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背景下我國所得稅會計的幾點思考的論文
新所得稅會計準則首次將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引入我國所得稅會計,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體現了我國所得稅會計理論與實務的一次突破,使得我國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與國際慣例進一步接軌。
《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要求企業處理所得稅會計業務一律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新所得稅會計準則首次將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引入我國所得稅會計,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體現了我國所得稅會計理論與實務的一次突破,使得我國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與國際慣例進一步接軌。筆者就新所得稅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和實務操作中的某些相關問題作一些思考。
一、新所得稅會計準則的操作步驟及其優點
(一)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所得稅會計的處理方法
第一步,確定各項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第二步,根據資產負債的計稅基礎與賬面價值的差額確定暫時性差異。第三步,識別產生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暫時性差異。當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資產的計稅基礎時,其差額確認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當資產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時,其差額確認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當負債賬面價值大于負債的計稅基礎時,其差額確認為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當負債賬面價值小于計稅基礎時,其差額確認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第四步,用適用的稅率計算遞延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暫時性差異×稅率;第五步,確認當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第六步,將遞延所得稅的變動額確認為收益、權益或商譽,當期所得稅費用=本期應交所得稅+本期發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本期發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所得稅的列示
所得稅費用單獨列示于利潤表中。所得稅費用為應付所得稅加遞延所得稅負債減遞延所得稅資產、計人權益和商譽部分。同時,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應分別作為非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負債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
(三)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所得稅會計準則的優點
1.有利于進一步與國際接軌。隨著國際間貿易往來的日益密切,跨國經營日益普遍,客觀上要求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財務報告具有更強的可比性。新所得稅準則運用的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具備了原損益表債務法的所有優點,其理論更為科學,反映更為全面,操作更為簡便,更利于報表閱讀者了解企業情況及分析對比。
2.能夠提供更多實用的會計信息。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注重暫時性差異,它更強調差異的內容,它比時間性差異的范圍更廣泛,能充分、完整地反映企業所得稅的核算和繳納過程,所以能提供更為全面的所得稅會計信息"
3.所得稅費用的核算更為簡單和準確。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以資產負債表觀為基礎,強調全面收益概念,對所得稅費用的核算以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和負債項目為著眼點,逐一確認資產和負債項目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暫時性差異。其暫時性差異反映每一項資產和負債項目的累計差額,在每一會計期末,只需將期末暫時性差異與期初暫時性差異納稅影響額的差額作為本期所得稅費用的調整。這一核算方法在程序上相對簡單,確認所得稅費用的方法克服了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和配比原則,在確定收入和費用時適用標準不統一的缺陷,從而提高了所得稅費用信息的準確性。
二、新所得稅準則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思考
(一)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和重估缺乏謹慎性
遞延所得稅資產是一項由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的并對當期所得稅費用產生影響。同時在后期轉回時通過抵減應交所得稅來減少后期的應納稅金額。其前提條件是轉回時會計利潤須大于應納稅所得。如果未來會計利潤不能大于應稅所得,那么資產負債表中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就是虛增資產,少計了費用,因此該資產的確認顯得尤為重要。
新所得稅準則下,我國同國際準則的做法相同,都是先確認今后幾期是否有足夠的應納稅額可以用來抵扣,如有充分證據確定存在,則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第十三條規定:"企業應當以很可能取得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由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但對于如何確認今后是否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來抵扣的方法沒有明確規定。新準則沒有明確其中的"很可能"在實務中該如何確認和計量,這樣可能導致實務中處理的不統一,由此成為利潤操縱的工具。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第二十條規定:"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應當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帳面價值進行復核,如果未來期間很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應納稅額用以抵扣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利益,應當減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帳面價值。在很可能獲得足夠的應納稅額時,減記的金額應當轉回。"事實上就是計提減值準備。但新所得稅準則規定不夠嚴謹,資產負債表日該如何進行重估,什么范圍確認為無法確認需估計抵扣,均沒有明確規定。而國際上流行的做法是先確認再估價,可操作性較強,按新所得稅準則操作,當企業高估了后期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勢必高估了遞延所得稅資產,從而高估了后期的利潤。因此建議新所得稅準則應詳細規定無法確認的范圍,重估的方法和減值的具體操作方法,用以規范和統一實際操作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同時在報表的披露中要重點披露該減值形成的原因,以提高財務報表信息的真實性和透明度,提高信息的有效和實用價值。
(二)計稅基礎缺乏統一明確的規定,公允價值有待探究。
新所得稅準則規定所得稅會計業務一律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暫時性差異的確認成了關鍵,而計稅基礎與暫時性差異有著密切的聯系,新所得稅準則對其作了原則規定,并引入了公允價值的概念,資產和負債計稅基礎的確認都和公允價值有關,在目前我國這個尚不成熟的市場環境中,公允價值的概念較為模糊且在確認上存在很多問題,沒有統一的規定和計量標準。比如,新所得稅準則規定,金融性交易資產期末應以公允價值計量,將公允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因缺乏統一的規定和計量標準,企業完全可能通過高估或低估公允價值達到調節當期損益的目的。
(三)新所得稅準則規定,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應分別作為非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負債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但沒有明確兩者是否可以相互抵消列示,建議應有一個明確的規定。
【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背景下我國所得稅會計的幾點思考的論文】相關文章:
小議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07-17
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探討05-10
淺談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10-30
關于我國新會計準則下公允價值的幾點思考08-16
淺談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迫切性09-27
我國會計準則發展趨向:國際協調與趨同08-06
探討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08-16
淺談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策略選擇08-29
日、美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動向08-30
會計國際協調與會計準則全球趨同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