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地理學考復習的論文
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任務之一,旨在建立新的評價體系,以發展的眼光看學生,實現學生在各類課程中綜合素質的培養,真正實現學生全面而又個性的發展。
新疆高中地理學考安排在高一學年的第二學期末,也就是每年的六月底、七月初。這一年,學生要從初三一年的地理空白中從頭再來完成必修的三冊內容,留給學考的復習時間最多在一到一個半月,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全面而有效地復習,以幫助即將走入文科的學生堅定信心、自我肯定,即將進入理科的學生順利通過學考,是我在教學中不斷思考的一個問題。下面就把自己教學中的一些想法與大家探討一下。
第一階段:以教材為基礎,梳理知識體系
學考命題的原則是以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為標準,以此考查學生的學科基本素養,其中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復習時對知識點的挖掘也不宜太過,通常往下一至兩個層次即可。如果把教材知識點所有隱性知識都挖掘出來,結果就會增加學生負擔,最終得不償失。具體做法:
首先將每冊教材的各個單元之間聯系起來,對教材進行總體把握。先帶領學生按順序回顧各章節具體內容,并形成各章知識體系框架,再幫助學生搞清各章內容之間的關系。這樣很容易使學生認識到,高中地理知識結構以宇宙環境為開端,因為地球是宇宙中太陽系的一個成員,地球運動的特點和地理意義都離不開宇宙環境。而地球內部和外部圈層(即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要素的特點、性質、分布和運動規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就構成了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農業、工業、人口與城市發展等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主要內容,因此下冊又分別講了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人類的居住地與地理環境、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而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構成地理科學的一對矛盾——人地關系,也正是課本最后一個單元: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地理教學論文 )正是通過人地關系這一對矛盾體,把高中地理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學生對高中地理知識就能夠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理解和認識,在復習過程中也就能很自然地沿著系統層次去思維和記憶,不至于無章可循,無從下手,也培養了學生正確的科學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為進一步學好地理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途徑。
其次,梳理每個單元結構,細化知識網絡。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進一步指導學生如何看書,引導學生依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說明》規定的考試內容去尋找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對一些難度不大的知識點,學生只要熟讀了教材,把握了要點,可不必多講。教師著重講清難點,并通過分析、歸納揭示出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規律。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系統地認識到這些章節知識間的聯系,順藤摸瓜式地復習,而不是去孤立、機械地識記這些知識點。這是對學考要求中“了解”層面的知識點的復習方法,而對要求中“理解”與“應用”層面的知識點的復習是課堂復習中要重點完成的。 對這兩個層面我總結了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點的小專題:
1、地球運動類:主要涉及太陽光照圖的判讀、地方時的簡單計算、時區的簡單換算、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規律、兩分兩至的判讀、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及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等。
2、大氣運動類:涉及大氣的受熱原理及保溫作用、熱力環流的形成、近地面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冬夏季氣壓中心的分布及形成、季風的成因與影響、鋒面的類型及天氣、氣旋與反氣旋及其控制下的天氣特點等
3、海水運動類:洋流的分類及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4、內外力作用與地貌的形成:板塊構造學說、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
5、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6、工農業布局的區位因素分析:涉及影響工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及其變化、不同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形成條件、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傳統工業區與新工業區
7、人地關系:人地關系思想的變化、可持續發展是必然的選擇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可以適當地引入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地理現象,從現象出發尋找內在的規律及形成原因或條件,讓學生愿意去思考,在不知不覺中理解記憶。比如:本市的`大型生產企業的分布,學生通過日常的觀察可以迅速地說出其多分布在市區外圍,進一步思考它們為何多分布在市區外圍?學生可以結合教材中所學的工業區位因素進行具體的分析。這樣既鞏固了基礎知識,又完成了對知識的實際應用。也可以加入典型的案例,比如:日本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為了應對地震,日本采取了各種更樣的對策,比如每個家庭必備地震應急袋、建筑抗震等級必須達到9級等,先引起學生的興趣,再分析日本為何多地震,引出板塊構造學說,這樣就避免了學生因一味復習主干知識而產生的厭倦與抵抗情緒,強化了復習效果。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地理試題都是以圖為中心。學考中圖像題分數比例大,圖像題中既考顯性圖也考隱性圖(即無圖考圖)。因此,針對學生難以理解和不容易記憶的知識點,尤其是以上總結的小專題,在復習時,應以圖為中心,拓展知識,凝聚知識,把圖作為一個輻射中心和聚合點。比如:兩分兩至示意圖,核心是地球公轉過程中的節氣演替,實質是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太陽直射點有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這種變化會帶來什么影響?最終回到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以及四季變化上來,具體分析不同節氣的直射點、全球晝夜分布狀況、全球正午太陽高度分布狀況,這樣就可以把兩分兩至示意圖中具體某個節氣的光照圖進行剖析,再結合經緯網聯系晨昏線的判定、地方時的簡單計算等,這樣基本上可以由一幅圖將整個地球運動的知識點串聯在一起,形成知識點間的環環相扣,強化對知識的掌握及其在圖形重的具體應用。
第三,以自治區學考地理檢測試卷為基礎,進行單冊鞏固練習
這套試卷分別針對三冊必修,知識覆蓋廣,難度低,一方面可以鞏固復習效果,讓學生在練習中找到相對薄弱的知識點,以查漏補缺;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為之后的綜合練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階段:進行綜合訓練,強化復習效果
在前期復習的基礎上,進行自治區學考模擬試題練習。講練模式可以由教師主講難度大的綜合題和部分選擇題,學生講解難度較小的題,給出所選答案的理由,以此加深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此外,對于學生出錯較多的題型以及涉及的知識點再次梳理,并適當地進行同類型試題訓練,突破難點,為在學考中取得較好的考核等級打下堅實的基礎。
【淺談高中地理學考復習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