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文化生產力研究對生產力原理的創新和發展
論文關鍵詞:生產力;文化一體化;創造性;論文摘要:物質生產者與精神生產者在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內在特征的生產力形態。文化生產力在當代不僅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文化生產力的時代意義要求我們要面向未來,建設知識。
先進文化、文化產業及其文化生產力的提出,體現人們隨著時代的發展,對社會全面發展規律的把握,對文化生產力理論的突破及其性自覺。在新的歷史時期,我術界就文化生產力的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廣泛探討,拓寬和創新了生產力原理。
一、多角度把握文化生產力的特點
物質生產者與精神生產者在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內在特征的生產力形態。首先,文化生產力被譽為第三代生產力,其重要特征是“文化的經濟化、科技化”和“經濟、科技的文化化”,以及由此產生的當代文化、科技、經濟的一體化趨勢。文化是一種生產,而且是一種大規模的生產。它具有社會生產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換、消費等基本環節,具有經濟條件下經濟運作的全部過程。隨著媒介的高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來臨,文化生產日益成為當代經濟生活和經濟結構中的重要一部分,文化進入市場、文化進入產業,文化中滲透著經濟的、科技的、商品的要素,文化本身已具有經濟力、科技力,已現實地成為社會生產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它成為世界經濟中的支柱產業之一,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
其次,學者們認為,現代文化生產力與其他生產行為相比,呈現出許多新特征:1.較高的知識、技術和智能的綜合性,F代文化生產,本質上是知識的轉移和智力開發,是較高水平的智力運動;具有高度的創造性和探索性。文化生產是一種高度的創造性和探索性的生產,它的生產不僅是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而是為了滿足人們和社會的精神需要和發展的需要,是最大限度發揮創造性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的文明傳承和積累的過程。2.文化和知識的再生產性。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就是運用現代生產手段產生巨大效益的過程,它所從事的是知識和文化的擴大再生產,這種再生產的規模和速度已經超越了一般勞動力生產的過程3、過程和結果的雙重存在性。一般來說,進入流通領域可供交換的商品生產者的行為和過程并不作為商品而進行交換,而文化則不同,它無論是作為生產方式還是作為交換方式,文化生產的過程和結果同時并存,都將作為它的獨特性而展開生產行為的特殊品質。
另外,有論者指出,文化轉化為生產力有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文化的意識形態性一直居于主導地位,革命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文化的物的特性和產業性才充分顯現出來。文化生產力是當代社會以社會化生產和市場經濟為依托以文化產業的興起為標志而出現的新形態,而在此之前特別是在古代自然經濟條件下,文化生產只是少數人的專利,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產力。文化作為生產力,有其特定的時間要求,它只適用于和未來,當代性也是文化生產力的重要特征。
人們普遍認為,物質生產力主要面對人同自然的物質關系,具有物質形態的主導特征;文化生產力是人類社會意識、社會等精神方面的發展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識形態特征。
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生產力在現代文明發展中的巨大價值,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文化生產力在當代不僅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之一,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更是有效提升我們黨執政能力的重要內生因素。同時,綜合國力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突出地表現為意識形態領域的競爭。能否在這種競爭中取得優勢,取決于是否有先進文化的引領。只有通過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優勢,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維護我國的戰略利益。它不僅是構成我國綜合國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更是有效提升我們黨執政能力的重要內生因素。另有學者認為,21世紀將是文化生產力占主導地位的世紀。第一,文化生產力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文化生產力對一個國家的影響已經不是一個局部,或者一個方面,而是對整個經濟、傳統經濟的影響。第二,知識經濟的到來,是文化生產力高度發展的顯著標志。第三,文化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催化劑。 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對現代文明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對人類進程的影響是劃時代的。它將對舊有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模式、經營及領導決策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也有學者指出,文化生產力已成為社會發展的深層驅動力。文化生產力不僅可以成為精神動力,而且可以成為生產力、創造力和競爭力。任何國家或地區,誰擁有強大的文化生產力,誰才真正擁有了持久發展的動力。從文化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中,我們可以看到,21世紀繁榮強盛的國家和地區必將是文化的興盛和發達。
從另一方面看,文化生產力肯定了人的文化主體地位、揭示了文化生產力物的特性和意識形態性的關系,勾勒出文化生產力運行方式和發展規律,回答了實現文化生產力的前提條件和基本手段,凸顯了人的文化權利與文化生產力必不可分的關系,明確了國家管理文化的職能定位,指明了國家文化轉型的基本方向和目標。
三、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建設性設想
文化生產力的時代意義要求我們要面向未來,知識成為決定性生產因素是現時代的特征,我們應充分地發揮文化生產力的作用,建設知識社會。人們就新世紀發展我國文化生產力的出路、對策和措施提出了富有建設性設想,茲歸納如下。
1.“三個突破”論。其大意是,面對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高科技人才的激烈爭奪,我們應該奮起直追,不斷縮短差距,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從我國實際出發,應該在三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強化全民的“文化生產力”意識,在觀念上有突破。首先必須強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就是力量”的觀念,逐步糾正重物質資源開發,輕智力資源開發的傾向。我們要在重視物質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十分重視文化生產力的發展,把工作重心真正移到“科教興國”的軌道上來,在全社會形成重視“文化生產力”發展的濃烈氛圍。二是建立起國家的技術創新體系和知識創新體系,在機制上有所突破。不斷發展文化生產力,要靠政策來鼓勵,要有好的制度作保證。三是加大教育、科技的投入,在資源開發上有所突破。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兩個基本條件是人力資源高素質化和經濟活動的信息化,所以發展與改革教育培訓事業已成為國家企業第一位的任務。加快文化生產力的發展步伐,就必須重視對知識的投入,使知識在財富增長中所占比重大幅度增加。要盡快實現由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
2.“四個先進”論。此論的要點是,發展我國文化生產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著力于實現文化理念的先進性。文化理念創新必須以把是否體現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衡量文化創新性質、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二是著力于實現文化體制的先進性。逐步建立有利于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推動文化創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和運行機制。充分考慮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對不同性質的文化單位實行分類,為實現文化的精神價值和社會效益提供保障;同時又要遵循經濟的運行規律,運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文化資源,拓寬投入渠道,提高市場競爭力。三是著力于實現文化產品的先進性。把文化產品的教育引導與娛樂享受功能完美結合起來,把思想性與性、知識性與趣味性、教育性與娛樂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奉獻給人民群眾。四是著力于實現文化生產、服務方式的先進性。要努力實現文化生產、服務方式的組織體系和技術手段兩個創新。促進事業單位企業化,企業單位公司化,做大做強文化產業集團,實現文化生產的集團化、規;。充分利用人文資源豐富、民間資金充裕等優勢,培育發展一大批既有專業分工、又有協作關系的中小型文化企業群。積極采用高新技術改造產品和文化企業,推進文化產品制造業從勞動密集型向勞動、技術密集型轉變,從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提升,增加文化產品的科技附加值,提高文化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3.“三個統一”論。人們認為,堅持三個統一是發展文化生產力的不竭源泉。一是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二是堅持繁榮市場和加強管理的統一,三是堅持國內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的統一。加強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是提升文化生產力的基礎工程:一要建設核心隊伍,二是要確立文化工作者的主力軍地位。4、四個關鍵論。此說的要義在于,新世紀發展中國特色文化生產力,必須把握好發展文化產業的幾個關鍵環節:一是要解決文化人才短缺問題,二是要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三是要盡快形成文化產業鏈,要建立規范有序的文化市場,重點發展文化支柱產業,形成支柱產業群,四是要加強對文化企事業單位的管理。
許多學者強調,走中國式文化生產力之路,落實文化生產力,必須考慮影響文化生產力發展的因素:和環境以及的構成與流動等因素;考慮文化發展具有的前瞻性,立足于當前,規劃未來,處理好當前文化與未來文化的發展關系;考慮文化發展的政策性,沒有政策性安排,文化發展戰略也就失去了它的全部合法性和實現的可能性基礎;考慮文化發展的可持續性,把文化發展的戰略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結合起來。
【論文化生產力研究對生產力原理的創新和發展】相關文章:
綠色生產力是制度約束的生產力03-23
知識經濟促進生產力發展03-09
淺析知識經濟與我國生產力發展的關系03-21
技術職稱的實際性促進生產力發展03-17
論當代生態生產力05-06
大力發展知識經濟,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03-19
淺論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人學價值12-08
淺析企業培訓如何轉化成生產力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