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自制藥枕具對頸性眩暈的治療功效分析
頸性眩暈屬于中醫“痹證”“眩暈”范疇,多因筋骨受損,氣血不暢,加之風寒濕邪入體,導致痹阻經絡,不通而痛。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就這一病癥的護理方法研究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了解。
頸性眩暈系因頸椎退行性改變和(或)外傷使頸椎內外失衡,導致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主要以眩暈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征。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其發病率逐年增高,更趨于年輕化。如何有效地緩解眩暈癥狀,減輕病人痛苦,盡快回歸快節奏的學習、生活已被逐漸重視。
目前大多數病人在接受傳統治療方法的基礎上,使用頸枕以達到改善頸椎曲度,穩定頸椎,從而緩解癥狀的目的。經實踐證明,此法雖有一定療效,但起效不顯著。我科在長期的臨床實踐過程中,發現采用我院自制藥枕具有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骨關節科就診的頸性眩暈病人130例,納入病人均符合《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第2版)中頸性眩暈的診斷標準。按照入院時間順序,將單數病人歸于觀察組,雙數病人歸于對照組,各65例。觀察組(藥枕組)男27例,女38例;年齡(28.24±12.3)歲。對照組(頸枕組)男30例,女35例;年齡(27.65±13.86)歲。兩組年齡、性別、治療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頸枕?苾冗M行頸枕使用專科培訓。使用方法:將頸枕置于頭頸部,通過擠壓調整枕內填充物的位置,使病人平臥時眉尖與下頜成一條直線;側臥時枕突與第七頸椎成一條直線。每日持續制動3h,7d為1個療程。
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自制藥枕。組方:天麻30g,乳香30g,沒藥30g,紅花30g,當歸30g,川芎30g,冰片15g。于我院制劑室,將中藥入爐炒,炒熱加入粗鹽再炒,把炒好的藥打成粗顆粒,冷卻后放入兩層紗布袋中,再加入晶體瓷珠80g,封口后包裝成35cm×20cm的中藥枕,于通風干燥處存放。使用方法:科內進行藥枕使用方法規范化培訓。使用前將藥袋正反 兩面均勻噴上少許自來水,放微波爐內高火加熱2.5min~3.0min即成熱藥枕,熱藥枕表面溫度為45℃~50 ℃,干燥。讓病人自然仰臥,將藥枕置于頭頸部,通過擠壓調整藥枕內藥粉的位置,使病人平臥時眉尖與下頜成一條直線;側臥時枕突與第七頸椎成一條直線。每日持續制動3h,3h后熱藥枕表面溫度會降為30℃~45℃,7d為1個療程。藥枕可反復使用50次左右。
1.2.2療效評定標準由責任護士采用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眩暈”的療效評價標準對眩暈癥狀進行評價。痊愈:癥狀、體征及有關實驗室檢查基本正常;有效:癥狀及體征減輕,有關實驗室檢查有改善;無效:癥狀無改變。
總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2.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結果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分別在3d、5d、7d緩解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3、討論
頸性眩暈屬中醫“痹證”“眩暈”范疇,多因筋骨受損,氣血不暢,加之風寒濕邪入體,導致痹阻經絡,不通而痛,F代醫學認為:在頸椎不穩的病理基礎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頸交感神經刺激,體液因子誘發及頸部肌肉本體感受器功能紊亂等致病因素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缺血及本體感覺功能紊亂加重,進而引起以眩暈為主要癥狀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在臨床治療中,雖然使用了頸枕調節頸椎正常生理曲度,但不能有效解決動脈供血不足、血流再灌注等問題。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記載:“治頭項強不得顧四方,蒸好大豆一斗,會變色,納囊中枕之”。說明藥枕治療頸椎病已有悠久歷史。近年來,藥枕憑借著簡單、方便、副反應少的優點,越來越多的運用于頸性眩暈的治療中。本研究中所使用的自制藥枕根據中醫藥學理論和辨證施護的原理進行配置:天麻熄風止暈;乳香、沒藥調氣活血;當歸、川芎、紅花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冰片開竅醒神、促進透皮吸收。諸藥合用,可祛風散寒、溫經通絡、行氣活血,使藥物直達病所,增強療效。晶體瓷珠是載熱體,具有快速聚熱而緩慢散熱的特點,能夠使藥物快速加熱,保溫持久且緩慢釋放藥性。中藥制成粗顆粒起到物理刺激按摩作用,頭頸部中重要穴位啞門、風府、風池、天柱、大椎、頸夾脊,通過顆粒機械刺激和藥物激發經絡之氣,通過皮膚及鼻黏膜吸收、嗅神經傳導、眼間接吸收等途徑,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直達病所,使經絡疏通、氣血流暢、臟腑和調。
研究中使用的自制藥枕,在原有頸枕的基礎上加入中藥進行改良,增加了藥療和物理按摩兩項功能,通過對頸性眩暈癥狀緩解情況的觀察,可見自制藥枕的療效明顯優于頸枕,無副反應,且可反復多次使用,藥物不直接接觸皮膚,病人易接受,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喬紅,張雷,唐鳴岐,等.頸椎微調復位治療頸性眩暈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6):705-706.
[2] 上海市衛生局.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M].第2版.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3:73.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4] 連樹林,丁慶剛,旋靜,等.頸性眩暈的發病機制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3):432-433.
[5] 于騰波,夏玉軍,周秉文.交感神經因素對椎基底動脈血流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0,10(3):157.
【自制藥枕具對頸性眩暈的治療功效分析】相關文章:
耳石復位法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03-16
老年性股骨頸骨折治療方法探討03-04
陳舊性跖跗關節骨折脫位的治療分析11-2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內科藥物治療分析03-03
老年股骨頸骨折治療方法比較11-14
美羅培南治療重癥肺炎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11-25
脛骨骨折治療分析03-20
有關空心釘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評價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