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中學生心理障礙及對策探析
論文關鍵詞:;中學生;障礙;心理健康
論文摘要:近年來,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本文結合筆者工作經歷,探討農村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從現階段農村中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分析著手,探究其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企盼能引起廣大教育學者和中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當前.在我國建設主義新農村的背景下,農村教育事業再度被社會各界所關注。建設新農村,關鍵要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特別是要改革和發展農村中學教育。探討農村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改革和發展農村中學教育的應有之義。然而,目前學界對該問題尚未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同時也為了解決農村中學生心理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根據自己在縣級中學從教多年的經歷,以及對該問題較長時間的系統觀察,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對策,以期引起教育界和理論界的關注,同時也希望對培養未來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農村后備人才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農村中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
許多農村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與生活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困惑,由于沒有得到及時疏導和幫助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每年農村新生進入大學以后所出現的大量心理問題就是有力的證明。心理障礙是指介于神經癥與一般心理之間的異常心理狀態,包括人格障礙、社會適應不良、心理失調和心理危機等等。農村中學生主要有以下心理障礙:
1、自卑心理。荷蘭家斯賓諾莎曾說過:“由于痛苦而將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鞭r村中學生常常有一種“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不能悅納自己,自慚形穢,認為自己低人一等,心靈籠罩上永不消散的愁云;他們缺乏自信心,優柔寡斷,缺乏競爭意識,在同學面前拘謹、緊張,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
2、自閉心理。一些農村中學生因為家庭生活拮據,成績較差,自信心不足,便把自己封閉在狹小的個人天地里,不愿意和別人溝通,不愿意祖露自己的心扉;他們常常背著大家獨自活動、寡言少語,社會適應性不強。另外,有的學生自高自大、自命清高、自以為是、孤芳自賞,因而滋生孤獨和郁悶。
3.厭學心理。厭學是學生回避或厭惡學習的內在反應。筆者對某中學高中二年級來自農村的80名學生進行的結果表明,有25%的學生有厭學心理,有2%的學生逃學。這類學生學習自信心不足,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他們缺乏認真、刻苦、勤奮、鉆研的精神,造成學習上的心理障礙.出現厭學心理,并在其誘導下,心理矛盾重重。有些學生基礎差.學習效果不好,進而對學習冷漠無趣。
4.懼怕心理。就農村中學生群體來說,存在著優等生懼怕同學競爭、中間生懼怕掉隊、后進生感到前途無望等現象;他們優慮升學,恐懼考試,認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缺乏勇氣、膽量和信心,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有這樣一位來自農村的高二學生,每當學校舉行重大考試時,他就會對老師和家長說頭痛,可能得了什么病,為此不參加考試。后經老師仔細盤問,他道出了真相:“我各方面都很無能,如果考得很差,就更證明我不行。我害怕失敗,心里很痛苦,所以不能參加考試。”可以看出,正是嚴重的懼怕心理使他們出現了逃避考試的異常行為。
5.迷惘心理。中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高峰期,心理發展錯綜復雜,他們追求成人感、獨立性意向、自尊心等心理目標,但這些心理目標與現實生活中的依賴性出現矛盾;他們處在青春萌動期,對異性充滿了好奇心和神秘感,而自己的自卑與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又不允許他們去付諸行動,如此導致朦朧狀態下的盲目和迷惘。由于迷惘,他們經常精神萎靡不振,進而形成心理障礙。
此外,農村中學生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依賴心理、無助心理、逆反心理、偏見心理、猜疑心理等等。限于篇幅,這里不再詳述。
二、農村中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
總體而言,農村中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非教育方面的因素,也有教育方面的因素.重點是教育方面的因素。
(一)非教育因素
農村中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非教育因素是因為他們處于農村這個大下而形成的各種因素。農村生產力水平低、發展滯后、落后等是農村中學生心理障礙的間接導因。此外,農民居住分散、不便、通訊不暢、觀念陳舊、接受新事物差等也是致使農村中學生產生自卑、自閉、厭學、懼怕與迷惘等心理的重要原因。如有的同學由于家里經濟拮據或父母沒文化而感到自己很寒酸、出身低等,害怕遭到別人笑話。
(二)教育因素
農村中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教育因素包括社會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和學校教育因素等。
1.社會教育因素。當今社會正處在變革的時期,競爭愈來愈激烈,人際關系也顯得復雜了,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社會教育因素便越來越多。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現狀,單純的農村中學生在獵奇心理的驅使下,往往是去其精華、吸其糟粕。社會上某些不正之風影響著學生對學習的正確認識,扭曲了不少學生的心靈。如升學“走后門”拉關系等不良風氣,在學生中產生極壞的影響,他們錯誤地認為“學與不學,學好學壞一個樣”。由于長期缺乏動力,消極被動地學習.“厭學,}L理就逐漸產生。此外,近年來隨著家電的普及和各種淫穢、兇殺等不健康錄像制品、不潔書刊的泛濫,學生接觸社會傳媒不良信息的機會大大增加。面對那些生動可感的形象或情節,他們往往在“愉悅”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而現實與幻境之間的差距,讓他們常常陷于迷茫與無助的心理掙扎之中。
2.家庭教育因素。農村學生家長文化層次低,沒有心理健康的意識,而且有不少父母壓根兒就不知道孩子的心理培養問題。由于父母對心理教育的忽視和無知,導致了孩子的心理發展與智力開發嚴重失衡。與此同時,農村學生父母對孩子不良的言傳身教、賞罰褒貶等對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選擇性的中學生來說,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不少家長擺脫不了小農思想的左右,實施所謂“為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的教育,或以“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為人生信條,導致學生形成自閉的心理,進而成為心胸狹隘的人。有些農民家長不懂家庭教育規律,或期望過高,或動輒訓斥,嚴重地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每當孩子考試失敗或不能達到他們預期的目標時,就會大發脾氣,極其嚴厲地加以批評: “你怎么這么笨!”;“真沒出息,看來我們的心血白費了”;“你也不學學X X X,你要是有人家一半的頭腦也行啊”。這種教育方式對于具有強烈、敏感自尊心的中學生來說,容易迫使他們會越來越懷疑自己的能力,并逐漸相信“我真的不行,我不如別人”,從而陷人痛苦的自卑與自責之中。
3,學校因素。不少中學還未很好地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軌,只關心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素質的培養。許多學校領導和教師只盯住初考和高考,給學生不厭其煩地灌輸“學好功課”、“考試升學”、“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思想,考試成績、升學檔次成了衡量有沒有出息的唯一標準,學生也就將考試升學的挫折看成是人生最大的挫折,一旦面臨考試不如意時,想到家長或教師的斥責,自然感到惶恐和迷茫。同時,片面追求升學率、題海戰術等使得學生忙于應付,而教學方法單調死板,缺乏針對性、趣味性和靈活性,以及學法不夠,學生學習方法不對頭等,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了畏懼心理。此外,據觀察,有些教師對學生懷有深深的愛,但往往恨鐵不成鋼,動機雖好,教育方式卻是反教育的,他們用簡單粗暴的懲罰手段代替嚴格,嚴重地危害了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有的教師發現學生的表現和學習成績違背了自己的意志時,就以“你真是個豬腦袋,朽木一根”、“二百五”、“老鼠屎”、“害群之馬”等偏激對其實施精神壓力;有的教師對有缺點的學生動不動就說“請家長來”、“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學校中諸如此類的粗野的教育方式直接導致中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由于來自農村,本來就覺得自己不如城里同學,再加上學習上的困難和落后,他們會更加覺得無地自容。
三、相關對策及建議
根據上述農村中學生的心理障礙及其形成的原因,我們應當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以幫助他們盡快擺脫困擾,走向健康成長的道路。消除農村中學生各種心理障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界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一方面,國家有關方面要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切實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村生產力和發展水平、增加農民收人,讓農民增強自信心和提高地位,以消除可能導致農村中學生心理障礙的深層次的原因;另一方面,包括社會、家庭、學校在內的各個方面都要重視農村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聯動機制”,共同努力對之加以與根除。在此基礎上,筆者結合親身工作經歷,再具體提出以下應對農村中學生心理障礙的教育對策。
第一,提高農村中學教師的心理輔導能力和素質
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農村中學教師的素質是至關重要的。每一位教師都應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質,力爭成為合格的心理輔導員。學校要用素質教育的要求規范教師,為教師提供心理素質教育專業技術的進修機會。廣大教師要全面深人學習教育心,并自覺運用教育心理學理論去指導、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在施教過程中,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學生觀,尊重學生的人格。此外,教師是表率,其自身的心理健康與否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教師要自覺地調適自身心理狀態,不以自己的情感因素干涉教育行為,對自己所培養的“精神產品”負責。
第二,加強組織管理,設里心理輔導專業機構及教師
農村中學及主管部門要加強組織管理,確保經費投人,設置心理輔導專業機構及教師,保證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規范化和科學化;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咨詢輔導計劃和評價機制,同時加強監控,以保證心理輔導機構及人員高效運轉。
第三,創設和諧的教育和人際溝通氣氛
創造積極、、溫暖、和諧的學校及家庭氛圍對于預防和消除農村中學生的心理障礙是相當重要的。家長與教師要關心、鼓勵和幫助學生,避免消極的批評和斥責;學校要加強校風、班風和學風建設,優化學習環境,積極開展“一幫一”、“互助互學”活動,使全體學生在友好的大家庭中自信樂觀地學習、生活和交往;教師要加強家訪,和家長經常保持聯系,征求家長的意見和要求,使學生在一個充滿愛心的環境中學習。此外,對于成長中的中學生來說,人際交往和溝通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學校應通過課堂、講座、咨詢、討論、學習小組、實驗等形式,引導學生廣泛接觸社會、結交朋友,使他們在日常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關心的人際關系,在交往中取得進步,克服緊張、恐懼、自卑、孤獨、偏見、敵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傾向。
第四,推進教學改革,并實施多樣化的靈活有效的心理輔導途徑與方法
由于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而且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也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輔導時不是刻意地按照某一種模式來進行,而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靈活機動,各方面協調配合,力爭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1,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中學及主管部門應考慮充實選修課和活動課的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放松的心態中吸納知識與提高能力;同時,刪減目前教材的某些內容,降低要求,以減輕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此外,教師應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多采用一些生動活潑與充滿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想學、樂學和會學,以消除厭學心理。
2、應用多種途徑及方法進行心理輔導或干預。一是開設心理輔導課或講座,并利用校廣播站、黑板報、櫥窗等宣傳工具介紹心理學知識,普及心理自我疏導常識等;二是通過咨詢信箱,熱線電話,網上交流或直接面談等途徑,有針對性地對心理障礙嚴重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三是“家校聯手”開展心理輔導,利用家長會進行宣傳,讓家長對心理輔導有所了解,進而協助學校開展工作,“家校聯手”形成合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四是實施針對性強的心理矯正方法。例如,針對那些對人生及前途感到迷惘的學生,利用目標激勵法對他們進行專門的學習與人生指導,讓他們從浮躁中冷靜下來,在茫然中認清方向,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和人生規劃,重新找到目標和自信。又如,當面臨人學、重大比賽或考試、青春發育等關鍵時期或場合,心理適應力差的學生就會出現相應的心理障礙。加強專項訓練可以增強學生在這些特殊時期的心理適應力。教師應適時地加強中學生的青是剎胡心理引導和挫折教育,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身心發展變化特點與積極應對挫折,使其愉快地接納與理性地控制自己,在挫折中接受和磨練自己,以保持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
【農村中學生心理障礙及對策探析】相關文章:
探析企業激勵的問題與對策03-19
沃爾瑪經營戰略的變化與對策探析03-22
論當代大學生心理障礙及對策03-18
探析當前農村財務管理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01-04
探析影響詞匯提取與使用的因素及對策03-18
探析企業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對策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