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中師幼互動的現狀論文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方面,選取沈陽市某公立幼兒園中班幼兒和教師,包括幼兒13人(男孩7人、女孩6人)、教師2人(均為女性)。在研究方法與程序上,采用事件取樣觀察法對沈陽某公立幼兒園中班每周三的創意美術活動進行觀察,記錄在特定時間段發生的師幼互動行為事件(包括教師授課與幼兒操作的時間分配、幼兒人數、提問舉手的次數、每次互動過程中被觀察者的每一個表情、行為與話語),共觀察8次。通過錄像的方式完整記錄了8次創意美術活動,并對錄像進行編碼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美術教育中師幼互動的基本特點
1.美術教育中師幼互動的時間分配本研究共觀察8次創意美術活動,每次活動時間為15分鐘,總活動時間為120分鐘。對觀察分析發現,在120分鐘的活動中,教師講課的時間為26分鐘,占總時間的21.67﹪;幼兒操作的時間為94分鐘,占總時間的78.33﹪,這一分布情況表明,在活動中幼兒的操作占主導地位。
2.美術教育中師幼互動的提問類型提問類型包括開放式提問和封閉式提問。開放式提問是指提出比較概括、廣泛、范圍較大的問題,對回答的內容限制不嚴格,給對方以充分自由發揮的余地;而封閉式提問是指提出的答案有唯一性,范圍較小,有限制的問題,對回答的內容有一定限制,提問時,給對方一個框架,讓對方在可選的幾個答案中進行選擇。數據分析發現,8次活動共提問50次,其中開放式提問為4次,占總量的8%,封閉式提問46次,占總量的92%?梢,在活動中教師主要采用封閉式提問。在封閉式提問中,教師是主體,教師提出的問題通常只有一個或少數幾個固定的標準答案,它要求幼兒朝著教師預設好的方向去思考,幼兒只需回憶所學知識或生活中的簡單常識或具體事實就可以回答。
3.美術教育中師幼互動的行為類型美術活動中總共觀察到86次師幼互動行為事件。其中,由教師作為施動者、幼兒作為受動者的互動事件的數量為66次,占總量的76.7%,而幼兒作為施動者、教師作為受動者的互動事件有20次,占總量的23.3%。教師開啟的互動明顯多于幼兒開啟的互動,這一分布情況表明,雖然教師與幼兒同樣、同時為師幼互動行為的主體,彼此共同經歷著互動的全部過程,但是由教師作為施動者的師幼互動行為事件的數量卻明顯多于幼兒作為施動者的事件,幼兒在與教師進行互動的過程中絕大多數時候充當的是一個等待互動的角色。
4.美術教育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8次創意美術活動中,有6次為教師示范,即采用“教師引出主題教師講解主題教師示范幼兒練習作畫講評”為主的教學模式;僅有2次為幼兒自由創作。教師示范為主的教學模式能使幼兒獲得較規范、系統的技能,畫面更漂亮,使幼兒畫得更規則。但是缺點也很明顯,主要表現在:
(1)幼兒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幼兒盲目模仿老師,以為教師的簡筆畫示范就是自己所要表達物體的本來面目,使兒童刻意同一,不動腦筋地照搬,不利于激發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和思維的活躍性,不利于幼兒創新精神的培養;
(2)由于幼兒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性,每個人技能的掌握有快有慢、有好有差,教師示范講解過難會使大部分幼兒畫不好、產生畏難情緒,過于簡單又不利于大部分幼兒水平的提高。
(二)美術教育中師幼互動的模式
根據師幼互動行為主體在行為中所展示的角色認知傾向,將師幼互動模式分為傾斜模式和平行模式。前者的互動行為是指教師(幼兒)把自己的角色選定為教育者(受教育者),把對方的角色規定為受教育者(教育者)時所實施的帶有明顯的指導與被指導、管理與被管理傾向的互動行為。平行模式的師幼互動行為是指教師與幼兒在參與互動時均把自己及對方的角色確立為非教育者或非受教育者上面,雙方在行為往來中的地位處在同一水平面上,彼此在“平視”對方的前提下所實施的互動行為。觀察發現,教師和幼兒之間發生的典型互動行為多為傾斜模式,見圖1。具體表現舉例見表1。在此種行為模式中,教師與幼兒的地位不是處于同一水平位置上的,而是一方在上、另一方在下,帶有明顯的傾斜性質。在互動進程中,教師以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俯視”著幼兒,幼兒以受教育者、被管理者的身份“仰視”著教師[6]。這種分布意味著教師與幼兒開啟互動行為方面不僅力量不均,在過程中也存在著地位高低的區別。師幼互動是教師與幼兒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形成的人際交流,是一種情感的溝通,而不應該出現誰成為主要的控制者的情況。
三、對幼兒園美術教育中師幼互動的教育建議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到:“幼兒園的教育是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服務的,教師要以關懷、接納的態度與幼兒交談,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和感受,支持他們大膽的探索和表達。教師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關系。”因此,針對幼兒園美術教育中的師幼互動提出以下教育建議。
(一)教師與幼兒進行互動應選擇合適的時機
1.當發現幼兒對活動失去興趣、不能專心于活動時,教師就應當與幼兒進行互動。幼兒對活動不感興趣,有多方面的原因,教師要了解原因并采用相應的解決方法。2.當幼兒遇到困難時,教師應當與幼兒互動。幼兒遇到問題,如果沒有人及時幫助,幼兒就會放棄自己的活動。例如,在美術活動中,如果幼兒提出不會畫時,教師要與幼兒進行溝通,不要直接給幼兒畫,要讓幼兒明白,畫畫重在表達,不是看他們最后誰畫的像,而主要是繪畫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當幼兒有問題時,教師要及時詢問,并與幼兒一起尋找解決方法。3.當幼兒的探究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進行時,教師也應當與幼兒互動。教師可以提一些問題,對幼兒活動進行引導,讓幼兒對活動進行充分探究。
(二)師幼互動中應考慮提問的內容和方法
1.提問的內容應與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相當
(1)提問的內容要具有啟發性。啟發幼兒思考,不但讓幼兒了解是什么,而且能發現為什么?梢栽O計一些發散思維的問題,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并在提問中培養幼兒的獨立思考能力。
(2)提問的內容要生動有趣?梢砸鹩變旱暮闷嫘,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
(3)提問的內容要難易適度。如果提問內容過于簡單,則達不到啟發的目的;如果提問內容太難,幼兒又會對活動失去興趣。因此,在提問時,教師應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不要提出超過幼兒年齡特點的問題,也要注意因人施問,在選擇幼兒進行回答問題時也應因人而異。
2.教師應注意提問的方式方法
(1)多采用開放式的提問方法。這種提問沒有固定答案,幼兒可以根據想象或結合幼兒自身的經歷自由回答,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幼兒思維的積極性,讓幼兒充分思考。例如,在引導語的時候,教師可以說:“今天我們來畫空中的交通工具,小朋友知道有哪些嗎?你們見過哪些?它們都是什么樣的”等,這樣可以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2)注意提問的技巧。要能夠突出問題的中心,言簡意賅,表述清楚明確。
(3)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給幼兒相應的思考時間。教師要盡量避免自問自答或者因為著急而代替幼兒回答。同時,教師對幼兒的回答也要積極地回應,不要挫傷幼兒的積極性和自尊心。
3.面向群體與面向個別相結合教師應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判斷幼兒提出的幫助請求是普遍性的還是個別性的,并以此為依據采取不同的回應方式,做到面向群體回應和面向個別回應相互結合,從而提高回應的有效性。如果教師發現個別幼兒發起的互動具有普遍意義,就可以先進行面向群體的互動,而后再去解決個別問題。同時,教師在活動中不能因為糾纏于回應個別幼兒,而忽略了與群體幼兒的互動。
4.以幼兒“示范”構建師幼互動平臺“示范”是幼兒園美術教育的關鍵環節,傳統美術教育以教師為講解示范環節的主體,而幼兒“示范”則是把幼兒處于示范環節的主體。幼兒“示范”較好地反映了幼兒繪畫的生活經驗、興趣態度、個體差異,既有個性的反映,又有共性的反映,使單純、機械的技能傳授轉化為生動、豐富的師幼互動,教師發現并促進了幼兒的發展,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三)教師應采用平行模式進行師幼互動
師幼互動是在教師和幼兒之間發生的一種人際互動,教師和幼兒雙方在互動中是同等重要、互為主體的。也就是說,在師幼互動中,不應出現指導與被指導、管理與被管理、照顧與被照顧的關系。師幼雙方在行為往來中應處在同一水平面上,彼此在“平視”對方的前提下實施互動。平行模式的師幼互動行為事件的主題多以傳遞信息或分享某種情感體驗為主[5]。平行模式為幼兒創造了一個寬松、自由的心理空間。以幼兒為主體的和諧寬松的人際環境,有助于幼兒創造力的發展和自我認知能力的提高。幼兒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教師也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幼兒和教師是一種新型的伙伴關系,教師要努力創設一個和幼兒一起玩耍、一起歡笑、一起學習的平行交往環境。只有這樣,幼兒才會喜歡并主動投入環境,才會無拘無束,大膽自主地開展活動。
(四)教師要正確處理好師幼互動中公平與差異的關系
在師幼互動中,教師不應將自身的親疏、好惡帶到與幼兒的互動交往中,表現出對某些幼兒的偏愛,人為地造成教育上的差異。這既不符合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也違背了教育機會均等的基本精神。因此,教師應從職業道德出發,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幼兒,根據不同幼兒的特點采取不同的互動方式和內容,分配相應的互動時間,既面向全體,又關注個體,才能讓每一個幼兒的個性得到充分地發展。
【美術教育中師幼互動的現狀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