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工貿易順差探析
[摘要] 本文通過單位根和協整檢驗對我國加工貿易產生順差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從出口方面探究了原因。文章表明我國加工貿易出口額年年增長主要源于我國低廉的勞動力價格,逐步降低的交易成本,以及近年來外商投資的不斷引入。通過實證表明長期中出口與勞動力工資負相關,與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外商投資額呈正相關;并且在短期,加工貿易出口呈現出明顯的慣性。
[關鍵詞] 加工貿易 單位根 協整
一、引言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商品進出口連續5年快速增長,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8%,中國對外貿易持續巨額順差的問題引起了世界的關注。2006年我國加工貿易出口額為5103.84 億美元,進口額為3214.96億美元,順差達到了1888.8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6%。2006年加工貿易順差額占全部對外貿易順差額的106.43%,我國的貿易順差主要由加工貿易順差問題所引起,加工貿易順差是我國貿易順差的首要來源。
本文主要分析加工貿易順差狀況,基于以下三點考慮,首先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間的要素轉移迅速增加,特別是國際經濟中產業內貿易比重迅速上升和大量產生的跨國公司經營活動對國際間的加工貿易活動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時,加工貿易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并且加工貿易順差為對外貿易順差的最主要部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對加工貿易分析清楚了,整個對外貿易的情況也就更容易理解了。第二,是由加工貿易的特點決定的,加工貿易的特點在于“兩頭在外,中間在內”,加工貿易是由“進口原材料-加工生產-出口產成品”三個環節組成的有機整體,缺少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成為加工貿易。因此加工貿易只是在中國加工生產,其兩端都是外幣主要由美元計價,這樣就規避了匯率波動的影響。第三,外資在加工貿易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雖然自1995年開始,外資企業加工貿易出口占全部加工貿易出口比重有所下滑,但比重基本維持在80%左右。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將其生長過程外包出來,我國憑借低廉的勞動力價格拿到了國外廠商的外包,通過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獲得價值鏈最低端的那么一丁點收益,同時,還要背負巨額貿易順差的“惡名”。
二、文獻回顧
近年來眾多國內外學者對于我國貿易順差的成因問題都有論述。張薇,陳仲常(2005)指出我國巨額的貿易順差一方面來源于不斷涌入國內的外商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則源于我國廉價的勞動力,從比較優勢理論角度分析了我國龐大的廉價勞動力對于我國商品貿易順差的貢獻。但是,文章同時指出這種僅僅依靠低廉的勞動力價格來促進貿易的手法是不利于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穩定健康的發展的。張*光(2005)在分析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長短期壓力的同時測度了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函數和進出口函數及其匯率彈性,估算了不同幅度匯率升值的成本,主要包括引進外資和出口貿易減少的數量,以及由此帶來的GDP 和就業人數減少的規模。文中發現匯率升值對進出口額具有顯著影響,這種影響在三個季度后下降了一半以上,七個季度以后近于消失。這從一定程度上分析了人民幣升值對中國進出口的影響,從匯率的角度上分析了貿易順差的.成因。
陳繼勇、劉威(2006)指出我國貿易順差激增源于以下幾點:首先,投資需求的減少和消費的有效不足抑制了進口;其次,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產業轉移使得加工貿易在我國發展迅速,間接擴大了我國出口貿易規模,從而貿易順差“虛增”;最后,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對外出口對我國貿易順差的迅速提高也產生了做用。胡吉嶸(2007)指出我國的順差產生的原因除了別國轉嫁和消費品進口偏少之外,還源于我國對于一些產業先期的固定資產投資產出的效益。汽車、鋼鐵等產業初步完成了進口替代的過程,使得我們國家對這些產品的進口大幅度減少。同時,國內市場對于先期發展的一些產業產能已經趨于飽和,使得這些產品不得不出口,從而擴大了順差。此外,文中還指出我國豐富的勞動力儲備和低廉的勞動力價格也加速了國外制造業向我國的轉移,促進了出口的快速發展。
上述論文著重分析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原因,主要表現在理論邏輯闡述方面,很少有實證檢驗,而且專門分析加工貿易順差的論文極少。本文重點對產生加工貿易順差一些原因進行實證分析,從實證的角度探討產生加工貿易的因素,以期為中國解決貿易失衡提供一些思路。
三、中國加工貿易順差的實證研究
本文選取勞動力成本、交易成本和跨國公司投資作為實證分析的變量,研究它們對加工貿易順差額的影響。基于數據的可得性,我們選擇從1981年到2006年的時間序列。由于早期的加工貿易為逆差,如果選擇加工貿易凈出口作為因變量,該變量就不能對數化,于是很難消除誤差項的自相關現象。為了能夠對模型中的變量對數化,本文采用加工貿易出口額作為因變量,分析它與勞動力成本、交易成本和跨國公司投資的關系,得出影響加工貿易順差的效應。加工貿易出口(PTE)的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06),勞動力成本選取制造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wage)加以度量,交易成本選取公路里程(road)加以表示,跨國公司投資以外商直接投資(FDI)簽訂利用外資協議金額代表,這三列數據均來自中金網數據庫。本文運用EViews3.1進行分析。
1.單位根檢驗
對各變量及其差分變量的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1。由表1可知,在給定的檢驗類型(c,t,k)下,lnPTE、lnPTI、lnroad是二階單整I(2)序列,lnwage、lnFDI為一階單整I(1)序列。由于lnroad為二階單整,和lnPTE同階單整,所以lnPTE與lnroad、lnwage、lnFDI之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同理lnPTI與lnroad、lnwage、lnFDI之間也可能存在協整關系這樣。下面就對這些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作進一步的檢驗。
表1 平穩性檢驗結果
注:檢驗類型(c,t,k)分別表示ADF檢驗中是否會有常數項、時間趨勢項以及滯后階數為k,*表示1%顯著水平
2.協整檢驗
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表2)表明,lnPTE與lnroad、lnwage、lnFDI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協整方程為
這表明在長期lnPTE和lnroad之間正相關,lnPTE和lnwage之間負相關,lnPTE和lnFDI之間正相關。協正方程的系數說明,公里里程每增加1%,會促進加工貿易出口增加4.2989%;工資每增加1%,加工貿易出口減少8.8378%;FDI的引入每增加1%,加工貿易出口增加5.3876%。三個因素都對加工貿易有顯著影響。
表2 Johansen協整性檢驗結果
3.誤差修正模型
根據方程式(1)的殘差項ECM,建立下列誤差修正模型。建立誤差修正模型時,首先需要選擇每一個變量的滯后長度,本文使用Hendry的從一般到個別的建模方法。一開始,每個變量滯后2期,然后,刪除那些不顯著的滯后期,獲得最終的簡潔形式模型(2)。誤差修正項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在誤差修正模型(1)中,差分項反映的是短期波動的影響。加工貿易出口額的短期變化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前期的加工貿易出口額變化對本期的加工貿易出口額變化有的影響,即:加工貿易出口有一種慣性,本期的出口額會促進下期的出口;另一部分是偏離長期均衡的影響,誤差修正項系數表明對偏離長期均衡的調整力度,當變量偏離長期平衡時,0.96%的偏離均衡部分會在一年之內得以修正。
四、政策建議
1.區分引導外商直接投資,增加加工貿易產品的技術含量
開展加工貿易是現階段與外資合作,吸引和利用外資的重要形式。通過對外商投資的利用,可以減少資源和資金的約束,推動企業與國際接軌,增加出口的各種渠道,將國內生產的產品打人國際市場。而且,隨著外資進人水平和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工貿易產品檔次、技術含量也在提高,所以,它對推動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技術進步均有促進作用。在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中所占比重更大,而且外商獨資的來料加工貿易發展趨勢增強。外商投資企業的技術水平、外銷渠道和市場均優于國內企業。未來我國加工貿易結構升級的主動權將主要掌握在外資企業手里,其發展戰略勢必影響我國加工貿易結構升級的方向。從國際生產布局和技術周期來看,電信、電腦等高科技產品的硬件制造都實現標準化生產,逐步從發達國家轉移出來,我們必須引導外商對我國進行高技術含量的投資,爭取使我國盡早介入到國際化生產鏈條中附加值較大、科技含量較高的環節,以跟隨世界工業技術和產品的發展趨勢,使整體加工貿易產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通過提高技術含量,可以減少貿易順差額,又可以分享更多的貿易附加值。
2.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減少交易成本
基礎設施的改善對于中國的貿易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國的鐵路、公路的發展非常迅速,鐵路已經第四次大提速,高速公路的里程已居世界前列;A設施作為硬件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外資的投入,國家應該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投入,引導外資的合理轉移。適國際產業的轉移,在中國內部形成合理的區域布局,減少加工貿易的數量,增加加工貿易的質量。
3.積極完善產業配套能力,加快產業鏈條的延伸
配套產業發展是加工貿易帶動當地產業成長、實現產業升級換代的基礎。為此,我國需要充分利用和不斷提高當地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加快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積極扶持民營企業的發展,為配套產業的快速增長提供微觀主體。最終帶動中國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延伸加工貿易在中國的產業鏈條。這可以通過改革關稅制度,逐步降低制成品關稅,減少最終產品與中間產品的稅收差異; 改革海關監管模式,提高監管效率,為深加工結轉提供便利條件;完善出門退稅政策,縮短退稅時間,減少退稅環節。今后還要加快培育能為大型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配套的各類中小企業,逐步實現產品的配套與服務的配套,盡快融人跨國公司的生產鏈。
畢業論文搜集整理:
【中國加工貿易順差探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