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會計成本論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論文了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一篇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管理會計成本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管理會計成本論文 篇1
所謂“作業成本法”,指的是新制造環境下逐步出現的一種以結合成本管理和作業成本計算兩種概念的成本管理模式,這也是一種為了適應如今當代高科技生產個和一系列管理新方法、新觀念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種結合了成本控制和成本計算兩種概念的“全面成本管理”的制度。
按照美國的普賴斯·沃特豪斯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調查資料現實,已經有50%的美國制造企業和超過30%的美國服務企業正在或者已經著手準備應用這一方法。中國大陸在上世紀后期也開始引入了作業成本法,并在短時間之內獲得了青島海爾集團等企業的應用。截至如今,在產品定價、成本核算、商品采購等眾多領域都已經廣泛應用了作業成本法,并且對企業成本管理效能產生了成倍的提升。
一、作業成本法對企業環境的依賴性分析
作為制造環境變化產物的作業成本法的最初動因,在于對先前的制造環境變化后發生的制造成本信息失真這一問題加以解決而提出的。其發展到如今,早已超越了制造企業這一適用范圍,為成本決策提供信息這一目的也被突破,可以說,作業成本法已經在如今成為了一個主要的企業戰略管理體系中的“成員”。
。ㄒ唬┲圃飙h境的變化催生了作業成本法
自從上世紀后期開始,隨著企業制造和管理中電子技術的逐步廣泛應用,以至于企業生產和管理越來越具備自動化特點,在整個產品成本構成體系之內,直接成本占比越來越小。在此過程中,間接制造費用成本(主要是機器使用成本)占比越來越高。在此環境下,原有的間接制造成本(主要是單一的機器或人工工時)為基礎的分配方法往往成為了產品生產成本的嚴重扭曲因素,經常造成各種企業定價、生產決策等方面的失誤。同時,由于技術進步速度日新月異,企業間競爭必然是有增無減,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差距越來越小,傳統制造成本下“必不可少”的成本信息誤差已經不能為市場競爭格局所容忍——這也是作業成本法出現的根源之一。
。ǘ┻m時制生產模式推動了作業成本法的發展
為了適應“零庫存”這一目標,適時制生產模式這一產品生產系統應運而生,而這一系統的最早動機在于對各種出現的存貯、生產之類多余的環節以及其造成的資源浪費加以有效消除,在此后,這一活動又被向著產品銷售、企業物資采購等為主眾多的層面“推而廣之”,并以此“升格”為企業價值鏈管理“工具庫”中的重要一員。在目前的買方市場環境下,加快產品更新換代和技術更新成為了企業贏得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為此,企業必須借助于適時的產品生產活動組織,來保障每一個生產經營環節的“有序化”。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有必要在生產作業層次就進行產品質量管理,將各生產環節的關系借助于作業成本管理來加以協調,消除各種作業鏈中斷因素,保證生產秩序。
。ㄈ┈F代信息技術為作業成本法的應用提供了條件
作業成本法和原有的制造成本法相比,其成本核算對象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產品成本,而是每一個各生產經營環節過程中的作業,其分配成本費用的依據也同樣是發生每一個作業成本的動因,以此來進行產品成本計算,這樣的方法一方面能夠對資源消耗和產品成本二者間因果關系加以明確,借助于對成本會計信息的“真實化”來提升成本信息本應具備的決策相關性,同時也會對成本信息的時效性加以強化。
然而,作業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對象和成本分配標準往往是多作業和多動因,和制造成本法相比,其數據處理的工作量堪稱“海量”,故而必須依托于計算機信息系統。自從上世紀后期至今,管理型財務軟件(以ERP為代表)對企業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加以整合與集成,從而廣泛應用于企業管理實踐活動當中,成為了應用作業成本法的一個必要的條件。
二、我國成本會計體系與企業環境的不匹配性分析
目前,由于新技術不斷涌現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國大陸的企業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國內外的競爭,再加上由于生產要素成本上升造成的盈利空間萎縮和產品更新速度加快等現狀,造成了成本系統必須要對不同的產品和服務成本加以準確識別的客觀要求——這也是產品決策成本信息相關與否、準確與否的關鍵所在。在這一背景下,很多中國大陸企業都在積極探索作業成本會計,但就總體層面而言,截至如今還一直沒有真正以作業成本來轉變原有的成本會計格局,以至于作業成本難以和成本核算要求、制造環境等相互適應。
。ㄒ唬┏杀緯嬒到y與制造環境的不匹配性
截至如今,中國大陸的企業還在以制造成本法作為成本核算和管理的“主力”,真正以作業成本法為實施主體者頗少。這一狀況必然會造成重復成本核算的情況,同時也很難真正保證成本會計信息具備應有的決策相關性。因為產品制造成本信息不可避免的扭曲,故而作業成本只能開展“二次加工”制造成本的活動,以至于成本會計信息轉換成本高、時效性差。
。ǘ┢髽I會計信息系統與作業成本法不匹配
自從上世紀末至今,中國大陸的金蝶、用友等主流軟件公司都先后開發了“中國特色”并具備世界先進技術水準的ERP軟件,能夠勝任企業作業成本法依托的應用平臺這一“職務”。然而遺憾在于:眾多的中國大陸會計人員出于其工作習慣而抵制ERP,以至于作業成本法的推廣大受限制。
。ㄈ┏杀緯嬒到y與管理會計不匹配
先前的制造成本法,實際上體現了上世紀后期之前經濟環境相對穩定這一企業所處環境下,其經營決策基本上不需要高質量成本信息的狀況。而隸屬傳統財務會計范疇的制造成本法,其更多體現的是對財務報告要求成本信息情況,所以產品才是其真正的核算對象。在制造成本法這一背景下,資源消耗、產品成本二者間雖然表現了很明確的因果關系,然而其卻沒有真正展示出清晰的數量關系,對應有的產品成本定量分析產生了消極影響。故而,還要另行建立制造成本系統之外之外的管理會計體系,提取成本管理信息于目前擁有的制造成本會計系統之內,從而對成本的分析、管理提供方便。
三、以作業成本為基礎的成本會計體系的構建
。ㄒ唬┮宰鳂I成本法改造制造成本法
推行作業成本法的做法,并非否定和替代傳統成本制,“成本動因”、“作業成本”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實際上只是矯正了制造成本法下遭到了“扭曲”的一系列間接成本信息,而對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沒有遭到扭曲的“直接成本”信息則基本沒有動作。盡最大可能去根據成本動因來合理分配作業消耗的資源耗費到產品之上是作業成本法所具備的核心思想,其目的在于保證成本信息所具備的相關性。其中心在于“作業”而不是“產品”,以此來對成本信息的真實性、可理解性加以提升,
。ǘ⿲崿F作業成本法與管理會計的融合
作業成本法和先前的制造成本法相比,其有著更高的和管理會計之間的融合度。如前文所述,除了產品成本之外,作業成本法所具備的成本核算對象還包括相應的作業成本,嚴格一點說,其作業成本信息實際上不能算財務會計信息,同時,管理會計的責任中心同樣是作業中心。在此過程中,作業成本法實際上也是以動因作為相應的資源向作業加以分配、將產品成本的基本依據定位為作業,也正因如此,就作業和產品來說,作業成本信息實際上都是可控的,從而將管理會計的功能加以有效的增強。
。ㄈ┮宰鳂I成本為基礎,法拓寬成本管理的視角
成本管理的視角往往可以借助于ABC法加以拓寬,在這一方法之下,客戶、成本中心、過程、作業、產品之類都可以算作成本對象——這也有效地對成本管理的內涵加以豐富并拓寬其視角,以此來將成本核算、管理活動逐步擴展到企業內外。借助于“價值鏈管理”這一理念,作為企業,實際上就是企業為了提升顧客價值、滿足顧客需求而著手形成的一種同時具備創造價值、消耗資源兩大特點的“作業集合體”。而產品成本則是所有制造和向顧客運送產品的作業消耗的資源成本。簡單地降低產品成本并不是價值鏈管理之下的“成本控制”,而是一種在相應成本消耗水平下所開展的一種“顧客價值最大化”——實際上就是綜合效益最大化。借助于作業分析來有效地對一些不增值作業加以消除,從而以最低的成本消耗來將顧客價值“最大化”,以此來將決策有用的成本信息提供給企業價值最大化的過程。
管理會計成本論文 篇2
摘要:
管理會計中的成本核算方法從最初的成本核算、為企業決策提供信息繁衍到站在企業的戰略高度,力圖探索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全成本的理論方法,深度參與企業管理,期間衍生出了一代一代的核算方法。各種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教科書中都有所介紹,但大都自立門戶、獨成體系。本文從管理會計演進的角度,在深度研究各個理論方法的基礎上,探究理論方法之間相互結合的可行性。
關鍵詞:
成本核算;核算方法;相互結合
會計成本核算方法有: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變動成本法、作業成本法、標準成本法、定額成本法、目標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等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環境的變化,會計成本理論更迭新生。這些理論彼此之間看似相互獨立、自成體系,但卻彼此相融,相互補充,一脈相承。新的理論并不意味著前期的理論退出歷史舞臺,新舊理論之間彼此互補,相互取長補短。
同時,這些理論的此消彼漲體現了成本會計從單純的成本核算、信息提供到與企業管理相融合的過程。從制造成本法、變動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為企業管理提供信息,到作業成本法融入到企業流程價值鏈管理中,到標準成本法、定額成本法、目標成本法站在企業的戰略管理的角度核算成本,再到生命周期成本法與企業管理的魚水相融,每一個階段的繁衍都是切合實際需求,理論與實際結合。本文從成本核算到管理會計的身份轉化過程的'角度,探究會計成本核算理論的相互融。
一、成本核算為主,信息提供為輔
20世紀早期,以美國紡織、鐵路和鋼鐵制造業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經濟大規模發展客觀上要求一種能夠科學反映制造成本的核算方法。該階段的會計主要通過成本核算和財務預算等方法,實施企業成本控制,進而實施財務控制,但重點在于成本核算。制造成本法主要由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及與企業生產產品或服務有關的間接費用(制造費用)構成。由于當時產品成本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材料費用和人工費用,制造費用以車間或部門為歸口,以產量為對象的分配標準(如工時)分配到車間或部門的產品上。該種分配方法適合機械化程度低、產品品種稀少、制造費用占總成本比例不高的市場經濟環境,但缺點是分配標準單一,且制造費用的劃分簡單,對具體的損耗認定和分解沒有統一詳盡的說明。
作為管理會計學的基本方法之一,變動成本法的理論方法是將制造成本按其與業務量之間的關系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其中固定成本被視為期間費用而計入當期損益;而變動成本則與業務量成正比,在一定時期按照變動制造費用計價、與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一起核算產品成本。除了將間接費用劃分成固定制造費用和變動制造費用之外,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等依據業務量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變動成本法的缺點是準確劃分固定成本的變動成本的界限模棱兩可,含糊不清。完全成本法(又稱吸納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根據產品的經濟用途,把包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間接費用(包括固定制造費用和變動制造費用)全部核算于產品成本中。該方法與產品產量直接聯系,產量越高,成本越低,反之亦然,但缺點在于有時夸大業績,不利于企業管理者分析、決策。
二、以價值鏈思維為導向,服務于企業戰略,全成本、全過程參與企業管理功能體系
成本會計在由起初的成本核算、為企業提供信息的角色地位到今日的從價值鏈的角度審視思考企業的成本,站在企業發展戰略的高度參與企業管理的期間,經歷了一系列的核算方法的引入(如Dean預算方法)、調整變化。這一系列理論方法的提出依據客觀市場環境變化而相應發展變化。市場國際化、競爭外延化,以及新的技術方法不斷更新換代,產品生命周期縮短,加之企業內部規模縮小、業務外包、管理扁平化等等現象的出現,客觀上要求成本由核算信息提供轉移到能夠有助于創造價值的方法上,管理會計的著眼點立足于企業價值的創造。
(一)作業成本法(ABC)傳統的制造成本法由于在制造費用核算方面籠統而缺乏精致的推算,因而核算出的產品成本不準確,進而導致利潤核算、產品定價等不準確,不能為管理者及外部投資者提供準確信息。作業成本法依據企業作業流程,根據作業消耗動因設定作業中心,根據作業與對象之間的關系,設定合適的分配標準,進而計算產品成本。理論上講,作業成本法站在企業價值鏈的角度,擴大了成本核算的范圍和廣度,核算企業的制造成本、作業成本、甚至企業全成本。挑出增值作業和非增值作業,不但利于成本的核算更加準確,而且使企業的流程再造成為可能。
。ǘ藴食杀痉ü芾頃嫷闹匾M成部分之一的標準成本法,預先制定標準成本,通過實踐中操作的成本和預制的標準成本做比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異,找出原因,進行整改。該方法將事前分析、事中控制、事后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從公式標準成本法等于實際產量乘以單位產品標準成本中可以得知,計算出標準成本,需要企業各部門在生產經營條件及市場環境下經過分析研究制定出單位產品標準成本。標準成本法更適用于產品周期長、市場穩定的外圍環境。
(三)定額成本法于20世紀50年代引進我國的定額成本法,是基于標準成本法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核算方法。該方法的運用即在事前進行分析、核算,在事中進行控制,最后在事后進行差異分析,從這一角度講標準成本法也起到了這一功效。但區別在于,定額成本法則建立成本差異明細賬戶,在生產費用發生的當月將符合定額的費用和發生的差異分別核算,加強對成本差異的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
。ㄋ模┠繕顺杀痉繕顺杀痉ㄊ且环N以市場為基礎,根據客戶的期望和競爭者的可能反應,估計未來某一時間點上市場售價,減去利潤即得出目標成本。該方法的基本思想:計算、設定成本目標;計算分解目標成本;估計對比目標成本,是建立在作業成本法基礎上,以企業戰略為視野出發點的全過程、全方位、全人員參與的成本管理方法。
(五)生命周期成本法(LCC)起源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生命周期成本法是學術界乃至企業都很重視的理論。“生命周期成本”理論和方法有狹義和廣義兩種認識。狹義的是指在企業內部由生產產品而引發的成本,包括產品之初的策劃、設計、生產、銷售甚至物流等全過程與產品相關的成本。廣義上不僅包括由生產產品過程中由企業負擔的成本,還包括銷售后的顧客產品使用成本、維護保養成本、放棄處置成本、甚至包括相應的環境成本等。該理論的思想是:細分基本的成本分類;歸納基本成本分類;定義和量化成本組成要素;估計生產體系的經濟壽命;加總成本。在現代,以計算機為代表的高科技的投入,生命周期成本法的應用具有深遠意義。
三、各種成本計算方法的融合
上述的成本計算方法產生于不同的時代背景、有著不同的環境應求。但看似自成體系的各種成本法卻相互取長補短、甚至一脈相承。標準成本法、定額成本法、目標成本法經過核算實際成本后發揮作用;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作業成本法及變動成本法在核算企業實際消耗成本,預估成本和實際成本雙口徑的有效對接實現企業控制成本。每種成本核算理論都有適用的經濟領域。
完全成本法主要應用于企業自身生產的產品及材料,以及對外財務報表的編制。變動成本法主要應用于企業自身產品、材料,以及對期間費用的分類整理分析。作業成本法不僅跳出了企業內部產品范疇,而且還將企業價值鏈、作業及客戶等視角的成本囊括進了核算范圍。標準成本法和定額成本法則專注于企業生產產品過程的成本控制。目標成本法則在產品的設計研究發展階段設定好產品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則將成本的核算從產品的開發、設計、生產、銷售、售后等價值鏈進行核算。完全成本法、變動成本法與作業成本法結合。
完全成本法將固定制造費用視作產品的組成部分,和其他與生產有關的費用一起核算成本;而變動成本法根據成本形態分析,將非生產成本和固定制造費用作為期間費用處理。因此,兩種理論方法的關鍵平衡點在于固定制造費用。而作業成本法則通過成本對象與固定制造費用的消耗關系,較準確核算固定制造費用的成本消耗情況。作業成本法與目標成本法、標準成本法結合。
作業成本法長于間接成本核算;目標成本法長于依據市場環境在產品的設計研發階段做好產品成本定位;標準成本法長于企業生產產品過程中的成本控制,可以說目標成本法位于成本核算的頂端,標準成本法位于中間段,而作業成本法則位于末端。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上中游三位一體的核算控制方式,更利于企業成本控制。作業成本法是制造成本法的良好補充,是與變動成本法相得益彰的核算方法。
因為變動成本法設計的初衷是設定成本與業務量的關系函數,站在企業利潤的角度控制成本,而作業成本法因其長于制造費用的核算而補充制造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核算的成本。變動成本的工作原理可以應用到目標成本法和標準成本法中。生命周期成本法則可以通過作業成本法核算產品生命周期內的產品成本。
四、結束
這些一系列成本法的變更也是管理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發生變化的過程。從最初的成本核算、信息提供、定性分析到流程價值鏈創造,這幾個階段的發展變化不僅是管理會計量的變化,更是質的飛越。管理會計已經走出了單純的加工財務信息,能夠運用財務和非財務指標,定量和定性分析,站在顧客、供應鏈、售后等角度,將企業內外部因素結合分析控制成本。
【管理會計成本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