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數學課堂分析的論文
一、討論小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討論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討論,或者是前后排的學生討論,這樣可能導致有的小組學習力量強,有的小組學習力量弱的局面,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性格、興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組,分組時不僅要重視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而且要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每組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應兼顧,這樣才能取長補短,同時教師可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每個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的發展。
二、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正如有的專家所說,“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為此,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應當給學生時間和權利,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并且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三、討論的時機要恰當
對問題的討論應把握時機,過早學生的認知水平沒有達到最近發展區,學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白白地浪費時間而一無所獲。過遲學生對問題已基本弄懂,討論的意義不大。教師還應設計多層次的問題滿足各層面學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學生思維的高潮,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此外,討論時應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則,在討論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討論的方法要科學
常見教師把題一呈現,便馬上讓學生討論,討論了兩三分鐘,教師便草草收場,只留于表面形式,沒有注重效果。教師不能由于時間關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開就終結,應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廣大空間。在教學實驗中,我曾經把班上的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對問題直接討論,第二組獨立思考,第三組先獨立思考然后討論,經過多次實驗結果發現:第三組學習效果最好,第一組效果最差。第一組的學生容易注意到別人的意見,思維活動受到了束縛,容易得出一些傾向性的結論;第三組表現在它的“預熱效應”上,學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活動,出現了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有利于學生積思廣益的學習。第三組的學生無論是在解決問題的途徑上、質量上都優于其它兩組?梢,討論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討論的氛圍要和諧
討論應營造一種氛圍,使每位學生不用擔心自己的意見被批評,而是堅信自己的觀點是受歡迎的,小組中的成員不是批評別人的意見,而是傾聽、補充、完善所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觀點即使錯了,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才能真正明白問題的關鍵所在。只有這樣,學生討論起來,才心無疑慮,才能互相啟發,取長補短,不同層次的學生才能各有發展。
六、要培養學生“三會”
有的老師將小組合作理解為小組討論。我們經?梢钥吹竭@樣的教學場面:討論時,學生各說各的,有的學生不善于獨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別人的意見,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協。學生討論后,教師依次聽取匯報,匯報完畢,活動便宣告結束。
為此老師要培養學生“三會”:一是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努力掌握別人發言的要點,對別人的發言作出評價;二是學會質疑,聽不懂時,請求對方作進一步的解釋;三是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能根據他人的觀點,做總結性發言。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同時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學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
【數學課堂分析的論文】相關文章:
教學課堂有效的途徑分析論文04-25
高效課堂數學的論文12-09
關于數學課堂中創新教學分析參考論文12-09
小學數學智慧課堂的構建論文04-27
淺談高效數學課堂論文07-18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建構策略分析03-27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如何開展論文11-09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論文03-31
讓電教走進數學課堂的教學論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