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李雙雙》小說與電影的改編論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鄲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議《李雙雙》小說與電影的改編的論文相關內容,歡迎閱讀與收藏。
摘要:無論是小說《李雙雙小傳》還是電影《李雙雙》,在文學史和電影史上都留下了光輝的一筆。本文從故事情節設計、主次要人物的塑造等方面對兩者進行比較分析,試圖揭示作為不同的藝術手段,兩者在塑造同一人物時的表達方式上的異同。
關鍵詞:《李雙雙》 人物 故事情節
《李雙雙》是作家李準在躍進運動時創作的一部小說。該小說在發表之后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之后又被改編為電影。無論是小說《李雙雙小傳》還是電影《李雙雙》,都是描述了農民群眾的真實生活,其中生動鮮明的描述了主要人物“李雙雙”,這在文學史與電影史上都創造了奇跡。
作為文學與電影這兩種不同形式的藝術,都傾向于對簡單的“進步”與“落后”的塑造,都沒有著重描述這個“中間人物”,以及鮮明的批判性;兩者在表達同一主題的時候,都能夠配合政治生活,尊重和反應客觀現實,并塑造出典型環境中典型的人物形象。雖然有如此多的共同點,但是因為它們所采取的形式不同,所以表達方式也就存在不同。
一、故事情節的設計
小說主要是記敘一件一件的小事,就想及日記一樣,有孫喜旺當炊事員謀私;孫有的水車事件;公社食堂的剩紅薯。以人物對話形式居多,來講述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在結合那時的躍進運動,塑造出一個符合躍進運動的完美人物形象,進行政治的宣傳。但是,小說中記敘的小事之間的關聯性不強,每件都是突兀地存在著。
然而,在電影中,從一開始就是李雙雙與村民的“木頭沖突”,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李雙雙這個潑辣直爽、容易得罪人的性格基礎;見著就是李雙雙與丈夫關于婦女是否可以參與躍進運動的沖突;最后是李雙雙在加入躍進運動后,與金樵夫婦不斷產生矛盾分歧。在電影中,這些沖突之間緊密相連,使得故事情節的連貫性很強,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
另一方面,在結局的設計上,電影和小說經過不同的處理。小說的結局;李雙雙推著水車,看著大家吃飯,感受到了豐收,而喜旺就在心里下定決心要超過妻子。而電影的結局:李雙雙用自己的行動感化了丈夫和隊里的大伙兒,夫妻團結共同勞動。這樣看來,電影的結局要比小說的好點,它不僅把劇中所有的沖突得到完美結局,還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二、人物、人物性格與事件沖突
在小說中,圍繞著幾個沖突出現的直接人物并不多:李雙雙與喜旺,金樵,孫有。小說的主要沖突以李雙雙與周圍環境以及環境中出現的個別人物的沖突,其中包括與丈夫喜旺之間的。小說中涉及到的沖突沒有太多達到白熱化的,甚至是兩夫妻之間的小沖突,也沒有進行過多的渲染。同時,小說人物的性格多以靜態存在,性格整個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僅有喜旺從開始的思想覺悟不高到最后生產積極性超過他的妻子。
相對于小說,電影就精彩很多。
首先是電影中的眾多人物。除主要的正面人物李雙雙,還有次要的人物喜旺,金樵夫婦,以及一些直接與劇中沖突相關的桂英,二春,大鳳等等。這些人物的性格也是極其鮮明。李雙雙,喜旺,甚至金樵等人的性格也是豐滿、形象、富有人情味,更重要的是這些人物的性格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李雙雙愛管閑事,心直口快,得罪人;但是她心眼好,幫助別人不計前嫌;同時在影片最后,李雙雙自己意識到了自己給別人帶來的不快,并且在喜旺告之金樵藏私之后,沒有立刻去找金樵,而是猶豫著坐了下來。喜旺的性格也是動態地變化著,從最初低調、不得罪人;到因為老婆而得罪人;之后離家出走又回來,并對妻子產生理解并用實際行動樂趣支持妻子的正直。除了這些,一些配角的形象也很吸引人。
圍繞人物出現的矛盾沖突,電影中也要更加突出。主要圍繞人物李雙雙面臨三類沖突:一是與丈夫關于要不要出風頭的沖突;二是與金樵等人的沖突;三是與自己之間的內在沖突。其中,在電影中對李雙雙夫妻之間的矛盾沖突著力表現,兩人由和到分,然后吵架、離家出走,再到喜旺表達出自己的愛意,最后兩人相視而笑。此外,劇中的其它人物之間的沖突也很精彩,如桂英與二春這一對戀人的慪氣,不僅使次要人物鮮明生動,同時也為電影增色不少。
三、藝術特色與“中間人物”的缺乏
對于小說來說,迎合躍進運動的意圖而創作,塑造出的符合躍進運動的這樣一個人物形象,帶著明顯的榜樣與政治宣傳教化作用,也被之后的一些學者認為是“沒有生命力的宣傳讀物”。但是從藝術特色上來看,小說對躍進運動時期農村真實生活的反映,以及對于農民質樸、勤勞的歌頌,都具有很大的社會意義。而電影抓住小說所歌頌的人性光輝,以一種民間表演藝術的“二人模式”,在此起彼伏的矛盾沖突中,最后落腳在美好的人性上。這種對中國傳統農村勞動人民骨子里的美好人性的把握,即使在今天這樣一個工業化時代,也依然能夠觸發觀眾內心的共鳴。
但是,電影和小說或多或少都有些缺陷。比如在電影之中所運用的“二人”模式并不是導演或者編劇刻意去使用的,更多的是無意之中的運用。作品為了表現鮮明的主題,塑造鮮明的人物性格,因此采取的對英雄的正面人物的刻意強調與突出。
此外,電影與小說都突出一個主要的、正面的、英雄的人物,其他所有人物都為其服務。劇中的人物只有簡單的兩類:進步或者落后。而在現實生活中,中間人物卻占著絕大部分。因此,《李雙雙》之后,邵荃麟曾針對此提出“中間人物論”,強調作品不應只針對英雄人物,而忽略最廣大的中間人物;藝術的對象是人民大眾這些中間的人物,英雄人物在人民之中僅其中的一小部分。無論是電影,還是文學,都屬于教化的工具,如太過集中描述某一類人物,這就會喪失其原有的意義。
除此之外,小說或者電影在尊重客觀真實生活的基礎上,并沒有達到批判現實的層面。而且,在作品中也沒有進行更深層的挖掘人性的自私與落后等背后的原因,因此造成思想不夠深刻,社會性也不深刻。
然而,即使缺乏深刻性與批判性,也不影響作品所帶來的審美愉悅感,而且,作品中還要歌頌的勤勞、質樸的勞動人民的精神,以及人和人之間的互相協作,以及團結奮斗的精神。也正是因為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美好人性,這才能讓《李雙雙》這不作品即使在與當年完全不同的今天,依然能夠贏得許多贊譽。
參考文獻:
[1]周志雄.論小說與電影的改編[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2:64-67.
[2]張愛琴.《李雙雙》系列文本故事形態學解讀[D].杭州師范大學,2013.
【《李雙雙》小說與電影的改編論文】相關文章:
小說《飄》的論文參考文獻01-07
電影音樂的鑒賞論文01-03
電影色彩藝術的美學特征研究論文03-04
李寧的品牌市場定位和營銷策略論文07-03
電影藝術欣賞論文(通用11篇)05-17
論文:淺談教育類電影的現實啟發03-27
《萬箭穿心》的影視改編及欣賞12-04
美術在現代電影和電視媒體的魅力的論文11-17
電影白鹿原的藝術表現手法論文12-01
電影《大魔術師》海報的藝術特色的論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