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態經濟學的產業集群綜合績效評價體系研究
[摘要]產業集群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網絡組織模式,得到了理論界的廣泛關注。但是,對集群的績效評價仍局限于傳統經濟學的范疇,僅僅關注于產業集群的經濟績效,由此出現了集群內資源大量消耗和未標污染物集中排放的生態環境問題。本文以生態經濟學為主導,考察了產業集群綜合績效的內涵,認為集群的綜合績效應該涵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3個方面。同時,構建出產業集群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產業集群綜合績效的內涵,對實現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關鍵詞]生態經濟學;產業集群;綜合績效;評價體系
當前,我國產業集群發展迅猛,特別是在東部沿海地區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渤海灣地區,集群已經成為東部經濟增長和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隨著產業集群的日益興起和廣泛實踐,集群帶來的負外部性也日益突出。浙江永康五金、紹興輕紡、海寧皮革等產業集群發展“塊狀經濟”帶來的環境問題,山東省的造紙業集群在促進造紙工業規模化、現代化過程中出現資源緊缺和同類污染加倍問題,環太湖流域化工企業聚集引起的水污染問題,都是典型的集群污染。這種集群內資源的集中消耗和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往往是集群所在地難以承受的,更是制約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出現這些環境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是地區發展目標的不科學,管理體制的不健全。因此,引入生態經濟學理論,構建產業集群績效的科學評價方法與體系,引導集群的經濟行為與生態環境保持和諧是促進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生態經濟學理念
1.生態經濟學的內涵。傳統經濟學將經濟系統假定為一個孤立、封閉的系統,與周圍的環境沒有物資與能量的交換。因而,經濟系統的理想目標是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傳統經濟增長模式是物資財富的線性增加過程,該模式的特點是“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物資流動,從自然生態系統中提取物資與能量,還給自然生態系統污染和廢物,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垃圾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這種經濟擴張模式在經濟系統相對于生態系統較小時,即世界是一個“空的世界”時尚能實現。然而,隨著人類生產能力的`擴張。經濟系統快速膨脹,世界逐漸從“空的世界”變成“滿的世界”,環境與資源日益稀缺,支撐人類經濟社會的生態系統承載能力極度脆弱,傳統經濟學的理論缺陷隨之顯現。長此以往,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必然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為促使社會經濟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實現持續穩定增長,20世紀60年代,生態經濟學正式創建。
生態經濟學是一門跨經濟學和生態學的新興邊緣學科,是關于人類經濟活動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互關系的科學,以生態經濟系統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聯系不是簡單地相加,而是通過中間環節——由各種技術手段組成的技術系統,二者不斷地進行著能量、物質、信息和價值的流動和轉化運動。因此,概括地講,生態經濟學是研究生態系統、技術系統和經濟系統所構成的復合系統的結構、功能、行為及其規律性的學科。
2.生態經濟系統。所謂生態經濟系統是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通過中介技術相互耦合而成的復合大系統。生態子系統和經濟子系統在各自獨立存在,發揮彼此功能的同時,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耦合。經濟系統生產和生活所需的低熵物質和能量依賴于自然生態環境的供給,同時剩余的高熵物質和能量又還給自然界,在自然循環中通過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影響著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二者不斷地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與轉化。
鑒于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的相互關系,要實現社會經濟系統的持續穩定增長,就必須統籌處理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系,將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發展觀轉變為以人與自然協調、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發展觀,在追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動態平衡中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最大化。下表系統總結了傳統經濟學與生態經濟學的差異: 二、產業集群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畢業論文搜集整理:
【基于生態經濟學的產業集群綜合績效評價體系研究】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