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計劃經濟論文
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最主要的任務有兩項,一是經濟市場化,一是政治民主化。就經濟市場化而言,盡管目前的市場還不完善,但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實行市場經濟,是因為原先實行的計劃經濟不合理,而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方面更為合理,市場的競爭力量則使資源的使用更有效率。
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走了一條與經濟相反的道路。改革開放之初,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是分散的、開放的和學者自主的,類似于“市場經濟”。一個人研究什么題目,主要由個人來選擇。對科研題目的限制主要是意識形態的,其他方面則很少有限制。但是,從80年代起,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開始趨向于“計劃經濟”,開始搞五年計劃,于是有了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規劃等。最初這些規劃主要是國家的,后來逐漸發展到省、市和學!,F在每年從年初開始,每位高校教師都面臨著申報五個級別的科研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省社科規劃項目、市社科規劃項目、學校社科規劃項目。
不僅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的層級和數量越來越多,而且對每個項目的資金投入也越來越大。就國家級項目來說,在“七五”和“八五”期間,從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但是現在,最少的項目也有幾萬元,而一些“重大項目”,則投入幾十萬元到上百萬元。省、市和學校也步其后塵,只是規模和數量按比例縮小而已。對于經濟不發達省份,面對民生和義務教育各方面的困難,可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資金極為有限,但由于縱向和橫向比較的壓力,也不得不設立自己的社科規劃項目。
近年來,國內關于學術規范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對中國學術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這些討論主要集中于學者個人的“失范”,如剽竊、抄襲和造假等。我認為,個人的“失范”與宏觀學術環境是分不開的,而這種宏觀學術環境則變得越來越像“計劃經濟”。
這種“計劃經濟”具有壟斷的地位,不僅因為它控制了幾乎所有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面的資金投入,而且因為它為所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了強制性的方向和課題。如果從國家到學校的各級規劃項目能為研究者提供資金上的幫助,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因為這種“計劃經濟”具有壟斷性,所以它不可避免地會造成許多弊端,正如經濟領域中的計劃經濟那樣。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計劃經濟”有哪些弊端?
首先是資金投入方面的弊端。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能夠拿出一大筆錢用于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這是難能可貴的。正因為如此,這些資金的投入和使用應該十分謹慎。我認為目前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資金投入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資金分配的不公平。這里的不公平表現在各個方面,如地區之間的不公平;個人之間的不公平。更重要的不公平在于制度。資金分配的制度是不透明的,而且也沒有有效的監督。就各級項目的評審來說,評審的具體結果同具體的評審專家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如果換了專家,結果就會完全不一樣。國家級項目也設立了一些“無知之幕”,試圖屏蔽掉個人信息。但是這種“無知之幕”太薄,很容易穿透。這里不是說專家個人不公正,而是說評審的制度對專家沒有有效的約束。
如果沒有有效的約束,任何人都可能不公正。第二,資金使用的不合理。國家、省市和學校能夠拿出一大筆資金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這是一件好事。從宏觀方面來說,這筆資金的目的應該是改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的工作條件,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供物質基礎。但是,由于目前的資金分配制度是同項目申請者個人掛鉤的,而得到項目資助的人又很少,結果是少數人的研究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而大多數人的研究條件依然如故。我認為,應該把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大部分資金用于公共研究條件的改善,如圖書館、教師工作室、電子圖書館、信息庫等。
在這些方面,目前國內大學同國際標準相比存在著巨大差距。第三,資金的使用缺乏效率。人文社會科學方面資金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系是一筆糊涂賬,任何人都難以說清。作為研究者,我們清楚地知道,在各級規劃項目中,相當大一部分項目即使沒有這么大的資助(如幾十萬或上百萬),或者根本沒有任何資助,也是能夠完成的。另外,在各級規劃項目中,圖書資料的支出占有很大的比例,而這些圖書資料目前都保存在個人手里。如果將這些資金用于學校的圖書館,使用效率會高得多。
其次是產出方面的弊端。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高投入并不能保證獲得高產出。在這里,“高產出”不是指科研成果的數量,而是指科研成果的質量。在各級規劃項目中,高質量的成果所占比例很少,特別是缺少開創性的成果。這是由以下一些原因決定的。
第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內容受到了嚴格的限制。由于各級規劃項目的課題產生于“計劃”,而“計劃”是根據某些專家的意見制定出來的,所以這些課題僅僅反映了很少一部分研究者的理論視野和理論興趣。對于絕大多數申請者,他們必須按照課題指南或者按照“原題”來申請項目,即使他們對這些課題并不感興趣。如果沒有理論興趣,就沒有創造性成果。
第二,課題完成的時間受到嚴格的限制。所有的規劃項目對課題完成的時間均有限制,一般而言,一個課題的最長時間為三年。如果一名研究者從立項開始從事研究,其成果形式是專著,那么他在三年內很難高質量地完成。另外,有的規劃項目要求以發表的成果來結項,而從書稿寫完開始聯系出版到正式出書,一般也需要一年時間。在這種時間壓力下,各級規劃項目中很少有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也就不難理解了。
第三,學術研究應該是自由和開放的。一個人研究什么,應該主要由其理論興趣來決定。在沒有理論興趣的情況下從事研究,只能產生“充數”的成果。任何科學研究的“計劃”無論多么完善,都無法涵蓋眾多研究者的理論興趣。如果學術研究沒有自由、開放的空間,那么也就不會有創造性的成果。所以,要想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關鍵不在于提供項目和資助,而在于創造出自由開放的學術環境。
最后,申請各級規劃項目成為高校教師的沉重負擔。出于各種原因,目前全國所有高校對各級規劃項目都非常重視,對高校教師應該承擔的科研項目也都有其相應的要求。
由于各級規劃項目數量有限,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申請到課題,特別是國家級項目的課題,因此,這些要求對每位教師都構成了相當大的壓力。第一,目前國內許多高校都把科研課題同教師職位和校內津貼掛鉤。如果沒有科研課題,可能就無法申請高一級職稱,或者得不到相應的津貼。有的高校規定博士生導師必須要有科研課題,如果沒有課題,那么就停止招生。
對于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教師來說,這些要求都是不合理的。因為沒有各級規劃項目的課題不等于沒有自己個人的研究課題。另外,即使沒有各級規劃項目的資助,研究者仍然可以從事高水平的科學研究。第二,目前我國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經費主要是以各級規劃項目的方式來分配的,包括高等學校自己的經費在內,因此,一位高校教師如果想從事學術交流活動(如參加學術會議),那么就必須申請各級科研課題。如果沒有課題,那么就無法從事學術交流活動。第三,迫于申請和完成各級規劃項目,導致研究者個人的學術“失范”。申請者的學術成果是獲得課題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迅速取得大量科研成果,或者為了盡快按期完成在研項目,促使一些研究者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學風不正、粗制濫造甚至抄襲剽竊。
目前,各種學術著作的最重要讀者群體是研究生。在標有各級規劃項目資助的出版物中,有多少是研究生們有興趣翻一翻的?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計劃經濟論文】相關文章: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生學術論文格式05-13
現代護理中的人文關懷09-01
淺談數學在現代生命科學研究中的作用07-12
人文系統中的教育論文范文07-15
人文教育在德育中的應用論文07-24
經濟論文06-10
試論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09-12
人文社會科學開題報告06-04
人文關懷在骨科護理學中的應用11-01
淺談莎士比亞詩歌中的“人文主義”理想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