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評價體系教育改革論文
一、教改的關鍵在于評價體系的改革
從現行大學教育改革的內容上看,多限于教學體系———學科、課程體系及教學環節的改革,從畢業生所獲得的社會評價上看,所取得的成果并不明顯。筆者認為,問題出在對大學教育評價體系的認知、改革意識及改革力度上。教育改革的關鍵在于評價體系的改革,只有評價體系實現改革,其他的改革才有方向、有可操作性。前一時期,國家教育部門對高考評價體系在內容上做出了“不分文理科”的調整,引發了舉國高中層面之下的所有教育機構課程體系、教學環節的全面改革,充分驗證了評價體系決定教學體系的根本規律。同樣,如使大學教育改革得以有效實施,其關鍵在于評價體系的改革。
二、大學教育評價體系的改革
筆者認為,作為大學教育改革的規范,評價體系的改革應遵從以下原則:
1、符合國情
正如階段性評價教育結果的現行高考制度一樣,大學教育評價體系改革也必須要結合我國的國情。作為以培養本土人才為主的大學,這是基本要求。
2、接軌國際
大學教育與之前各層次學校的培養目標不同,輸出的產品直面社會。面對越來越開放的社會環境,是否有能力參與國際化人才競爭,本身已成為衡量大學辦學水平的標志。在共性化認可的范疇,理性、有選擇地借鑒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評價體系、結合本國國情和社會需求,對建立切實可行的大學教育評價體系來說,必然有益。
3、量化寬松
我國正處在高速發展期,在建立大學教育評價的同時,必須保持動態思維。大學教育評價體系的`改革,才能真正伴隨不斷調整的社會人才評價體系一同發展,實施改革中才能有的放矢。量化以利于實施,寬松以求完善,以求改革獲得全社會都滿意的成果。
4、針對實際
作為社會的人才輸出機構,大學人才評價標準必須與社會人才評價標準掛鉤。一旦脫節,會直接給社會帶來失業率上升、社會秩序失穩、財富資源浪費、國家競爭力下降等諸多負面影響。社會對大學教育的認可成度,反映于畢業生的就業率、成材率;對大學教育產品價值的標定,反映于任職崗位及工資待遇。而獲得這些結果的充要條件,就是大學產品符合社會的要求。引入社會對畢業生的認可度來考評大學教育,才能夠真正為大學帶來一種自發的改革、成長動力。一旦大學教育的評價體系與社會的人才評價體系接軌,目前普遍存在并困擾學校、社會及家庭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學生的求學理念將會從學以致考的“要考的就是要學的”,變成學以致用的“找工作需要的都是要學的”;求職理念將會從模式化培養的“專業對口”,變成市場化要求的“平臺對位”;教師的執教理念將會從專業技能化的“我會即我教”,變成專業智能化的“幫助學生建立專業視角和思維方式”;學?荚u理念將會從應試評價體系的“專業優則優”,變成社會人才評價體系的“素質優則優”……“大學認為的好學生,就是社會認可的優質人才”共識,才能真正實現。
5、富于操作
大學教育評價體系是指導、促進大學教學體系改革的依據。評價體系的界定標準越清晰,可操作性就越強。綱舉目張,依此而進行的學科、課程體系及教學環節改革也就易于到位。
三、結語
大學的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其結果的成敗要靠未來的社會檢驗。所以,對改革的進程需要有高境界、大視角的謀劃和布局。本文對大學教育評價體系和教學體系所做的辨析,明確了二者的關系,有益于在實施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選對落腳位置、把控發展脈絡。大學教育改革,應以評價體系改革為本。一旦實現,教學體系的改革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符合社會需要的大學教育體系亦指日可待。
【大學評價體系教育改革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