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非理性的西方經濟學
眾所周知,西方學中有一個理性人假定,而且是作為所對象的重要的基礎性質的假定。但是,認真起來,以具體的人為對象的西方微觀經濟學中重要的幾乎都是反理性的,并沒有遵循這個所謂的基本前提而展開。一、非理性的需求理論
1.非理性的需求量概念
之所以說西方經濟學需求理論違反理性人假定,是基于兩個方面:其一是需求種類的決定;其二是需求量的決定。
這個在其它貼在里已經多次提到了。人的需求是自古一來就有的,最基本的需求都是天生的本能,然而經濟行為是人類存在上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兒。以心的理論來解釋,理性人的一切行為都應該是有動機的,反過來說,有動機的行為的人才能算作理性人。從2+2的理論分析,經濟是交換的集合,交換不過是滿足人的需求的可選之一,盡管現在人們選擇了這種方法為主,但是絲毫不表示經濟行為是人類行為的全部。
既然如此,我們就知道,需求是基于經濟之外的東西決定的。價格是交換的比例是經濟行為的表述,故而價格不可能是決定需求的一個原因。我們吃飯,是因為我們饑餓而不是因為食物便宜;我們穿衣是因為我們寒冷或者愛美,而不是因為衣服昂貴或者低廉;我們乘車而不是徒步是因為我們要以較快的速度到達目的地;我們住房是因為我們在其中可以感到安全,所以我們不愿意誰在露天野地……
因此,我們需求的量也不可能是由價格這種玩意兒決定的。2+2的經濟學理論從心理學的層次需求理論出發導出“需求量”是一個基于需要而事先確定的、穩定的量,在數學表述上視為常數!耙個人只能同時開一輛汽車;不會有人一天到晚坐在餐桌邊暴食面包;游泳池或公共廁所不收費也沒人整天蹲在里面;一個客人也不會同時租住兩個房間;你不會因為向西邊去的汽車坐著舒適而不去東邊辦事;乘飛機比坐火車過癮,你也不會呆在天上不下來……”(《西方經濟學的終結》,經濟出版社,2005,P48)
正因為我們理性,我們才可以基于我們的需要而確定我們需求什么需求多少;正因為我們理性,我們才會在需求被滿足即解欲之后停止行為,而之所以需求可以被滿足即解欲首先就要有一個有限的需求量。我們不會把一個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要多少的人看作是理性人,如果一個人是因為價格來決定自己的需求,我們恐怕只能將之視為傻瓜或者神經病人了。
而西方經濟學的需求理論恰恰是以價格決定需求量的理論,以坐標軸為漸近線的需求曲線告訴我們,當價格水平足夠低的時候,需求量可以為無窮大。
同樣,西方經濟學的供給理論也是反理性人假定的,和需求者的需求量對于的供給者的供給量或者說產量也被認為是可以無窮大的,F實中并沒有供給存在,供給不過是自我需求的一種表現形式,供給是由需求決定的,任何廠商的產量都來源于對市場需求的預測或者清楚的訂單,沒有一個廠商會從事一個沒有訂單計劃的生產,沒有一家廠商在沒有客戶需求的情況下可以維持生產下去。同樣,因為需求不是由價格決定的,所以基于需求的生產也不可能由價格所決定,價格高低和接到的訂單數量沒有什么邏輯關系。如果廠商像供給曲線所描述的那樣產量隨著價格升高而增加,他就是十足的傻瓜,何談理性?惟有依據訂單和市場需求生產才稱得上是理性的廠商。
2.非理性的價格概念
如果沒有交換就不會有價格這回事兒,因此價格由交換者決定是顯而易見的。西方經濟學價格概念的非理性表現在價格不是由交換的參與者決定的,而是由市場之外的東西決定的。瓦爾拉斯將這個交換雙方之外的第三方的東西即價格確定機制叫做“拍賣師”。
西方經濟學價格理論的非理性的另一點表現是,價格并不是我明確界定的“交換的比例”的概念。從古典到現在,價格都被看作是商品自身的某種屬性,即和價值是同一范疇的概念。這樣一來,價格概念并不涉及到第二種商品和第二個人,就和交換割裂開來了。我們也可以找到價格和交換比例不是一個概念的論述,比如馬歇爾的論述。如此一來,經濟學就變成了對交換者最為關心的“交換的比例”漠不關心的自言自語。而如果經濟學的對象(經濟人)作為交換者連交換比例都不關心,自己手中的東西隨便什么比例都可以交換出去,他就太不正常了。
二、非理性的效用理論
1、荒謬的效用無差異分析
效用是滿足需求的消費行為實施之后消費者需求得到的滿足的結果。既然西方經濟學需求理論是違反理性假定,以需求定律為基礎的效用理論也同樣就是非理性的理論。在效用學派看來,經濟人不是以自身需求決定自己行為的,而是以無差異作為行為原則。
人的一生當中有許多需求,一項需求滿足了,他就會追求下一個需求,這就是心理學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不同需求之間,必須需求是不可替代的,而非必要需求除了因為偏好不同導致在需求序列中的排序不同之外,并沒有什么消費量上的相互和關系。比如,人不會因為效用的原因改變穿一件上衣、一條褲子和一雙鞋這樣的消費量比例,更不存在彼此之間的一個無差異效用關系。效用是消費后的一個結果,是滿足,是需求量達到時的解欲,而不是決定需求量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因為達到了那個需求量才解欲才有效用,而不是因為解欲了有了效用才需要這個量。
效用學派通常認為不同需求的效用不是相加關系而是連自己都說不出的某種函數關系。因此,消費兩種物品的效用函數被表述為五花八門令人匪夷所思的函數關系(參見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257)。但是,通常趨向于認同是某種和量正相關的乘積(包括乘方)關系。若果真如此,這類函數就是單調遞增的函數,總效用的值一定會在需求被滿足時達到最大,即最大值在函數圖形的右邊界上,根本無須考慮相互的影響問題,即每一種商品都達到各自的需求量時,多種商品的總效用自然會最大。
其實,如果邊際效用遞減成立或者說無論是否遞減只要具有最大效用點,就應該導出需求量是有限的這個結論,否則就意味著有一直需求下去的可能即效用曲線沒有最大點。理性人的特征就是行為截至于效用最低點,如果效用達到最大后繼續需求,就是非理性的了。這一點顯示出了效用理論和需求理論之間的、在理性人意義上的嚴重內部矛盾。
所謂的邊際替代率遞減,不僅僅將各自獨立的需求項目拉扯在一起,還試圖給出有規律的限制,即增加一種商品的消費量需要減少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量會遞減。這就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果原來的總效用是最大,說明消費者的每一種需求都得到了滿足,為何他要增加已經滿足的需求量呢?已經滿足的需求如果再增加,豈不是要獲取負效用?自愿獲取負效用的人還是理性人嗎?
西方經濟學中的無差異曲線是向兩端無限延伸的。無限延伸就表示商品X、Y的量可以是無限的,這顯然是因為忽略了需求量是有限的這個事實的結果。
“一個跟帖達15頁之多的經濟學故事”一貼中(鏈接閱讀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014)用“無法退貨”來嘲諷效用學派的這個人為捏造的所謂規律。這個故事的主角就是一個非理性的、如同神經質般的怪人。
2、艾奇沃茲的非理性box
無差異分析方法中被廣泛采用的一個被譽為“巧妙”的工具就是艾奇沃茲盒式圖。但是,這個分析工具完全沿用了需求理論中需求量是無限的思路,因此承襲了效用理論和需求理論之間的矛盾。
效用學派壓根沒有想到,即便是假定存在的無差異曲線,它也應該是有邊界的,邊界以外的區域是沒有行為的因而也是無定義的,用數學語言講就是自變量定義域是有界的,而且效用函數的值域也是有界了。
但是,艾奇沃茲繼承了錯誤的無差異理論,在構建方塊盒的時候,用物品的自然存量作為盒子的邊長,這樣一來,兩個需求者的需求量就不是由需求本身決定的,而是由自然存量決定的,自然存量大,它就需求得多,自然存量小它就需求得少,不要說理性連簡單的主動意識都沒有了。盒子有大小,乍一看似乎一個需求有限論者,但以對角點作為最大點實則是因為自然總量的緣故,而非需求量有限。
奇怪的一點就是,艾奇沃茲盒中的兩個需求者的需求總是完完全全一模一樣的,偏好沒有任何差異。這就是說兩個人如果面對水和面包的時候,是要渴一起渴要餓一樣餓。這種需求者的理性表現在何處實在是想象不到。
《西方經濟學的終結》中指出,艾奇沃茲所研究的對象從理論上不能說不存在,但是這種情況是極其少見微乎其微的特例,用它作為一種經濟學理論就太過勉強了。更一般的要素分配已經在《西方經濟學的終結》中列舉出來了。三、非理性的生產
西方學生產論中的非理性觀點,除了上面所說的關于產量的觀點之外,就是由生產函數引出的要素決定。當然,歸根結底還是需求量無限論的問題。生產論不過是錯誤的需求理論和效用無差異理論在生產領域的套用而已,既然根子上出錯了,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正確的。
這個問題在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047“調整什么?談技術水平和生產函數”一帖中已經提及。在生產論中,西方經濟學不是依據技術水平和市場需求量(即訂單)確定一組要素需求量,而是反過來根據不知從何而來的要素量決定產量,考慮勞動量時不考慮已經由技術水平限定的資本品對勞動的容納能力,似乎可以使用任意量的勞動。在西方經濟學的生產論中,總是包含著一個生產能力無窮大的這個潛在假定,因為只有這種企業才會考慮產量如何調整的問題。但是,廠商為何要建立過剩的生產能力?僅僅為了產量調整嗎?這種廠商很難說他是理性人。
廠商對要素的需求就是一個消費者對消費品的需求,同樣當一項需求被滿足之后會將多余的資金用在其它地方,而不是一直購買某一種要素。采購經理手中的采購單都是有數量的,不會因為某一項材料的價格便宜而增加購買,因為生產就需要那么多,多買回來也沒有用而且無端占用資金。如果采購經理因為某種材料便宜而將資金都用在其上卻忘記采購其它材料,等待他的就只有炒魷魚了。
四、有限理性論的偏差
現在有一種苗頭就是針對現有理論的百無一用,將之歸罪到理性人假定之上,于是一種有限理性的論調便產生了。其實,所謂的有限理性無非是說行為人并不精于利潤最大化或者效用最大化,而是憑感覺行事,而感覺被默認為是非理性的。
其實,利潤是相對成本費用而言的,利潤最大化就意味著費用最小化。精確的計算和感性的感悟,只是追求利潤或效用最大化的手段之差。計算和計劃,是要有費用產生的,是要消費時間的,比如數據采集、計算合理性及計算原則設計等等。而憑經營和直覺的判斷往往節約計劃工作的費用,因此,有時以經驗直覺判斷替代精確的數學計算恰恰也是一種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方法,因為它減少了許多費用并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假如完全不考慮計算的費用和時間成本,本身就是一種片面的理性,而理性應該是通盤運籌的全面理性,而全面的理性由于處理的因素太多,往往是片面的計算所無能為力的,往往要依賴更有效的思維方法即直覺和經驗。一味追求精確計算、只知道用數據說話的人,只能被看作是“書呆子”。因此,現實中的以經驗判斷替代數學計算,并不違反理性人假定,沒有必要多此一舉地引入一個“有限理性”的概念。
理性人就是正常人,正常人不是書呆子,正常人往往會無意識地符合趨利避害的理性原則。
畢業論文搜集整理:
【非理性的西方經濟學】相關文章:
有關勞動價值理論的三個通約-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比較03-19
非理性人壽保險行為03-24
關于學習借簽西方經濟學理論要有科學態度03-18
人口與西方03-21
論德勒茲的非理性認知論11-14
論旅游者非理性消費行為03-21
中國的“陰陽”與西方的“因果”03-19
經濟學論文06-09
經濟學的發現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