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陳十四夫人》的由來與演變
《陳十四夫人》這部神話,主要情節講的是正直、善良、機智、義勇的陳十四和罪惡累累的南蛇之間的復雜、驚險的斗爭。
為了揭開這個神話的根源,開頭想翻一下古代人類與蛇的帳本。
一
《陳十四夫人》這個神話的影子似乎源于太古之世。
這個神話源于閩北。"閩本人種名,非地名--《說文》:‘閩,東越蛇種也!"人種出自蛇,近乎荒誕怪論,不足為信,其實這里說的"蛇種"是指遠古人類以蛇作為圖騰來標志自己的部落而言。
"南方卑濕"。氣溫很適宜蛇類繁衍。遠古之世。這一丘陵山地的原始森林里。由于原始人與大蛇巧妙周旋或英勇搏斗。從而產生了不少人與蛇類斗爭的可歌可泣的神話。這似乎是《陳十四夫人》的最初由來。
關于崇拜蛇圖騰的傳說,"即使在文明里,也往往會看出許多的‘蠻性‘的遺留來的。"①直到近代"福建某些地區;還有奉祀蛇王的土俗。"②浙南里,有些老太婆見到屋邊的蛇。不敢驚擾它。反而恭恭敬敬地燃香焚燭。燒紙馬。嘴里念念有詞將其送走;可笑的是這一帶農村,每逢天災人禍時。住房周圍發現蛇。老人們往往認為是蛇妖在作崇;如果某處深山洞穴里發現蛇類。有些人總會聯想起蛇精來。
無獨有偶是這些事例都是屢見于浙閩兩省交界處,與陳十四除蛇的地域環境都相符合。
然而神話涉及蛇與蛇斗爭的故事。不僅僅是閩越一地。在大荒之世。比比皆是。后世儒家雖將不少神話改作正史。但仍可在儒家著作的字里行間透出其片段。如《孟子》里就記載著"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③可見那時。洪水泛濫。毒蛇縱橫。原始人處境夠險惡的了。在我國古籍《山海經》里。涉及人蛇之爭的神話也不在少數。如"大咸之山。有蛇。名曰長蛇。其毛如彘毫。其音如鼓析。"④據說這種蛇長達百來丈。更有甚者。如"于毋逢之山。是有火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邑大旱。"⑤還有更大的是:"巴蛇吞象。三歲出其骨?quot;⑥象這種巨蛇。有的動則驅云降旱。伏則攝人啖尸。即使僥幸不被吞掉。也會干竭身亡。有的盡至潛伏湖底。動則掀風騰浪。吞下巨象。三年才慢慢吐出骨來。象這樣的巨蛇。盤踞大地。對生產力低下的原始人說來,當然只有對其退避三舍。敬而遠之,不得不將它作為超的神靈來頂禮膜拜,祈求蛇神消災降福。關于蛇的神話傳說。后世也不少見,如秦惠王時"金牛嶺的大蛇擋道傷害生靈";⑦"漢靈帝建寧二年四月望,帝御溫德殿。梁上飛下大青蛇,帝驚倒";⑧東越國將樂縣山洞中的大蛇。裝神托夢。強索童男童女;⑨梁武帝時毒蛇化皇后;唐朝傳奇《白蛇傳》里的蛇精,還有不少傳說里涉及"蛇郎"等等。
事物是相對的。據說秦檜府里也有好人,蛇類里也不乏好的。有些地方還有養家蛇捉老鼠的習俗;巴西人家里普遍養著大蟒蛇當保姆。照料小孩;⑩神話《白蛇傳》里的白蛇。青蛇化人與許仙卿卿我我。形影不離,盡管蛇類怎樣善良多情,而"一床錦被難遮丑"古往今來。蛇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談虎色變,不寒而栗。如"許仙驚蛇","杯弓蛇影"。就是前者見形喪生。后者疑影成;還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打蛇不死變蛇精"。"肓眼蝮蛇咬死人";罵人心懷為"豺狼成性,蛇蝎其心"、"南蛇精";聞到惡臭稱"爛蛇臭";被惡人纏著叫"爛蛇纏"等等。不勝枚舉。從上面所舉事例中可以看出。人們對蛇的印象是怕得要命,恨之入骨。
"強中還有強中手,辣蓼還有辣蓼蟲",蛇雖惡毒可怕,然而原始人通過了大膽的幻想,創造了反抗惡勢力的英雄羿,他雄風勃勃,在洞庭湖射殺"巴蛇",為民除了大害。據說后來人們把巨蟒的骨撈起來,竟堆成一座山陵,名為巴陵;(11)還有夸父威脅群邪,兩耳掛著縮頸伸舌的黃蛇,兩手握著蠢蠢欲動的黃蛇。大有視蛇如黃鱔,蚯蚓耳;(12)秦惠王時,有五丁送五個美女進蜀。路遇巨蟒進洞。五丁為民除害,奮勇拔尾,蛇雖拉出而大山崩倒。五丁為民獻出了生命(13)。
可見盡管蛇多么狠毒厲害,然而終究還是人制伏了蛇。
神話是最富于意義的,神話中的英雄人物,那種頂天立地,驅邪扶正的雄風壯舉,古往今來,都在潛移默化地鼓舞著一代代的人們。
這些神威赫赫的伏蛇英雄,是否可說是陳十四斗蛇的影子呢?
二
人類自進入階級社會后,就產生了兩幅鮮明的階級對立的長軸畫面。殘酷地剝削勞動人民的畫面面;一同是表現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另一幅是表現被統治被剝削的勞苦大眾的饑寒交迫,慘絕人寰的圖象,廣大的被壓迫者在那種暗無天日。孽海無邊的社會里,他們是多么希望有大智大勇理想的"反抗的神再現,象羿、夸父、刑天一樣的神的再生,站在自已的一面,用他們的"神力"。為戰天斗地,為人民興冤雪仇,伸張正義,因之春秋秦漢以后。就陸續出現了不少類似除蛇的神話,如孫叔敖殺兩頭蛇(14)。劉邦芒碭山斬蛇等等。其中較有名的數東晉干寶撰的《搜神記》中的"李寄斬蛇"的神話。據史書記載,這段時間早有了口頭文學。"多半是有說有唱的。面且往往以唱為主。"(15)三國時曹植在邯鄲淳面前,背誦"俳優小說"(16)。在離漢末僅幾十年的干寶在《李寄》一文末尾寫道:"歌謠至今存焉。"(17)至今與過去相對。有"過去"才有"至今",不言而喻!独罴摹愤@則神話,早在東晉以前,民間就以歌謠的形式在廣泛傳播了,鐘老在《晚清改良派學者的民間文學見解》一文中指出:"……在封建社會里,一方面廣大的人民群眾自然要從過去傳統的神話、傳說里去接受英雄的感受,英雄的感發……并借以豐富自已的文化知識"(18),由于晉世處于"五胡亂華"之際。內憂外患,導致"一片殘山并剩水。年年龍爭虎斗"的動蕩局面,國家多難,民不聊生,民間是多么希望有救民于火炕的英雄出現!大約基于這一原因,這則優美悲壯,感人肺腑的歌謠,觸發了酷喜搜神的干寶的"感時懷古"之情;于是他就如獲至寶似地把《李寄》這首英雄的歌謠,以故事的形式進行改寫收進《搜神記》里去。深刻地嘲笑了那班"位極人臣,名列朝堂"的所謂王公大臣,還不如一個兩袖俠風的布衣少女。
"晉的南渡是中國上最大的變動之一。也是文學史上最大的變動之一。"(19)其變動原因,是由于朝政黑暗,導致"五胡亂華"造成不少"衣冠之士"避亂南遷。也就在這個動亂時期,有可能使"李寄"這個神話隨著"南遷"人群。傳入閩越。在浙、閩邊界流傳開來。
這則動人心魄的神話,古往今來一直鼓舞著人們的除暴扶正的斗志。后世的《法苑珠林》、《太平廣記》等書。都匯集著這則感心的故事,近代還有人將其改編成童話《童女箭》,(20)傳之于世。
水有源,樹有根、一個神話的形成。都有其曲折復雜的社會根源!独罴摹愤@個神話故事,就是《陳十四夫人》的雛形。
三
口頭文學的變動性是很大的。例如《孟姜女》,最早記載見于《春秋左氏傳》,魯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9年),齊候出兵攻打莒國,將軍杞梁戰死。杞梁妻"拒絕郊吊"。就這么三言兩語的記載?稍诿耖g經不斷加工改編,演繹成篇,歷朝變動很大,隋唐之前,變為孟仲姿(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連故事的人物姓名,事件皆面目全非了。神話《白蛇傳》出是如此。從故事的萌芽至成型。都起了較大的變化!蛾愂姆蛉恕芬膊焕,從東晉干寶撰《搜神記》年,歷經南北朝至唐末宋初。先后數百年。這個神話經民間不斷的移花接術。整枝添葉,故事更趨豐滿完整,驚奇曲折,悲壯憾人,故事情節起了大突變,主題也更深了。由《李寄》故事的一條蛇,演變成雌雄兩南蛇,李寄也被易名為陳十四,關于李寄的易名,其間有一個有趣的插曲。
自"始皇名政,秦避其諱,改正月為"征月"后(21),歷朝統治者,都紛紛仿效"避諱"。如唐憲宗元和時"韋綬罷侍讀。綬好諧戲,兼通‘人‘間小說"。(22)因唐太宗名李世民,故文中的"民"字給改成"人"字?梢娊y治者對"避諱"的講究了。據說唐末一個皇帝登基時。一天一個老漢正在講李寄除蛇的故事,他講?quot;李寄又名李十四……"剛說到這里,恰被路過的衙役聽到。便大喊一聲道:"該死狗頭,膽敢冒犯當今萬歲龍諱!"說著就要捆綁他見官法辦。老漢機靈,連忙一面賠罪,一面向衙役賄銀,一場風波才告平息。衙役走后,老漢怒火火地道:"當今的姓不好講,那么陳舊的總好講,我就讓李寄姓陳后主的陳吧!"打這后,人們就叫李寄為陳十四。
通過這個傳說。我們可以看到那班深居龍樓鳳閣,錦衣玉食的唐王朝的主子們的統治之網,籠罩得是多么陰森恐怖啊!爪牙遍天下。他們可以胡作非為,找機尋隙,魚肉百姓。這使人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賣炭翁?quot;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的悲慘畫面。然而勞動人民,絕非封建王朝的淫威所能屈服。衙役一走。那個老漢靈機一動,來個移花接木,將"陳"代"李",不是照樣動聽地講他的故事嗎?唐王朝高壓統治造成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血淚史,不是比"南蛇"更陰險毒辣,更殘酷暴戾嗎?面對嚴酷的現實,廣大的被壓迫者,當然要伸冤雪仇,然而手無寸鐵。人們要揚眉吐氣,只有借助神話中的陳十四,借古諷今,敲壁震柱來鞭撻、嘲笑,痛擊這伙統治者的"南蛇精",以發泄內心的無限悲憤。也就在這個鳴不平的漫長過程中,被壓迫的苦難者,懷著"傾盡五湖四海水,洗刷疇昔血淚仇"的激情。用汗水,用血淚,用生命塑造了年輕有為,敢于斗天,戰地、闖海,大滅神權的少年巾幗英雄陳十四。這個神話,就在這段時間被加工得更加曲折、豐滿,悲壯動人了,使它具有較高的民主性,從而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殘暴提出強烈的抗議和控訴。
陳十四是什么朝代人眾說紛紜!度淘戳鳌、《福建通志》、《鑄鼎余聞》等說她生于唐大歷元年或二年,吳任臣的《十國春秋》說她是五代閩的人。
至今青田民間還流傳著《十字山歌》(23):
一字一橫一朵云,
唐朝出個陳夫人,
夫人廬山傳妙法,
遍行天下救萬民。
……………………
民間鼓詞藝人是這樣唱的:"前朝后漢傳說唱,且唱殘唐一部書。"(25)這個神話中,也有幾處提及黃巢造反。所有這些說明,這個神話在唐末已變動很大。
這以后。直至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福建泉州洛陽橋建成后(26),這個神話面貌突變。甚至將陳十四神話嫁接上洛陽橋,把造橋作為神話的歷史背景。以"觀音募化造橋","彈天柱"等故事情節引出陳十四、陳法清、南蛇精等等角色,推波助瀾來展開故事。故事的突變。是與宋初的社會歷史背景息息相關。想來不外三方面:一、北宋王朝自960年建立。至宋仁宗嘉佑約近百年。當時,官僚、地主竟相兼并田地。弱肉強食,形成"勢官富姓,占田無限"的貧富懸殊局面。造成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尖銳的矛盾,逼使四方農民紛紛起義,釀成繼續不斷的戰火;二、由于遼、西夏的騷亂,邊境不寧,民族矛盾有所加深;三、國家財政面臨危機:1、官吏逐年猛增。"州縣不廣于前,而官五倍于舊。"這樣勢必增加國家財政的負擔。2、軍費的支出竟占財政總收入的六分之五。3、每年要大批物資送給契丹貴族和黨項貴族;4、皇室侈靡,大量浪費財富,仁宗時祭一次天地宗廟。竟耗資一千二百萬貫,就這樣造成了國家財政的重重危機。
宋初王朝,并不象那些粉飾太平的舊小說所寫?quot;風調雨順,歌舞升平。"基于上述三大原因,北宋王朝,特別是仁宗時巳陷入國事多難之秋,難怪宋仁宗不得不哀嘆道:"大臣日日上殿何益?"無一人為國了事者,歷史上每逢當權者遭遇危局時。往往一手"利用宗教作馴服人民的精神武器"。一手玩弄高壓手段。加重稅收徭役。橫征暴斂,盤剝臉民。當時貪官污吏橫行。冤案如山。天災人頻繁。人民賣兒鬻女,家破人亡。面臨這一逆境,廣大的勞苦大眾。是多么希望出現幾位"鐵面無私""兩袖清風"的清官和"挽狂瀾于既倒"的濟世英才。針對殘酷的現實。浙南閩北一帶人民也自然而然地緬懷起唐末以來流傳的陳十四夫人。他們對巾幗英雄那種救民于水火。為百姓除妖滅怪,排難解紛的救世偉績,產生無限敬佩之情。當時正值舉世矚目的福建泉州洛陽橋建成。民間便將陳十四夫人的神話附麗上去?quot;橋"對人們是一視同仁的,沒有貧富尊卑,婦儒長幼之分。大家都讓走。它的象征意義。就是讓人們化險為夷。跨過大江小河,惡濤巨浪。平安地到達彼岸。人民的愿望是美好的。人們希望陳十四的英風與洛陽橋增輝添彩。"酷暑思甘霖,國難懷英豪"。正是如此。
《陳十四夫人》經唐末的大。宋嘉?后的更改移植才基本定型。
那么陳十四到底是唐人,五代人抑或是宋人,這都不過是神話傳說而已,就這個神話的本身而言?quot;似乎唐人一說比較多些"。(27)
四
"宗教往往為了說教的需要。吸收了那些原來流傳在民間的神話、傳說。從而這種神話、傳說就變成那宗教體系的一個構成部分"(28)教徒們為籠絡人心,往往借助民間喜聞樂見的故事來傳播教義。道教徒們也物色感人的神話《李寄》作為傳教工具。例如《李寄》故事的情節中。出現"巫婆、道士傳話"。無非是讓人們知道,道教神通廣大。他可以在人們敬而遠之的妖蛇之間通行無阻。只有道教的神通才能制服妖蛇。告誡人們只有信奉道教。才能化險為夷。安享太平。
大約晉以前。這個神話還沒有受佛教的。傳說梁武帝時被李寄斬滅的妖蛇又復活了。潛入皇宮吃了皇后。化成正宮娘娘盤踞深宮想陷害武帝。一次妖蛇端面條給武帝吃。佛教紫貢禪師化成老郎中。指點皇上念了咒,只見滿碗面條都是伸頸吐舌的大蛇小蛇。武帝嚇得驚魂落魄,這才恍然大悟,隨即皈依佛門,舍身同泰寺。從此這個神話受到釋教的影響。
據說,后來《李寄》這個神話,又增了"皇宮除蛇"這一精彩節目。
自宗教滲入這個神話后。歷朝封建統治者為了達到某些政治上的需要,也曾利用儒、釋、道三教來篡改這個神話為其政治服務。"他們往往千方百計地通過他們意識形態集中的宗教形式?quot;巧妙"地去篡改廣大群眾所創造的反神權的英雄,使之變成掌握在他們手心,為其政治服務的"偶像"。這種利用宗教麻醉人民的驗方,往往能起政治、所達不到的效能。
從資料中可以看到唐朝以后,歷朝的帝王都或多或少地利用宗教來對這個神話加以控制、利用。使這個神話,在不同朝代,體現了不同政治面貌。"唐初,因李世民尊重他的老祖宗李耳,而把道教列為國教。"(29)因之釋教受到排斥、釋、道兩教長時間地進行明爭暗斗這種爾虞我詐的矛盾沖突。在"陳十四夫人"原始資料的開頭。就明顯地反映出來。當葛氏勸其丈夫陳上元禮佛,而上元卻氣沖沖地說:"我是信道不信佛?quot;又一次,陳上元祝壽,女兒陳十四堅持"先參拜觀音菩薩,后向爹爹拜壽"。終于導致上元怒火沖天,登樓"打碎觀音金身"。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故事里不是明顯地表現出唐朝時釋、道兩教的斗爭嗎?
宋王朝的興起,鑒于前朝宗教沖突對政權帶來某些不利的教訓。因之采取了更毒辣的籠絡手段。融儒、釋、道三教為一體。構成了我國史上稱為""的反動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來麻醉人民。這方面在神話的情節中暴露無遺。陳十四本人即信佛又崇道。也追求榮華富貴。她是觀音"佛血"的化身。在觀音指點下竟往廬山學道。奇怪的是當她自己受封"護國夫人"時,還積極為爹爹、丈夫討取皇封,以達到滿門富貴榮華。在這里,陳十四顯然已成了宋王朝提倡的儒、釋、道三教融合的化身。
從陳十四身上,我們不但看出了歷朝宗教對她的滲透,同時也似乎看到唐宋以來封建王朝的宗教主張。
五
《陳十四夫人》,在唐末五代以前,主要以歌謠、口頭講述的故事形式流傳。到唐末宋初受佛經"變文"的,經民間藝人,不斷加工成為七字夾白的鼓詞,民間稱之為《夫人詞》、《娘娘詞》或唱《靈經》,幾百年來與口頭故事講述并存于浙南鎮集和閩北一帶的,還有戲劇、評書、山歌等等形式,在寧波地區也有類似的神話,叫做《安知縣斬蛇》。(30)
《安知縣斬蛇》這個神話,似乎和《陳十四夫人》同母題,不過傳播到三北后,當地人民根據不同的背景,自身生活體驗,發揮了大膽想象。鑄造出符合三北人民胃口的美味佳肴來。這種同母題而各有地方特色的兄弟型的民間神話,在國內外不乏先例。
民間文學是口頭流傳的,由于、環境不同,講述者口才的高低,同一母題的故事,往往存在著人物,情節或細節的不同,難怪民間流傳著。"只有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同印板,沒有故事共先生。"就是這個意思。例如在慶元、閩北發現的《陳十四夫人》故事、線條就簡單、樸素得多,僅"洛陽橋"這個情節和麗水、青田等縣的鼓詞比較,就有兩處變樣,試列表對比之。
《陳十四夫人》、"洛陽橋"情節‘變異比較:
慶元《陳十四夫人》的故事比之《李寄》的情節,有了很大的,但同《陳十四夫人》的鼓詞相比就簡單得多。據推斷,慶元的故事應介于《李寄》和《陳十四夫人》之間。慶元故事中"洛陽橋"蔡母吞珠的情節,是受上古"感生"神話"縱華感樞星生舜"。"簡狄吞玄鳥生契"的影響而來的。這是后人為美化蔡狀元而加上去的。
《陳十四夫人》為什么會這樣深入民間呢?有人說是由于舊社會邊遠山區。醫藥衛生條件差,把陳夫人當作求子,摧生,育嬰的保護神。其實人們信仰陳夫人遠不止為此,主要是在于陳夫人,那大智大勇,斬妖滅怪,保國為民的無畏精神,深深地憾動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心。
從《陳十四夫人》鼓詞、戲曲流傳的地區來看,人們是將鼓詞、戲曲作教科書看待的,因為舊社會很多村民終生沒有機會出遠門。婦女整天繞三頭--鍋灶頭、柴倉頭、豬欄頭;男人成日上"三頭"--地頭、田頭、山頭。只有每年村集唱夫人詞,演夫人戲等等,他們才有機會拋頭露面去聽詞看戲。山村里把懂"唱詞盤戲"的人,稱作能人。他們祖祖輩輩,以陳夫人的故事兒孫,比如勉勵子女們陳十四的長處,護國為民,為人民做好事;講述南蛇的陰險毒辣,兩面手法的故事,教育孩子們要提高警惕,免得上當,也有的家庭長輩,喜歡選擇詞文中的俗語警句,訓誡小輩,?quot;解冤釋結最要緊,冤家可解不可結"。啟發人們和睦友愛;以"占人田地水沖沙,占人老婆勿作家"。"善惡到頭終有報,只差來早與來遲。"警告人們別作壞事;叮嚀親人們出門小心,則是"口渴勿喝山坑水,窮山僻嶺毒蛇盤,金雞啼明早上路,紅日銜山早宿店,借宿要揀大所在,小小地方出歹人!"勸人少喝酒,則是選陳十四勸二哥法清戒酒的話:"酒是米做的,要少吃,多則言語極亂。"勸婦女少受家庭牽累,則揀林氏勸陳十四出嫁,陳十四反駁大嫂的話?quot;一男一女一支花,三男四女是冤家。""兒女多是眼前冤。"來告誡……。
由于受陳十四夫人的深遠影響,人們往往把村子里機智勇敢,敢想敢為的人,叫做陳十四,將兩面三刀,陰險毒辣的人喊作南蛇精,稱只講大吃大喝,干事糊涂者為法清。
陳十四夫人除流傳浙南、閩北、外,在東南亞,歐洲、美洲華僑聚集較多的地方,也有影響。
由于陳十四除邪滅怪,保國為民,唐王封她為《護國夫人》,宋初追封她為《平天圣母娘娘》。據說這個封號到清同治年間曾被削掉"平天"二字,傳說清朝同治皇帝,沉湎于酒色微行于青樓舞榭。終致染上梅毒,親自好幾次到"夫人廟"求陳十四保佑。結果還是劇毒攻心,一命嗚呼,于是朝中歸罪陳十四,降旨將她的封號"平天"二字削掉,成為"圣母娘娘"。這些傳說純屬荒誕無稽,不值一笑,但從這些"海市蜃樓"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唐以后陳十四對歷朝也有影響。
從晉干寶撰"李寄"至唐末宋初《陳十四夫人》的成型。這當中經歷了六百多年相當錯綜復雜,曲折迂回的途程。那些增添的新,新枝節雖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那么細膩委婉纏綿悱惻,卻大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股粗獷、豪放、悲壯的燕山雄風。故事的增枝添葉,使這個神話更具人民性、更富民主精華。也就是這個原因才能吸引住廣大的人民群眾。撥動人民群眾的心弦。扎根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心靈深處。這個神話不管是人物的變動。情節的發展,主題的深化,都不是孤立的主觀臆造,而是跟著時代的脈博的跳動而不斷變動著。"一面是人民的美好愿望的反映,一面是宗教的有意利用,這充分說明,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等的變化,是有它的嚴肅的社會背景和迫切的群眾心理基礎的,傳說故事里改變了新內容、新情節,往往有著積極的意義。"(31)
如果說歷史象長河,那么《陳十四夫人》的由來、演變、成型就是沿著這條曲曲折折的巨流,隨著波浪的洶涌起伏,闖過激流,繞過險灘,奔過平川,不斷前進。
注:
。1)《東方雜志》第十卷、第一號、鄭振鐸:《湯禱篇》。
。2)林紓:《畏廬瑣記.蛇王》
(3)《孟子》卷六:滕文公章句下
。4)《山海經北山經》
。5)《山海經北次三經》
(6)《山海經海內經》
。7)《華陽國志.蜀志》
。8)《三國演義》第一回
。9)干寶:《搜神記》
(10)《世界趣聞》、浙江人民出版社80、10版
。11)《路史后記十注引江源記》
(12)《山海經大荒北經》
。13)《同》⑧
。14)《論衡》福虛篇
。15)《三國志》卷21裴松之注引《魏略》
(16)同⒂
。17)《搜神記.李寄》
、帧剁娋次拿耖g文學論集》(上集)309頁
⒆鄭振鐸:《插圖本文學史》173頁
、亍锻分腥A書局版,童話廿五種
。21)《野客叢書》卷九
。22)《唐會要》卷四
。23)見青田文化館資料
。24)民間鼓詞藝人:吳茂卓
。25)民間鼓詞藝人:陳國連
。26)《宋史.蔡襄傳》
。27)《福建三神考》中山大學民俗叢書,魏應麒編著
。28)《鐘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312頁
。29)戴不凡:《小說見聞錄》4頁
。30)《寧波文藝》1981年第六期
。31)《鐘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84頁
【試論《陳十四夫人》的由來與演變】相關文章:
藝術試論08-23
陳涉其人05-03
試論誠信及其價值06-01
試論言語行為理論05-02
試論人的生態化問題08-09
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演變脈絡05-28
自學考試論文致謝09-29
試論音樂在舞蹈教學中的作用04-24
試論建筑給排水的環保節能分析05-02
試論廣告魅力提升途徑探析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