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探討嬰幼兒急疹的臨床表現與觀察
幼兒急疹;發熱;嬰幼兒幼兒急疹又稱玫瑰疹,是人類皰疹病毒6型導致的嬰幼兒期發疹性熱病,特點是持續高熱3~5天,熱退疹出。但出疹前往往難以做出診斷。為更好地認識本病,對2005年8月至2009年8月共收治120例幼兒急疹進行臨床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20例均為2005年8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兒科門診診治患兒。
1.2發病機制:病原體為人類皰疹病毒6型,病毒顆粒呈球形,直經為200nm。其核衣殼為163個殼微粒組成的立體對稱20面體,其內是由雙股DNA組成的核心,核衣殼外有一層脂蛋白包膜。無癥狀的成人患者是本病的傳染源,經呼吸道飛沫傳播。胎兒可通過胎盤從母體得到抗體,出生后4個月時抗體陽性率為25%,11月為76%,5歲時90%,17歲時達98%。本病多見于6~18月小兒,3歲后少見,春、秋兩季發病較多,無男女性別差異。
1.3診斷依據:本病的潛伏期為717天,平均10天左右。起病急,發熱3940度,高熱早期可能伴有驚厥,病人可有輕微流涕,咳嗽、眼瞼浮腫。眼結膜炎,在發熱期間有食欲較差、惡心、嘔吐、輕瀉或便秘等癥狀,咽部輕度充血,枕部,頸部及耳后淋巴結腫大,體溫持續3一5天后驟退[1],熱退時出現大小不一的淡紅色斑疹或斑丘疹,壓之退色,初起于軀干,很快波及全身,腰部和臀部較多,皮疹在12天消退,無色素沉著或脫屑。腫大的淋巴結消退較晚,但無壓痛.在病程中周圍血白細胞數減少,淋巴細胞分類計數可達70%-90%。
1.4鑒別診斷
1.4.1麻疹:上呼吸道卡他癥狀重,病初口腔粘膜有Koplik斑,發疹和發熱可同時存在。
1.4.2風疹:出疹前已發熱6~24小時,高熱同時發疹,頸后、枕后淋巴結腫大。
1.4.3藥疹:有服藥史,末梢血淋巴細胞不高。
2結果
2.1性別、年齡:120例患兒中男63例,女57例。年齡分布:4~6個月42例,6~12個月72例,12個月以上6例。
2.2發病月份:1月份1例,2月份2例,3月份4例,4月份12例,5月份22例,6月份12例,7月份5例,8月份4例,9月份23例,10月份24例,11月份9例,12月份2例。
2.3臨床表現:全部病例起病急驟,均有發熱、體溫38.6℃~39℃ 51例,39℃~41℃ 69例,發熱持續天數<3天25例,3~4天80例,>4天15例。生后首次發熱102例(85%)。發熱3~5天體溫驟降112例,逐漸下降8例,伴腹瀉48例(40%),伴嘔吐2例(1.67%),伴流涕23例(19.2%),伴咽部充血48例(40%),軟腭皰疹或潰瘍3例(2.5%)。耳后、枕后淋巴結腫大82例(63.3%),另有34例(28.3%)患兒出疹前哭鬧明顯。出疹率100%。皮疹出現于體溫正常后112例,于體溫下降同時體表開始出疹8例。出疹部位以軀干為主,四肢遠端較少出現,皮疹顏色為淡紅色玫瑰疹、斑疹或斑丘疹,壓之退色,皮疹持續2~3天,消退,不留痕跡,不脫皮。 2.4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白細胞<4.0×109/L 102例,(4.0~12.9)×109/L 18例,淋巴細胞增高108例。
2.5X線檢查:8例患兒做X線胸片,3例示肺紋理增多。
2.6:診斷前使用抗生素98例(81.7%),且靜脈用藥82例(68.3%),診斷后停用抗生素,抗病毒支持治療,其中22例高度懷疑本病者僅對癥退熱治療,均未發生并發癥。
2.7治療結果:120例患兒均痊愈。
3討論
幼兒急疹又稱玫瑰疹,是人類皰疹病毒6型導致的嬰幼兒期發疹性疾病。1988年首次從幼兒急疹患者外周血多形核白細胞分離出HHV-6。目前已確認HHV-6感染是引起幼兒急疹的病因[1]。特點是持續高熱1~5天,熱退疹出。春秋兩季發病較多,無男女性別差異[1]。本資料發現患兒發病與性別無關。全年都有發病,但發病時間以5月份和9月份、10月份為高峰。在臨床表現方面所有患兒均有發熱和皮疹,熱程多數在3~4天,但出疹時間距初次發熱多數在4~5天,無全身中毒癥狀。國外有報道人類皰疹病毒6型具有親神經性,可引起高熱驚厥,并可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腦膜腦炎。本資料無高熱驚厥患兒。另外,國外學者研究發現由人類皰疹病毒6型引起者,在發熱期(出皮疹前)89.5%的患兒其懸雍垂根部兩側出現潰瘍[2]。但本資料僅有2.5%有軟腭皰疹或潰瘍,因缺乏病毒檢測,無法進行比較。
幼兒急疹在臨床上并不少見,但其診斷主要依據典型的熱退疹出表現,無特異性實驗室檢查,早期診斷較為困難,易致誤診和過度治療。筆者認為,患兒年齡3歲以內,在春秋季發病,驟起高熱,持續2~3天不退,一般精神狀況良好,如初次發熱并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結腫大,周圍血白細胞<4.0×109/L,應高度懷疑本病,若熱退疹出,即可確診。
治療上,本組幼兒急疹多發生于患兒急診,主要原因是醫生未意識到本病,其次未向家屬交代可能出現的情況,導致家屬較緊張,醫生迫于壓力對急診病人采用靜脈抗生素用藥。22例高度懷疑本病者僅用對癥退熱治療,均未發生并發癥。說明本病可自愈,僅對癥治療即可。醫生可告知家長本病發熱日程和熱退疹出的可能性,以及此病的良性經過。在治療方面可口服抗病毒藥物,盡量多飲含維生素C的果汁,當體溫升至38.5℃以上時,可服用解熱藥,如無合并細菌感染,則避免濫用抗生素,尤其是靜脈用藥,一方面做到臨床合理用藥,另一方面減少靜脈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痛苦及靜脈炎的發生。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38.
[2]邢嬛.幼兒急疹.實用兒科雜志,2001,16(11):642-643.
【探討嬰幼兒急疹的臨床表現與觀察】相關文章:
毒蕈中毒臨床表現及治療12-11
淺析脊髓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12-05
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表現及治療回顧12-03
關于明代急遞鋪的幾個問題11-29
皮瓣血管危象的臨床表現及其處理方法03-08
關于設計的探討03-19
質量本錢探討02-27
探討英語學習03-01
美的本質探討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