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擁有閑暇:城市居民新的社會財富觀
在社會告別20世紀,進入21世紀之時,人們的觀念變化在日新月異。一種全新的社會財富觀念正在漫延:擁有充足的閑暇時間和高質量的閑暇生活是人真正富有的重要標志。
從1995年5月1日中國開始實行周雙休日制度開始,人們的自由時間和閑暇時間擁有量增加了,它為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提供了客觀條件。在1998年進行的“中國大城市居民閑暇生活狀況”調查中,在問到:“假定您現在每周工作五天(即使您實際上不是每周工作五天,也作這樣的假定),根據您目前的工資待遇,您愿意選擇下列哪種情況?”時,在天津、上海和哈爾濱得到的回答分別是(見表1):
表1
天津 上! 」枮I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1.每周多干一天工作, 91 34.9 83 27.7 277 32.9
同時多掙一天工資
2.每周少干一天工作, 8 3.1 18 6.0 27 3.2
同時少掙一天工資
3.保持現狀不變 105 40.2 122 40.7 323 38.3
4.不好說 57 21.8 77 25.7 216 25.6
5.合計 261 100 300 100 843 100
(注:各城市按有效回答人數統計)
從上述統計數字中我們看到三大城市回答的人數分布是相似的,同時也看到了其他幾個主要的事實,以天津的數字為例:其一,有40.2%的人表示“保持現狀不變”,說明對因雙休日制度的實行,增加了個人自由時間和閑暇時間的認可,把增加的時間和得到工資看成同等重要。其二,有21.8%的人對兩者孰輕孰重持拿不準的態度,回答“不好說”,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兩者同等重要。其三,有3.1%的人認為時間比錢還重要,為多要一天時間而少要一天工資。其四,有34.9%的人認為錢比時間重要,希望多干一天活,多掙一天錢。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已經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屬于個人支配的時間是十分重要的,和工資一樣,甚至比工資還要重要。對今天的人來說,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已經是個人的一種不可缺少的財富。
一、閑暇時間的概念和測量指標
對于閑暇時間,存在著不同理解。有的人把閑暇時間理解為“業余時間”或“非工作時間”,這樣“家務勞動時間”和“滿足生理需要時間”都可以包括在內。這顯然失之過寬。因為今天人們理念中的閑暇時間不是要用它去從事家務勞動,當然也不是拉長滿足生理需要時間,而是另有他意。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定義閑暇時間呢?我們認為,馬克思提出的“自由時間”概念可以作為確定“閑暇時間”概念的基礎。馬克思說:自由時間“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這種時間不被直接生產勞動所吸收,而是用于娛樂和休息,從而為自由活動和發展開辟廣闊天地”。他又說:“但是自由時間,可以支配的時間,……一部分用于消費產品,一部分用于從事自由活動,而這種自由活動不象勞動那樣是在必須實現的外在目的的壓力下決定的,而這種外在目的的實現是自然的必然性,或者說社會義務……怎么說都行。”(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1-282頁。)
從馬克思的議論中我們得到三點啟示:第一,自由時間所從事的活動不是來自任何外在壓力、目的和義務,而是出于自我,為了自我之目的;第二,自由時間所從事的活動內容主要是娛樂和休息;第三,自由時間的使用是為自由活動和發展開辟廣闊天地。雖然馬克思在這里說的是“自由時間”,而不是“閑暇時間”,但他把自由時間同人們日常生活的其他基本方面明確區分開來,這對于確定閑暇時間概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科學地界定閑暇時間這一概念,有必要為閑暇時間確定具體的指標體系。這種指標體系的建立,不僅有助于我們確定和理解閑暇時間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而且使我們能夠以科學的方式測量分析閑暇生活的狀況及其變化,作為決定改善閑暇生活狀況方法的基礎。建立閑暇時間指標體系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閑暇生活同勞動(工作)、滿足生理需求及家務勞動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確定閑暇時間指標必須和確定日常生活的其他時間測量指標密切聯系在一起。其次,在聯系其他活動時間去研究閑暇時間時,應有利于對問題的理解和分析,并通過這些理解和分析去影響社會生活和社會政策。
聯合國《社會和人口統計體系》把人們每天的時間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習、掙錢、上下班途中、買東西和家務勞動等;第二部分為睡覺吃飯等;第三部分為個人可以支配的時間。這種分法基本合理,但過于籠統。而前蘇聯及英美等國的社會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所作的關于閑暇時間的社會學研究更為細致,他們把每天24小時劃分為7個部分:1.工作時間,即用于勞動和其他職業活動時間;2.上下班往返時間,即用于上下班路程及班前準備時間;3.家務勞動和個人副業勞動時間,如做飯、洗衣、購物、打掃房間,以及為照顧老人和病人所進行的各種勞動等;4.照料孩子和教育孩子時間;5.滿足生理需要時間,即用于吃飯、睡覺、個人洗漱等時間;6.空閑時間(閑暇時間)主要包括:(1)學習和自學;(2)看報紙、雜志、聽廣播、看電視和電影;(3)戶內、戶外交往、交談;(4)觀看演出、比賽;(5)體育和運動;(6)創作活動;(7)無事休息;以上活動可以概括為4大項:“娛樂”、“休息”、“學習”和“交往”。在有些國家還把參與一定的“社會工作”以及“舉行宗教儀式”也歸入這一類。7.與空閑時間內各種活動有關的往返。(注:聯合國《社會和人口統計體系》委員會:《社會學與現時代》第1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第306-309頁。)
從這7個方面看,“工作時間”、“上下班往返時間”、“家務勞動時間”、“教育子女時間”、“滿足生理需要時間”與閑暇的目的不相吻,因此,不應包括于閑暇時間之內,只有空閑時間中的各種活動及與這些活動有關的往返所占的時間,才應包括在“閑暇時間”之中。當然,任何測量社會現象的社會指標只具有相對合理性,就時間分配來說也是如此。這說明判斷行為的性質時,人們的主觀動機也是不能忽視的。
二、閑暇時間是一種寶貴的社會財富
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在《以李嘉圖理論為依據反對政治經濟學家的無產階級反對派》一文中說:“自由時間,可以支配的時間,就是財富的本身!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1-282頁。)他又說:“這里,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以及對別人勞動時間里創造出來的東西的享受,都表現為真正的財富。
【擁有閑暇:城市居民新的社會財富觀】相關文章:
大學生優秀教育論文:淺談大學生的閑暇教育11-19
中小城市居民證券投資行為現狀及分析03-24
論析馬克思的新哲學觀-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開始03-01
慣性新理解03-12
關于“新音樂”作曲新技法不斷更替的問題03-29
新準則關于資產減值新規定的效應研究03-22
馬克思“新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總體性質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