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元雜劇的內涵及文學性探析
元雜劇應該很多人都知道,那其中的文學性內涵呢?下面是小編整理出來的一篇關于元代雜劇的內涵及其文學性的畢業論文范文,沒有深入了解過的同學們可以看一下。
內容摘要:元代文人把流于民間的雜劇當作自己的主要寫作來對待,傾注幾乎畢生的心力,從而提升了雜劇的文學品格,雜劇內涵的文學性值得我們很好的研究。
關鍵詞:元雜劇 文學性 寫什么 怎么寫
一、元雜劇是中國豐厚的戲劇文學遺產中的重要組成,至今對我們的戲曲戲劇創作仍具有積極的影響,我們依然可以在今天的舞臺上看到她戲曲藝術的傳承光芒;在元雜劇中積累起來的文學涵養也得以我們數百年的繼承和吸納,劇目蘊含的文學性值得我們認真體會和研究。
我國戲劇歷史悠久,最早發生在寺廟和鄉間地頭的演出往往是民間藝人口傳身授的東西,是沒有劇本支撐的,因此會經常發生變化,也沒有文字的記錄。王國維在其《宋元戲曲考》中說:“我國戲劇,漢魏以來,與百戲合,至唐而分為歌舞戲及滑稽戲二種。宋時滑稽戲尤甚,又漸藉歌舞以緣飾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戲,不以歌舞為主,而以故事為主。至元雜劇出而體制遂定,南戲出而變化更多,于是我國始有純粹之戲曲”。[1]他精到地梳理了我國戲劇形成的脈絡。我國在漢魏時期出現的戲劇雛形實質上只是一種雜技,到唐宋之間也只是歌舞兼滑稽的插科打諢,如“眼睛酸”、“蘭陵王”等。誠如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里所說:“模擬式舞蹈實為產生戲劇的雛形,因為從歷史的演進的觀點看來,戲劇實是舞蹈的一種分體。”[2]到了宋代,出現了有情節發展、有人物形象的、以故事為主的南戲,于是戲劇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元雜劇體制遂定,也開始有大量的劇本創作,這里的重要理由是民間的戲劇進入了文人的書案,一批文人參與戲曲的創作和演出成為我國最早的優秀劇作家。眾所周知,由于社會的理由,元朝取消科舉,文人被斷絕了仕途,他們中的許多人只能在市井茶肆勾欄寄托自己的性情,從而造就了我國戲劇的成熟與輝煌。
歷史保存下來一百多部雜劇劇本(《元曲選》和《元曲續集》共收一百六十二部劇本),讓我們清晰地閱讀到元雜劇戲曲藝術的精華。以關漢卿、王實甫為杰出代表的雜劇劇作家,他們把流于民間的雜劇當作自己的主要寫作來對待,傾注幾乎畢生的心力,從而提升了戲曲的品格,由平俗脫出而文雅,由隨意脫出而規范,由膚淺脫出而深刻,且在戲曲中承載起中國文學創作的儒家思想,為我國戲劇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們現在讀到的元雜劇本子,不是純粹的只供演出使用的舞臺戲曲劇本,它們是戲曲性和文學性的結合和統一,即既要能作為舞臺演出的藍本,又同時可供人們在書齋里閱讀欣賞。劇本里包含著劇作家作為文學家的理想和尊嚴。劇作家們在創作時是以戲曲舞臺演出的方式深思,以文學的方式表達。并且這種表達是注意到了舞臺的時空轉換、人物間的動作互相影響、對白中的情緒變化等多方面的造型表現。在元以前許多民間戲曲中,創作者往往偏重于舞臺效果,偏重演員在舞臺上的自我表現,而出現了以“藝”(或是“技”)壓“文”的現象。唐天寶年間的詩人常非月有一詩描述了當時“談容娘”(又稱為“踏謠娘”)的演出場景:“舉手整花鈿,翻身舞錦筵。馬圍行出匝,人簇看場圓。歌要齊聲和,情教細語傳,不知心大小,容得許多憐?”
詩中可見,演員表演精湛,觀眾反響熱烈,至于劇情故事則沒有敘述,這便是元以前的戲曲演出是以歌舞游戲為表征、以娛樂觀眾為目的的特點。元雜劇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文學元素和戲劇元素,首先成為了真正的戲劇,真正在舞臺上搬演一個完整的故事、真正在故事中凸顯沖突為雜劇的主脈和靈魂、真正塑造生動具體的人物形象并在人物身上烙下時代的、民族的、歷史的印記。這都是因為雜劇作家們有意識地有文化地有品格地從事了劇本的創作。
二、現在我們把元雜劇納入文學的范疇來審視。誠如王國維所言“元雜劇為一代文學之首”,如此評定,那是確認元雜劇具備了厚實的文學屬性。我們從現存的元雜劇作品來看,文人的印記是很明顯的。某種作用上講,是文人以他們厚實的文學素養和基力,創造了元雜劇的歷史文學價值和歷史文學地位。
首先,表現在對劇目題材的選擇上,也就是“寫什么”的理由。
題材的選擇和把握是有高低雅俗之分的。選擇,體現了作者視野的廣度和視覺的敏感;把握,體現了作者深思的深度和關注的取向。元雜劇作家以他們的文人底蘊自然地就把目光更多地、主要地投向了歷史、公案和愛情。
在元雜劇中,歷史劇占了很大的比重,是其他題材的雜劇無法超越的。這是因為元代政治上對言論及著作的限制,直接在劇中評說當下是有風險的,于是劇作家們紛紛“以史為鏡”,曲折巧妙的抒寫自己心中的塊壘。其次,是我國歷史故事的豐富和繁盛,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容易進入劇本創作的目標區域。于是,劇作家們把歷史典籍中的許多歷史事件記錄作為素材或依據改編成雜劇,一時戲臺上帝王將相扮演出場,是古代人古代事,也是當下人當下情,由當下演員演繹歷史風云,國家興衰,英雄成敗,闡述著我國傳統的歷史觀念,警示當下,也期待未來。從歷史文學中移植過來的雜劇,為雜劇的文學性內涵增加了沉甸甸的分量。
元雜劇中有許多優秀的歷史劇,出現了《趙氏孤兒》《漢宮秋》《梧桐雨》《介子推》《單刀會》《黽池會》等一批膾炙人口的作品,像《趙氏孤兒》尚被國外推崇和移植,可見影響之大。
元雜劇中史籍的影響是很明顯的,一是以史籍資料為本演繹劇情,一是以史事人物為形塑造舞臺形象。
如紀君祥《趙氏孤兒》的劇情出自《史記》。義士程嬰和公孫杵臼聯手營救趙氏孤兒,公孫不惜犧牲自己性命,義重于山,程嬰設計救孤,為圖復仇,揚善攻訐,也是以義立命。雜劇《趙氏孤兒》根據這段史實這兩位義士構建了跌宕起落的劇情,弘揚了中華民族千古不變的道義精神,而在這種精神里又離不開一種“血親”基礎的文化認同。元以前的民間演出或說話都未能表現這樣的豐富和厚實。
再以關漢卿的《單刀會》為例。關漢卿的《單刀會》是演繹三國時期蜀之大將關羽為維護劉備為領袖的蜀國基業的利益,單刀赴會,以自己的孤膽勇氣挫敗了魯肅等人的陰謀。關羽這個歷史人物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有生動描述,說關羽結識劉備后,始終忠心耿耿地,“隨其周旋,不避艱險”、“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三國志·蜀書·關羽傳》)這為關漢卿塑造、再現關羽的形象提供了視覺上的想象,為關羽的行為提供了內在的依據,關漢卿在《單刀會》中借別人的口描畫了關羽一個具有蓋世氣概的英雄風貌。
【元雜劇的內涵及文學性探析】相關文章:
中國當代文學性觀念的內涵探析06-07
中國當代文學性觀念的內涵探析論文08-11
探析科諢在元雜劇中的作用和功能07-06
男裝文化內涵中的風格化探析05-04
探析品牌形象戰略的文化內涵09-10
探析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內涵及應用07-22
探析資產評估價值類型的內涵06-09
中國南方土樓的文化內涵探析09-07
理論的文學性成分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