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向
前言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向中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特點
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是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對于職業評價、職業選擇、職業價值取向等的總體看法,反映了大學生的需要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它對大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活有著關鍵性的指導作用。當前,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受到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社會生活轉型等重大影響,呈現一系列新的特點,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職業價值主體意識自我化
“你就是你自己”,”尋找并實現你自己的價值”等觀念逐步內化為大學生自我意識的一部分。曾一度流行的I千遇與工作穩定”己不再成為擇業首要因素,當代大學生他們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觀感更實際,職業價值觀念也逐漸理智和成熟。他們都不愿使自己的主體選擇與社會規范發生正面沖突,而努力選擇自我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的價值觀念。
2.職業價值取向呈現多樣性和矛盾性
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包括價值目標、地域選擇、行業選擇、崗位選擇、工作條件選擇等因素。當今大學生對成才的設計是多樣化、全方位的,對職業選擇也十分務實,往往會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和日后生活、成長需而作出決定同時,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在社會轉型時期的困惑與矛盾心態。一方面感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另一方面又表現出受個人主義影響而產生的帶有功利性的職業價值取向。
3.職業價值評價標準趨向務實和具體化
對一種職業的評價如何,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職業選擇與就業意向。在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職業價值觀體現為”我是革命一塊紅磚,哪里需要往哪里搬”。改革開放3O年來,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評價標準正在由以往抽象的理想主義變為明顯增強的務實主義,個性發展與功利成為職業評價的主要標準。
4.職業期望呈現多元化趨勢,職業價值目標呈現功利化、短期化
2O世紀80年代末,隨著社會經濟結構變化和利益群體分化,求穩怕變、重視”正統”的就業觀念遭到一定沖擊,大學生擇業呈現出多樣化特點。同時,大學生在擇業地域選擇上的短期化表現得更為明顯。在求職越來越難的今天,大學生仍將擇業地域只定位經濟發達的省會城市。這表明,大學生的職業價值目標正由實現人生遠大志向等精神狀態和行為取向,逐步轉向滿足短期化的物質利益的要求。
二、當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成因分析
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歸根到底受制于賴以存在的社會價值關系,是不同社會意識和社會矛盾的具體反映。社會價值關系折射出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背景。分析職業價值觀的發展變化,必須運用唯物史觀原理從社會、歷史原因加以考察。
1.體制改革引發社會價值觀念多元化
經濟、政治、就業體制的改革引發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第一,經濟體制的轉軌必然會引發判斷標準的變化。任何經濟變革,是一個”經濟~意識形態”互動的過程,它必然會伴隨著新舊觀念的碰撞和價值觀念的重新定向。當代大學生在價值判斷上更多地采用生產力的標準,而不是意識形態的標準;更多地采用具體的利益標準,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標準;更多地采用市場經濟標準,而不是傳統道德標準。第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就業方式多元化。產業結構的調整一方面要求舊的產業領域經過人員的流動可以保持比較適度的人員數量,另一方面又要求進入新的產業領域的生產者必須提高自己的素質,方可為新的職業所容納,這無疑是一種完成個人與社會互動、實現二者的和諧的有利契機。
2.社會文化變遷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影響
第一,現代社會崇尚個性解放、追求個人價值實現的社會風氣,是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轉變的心理和文化的深層動因。一方面,他們比較重視和維護、保障社會成員的個體利益和權利,不再迷信于權威:在評價事物、判斷利弊、決定取舍時,把自我置于價值主體的中心。另一方面,他們注重尋求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注重個人與社會并重,利益兼得,愿意為他人服務,但又注意社會的尊重和他人的回報。第二,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撞擊,也是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容易錯位的原因。以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為主的西方價值體系的傳入,由于青年學生缺乏堅定的信念和深度的理性思考,加上教育的乏力和滯后性,使之容易被目前的利益所迷惑,引發了大學生在擇業時價值取向的錯位。"
3.學校教育的影響
第一,傳統以社會為本位的職業價值觀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功利主義、個人本位主義強烈的沖擊著我們社會所弘揚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如果沒有新的理論支撐點,傳統的以社會為本位的職業價值觀教育便難以在大學生身上結果。過去學校的職業價值觀教育中所灌輸的絕對社會本位思想,德育的實效性不大。當學校的價值標準與行為規范與校外各種社會組織機構的價值標準與行為規范發生沖突時,往往會使年輕學生陷入種種矛盾的、無所適從的境地。第二,大學生的就業指導的”批量管理”不能應對多元的就業情況。就業指導課起到咨詢建議、傳授技巧的作用,對學生就業具有直接有用性,但在實踐中往往會導致治標不治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無法觸及學生深層的思想問題,整個職業價值觀教育給人的總體印象也是單薄、片面、蒼白、零散,缺乏系統性、思想深度和持久的影響力。
4.家庭教育因素
家長往往重視言教而忽視身教對子女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脫節甚至沖突。一些家長思想保守、僵化、固步自封。存在于相當部分家長中的”重機關、輕個體”,”重城市、輕基層”、”求穩定、保終身”的職業價值觀還深刻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
三、建構大學生科學的職業價值觀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體和教育環體四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的復雜的運動過程。缺少其中任何一個要素或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處理不當,都會削弱或破壞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完整性。因此,架構科學職業價值觀,就必須立足于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中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具體現狀,從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等方面著手,使其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配合收到實效。
1.教育者的責任:強化職業價值觀教育
首先,引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擇業價值觀。針對當前社會價值多元化的現狀,不能僅以過去集體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在強調社會集體價值時忽視個體價值教育當代大學生。高校價值觀教育應與時俱進,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辨證統一起來,在堅持集體利益和價值的基礎上肯定個人利益和自我價值的追求。但在處理這個問題時也不能矯枉過正,需要防止個人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在價值觀教育中,要始終把”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作為衡量一個人價值大小的唯一標準,堅持社會價值觀取向的一元化,加強集體主義基本原則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道德核心的教育。
其次,使價值觀教育”生活化”,加強對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現實基礎和意義之源。把價值觀教育從科學化、形式化、理想化的迷霧中重返現實生活。職業素質內容教育要取材與現實生活,并在生活中實踐,F代人才更強調人的綜合素質,包括優秀的合作精神、團隊精神、創造精神、敬業精神,認真的工作態度,過硬的專業技能等。
2.大學生的要求:克服落后的職業價值觀
首先,從消極依賴向積極進取轉變。大學生要克服”等“、“靠”、“要”的習慣心理的不良影響。高校的職業價值觀教育就應該幫助大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擇業、積極進取的擇業意識,并使其認清社會需要,把握市場信息。把擇業和從業過程如實看成是一個進取、創業、開拓的過程,是一個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掌握自己的命運、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
其次,適當調整就業期望值。作為一個享有高等教育經歷的群體,大學生所付出的努力,所擁有的學識、能力以及回報有的要求決定了他們具備較高的人生期待和完整的職業規劃,這些就導致他們在擇業時,對薪酬、地域、職位等不免具有較高的職業期待。而當大學生步入社會、面臨就業時,又會因現實狀況而降低期望值,甚至喪失了基本的”大學生身份認同”,從而產生對高等教育的質疑,對職業的期望降低,僅局限在”穿衣吃飯,養家糊口”上,變得封閉和保守。這種觀念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個人對自己潛能的開發,造成了人才資源的極大浪費。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的職業價值觀教育應要求大學生確立一種成就取向的職業價值觀,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綜合素質,這樣既可為自己開拓更加廣闊的就業空間,也可為社會排憂解難。
3.教育內容的優化:落實”三個注重”
首先,注重培養學生選擇和規劃自己職業生涯的能力。心理學家認為,職業發展是一個與人的身心發展相一致的過程,就個體而言,人有自我發展的潛能,自我抉擇的能力。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應是一種以職業生涯設計和規劃為基礎的全方位的教育。職業生涯設計就是指個人和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職業生涯設計的目的決不只是協助個人按照自己的資力條件找一份工作,達到和實現個人目標,更重要的是幫助個人真正了解自己,為自己訂下事業大計,籌劃未來,擬訂一生的方向,進一步詳細估量內、外環境的優勢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設計出各自合理且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
具體說來,在加強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過程中,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設計時必須做到:確立目標、自我與環境的評估、職業的選擇、職業生涯的策劃、評估與反饋。值得強調的是,在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的培養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職業生涯教育應是建立在對職業選擇權充分尊重的基礎上的。二是職業生涯教育應貫穿于大學生活的始終,對各個年級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進行系統的規劃,強調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整體性,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就業素質。
其次,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格素質,強化“做人”的教育。所謂人格素質,即品德素養,是指個人按社會規定的道德準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特性或傾向,包括基礎認知能力、清晰的道德意識和穩定的心理狀態等。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培養的人才不僅只是適應目前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而且更要站在市場經濟前面去引導市場經濟,引導社會發展。世界著名企業在人才需求上普遍重視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發展潛能,特別是品行修養,如團隊精神、誠信程度、溝通技能、積極心態等,如果高校教育只是重視畢業生知識和技能的提高而忽視做人的根本,那就是教育的失敗。
再次,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實施”創業”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二十一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的世界宣言》中指出:”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應成為高等教育主要關心的問題!睆囊欢ㄒ饬x上說,”創業是~個發現和捕獲機會并由此創造出新穎的產品或服務和實現其潛在價值的過程!彼^創業教育是指通過對青年大學生進行創業意識、創業心理品質、創業知識和創業能力的教育,開發和提高青年大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培養具有開創型個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起步較晚,發展也較緩慢,開設創造學課程也很少,大多數高校沒有培養創造能力的系統教育計劃與培養措施,廣大青年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普遍不高。國家己逐步實行促進就業的工商、財稅、金融政策,積極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因此,職業價值觀教育中要不斷豐富創業教育的內容,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
4.教育形式的改革:注重”三個結合”
首先,堅持日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結合。從一年級起,運用各種教育形式,引導學生關注國情和社會熱點,主動融入社會生活。同時進行專業定向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經常挖掘以往畢業生中的先進典型進行宣傳和表彰,發揮其教化作用。畢業前一年進行集中教育,從就業技巧和心理輔導來幫助畢業生克服不良心態,勇于面對各種困難。
其次,堅持灌輸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一方面通過灌輸教育,將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基本觀點、社會主義的育人方向以及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出現的正負效應,給學生講清楚,使其入腦扎根,提高思想,升華覺悟。另一方面還要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使教育回歸生活,適應生活,超越生活,讓學生深入社會各階層進行社會調查,參加勞動鍛煉,提高認識能力,增長才干。
再次,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顯性教育,就是面對面地向學生進行一些理論灌輸,強化說服教育;隱性教育,就是要使學生在健康而生動活潑的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進行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要充分發揮兩者的優點。首先要應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對癥下藥,在學生中重點進行社會主義信念和社會主義義利觀等方面的教育:其次,創設健康向上的氛圍進行情境教育,使大學生在當中長知識,增才干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活動,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結語
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念的擅變,既反映了主體意識的揚棄和重塑的基本走向,也反映了社會變革的痕跡。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國家的政策、社會環境以及校內與校外教育的整合等問題,而所有這些都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達至大成。
【淺談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向】相關文章:
淺談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高校學風建設03-21
淺談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的論文11-10
試論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教育質量觀探析03-18
淺談高等教育辦學規模與教育質量04-02
大眾化開題報告格式03-09
體育音樂的美學原理及審美趨向03-29
淺談高等教育中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03-19
中學地理課程發展的趨向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