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經濟人假設的合理性與局限性
摘 要 :主要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什么是人,或者說什么是經濟學家心目中的人。在此基礎上,辨析了經濟人的局限性與合理性。關鍵詞 :經濟人 理性 經濟學
1 經濟人的含義
任何科學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設基礎之上的,經濟學也不例外。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假設就是“經濟人”假設。其實這就是在問經濟學家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是人?不同職業、不同地位、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不同信仰的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一般來說也是不一樣的。不過,對于經濟學家來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對他們一般所認可的“經濟人”這一回答更有挑戰的的答案。簡而言之,在經濟學家的心目中,人就是“經濟人”。這既是經濟學研究的一重要前提假設,個人以為,它也應該是經濟學人所恪守的信念。(當然,實際中或許有這樣的經濟學家,他們在具體做研究的時候,因為研究的需要遵循經濟人假設;他們在生活中或者日常非研究性活動時,他們的實際行為不遵循這一假設)
那么什么是經濟人呢?一般來說,經濟學家都回避對經濟人的直接定義。當然,這并不說,這個問題不重要,而是經濟人這一說法尚存在著爭議之處。同時還有一個原因,如一位哲人所說,大致意思是,下定義就像建圍墻,是用它把已經蓋好的建筑物給圍起來,而不是用它來容納日后可能要修建的建筑物。一般認為,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首次完整地表露出了經濟人的思想,約翰·穆勒則是依據亞當·斯密對經濟人的描述和西尼爾提出的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公理,明確地提煉出了經濟人假設。亞當·斯密那里有一種描述性的說明,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國富論》中的一段名言:“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和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的打算!彼姑苓認為,人本身有一種“改良自身狀況的愿望”,“這種愿望,雖然是冷靜的、沉著的,但是我們從胎里出來一直到死,從沒有一刻放棄過這種愿望。我們一生到死,對于自身地位幾乎沒有一個人會有一刻覺得完全滿意,不求進步,不想改良。怎樣改良呢?一般人都覺得,增加財產是必要的手段!睋,人們往往把斯密視為“經濟人”假設的倡導者。但是,正如馬克·布勞格在《經濟學方法論》一書中所指出的,真正作出“經濟人”假設并加以嚴格界定的卻是約翰·穆勒。
概括而言,對經濟人概念比較一致的觀點是:①自利。亦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驅使人的經濟行為的根本動機。這種動機和由此而產生的行為有其內在于人本身的生物學和心理學的根據。②理性行為。經濟人是理性的,所謂理性,指的是經濟人能根據市場情況、自身處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作出判斷,并使自己的經濟行為適應于從經驗中學到的東西,從而使所追求的利益盡可能最大化。如張宇燕在《經濟發展與制度選擇》一書中指出:人的理性,簡單地說是指,每個人都能通過成本—一收益或趨利避害原則來對其所面臨的一切機會和目標及實現目標的手段進行優化選擇。③第三個是經濟人的核心,亦即: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的保證,經濟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動會無意識地、卓有成效地增進社會的公共利益。這是經濟人假設中最有意義的問題,也被稱為“經濟人的靈魂”。這一經濟人假設的重要命題,在學者們的討論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其理由也許是,大部分討論經濟人假設的學者,都假定存在著一個既定前提,即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的市場制度是最優的制度,也是天然合理的制度。從而,在利己心(或稱功利主義)驅使下的經濟主體會在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中選取一條使自己收益最大或損失最小的方案來實現自己的目的。一般也認為,“經濟人”假設的哲學意蘊是功利主義、理性和個人主義,從而主要體現了資產階級價值觀、人生觀的經濟思想。當然,同國外學者一樣,國內很多學者經常將理性、理性經濟人、經濟人假設、經濟人等概念視為差不多等同的概念。
2 經濟人的局限性
。1)忽視了人的需求的多樣性。馬斯諾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除了物質經濟利益之外,人還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會地位等等的需要;人所做出的選擇,必須建立在他個人的社會經驗、不斷地學習過程以及構成其日常生活組成部分的個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基礎之上,因此,人的行為是直接依賴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文化環境的,所以要從每個人的現實存在和他與環境的關系上去理解人,去解釋人的經濟行為。
。2)現實中的人追求的可能是滿意解,而非最大解。現實中的人不可能是“前算500年,后算1000年”的圣人,現實中的人受到自身在認識和計算能力方面固有的限制,以及信息不完全、時間有限的制約,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選擇。因此,不論主觀愿望怎樣,人們都只是追求可以實現的“滿意的狀態”而不是“最大化”。(3)“經濟人假設”適用的研究領域有限。有相當多的研究領域,如經濟體制、經濟分配、福利有效性、就業、貨幣、資本流動、區域合作等就不適合運用“經濟人假設”。這就是說,這樣的假設只是適合于提出該思想的經濟學領域,主要是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適應于探索價格機制、資源配置與優化、經濟增長等問題。在“經濟人假設”提出時,很少有人考慮經濟產品的公益性與私利性問題,但隨著人們認識的進步,幾乎大多數經濟產品都存在公益性與私利性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這樣,“經濟人假設”的運用就更受局限了,F代經濟學研究發現,無論是有形產品,還是服務產品,隨著它們本身的公益性和私利性的差異,“經濟人假設”適用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說,“公益性”程度越高的產品,如教育、橋梁、國防等,其“經濟人假設”適用的程度就越低,因為人們在消費和購買這些產品時,常常無法根據“利益最大化原則”做出選擇。于是,在經濟學中對不同產品的消費者選擇進行研究時,原來的“經濟人假設”就要部分或全部放棄,因為,這時就不能為了“簡單”而對人進行過多的抽象和假設,而必須還原成具體的人。
(4)“經濟人假設”適用的時限有限。在經濟發展初期,尤其是市場化和工業化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在市場嚴重供不應求和收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市場主體受價格約束較大,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選擇有限,這種條件下,“經濟人假設”是有較為廣泛的適用性的。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人們的知識水平的提高、個性化需求和情感需求的擴大,人們的經濟行為越來越脫離“經濟人假設”的條件。尤其是“綠色經濟”等運動的興起,更使人們關注個人、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從而使“經濟人假設”適用的范圍更趨狹窄。
3 經濟人的合理性
。1)產權清晰的領域。試問哪個勞動力不是流向高工資的地方(不然不會出現大量農民工涌向城市),土地不是流向高地租的地方(城市黃金地段大都都是有錢人的地方就可以證明這一點),資本不是流向高利率的地方(不然不會有地下信貸市場的出現),企業家不是流向高報酬的地方。古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在今天還是為一般人所承認、接受和認可,并“身體力行”的去執行。市場是殘酷的,是無情的,你不追求利潤最大化,不追求效用最大化,你就難以存活下去,同自然界“物競選擇”一樣,從這個方面講,人類社會似乎是一個“利”者生存的社會,沒有利潤,企業生存不了,工人存活不了。所以,自利的
【論經濟人假設的合理性與局限性】相關文章:
假設句的語義特征07-19
管理學中人性假設的歷史變遷06-16
淺談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及局限性05-23
論悔恨05-07
淺談人性假設理論在學校管理中的運用04-15
論馬克思哲學的生存論指向05-29
論稅權劃分05-11
論批判的終結05-28
論概念設計05-28
論人生的選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