“漢謀圖書館”。樓宇依湖而立,環境清幽。參觀考察期間正值附近小學放學時間,路口人聲喧雜,穿過放學的人群,眼前一片開闊,湖面滿是碧綠的荷葉。正值盛夏,荷花或絢爛綻放,或含苞待放。周圍頓時一片寧靜,更顯清幽。如今漢謀圖書館已是文化展覽館,旁邊還有端州圖書館、藝術中心等頗具歷史特色的建筑。

          八、閱江樓

          行程第二天,本人參觀了閱江樓。閱江樓位于江濱東路,現為肇慶市博物館,亦是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從鵠奔亭到石頭庵,從崧臺書院到東隅學社,再到閱江樓,歷經滄桑,但歷史韻味仍在。樓宇建于明宣德年間,清順治時期改建為兩層樓房,上面懸掛著兩廣總督勞崇光所書“閱江樓”木匾,還有朱德所題“獨立團團部舊址”匾額。這里歷史上是軍機重地,永歷帝曾于此檢閱水師,清朝中法戰爭時曾用作指揮所,近代更是葉挺獨立團的誕生地。登樓遠眺,既可見南岸山上的文明塔,亦可見到西江之上船來船往。

          九、崇禧塔

          由閱江樓向東,可見高聳的崇禧塔。明朝時,當時西江水患嚴重,肇慶知府王泮便決定建塔,祈求鎮住“禍龍”,穩固江堤,遂建起九層高的崇禧塔。塔內還有八層暗層,每一層都畫有四面壁畫,壁畫人物應是神靈。每層塔的檐角吊有風鈴,風吹之時便發出響聲。塔旁還有為紀念知府王泮所建的王泮生祠和紀念治水的景福圍紀念亭。除此以外,當年利瑪竇便在崇禧塔旁建起中國內陸第一間教堂——仙花寺,可惜現在已經消失。

          完成了崇禧塔的參觀,本次考察之旅也告一段落了。從這些極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跡中可以深切感受到肇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文化魅力,亦獲取到更多以前從未聽過的地方史知識,還初步了解到這些名勝古跡的歷史保護和活化狀況。希望以后本人能有更多機會繼續了解這座極富歷史內涵的城市。紙上得來終覺淺,很多東西是需要我們實地觀察和欣賞才會有更多的收獲。而肇慶,正是一座值得我漫步欣賞、細細品味的城市。

        【歷史考察日記】相關文章:

        考察日記05-16

        鄉村考察日記04-26

        財政支出理論的歷史考察10-15

        農村民情考察日記09-02

        關于農村民情考察日記10-28

        質量技監局考察民情日記11-06

        歷史教學應該適當引導學生進行逆向考察論文08-10

        人生價值經濟功能的歷史考察與當代特征10-03

        人生價值經濟功能的歷史考察與當代特征論文12-1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