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新聞傳播學論文15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聞傳播學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新聞傳播學論文1
借助20世紀90年代因特網的迅速崛起,網絡新聞傳播成為一種傳播新聞的新潮流,各傳統媒體紛紛上網,競爭相當激烈。
關于這方面的媒介宣傳,多少含有炒作的成份,即使是關于網絡傳播的學術論文,也充滿了過分的熱情和遐想。炒作帶來了強大的暗示作用,形成一種輿論,似乎不上網就要被歷史淘汰。逼得不少媒介即使沒什么條件,特別在缺少軟件條件的情況下,急不可耐地上網和追求技術的極限,立即大量使用音頻視頻資料,缺乏對帶寬的合理利用。經過了一輪混戰,我想,現在需要冷靜地考慮一下我們面對的網絡新聞傳播了。
網絡傳播必須切實形成市場
網絡傳播興起之前,圖文電視在20世紀70~80年代曾經也被看好,但是最終失敗了。具體原因當然有許多,例如制作和接入成本過高、當時的技術和用戶的消費能力無法匹配等等。但根本的原因還是沒有形成新聞消費的規模化市場。而沒有市場的支持,再好的技術、再多的資本也難以帶來利潤。從這一歷史教訓中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當前的網絡新聞傳播,不僅是一種信息技術,更是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需要從市場的角度審視上網媒介的新聞傳播。
網絡傳播并不是為商業的目的而開發的,但它的火爆卻是因商業的應用而興起的。隨著PC機的普及,因特網和Netscape瀏覽器為規;木W絡傳播鋪平了道路,電信服務部門、計算機行業的公司首先借助這一新的傳播形式進入媒介市場。傳統媒介如果不上網,意味著很大一部分新聞受眾和廣告資源將被拉走,也許失去的東西會更多。于是各個媒介也紛紛上網,它們同樣看中了網絡上可能形成的新的新聞和娛樂的消費市場。然而,這種市場的可能性不等于現實性。傳統媒介不同于那些計算機行業公司和電信服務部門,上網了,不等于網絡新聞傳播就能成為一種成熟了的新媒體。在競爭的壓力下,現在除了印刷媒介外,傳統的電子聲像媒介也在積極上網,盡管音頻視頻的播出技術還存在一些未解決的問題。
現在至少已有百家這類網上媒體因為經營不下去而消失了,當然新的媒體還在源源不斷地蜂擁上網。其實,傳統媒介的網絡化生存還要走好一段路。如果不解決基本的經濟上的投入產出問題,做到有所盈余,其生存始終是危險的。雖然有些關于網絡新聞傳播贏利的零星消息傳來,但是至今傳統媒介在網上的新聞傳播網站,實際上還沒有真正贏利的,F在已經不是最初的"跑馬圈地"時期了,需要考慮十分現實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目前新聞網站生存和發展的現實問題
首先,一個明顯的問題是,現有上網傳統媒介的新聞網站尚沒有建立成熟的市場運作模式。技術上,因特網原來不是為娛樂而設計的,音像傳播遠不能滿足用戶的要求,未來這方面的技術肯定會成功,但是何時成熟、成本多大,尚是未知數。即使非傳統媒介的商業網站,其生存也處于相當的不確定中,目前尚沒有找到最佳利用網絡傳播贏利的方式,而網絡傳播對網絡商(包括上網媒介)來說,如果不能贏利,找不到掙錢的有效辦法,再好的技術也不會有社會化的發展前途。
大眾傳播媒介的誕生和發展,與商業利益的驅動直接相關。上網的傳統新聞媒介,即使有政治導向的目的,如果不把網絡新聞傳播同時也視為一種經濟形態考慮,網站本身的存在,早晚會成問題。任何網站的建立和維持,并不像宣傳的那樣,損耗為零,它們存在著價值(內容、資本、人才、品牌、贏利能力等等),也存在著消耗(開支、競爭、設備折舊、觀念老化、品牌退化、能力下降等等),網站的價值增長必須高于消耗損失。有些損耗是無形的,例如各個新聞網站大量重復性的服務模式和重復信息,將網絡傳播本身應有的較高的價值,分解得幾乎沒有了價值。每個新聞網站幾乎都是這種重復的制造者,結果則是每個網站都為這種低質重復作出了百分之百的消耗。
第二,從用戶的情況看,我國的普及率盡管近年增長速度很快,但底數太小,現在不過1.4%,遠沒有形成產業規模。即使普及率很高了,網絡用戶與傳統媒介的受眾還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即它的漂移性,很難抓住。去年底,世界網民人口已達到4.14億。這個迅速增長著的數字,始終是吸引傳統媒介和其他行業公司建立網站的動因。而現實卻是:網上的用戶群已經形成,但是消費市場并沒有建立。這對已經建立的網站,特別對那些以新聞傳播為主、而非以商業和生活服務為目的的網站來說,更是致命的打擊。迫于競爭的壓力,各個媒介不斷地為自己的網站投入大量資金和人才,維護系統,更新升級硬件和軟件,不斷擴容,也許多少建立了一些網上的聲譽,但是經濟回報的匱乏,成為各傳統媒介網站共同的難言之隱。
第三,網絡廣告的穩定和增長始終沒有得到根本的保障。網絡用戶的`漂移性,使得各個網站的廣告收入很不穩定,上億網民鼠標的點擊聲并不能自動變成數錢的聲音。因為網民根本用不著依附于固定的網站,可以自由地在幾乎無邊際的網絡中漫游。只有某些商業服務性網站,例如雅虎,有較為穩定的廣告客戶。網絡廣告與傳統媒介的廣告在壟斷方面有些相似,美國位居前十位的網站,擁有全部網絡廣告的三分之二;排名前1300家的網站,控制了95%的廣告。而其中新聞傳播的網站則是鳳毛麟角。
第四,已經形成的網絡文化與網站的商業經營模式存在矛盾。網絡最初是由各國政府資助而建立的自由的、免費的信息平臺,從而很快培養了一種欣然接受的免費網絡文化,F在建立的網站,包括傳統媒介的網上新聞傳播(個人興趣型、影響很小的網站除外),如果只是為了宣傳而賠錢,恐怕誰也負擔不起。但是網上新聞傳播要收費,首先要解決的是文化問題,其次還有技術問題。網絡已是一個巨大的免費信息庫,4億網民已經吝嗇成性,他們瘋狂地使用著各個網站提供的免費電子郵件、免費下載軟件、免費ICQ……,對于與網站性命交關的廣告鏈接,就是懶得點擊一下。有些網站動情地勸說使用收費郵件,但響應者寥寥。無論發明動畫"旗幟廣告",還是最近出現的"網上路演",能夠吸引網民眼球的效果都不理想。如果靠向用戶收費維持,也似乎不大可能做到。有的網站企圖先讓用戶免費使用,培養興趣后再收費;而一旦收費,點擊率便迅速下降,最后不得不放棄收費。從商業角度看,早就應該明白這一點:廣告傳播永遠不能期待受者的自覺。但是,上億的網民這是一種無盡的誘惑,雖然前面已有不少犧牲者,但仍誘惑著更多的新網站撲向網絡傳播這個耀眼的光點。從長遠看,網站早晚會取得成功,但是至少目前,尚沒有完全有效的經驗。
鑒于上述情形,如果把網絡新聞傳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拷貝借鑒階段、用戶化階段、網絡原創階段,那么現在的網上新聞傳播尚處于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的過渡,離網絡新聞傳播的原創階段,距離尚遠。建立新聞傳播網站的消費市場,這是保證網上新聞傳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奮斗目標。
既然網上新聞傳播同樣需要廣告的支持,那么,就要研究網上新聞傳播吸引用戶的特點。單純強調點擊率,如同單純強調發行量一樣,對于廣告商的吸引力是有限的,現在美國每千次的點擊率已經從早先的35~50美元降至2~5美元。而這點收入對網站來說微不足道。關鍵在于提高用戶注意力的質量,即將點擊率改變為網頁瀏覽率,許多廣告商已經把網頁瀏覽率(包括瀏覽持續時間)作為投放廣告的依據。這就要求新聞信息在時效、可靠、廣泛、真實,以及易用、可得、交互和原創性等方面,即新聞的內容質量和使用質量,全面滿足用戶。我國的新聞網站大多只看重點擊率,一些廣告客戶也單純從點擊率出發考慮廣告的投放,這是不成熟的商業行為。特別當廣告商已經變得精明起來時,我們的新聞網站若沒有學會如何抓住網民的注意力,就可能失去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
關于新聞網站的發展思路
網絡新聞傳播將出現三種轉變趨勢:
一,將大眾傳播的市場轉變為細分的小眾市場;
二,將限于國內和地方的傳播市場,至少部分地轉向國際市場;
三,從或然率的市場(即提供通用的大路貨的市場)轉向個性化的用戶市場。在媒介經營方面,就媒介與廣告客戶的關系而言,一定意義上是媒介將受眾出售給了廣告客戶。但在網絡傳播的條件下,網站向廣告客戶組裝和批發用戶的手段和規模都會發生變化。現在我們對此的研究和思想準備尚不足。
另外一個問題也需要考慮,即新聞網站單靠傳播新聞,以及依賴網上廣告,能否獨立經營下去?新聞網站需要多樣化經營,或與網外的產業聯營與互補,這似乎是最近納斯達克股市猛烈下跌后人們的一種新思路。與多數網站受到沖擊的情形相對照的是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它擁有網站、雜志、有線電視、電影公司、音樂公司和全球最大的網上社區,在3月8日股市暴跌的時候,美國在線-時代華納是幸免于難的少數公司之一。
網絡新聞傳播不會像當年的圖文電視那樣,很快被新技術淘汰,因為它已經擁有了非常龐大的用戶群。但是對于網絡發展的一些數字,我們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它的用戶增長和流通信息量的增長,不能完全說明就是網絡新聞傳播的成長,這在相當程度上是電信設備商和計算機開發商業務增長造成的現象。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是商務活動而主要不是網上新聞傳播和娛樂的需求推動了網絡的大普及。即使將來網絡傳播十分普及了,網絡新聞傳播也是有限的,因為世界就那么大,新聞的產生是有限的,特別在新聞的淡季,會面臨新聞源枯竭的問題;用戶在一定時間內接受新聞的數量也是有限的。網絡新聞傳播目前處于不成熟的時期,盡管現在關于各個新聞網站的自我宣傳很多。
盡管存在上面談到的四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語言障礙、通道的帶寬、視頻信號的壓縮技術、不發達地區計算機知識的普及和實用率的提高等等問題,但是,網絡傳播已經開創的獲利前景,以及政治、文化交流和斗爭的需要,會促使計算機開發公司、電信公司、內容提供商,以及一些國家的政府,群起而攻克技術方面的、商業方面的難題。未來的網絡新聞傳播一定會有較大的發展前景和形成新形式的市場,這就如同SUN的執行副總裁MasoodJabber就整體網絡傳播所說的:"互聯網經濟其實剛剛開始,我們現在連20%的工作還沒有完成。"而對于網上新聞傳播,恐怕不是開始了五分之一,而是僅僅開始百分之一。何時、如何獲得規;木W上新聞傳播的消費市場,取決于形成網上新聞傳播的規模、媒介資本與市場的互動,以及技術的發展。
新聞傳播學論文2
選題一:移動直播
參考方向:移動直播技術升級、秀場直播模式分析、移動直播內容產業分析、傳統媒體移動直播試水
xx是視頻直播的元年,看看各大互聯網公司、媒體在布局直播時的力度就知道了。直播實在是個太大的主題,雖然不能方方面面都進行研究,但你至少可以將關注點聚焦在某一具體領域,比如以《華盛頓郵報》為例分析媒體轉型中的直播運用,再比如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的社交直播等等。
選題二:VR虛擬現實+內容
參考方向:數字媒體VR報道實踐、VR紀錄片的生產與分發、國內媒體VR新聞創新案例與應用前景
當今科技界聊的最多的話題,大概不是直播就是VR。VR真是一盤超大的棋,各個巨頭紛紛入局,不管是VR硬件設備,還是VR內容生產似乎總有無窮的潛力等待挖掘,Facebook的小扎更是全力“押寶”VR。
那你能研究些啥呢?數字化媒體如何運用VR進行多元化新聞報道呈現形式?VR內容生產的現狀、前景與憂慮?更酷的同學是不是還可以學習美國大學生做個VR畢設?期待你們的腦洞!
選題三:資訊短視頻
參考方向:國內短視頻創業綜述、青年用戶短視頻消費習慣調查、社交時代短視頻的傳播特征
有沒有發現一夜之間,短視頻火了,網紅、垂直行業、社交巨頭...入局者甚多。媒體人轉型投身短視頻內容創業,更讓大家對短視頻領域充滿好奇。短視頻為什么這么火?為什么這么多媒體人將創業目標置于此?短視頻是如何帶來大規模流量的?互聯網、媒體巨頭又是如何布局短視頻大棋的?……多看看相關研究,你或許會有更多靈感。
選題四:突發新聞報道
參考方向:外媒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報道突發、直播在突發報道中的作用、突發報道中的社交信源核實方法論
近幾個月國際國內突發新聞不斷,面對這樣的突發新聞,媒體作何反應?如何報道?運用什么先進工具來提高報道效率?社交媒體如何聚合消息?發揮何種作用?成為“報道主力”后又對這個傳播版圖有著怎樣的影響?……當下全新的傳播環境中,這些都是值得走心研究的好問題。
選題五:IP價值
參考方向:媒體如何用IP思維打造新聞產品、特稿的IP變現之路、玄幻劇IP的營銷與發行
將IP譽為當下互聯網行業的掘金礦似乎也不為過!癐P是個筐,什么都能裝!笨纯词钇跈n熱播的各大電影、電視劇哪個不是IP改變的功勞?里約奧運只知道follow寧澤濤、泥石流,卻沒發現體育愛豆背后的巨大IP價值?布朗熊、可妮兔超可愛,可她們同屬的LINE“帝國”卻靠IP衍生創造了巨大的商業價值……年輕人,看劇看奧運看電影玩的不亦樂乎時,可別錯過值得研究的論文選題哦。
選題六:新聞編輯室“黑科技”
參考方向:外媒編輯室如何運用AI系統提升效率、聊天機器人在新聞報道中的運用、全球機器人寫作發展綜述
諸多媒體似乎一直在致力于新聞編輯室的工具改革,無論是《紐約時報》的數據分析系統Stela,英國智能內容服務軟件Echobox,還是具有寫稿、聊天功能的機器人,它們都在嘗試提高編輯室的工作效率,最終實現傳播效率的最大化。深入研究一下國內外媒體的編輯室工具改革,新聞業務小能手說不定就是你!
選題七:數據新聞
參考方向:媒體數字報道創新(以里約奧運報道為例)、社交傳播環境下數據新聞的創新范式
數字新聞仍是當前新聞報道的一個熱門方向,從剛剛過去的里約奧運中便可看出端倪!都~約時報》、《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NBC、BBC等一票大佬媒體都使出渾身解數在數字新聞上做足功課。對新聞實務感興趣的童鞋不妨多多關注這個領域。
選題八:粉絲經濟
參考方向:SNH48的粉絲經濟模式研究、社交媒體在粉絲經濟中的作用、粉絲研究:新型粉絲關系下的粉絲權力
隨著現在以TFBOYS、SNH48為代表的各類男團、女團的'崛起,粉絲經濟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粉絲權力如何將偶像團體推向名利的高點?偶像團體又怎樣運用“粉絲經濟”來穩固自己的根基?……這些或許都是值得你研究的問題。
選題九:網絡綜藝
參考方向:網絡綜藝與電視綜藝的對比分析、網絡綜藝的營銷之道(以《奇葩說》為例)、傳統電視綜藝節目的互聯網+模式創新
近年來傳播環境的改變催生各種傳播內容、傳播形態的轉變,網綜作為當下的一支娛樂力量借助移動互聯網大勢迅速崛起。網綜領域似乎從來不缺新玩法,賣污、神后期等等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網綜術不斷出現,沖擊著我們的接納能力。
選題十:媒體從業狀況
參考方向:媒體人生存狀況調查、海外數字媒體裁員背后的問題
關注媒體人從業狀況的童鞋看過來!媒體轉型的當下,當無冕之王的光環褪去,媒體人的生存狀況究竟如何?他們過得還好嗎?他們都在干嘛?媒體裁員已經從傳統媒體蔓延到數字媒體了嗎?這些令人揪心的問題,你或許可以通過對媒體人的量化研究與深入訪談入手。
新聞傳播學論文3
一、指標體系權重的確立
本研究選取20名專家作為函詢對象,通過兩到三輪的函詢后,最終專家意見趨于統一,從而確立了傳播學“雙師型“師資隊伍指標體系。接著,通過選取湖北省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從業人員20名,湖北省新聞傳播學教師20名,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20名進行德爾菲法的函詢調查,并通過反復的考量對指標體系進行了優化調整,從而保障調查結果的系統性與科學性。通過APH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采用OLS模型的運算,得出每一個指標權重,最終將新聞傳播學“雙師型”師資隊伍指標體系設為4個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20個三級指標(如表1所示)。
二、對指標體系的解析
1對新聞傳播學“雙師型”教師職業背景的解析。在一級指標權重的確立中,職業背景排名第一,受訪者更看重的是“業界”經歷,即是否在媒體工作或者曾經在媒體工作過,這一部分受訪者更看重的是教師的媒體工作經歷。這就要求傳播學專業院系的老師利用課外時間到媒體進行掛職鍛煉或者培訓。
2對新聞傳播學“雙師型”教師教學實踐的解析。在指標體系中,課堂教學權重占067,實踐教學占033!爸髦v專業課程”(078)、“實驗教學”(077)以及“實踐教學項目”(07)這三項指標的權重不相上下。這就要求老師們在講好課的同時要深入研究實踐教學甚至是創新實踐教學。
3新聞傳播學“雙師型”師資隊伍構成的解析。在指標體系中,“骨干教師組成結構”中的三級指標“校級學科帶頭人比例”和“擔任專業課教師比例”權重值最高,分別為072和071。這就要求新聞傳播學專業院系要培養有影響力的全能型教師。
三、參加驗證高校院系對教師培養方式和激勵制度的調整
1對教師科研經費的`補助。從20xx年9月開始,武昌首義學院傳播系每年將會資助一名中青年教師參加國內學術會議;公開出版學術著作、教材,在核心期刊(以學校圖書館<中國核心期刊投稿指南數據庫>為準)或權威期刊(以學校相關規定為準)上發表的論文,以武昌首義學院為第一完成單位,獨著、主編或第一作者,獎勵500—1000不等金額。
2進一步加強應用型科研力度。圍繞應用型高校“科研工作為人才培養服務”的宗旨,武昌首義學院確定了傳播系“十三五”發展規劃:加強科研團隊建設,增強科研水平,完善運行機制,提升學術創新能力、服務社會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在科研提升學科建設品質、科研促進校企合作、科研激發創新實踐活力等方面作出努力,爭取實現科研新的突破。
3引進專家講座,多元化提升教師能力。從20xx年9月開始,武昌首義學院新聞傳播系聘請新聞業界專家來校執教,為學生講授一線最前沿的實務性知識。如:湖北日報大數據中心唐小濤、盧霜,智動天下IT公司總經理張昊等都曾來校負責相關課程教授。此外,新聞與法學學院還聘請全國電視媒體人、資深專家來校開展《著名電視人前沿講座》。通過引進一線媒體老師對與本校老師進行互動交流,從而有利于教師了解業內前沿情況,從而調整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案例,提升教學水平;豐富師資隊伍和層次,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學水平。
4優化專業實踐、實驗、實訓教學體系。武昌首義學院依照專業核心能力培養體系的要求,參照“雙師型”師資隊伍指標體系,提出了結合教師教研項目探索專業基礎實驗、專業實訓、跨專業實訓、創新實踐教學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從而提高教師的科研和創新能力以及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
5對教師素質能力的培養。為了充分激發教師的教學潛能和鉆研教學的積極性,新聞傳播系定期組織教學觀摩活動,囊括課堂講授、實驗教學、實訓指導等多個教學環節,在教務系統評分基礎上采取同行專家與學生共同評審、新媒體票選等多種形式,評選出一批高水平、高歡迎度的教學專長型教師;此外倡導傳播系老師進行多專業、多學科的交叉協作,通過院系領導的規劃、指導及投入,培育出一批成果明顯,特色鮮明的教學成果項目。
四、學生滿意度調查
通過接近一年時間的實踐,學生對老師教學,實驗、實訓課滿意度明顯提升。以下是武昌首義學院傳播系學生給教師評分變化表(由于涉及到教師隱私,其中教師姓名用數字編號代替)。
1武昌首義學院傳播系學生對教師測評分如表2、表3所示。在學生對教師測評中,編號為4的老師從20xx年9月份在長江日報報業集團進行掛職鍛煉,該老師的分值變化最大。編號為3的老師曾經在南方都市報新媒體進行過為期兩個月的培訓。這些老師的教學效果顯著。
2在體系驗證期間,學生獲獎情況如表4所示。武昌首義學院傳播系獲獎作品三位指導老師中有一位已經結束掛職鍛煉,有一位正在長江日報進行掛職鍛煉。根據指標體系中“業界”指標權重比例,該系從20xx年9月開始,派該名老師參加掛職鍛煉,從效果來看,教師的實踐能力得到明顯提升。通過以上實證研究證明,通過德爾菲法確立的傳播學“雙師型”師資隊伍指標體系及權重科學有效,在今后的使用中會有更多高校的新聞傳播系加入驗證。
參考文獻:
[1]王端云地方應用型本科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xx(2)
[2]景晶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下行政管理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踐探索[J]高教學刊,20xx(5)
[3]左端紅論地方本科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繼續教育研究,20xx(6)
[4]胡益龍轉型背景下本科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xx(3)
[5]劉耀輝,于芳,段盛地方高!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J]大學教育,20xx(8)
[6]王少娜,董瑞,謝暉,賈賢杰德爾菲法及其構建指標體系的應用進展[J]蚌埠醫學院學報,20xx(5)
[7]吳健輝國外高!半p師型”教師培養的經驗及啟示[J]教育理論研究,20xx(2)
新聞傳播學論文4
摘要:
綜上所述,新媒體雖然給廣播新聞造成了影響、增加了挑戰,但是卻也為廣播新聞的傳播新空間拓展帶來了更多機會。各種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為新聞廣播帶來了競爭壓力,但同時也為廣播新聞進一步拓展其發展空間提供了更寬廣的舞臺。
關鍵詞:
廣播新聞;傳播
一、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傳播的困境分析
(一)節目時間造成的困境
廣播新聞的黃金節目時間段通常都是在早上時間,但是新聞通常都是一些領導指令性發言或者會議和強制性重點宣傳任務,這些內容不但必須在早晨黃金時間段播出,而且篇幅時間長短和字數都有規定性的要求。廣播新聞被自身傳播特點所局限,無法像報紙一樣以專版的形式來播出政務性和執行性的宣傳任務,因此黃金時間段的新聞節目無法符合聽眾的興奮點需求。
(二)收聽特點造成的困境
廣播新聞的聽眾通常都是一邊做其他事情一邊聽廣播新聞,聽到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內容才轉移注意力到廣播新聞上,如果一直沒有吸引聽眾注意的內容還有可能直接讓聽眾關閉收音機。一些廣播電臺為了改變這樣的現狀,把黃金時間的新聞節目轉移到硬新聞內容上,把精力集中在專題類型的廣播節目中去,雖然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以一些優秀稿件擴大影響,但卻無法從根本上真正有效解決問題。
(三)節目內容造成的困境
因為廣播新聞的黃金時間段通常都是政務性和指令性或者工作性報道,難以針對社會關注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策劃報道,所以廣播新聞經常為了滿足信息量的要求湊字數。
二、拓寬廣播新聞傳播新空間的基本方式和意義
(一)3G手機的廣泛使用將增加新聞廣播的移動受眾
3G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讓電信網絡和廣播網絡融合成為新的發展趨勢,讓電信網絡通過移動終端媒體進行傳統廣播新聞傳播創造了技術支持條件。3G手機的廣泛使用,讓所有3G手機使用者不但成為試聽信息的受眾,也同時成為視聽信息的來源,這也是未來新聞廣播需要爭取的移動受眾群體。
(二)手機短信使廣播節目的互動性增強
現階段,廣播節目利用手機短信互動參與節目已經不再陌生。和熱線電話比較而言,手機短信讓聽眾有更多機會參與節目。因為熱線電話必須由主持人和聽眾直接溝通交流,通常一個節目主持人接聽的電話有限,聽眾能不能真正參與節目的`實際主導權力通常都被掌握在導播手中。相反手機短信卻能夠通過主持人的宣傳組織,讓聽眾針對特定的話題以短信的方式自由發言參與,讓聽眾得到更多機會參與節目互動,由此大大地提升了廣播節目的收聽率。
(三)利用互聯網延伸廣播功能
互聯網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新媒體平臺,能夠有效融合各種傳統媒體特征,并且還可以綜合運用各種傳統媒體的優勢傳播方式,例如文字、圖片、視頻等。廣播電臺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網絡廣播,拓展新聞廣播的功能,并且豐富節目內容和形式。因為利用互聯網進行廣播新聞業務,不但可以實現傳統廣播新聞的聲音傳播方式,而且還可以同時實現文字和圖片信息的傳播,改變傳統廣播新聞單一局限于聲音傳播的歷史。更何況主持人還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節目預告,并且實現和聽眾更多方式的互動交流,這樣無疑可以增強新聞廣播的靈活性和趣味性。
三、拓展廣播新聞新空間的具體策略
(一)準確傳播定位,精心策劃主題,創新傳播形式
1.廣播新聞的準確傳播定位
廣播新聞作為一種社會化程度相對而言比較高的傳統媒體,在普通群眾中具有并不低的傳播影響力。新媒體時代的廣播新聞應該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以新聞信息傳播和政府為重的輿論宣傳傳播,而應該把實現輿論導向更深層次的同時,注意民情低落點作為傳播訴求。只有更準確的傳播定位,才能加深普通群眾自我價值認同的同時,實現傳播輿論的深層次引導。
2.精心策劃廣播新聞的報道主題
優秀的新聞作品通常都是以精心策劃的報道主題作為基礎。例如中央電臺的《傾聽新疆》大型“走轉改”新聞報道,報道主題經過精心策劃,定位于兩年以來中央召開新疆工作座談會以后,充分開發地區優勢和潛力進行改革創新實現經濟跨越發展的大好形勢。這樣經過精心策劃的宏觀報道主題,再進一步策劃出圍繞主題的系列微觀主題,從地區經濟發展的各個不同方面進行系列報道,更深層次地展現了新疆地區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融入新媒體,增強互動性,拓展傳播受眾規模
1.調整受眾理念,變“聽眾”為“用戶”
媒體不但應該了解分析傳統聽眾在收聽廣播新聞方面的習慣和喜好,還應該把更多精力集中于了解分析參與廣播新聞互動的廣播新媒體用戶的習慣和喜好。所以,廣播新聞應該注重利用數據收集和分析,通過更準確的數據分析結果來科學調整受眾理念,讓廣播新聞信息服務更加具有針對性,這樣才能拓展傳播受眾規模。
2.重視增強廣播新媒體的社交功能
新聞議題應該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并且能夠持續引起用戶的關注和討論興趣。
3.充分發揮廣播新媒體獨特的雙向傳播互動性優勢
不但應該重視搜集,同時還應該注意選擇,并且引導和鼓勵廣播新媒體的用戶采取UGC(用戶生成內容)方式提供更多新聞線索,經過廣播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求證和編輯加工,再以更生動形象的廣播新聞反饋回用戶,這樣才能讓互動優勢更加有效。
4.積極運用廣播新媒體的融合功能
在廣播新聞的聲音傳播基礎上再合理融合文字和圖片以及視頻等多種傳播方式,讓廣播新聞的傳播呈現方式進一步立體化或者可視化,新聞報道的關聯度也更加具有多維性,讓廣播新媒體用戶能夠全方位的獲取廣播新聞信息。
5.靈活面對廣播新媒體渠道的多樣化,反應要迅速及時
新媒體用戶所在的地方,就是廣播新聞工作所在的地方,還要善于及時運用具有強影響力的平臺和渠道。同時更不能忽略對廣播新聞媒體官網和官方應用的統一規劃布局以及主持和采編、用戶的個性化應用,這樣才能形成集群,打造出具有多元關系的全新互動平臺,最終創建出更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廣播新聞品牌。
(三)深入挖掘,敘事生動,以優質特色內容,提升傳播內容品質
1.傳遞信息要快
利用廣播新聞相對于其他媒體而言更加快速靈活的優勢,以更快的速度傳遞更具時效性和現場感的新聞信息。特別是針對突發社會事件的新聞報道,新聞廣播應該利用更加及時和權威的快速反應機制,多角度呈現事實真相。
2.新聞元素要深入挖掘典型性
新聞元素是整篇新聞報道的基礎也是靈魂,只有恰到好處的新聞元素選擇和運用,才能彰顯新聞主題并且體現新聞報道的典型性。例如中央電臺的《傾聽貴州——夜訪核桃壩村》大型新聞報道,這期廣播新聞節目的報道主題,經過精心策劃,準確定位于貴州縣域經濟因地制宜開發縣域經濟取得良好經濟發展成效的具體方式方法。社會基層的新聞元素非常豐富,具體選擇什么樣的新聞元素用以敘述說理,選擇什么樣的新聞元素用以直命主題,需要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新聞工作者合理選擇運用,深入挖掘新聞元素的典型性已經成為大多數新聞工作者的經驗共識。
3.傳播內容要實
新媒體平臺的廣泛應用相伴而生的是海量的新聞信息,但是這些海量信息也充斥著很多不完整信息甚至虛假不實信息。廣播新聞要拓展傳播新空間,就必須充分利用廣播新聞單位的專業新聞鑒別能力和同行協同整合能力,對來自新媒體用戶提供的各種新聞線索和內容及時求證,并回饋給用戶事實真相,讓用戶在喧囂的網絡聲音中聽到廣播新聞不同卻真實的聲音。
(四)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采編播從靜態到動態的轉變
1.傳統廣播新聞平臺的播出形態應該積極適應新媒體發展需要
例如某地方新聞廣播臺除了早晚板塊新聞以外,其他播出形態都是每半小時以12分鐘的資訊信息和18分鐘的延伸內容信息組成內容滾動推進,資訊信息體現了廣播新聞的快速集納優勢特色,而延伸內容信息又體現了廣播新聞內容的豐富和深度優勢特色。
2.新聞信息的產出方式應該與時俱進融入新媒體
例如可以構建數據收集和分析的專業平臺,為廣播新聞拓展新媒體領域的空間發展提供技術性的支持。還可以通過構建融入新媒體的平臺和渠道,轉變傳統的話語體系方式和新聞播報方式,讓廣播新聞的內容和風格更加讓新媒體用戶喜聞樂見,進而能夠增強互動實現多次傳播。
3.培養能夠符合新媒體傳播需要的廣播新聞傳播專業團隊
這樣的團隊不但應該具有互聯網傳播思維觀念,而且還應該具有能夠有效融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專業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雖然給廣播新聞造成了影響、增加了挑戰,但是卻也為廣播新聞的傳播新空間拓展帶來了更多機會。各種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為新聞廣播帶來了競爭壓力,但同時也為廣播新聞進一步拓展其發展空間提供了更寬廣的舞臺。只要新聞廣播堅持新聞傳播的基本規律,對報道理念和方式以及渠道方面不斷創新,那么就一定能夠為廣播新聞的傳播拓展出新的空間。
新聞傳播學論文5
摘要:在傳媒高速發展的今天,新聞傳播一直以其高標準的制作傳播流程占據著傳媒的制高點,新聞的政治輿論導向關乎著國家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而隨著微時代賽博空間日益滲入到大眾傳媒的各個方面,探討“全球在地化”情境下新聞傳播的交互立體化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新聞傳播的本質出發,通過微媒體和傳統媒體在賽博空間內的顯性表征及相關性,探索三者相互融合、促進與重構的機制。
關鍵詞:新聞傳播;微媒體;傳統媒體;重構
新聞是指新近變動的事實的傳播。新聞定義中的傳播主要指“大眾傳播”,即職業傳播者通過某種現代化的傳播媒體向大眾人群傳遞信息的活動。隨著“全球在地化”的深入和互聯網文化的進駐,中國的傳媒發展已與世界接軌,新聞傳播已經發展到從最初的整體、宏大、秩序進入到個體、碎片、張揚的微媒體后福特主義階段,個體意義上的事件性和參與性已經成為微時代的顯著特質。當微媒體在新聞傳播方面展現出積極生長的同時,卻也帶來了亞文化趣味的征引和消極的時代癥候,這些都給傳媒工作者和研究者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筆者在本研究中試圖通過微媒體和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特質及關聯性,探討微時代下新聞傳播的交互立體化發展規律以及重構機制。
1.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影響及顯性特質
在人類信息傳播的發展歷程中,新聞傳播以權威性、時效性、真實性以及社會輿論的引導性始終占據著傳媒的高地。新聞傳播的載體和途徑從廣義上分有兩種方式,傳統媒體和微媒體傳播。傳統媒體是相對于近幾年興起的互聯網媒體而言的,即通過某種機械裝置定期向社會公眾發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娛樂的文藝樣式(包括報刊、報紙、廣播、電視等)。即使在微時代得以正式具名的維度下,傳統媒體新聞傳播仍然在信息內容生產、深度專業化報道、資源配置、機構規模、行業主導權及權威性等方面表現出極強的競爭力和鮮明的特點。
1.1強大的新聞信息內容生產能力以及高質量、標準化的專業制作團隊
國外一項名為《在線讀者行為報告》的研究表明,選取數百萬博客和社會微媒體網站的信息內容進行分析,80%以上的鏈接都以傳統媒體機構為信息源。實則是說當今炙手可熱的微媒體傳播平臺內容的生產能力還是有限。由于中國的媒體機制形態(微媒體在新聞發布上的采編權相應受限),這種現象在中國體現得更為明顯。中國的傳統新聞媒體機構有著龐大的規模、優秀業務能力的記者和采編人員、一定區域內最專業頂級的制作設備,這些配置都決定了傳統媒體在新聞制作發布領域的高質量、高標準以及無法撼動的資源優勢。
1.2高水準新聞信息內容的深度挖掘和提升能力
相對于時下微媒體為受眾提供的“信息快餐”,傳統媒體固有的資源厚度在全面調查、深度挖掘、后續跟進等方面具有其后發優勢的顯著特點。
1.3悠久歷史下積累的新聞品牌知名度以及資源優勢帶來的權威性
傳統新聞媒體機構大多經歷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歷程,期間人類社會經歷過戰爭、經濟低迷和衰退、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新技術革命等多次各領域的劇變,傳承至今的新聞媒體在公眾心中有著很高的知名度,這一特點造就了傳統新聞傳播的權威性以及真實性。
2.微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角色扮演
什么是微媒體,從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我們用的微博、微信,其實不然。“微”是相對于“宏大”而言的,而微媒體所代表的個體、差異、多元是相對于福特主義階段傳統新聞媒體的整體、秩序、統一而言的。表面上微媒體來自于對“微小、平凡、時效、自由”為表征的新媒體文藝式樣和社交傳播方式(博客、微博、論壇、微信、微小說、微電影等)的點題,但實則是對網絡文化日漸滲入到人類的日常生活細節,且促使人們用互聯網的思維表達去看待世界的總結。微媒體的時代是一個后福特主義文化態勢在城市社會中得以廣泛深度發展的時代。而微媒體新聞的正式具名,更可以看作是互聯網文化更大范圍地進駐人類社會生活核心場域的標志。這使得我們開始重新思考新聞傳播與世界、國家、社會、個人之間的多元關系。這種多元關系使得微媒體新聞傳播的特征更加凸顯。
2.1傳播內容的個性化、碎片化,傳播行為的去中心化
方興未艾的微媒體時代賦予了現代普通人進行傳媒藝術創作和傳播的條件,新聞傳播的概念被擴大化,而“微”所指向的是一種個體的興起,是以個人為單元、個體為終端的新文化思維與文化態勢。用戶可以針對任一新聞事件選擇不同的視角和出發點進行發布和評論,并且這些信息發布具有很強的自由性、去中心性、碎片性。在微媒體傳播的維度下,新聞傳播的媒介議程設置及新聞價值的判斷更趨向于多元性、靈活性、差異性和不確定性為代表的后福特主義藝術話語。
2.2傳播架構的超級鏈接化帶來的迅速時效性
借助無線網絡和移動終端,個體有條件全天候、全時段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發布及評論新聞事件。這種時效性有時甚至達到了新聞事件發生過程中,傳播就已經同時實現的'程度。這都是人類進入微媒體后福特主義階段以來一以貫之且積極增長的文化生態之一[1]。
2.3傳播頻率的幾何級數化帶來的高覆蓋性
微媒體新聞傳播從首位發布者開始就以指數級方式擴散,這種原子裂變的傳播方式可以使新聞信息在極短時間內覆蓋全網。正是微媒體平臺新聞傳播的這一特質,賦予了新時期新聞傳播彰顯人類文化傳播范式重要變革的價值。
2.4平等交互帶來的及時糾錯性
在當下以交互為核心精神的web2.0時代,各階層民眾在互聯網平臺上享有平等的信息發布權。這種交互平臺可以接收來自不同群體階層的觀點及聲音,有利于還原新聞事件真相和綜合客觀評價,對于網絡謠言和虛假信息能夠起到糾錯效果,體現新聞的真實原則[2]。
3.微媒體與傳統媒體新聞傳播交互發展的異同及優劣勢
在新聞事件發生和發布過程中,微媒體和傳統媒體都以新聞事件播報的真實性、時效性作為主要追求目標;都需要對新聞事件本身及其發展過程進行跟蹤、評論和深度挖掘;都受當下傳播營銷學影響體現出明顯的親民化傾向。微媒體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新聞固有的媒介議程,其時效性、廣泛性、互動性、參與性等積極因素客觀存在,但這種“我既媒體”弱化媒體把關人的“公民新聞時代”有其固有的亞文化征引和消極價值觀等時代癥候,如新聞信息量大但良莠不齊(虛假新聞、炒作新聞、無效評論);公信力不足可信度低;新聞選題規范化、專業化偏低等。而與之相對的傳統媒體新聞在時效性及廣度上略顯遜色,但其優秀的品牌知名度、豐厚的資源配置以及強大的信息內容生產力造就了傳統媒體在新聞制作上的高標準專業化、深度挖掘剖析的持續化、真實權威的引領化、輿論導向核心價值的建構化等優勢。
4.微媒體與傳統媒體交互立體化發展下的新聞傳播重構機制
新聞傳播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微媒體與傳統媒體是這個時代新聞傳播的共同載體,微媒體思維模式的大范圍進駐雖然對傳統媒體構成了不小的沖擊和挑戰,但微媒體的發展速度及現狀并未跨越人類生物學的一個代際尺度,中國新聞傳播場域中依舊是微媒體和傳統媒體并存的格局,二者融合實現全媒體新聞傳播戰略是歷史的必然,這體現了全球格局、在地路徑的整合傳播意識。
4.1傳統媒體和微媒體在新聞傳播上實現交互借鑒
為增強媒體競爭力,各大傳統媒體均開設了網絡版、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搶占新聞先機。但微媒體平臺不是擺設,要積極開展平臺互動,在這一過程中個體不再被動接受信息,而是真實地參與到新聞本身,此時個體所體驗到的代入感和認同感都有利于新聞本身的關注度提升。另一方面微媒體要盡可能地規范新聞選題和內容的范式,加強與權威媒體的合作,引用主流媒體的視頻、聲音、圖片等資料提高自身公信力。
4.2傳統媒體應通過價值觀導向引導微媒體建構良性新聞傳播環境
微媒體新聞傳播的特質決定了其傳播中的負面信息及虛假新聞會以幾何級數化擴展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給公眾生活和核心價值觀造成嚴重的影響。傳統媒體此時應發揮自身權威性、輿論價值強的資源優勢,引導、協助微媒體完成新聞的篩選,建構和諧的新聞氛圍。
4.3.傳統媒體和微媒體建構交互立體化的多維新聞傳播空間模式
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傳統媒體和微媒體應有效地結合,微媒體由于時效性強的特點可以擔任新聞事件第一時間的報道發布,搶占新聞先機。傳統媒體因為其專業性和權威性強而隨后以更充分的策劃、采編、制作,發布更全面、更有深度、更有連續性的報道,并在報道中糾正負面虛假新聞,引導健康的價值觀取向。整個過程中力爭做到新聞傳播的多場域、多類型、多層面的交互立體化播報模式,建構多平臺融合的全媒體戰略。今年的“兩會”報道期間很多主流媒體開通了網絡上流行的直播間,題為“直播兩會”;前段時間央視《新聞聯播》推出的系列專欄“點贊中國”,這些都為傳統媒體與微媒體相融合借鑒提供了頗有裨益的案例參照。賽博空間下的新聞傳播已由單向線性傳播轉變為交互立體化的多維網狀傳播,怎樣更好地體現當代新聞傳播的文藝修辭能力,是“全球在地化”語境下中國傳媒發展的核心場域。應充分利用各媒體平臺的優勢進行交互融合與重構,共同營造全媒體新聞傳播的新世態。
參考文獻
[1]黃潔沁.芻議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影響[J].新聞傳播,20xx(10):36-38.
[2]冀蕊.基于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影響[J].新聞研究導刊,20xx(15):288.
新聞傳播學論文6
信息時代是社會進步發展的新階段,信息化使得人們獲得并傳遞一切信息變得更快更便捷,從而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理解。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傳播、媒介的制作都是新聞傳播學的基礎,而新聞傳播學是由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四個方面的研究構成的一門學科。傳統新聞傳播學作為新聞傳播領域的先行者定位準確發展穩健,但未來前景卻并不樂觀。近五年來,傳統紙質媒體受到了新媒體的沖擊,這一現象將我們引入了怎樣才能發展現代新聞學的思考中,F代新聞傳播學除了傳統的新聞功底的構建與積累學習基礎性和學術性的知識以外還需要進行廣告傳播、影視文化、媒介經營管理、輿論學、文化產業活動等一系列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和研究。從傳統單一的靜態文字圖像到以網絡為載體發布影像、文字等媒體格式文件的無紙化傳播,這使得現代新聞傳播必須具備實時新聞信息量大,引發話題使受眾積極參與討論,生活服務類互動信息全面,并兼顧愉悅受眾精神使受眾獲得身心健康休息的特點。新媒體時代更需要實現受眾廣泛、內容豐富、信息量大、整合度高的新聞傳播效果,從這一點來看,想在電子時代建立現代新聞傳播學的教學與科研體系就必然需要多媒體軟硬件技術的支撐。
多媒體技術是一門應用型的計算機技術,其主要實現手段是通過人對計算機軟件的操作來完成文件的部分或整體效果。多媒體應用技術本身是結合了計算機多媒體軟件工程專業、新聞傳播專業、藝術設計專業等多種專業課程綜合而成的一門實際操作性很強的技術型學科。其業務范圍涉及了媒體的包裝及制作和媒體載體的包裝及制作。
新媒體的出現,使得新聞傳播學和多媒體應用技術有了更多的交集,新聞傳播效果的衡量標準也發生了變化,新聞傳播對傳播的效果做出了新的要求,更需要多媒體軟硬件技術的支撐。多媒體應用技術所涵蓋的內容又基本都是需要實際動手操作來實現的,這對于從事這個專業的大量從業人員又提出了不斷創新進步的更高要求,除了需要大量更新資料以外還需要不斷學習多種媒體類的實現方法。
隨著計算機硬件的發展,計算機軟件的更替變化也相當大,比如說在新聞傳播業中發揮著巨大圖文制作效果作用的photoshop,她是一款Adobe公司旗下最為出名的位圖圖像處理軟件,1999年photoshop5.0剛剛被許多中國用戶認識,這款帶有圖層功能和歷史功能的圖像處理軟件允許用戶在不同視覺層面中處理圖片,然后合并壓制成一張圖片。這款軟件的出現立即打破了許多新聞從業人員以及廣告從業人員“繪制基本靠手”的思路,13年來photoshop在不斷更新完善中,成為在平面設計、圖像修復、廣告攝影、包裝設計、插畫設計、網頁設計、后期修飾等方面的必備工具軟件。而今時發展到photoshop CS6中軟件已經帶有3D圖像編輯和內容識別修復功能。
在教學活動中,現今多媒體應用技術已經可以實現多學科的輔助課堂教學活動,而在現代新聞傳播學教學的過程中多媒體應用技術也被發揮的淋漓盡致。
多媒體應用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突破了傳統新聞傳播學的限制,發揮其數字化、信息量大、互動性強、對學科適應性強的特點,填充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可以從網絡上找到大量適用于教學的新素材新思路用來擴充教學內容中的各個模塊,增大信息量,協調教學內容,提高備課的效率。在上課的環節中,以生動的`媒體課件合理設計課堂內容,運用多種形式展現相關知識點,合理調節授課進度,擴大學生的思路,多角度的提高學生的興趣。
在現代新聞傳播學的實際的教學中,由于高校普遍建設多媒體專業相對較晚,而現有的新聞傳播教學工作又基本是集中在課堂內完成,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單一的說教,學生很少能實際接觸到平面的制作、新聞的采編、載體的包裝制作等的實際操作流程,對技術性操作的掌握就更加的欠缺。那么合理的教學就需要現代新聞傳播學專業和多媒體應用技術專業兩方面結合,任課老師應隨著多媒體應用技術的進步不斷更新實例用以教學,只有任課教師與新技術的操作實施不脫節才可能教出與時俱進的學生。
在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方法上也需要設計新的教學手段,為參與教學活動的師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可以更寬泛的進行學習。如開設計算機文字錄入及實際出稿排版、平面廣告設計與制作、數碼攝影及后期處理、計算機圖形圖像的處理、視頻采集及編輯、視頻特效制作、動畫制作、音頻文件的采集與編輯、音頻特效制作、網站網頁、交互式多媒體等課程。在教學實踐環節中,把學生組織成各個小團隊,以團隊的方式來完成一個或多個較大的教學主題課程設計,加強學生對社會需求的進一步認知對將來的工作能夠有更深入的體驗。在完成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動體會學習的知識并在操作的過程中重新整理知識,探究最新技術。而教師在解決學生提出的疑問的過程中也可以驗證及提高自身對新技術的學習認知程度。在教學中達到師生雙向激發主動學習的目的。在課程設計環節中,教授學生設計制作的方法而不限制學生的思路。教師需注意不以自身主觀意見來評價學生的作品,而是肯定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的表達。
多媒體應用技術在內容與形式上的不斷探索與更新,給予新媒體發展提供了可行性平臺,而通過不斷實踐摸索出來的創新性方式方法又為主流媒體的新聞傳播提供了新的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促進了社會整體新聞傳播水平的提高。現階段各大院校是培養現代新聞傳播應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對多媒體應用技術方面知識與操作探索創新的重要場所,學校對于學生的培養更需要理論結合實際,現代新聞傳播學與多媒體應用技術并行,為培養出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新聞傳播學論文7
新聞傳播學涉及的領域很廣,要明確自己的興趣所在,詳細了解院校的培養方向與側重點后再報考。
對于一件事,只有有了興趣,才會有行動的動力,無論學習還是工作,都是如此,媒介環境學創始人尼爾·波茲曼曾說:“我驕傲,我是媒介環境學人!倍,也很驕傲,因為我是媒體人。
說起媒體人,很多人都會想到電視主持人或記者,但我卻是—名微信文案編輯。事實上,媒體行業也分很多種,其中傳統媒體包括廣播、電視、報紙、期刊等,而近幾年興起的新媒體則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數字化的傳統美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等。不管是哪種背景下的`媒體人,他們都絕非電視上看到的那樣光鮮。說白了,媒體人其實很苦很累,在這里,常常是女人當男人使,男人不當人使。
說起來,我的中學時代似乎就為從事這個工作埋下了伏筆。那時超喜歡寫小說的我立志“以筆浪跡天涯”,于是在高考時我報考了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該專業的主干學科是新聞傳播學,主要學習新聞學、廣播電視學以及與廣播電視有關的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而作為未來的媒體從業人員。新聞采寫、編輯以及攝影等知識的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些知識的實踐性都非常強,在進行理論學習之后,更多的便是相關的實踐操作。事實上,看似很好玩的新聞采寫在很多時候是件讓人頭疼的事兒——要及時寫出既有時效性、真實性又吸引受眾眼球的文章,是非常困難的。
大學四年稍縱即逝。我的大部分同學在畢業后都去了電視臺、報社、出版社等媒體企業做記者、媒體運營、網絡編輯等。而我選擇了繼續深造,攻讀傳播學碩士。隨著對媒體行業的進—步了解,我愈發向往進入該行業工作。于是畢業時我如愿進入了報社新媒體部做微售客戶端的文案編輯。作為微信文案編輯,主要工作就是把新聞報道、有價值的文章以微文的形式推送給受眾。本質上與傳統編輯沒什么差別。只不過換了—種表現形式而已。
當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不得不說,媒體工作真辛苦!每天趕新聞稿件到凌晨,有時新聞來了,要立即爬起來編輯推送,吃不好又睡不好。不過,喜歡寫東西的同學肯定知道,夜深入靜時往往也是思緒最為活躍的時候,靈感常常在那時冒出來后便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再苦再累我都認了。對于一件事,只有有了興趣,才會有行動的動力,無論學習還是工作,都是姐此。當你認真做完那件事,回頭看自己留下的腳印,看到自己一路癱來的成長歷程時,那種愉悅感,你比誰都清楚。
新聞傳播學論文8
1、寫作方面:
新聞傳播論文是論文的一種,有著論文的一般要求。新聞傳播論文要求由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將本專業所學內容及在學習過程中的心得體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由于學生經驗欠缺,大多會參照網絡論文,一般是從對教材大綱的介紹開始,中間穿插一些自己的想法,然后講細節的方方面面。有的論文只是描述了專業的發展及現狀,論文從頭至尾也沒有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發現,更沒有論證的視角,還有些論文則像工作總結,文章開始大多以:在……領導下,為了……,以……為基礎等形式存在。這類文章往往詞藻較為豐富,內容流暢,但仔細看的話,還是沒有把握論文要點,沒有論證主體的新觀點。以上幾種都是論文中的常見問題,在每年論文評展中,所占比重不小。
2、廣泛的基礎理論:
新聞傳播是與社會相聯系的,論文需要大量的社會科學內容作支持,進而提出新的論證觀點。在新聞傳播論文中,大都研究新聞傳播發展的歷史、新聞的標題、新聞的變化等比較精細化的內容。新聞傳播的服務對象是社會大眾,所以新聞傳播論文的寫作可以針對當下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用專業化的知識進行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論點。然而當下的新聞傳播學學者在與社會接觸時,只注重依靠課本資料來拼湊論文,缺乏廣泛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持,寫出來的論文就像沒有支柱的樓梯,隨時會倒塌。理論知識的失誤會使論文不堪一擊,也就是說在論文行文、論證和結構都沒有失誤的情況下,支持論文的理論知識出現了差錯,該論文的立論也會不攻自破。
3、參考文獻的使用:
參考文獻是論文在寫作初始階段,借用已有的專業知識進行分析或概括。當然參考文獻不屬于論文的形式主義,而是論文的組成部分,它考察了作者在寫作之前瀏覽的專業學科著作。而部分論文在結尾卻并未注明參考文獻,這樣的做法使文章充滿矛盾主義,使參考文獻成了形式主義。還有些論文使用的`是專業導師的論證觀點,因為老師研究的領域恰好是專業范圍,而且觀點獨特,學者引用是正常的,但有些學者在論點與老師研究范圍沒有直接聯系的情況下,還會引用導師觀點,導致文章常常出現文不對題的情況。
4、語言運用方面:
有些新聞傳播學者在寫作時強調新聞用語的精確性,按照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的要求作為理論依據。新聞用語的精確性比較重要,但要明白學術論文不是小學生作文,學術論文要求論文的觀點明確,可以涉及詞語的解釋和構成,使之容易理解,但不能作為參考文獻來使用,F在新聞傳播學文章中還常出現“××性”的概念,創造和使用很隨意,缺少科學內涵,這是造成論文學術價值評價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新聞傳播學論文9
摘要電視新聞是我國新聞傳播媒介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多力量匯聚加快了電視新聞發展進程,其中又以電子技術為突出代表,對電視新聞傳播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首先通過分析電子技術對電視新聞傳播的影響,探討了電子技術在電視新聞傳播中的應用,并對電視新聞傳播未來發展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電子技術;電視新聞傳播;傳播媒介
電子科學技術的不斷迭代,必然會帶動電視新聞傳播形式的多元化發展,出現了現代化數字、互聯網、電視新聞視頻制播網、電視臺音視頻非線性編輯等不同的傳播載體,電視新聞實現了同一時間不同渠道的傳播效果,電子特技與動畫隨機應用開始融合。
1電子技術對電視新聞傳播的影響
電視與電子技術關系密切,電視傳播形式的每一次變革本質上都與電子技術發展密不可分。不同媒介中又以電視為突出代表,從電子新聞采集轉變到衛星新聞采集,從新聞今天報到新聞實時報。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在電視新聞傳播史上有革命性的意義,不僅加快了傳播效率,而且拓展了電視新聞維度,使得大眾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通暢和便捷,著重體現在兩點:一是互聯網技術在電視新聞的有效傳播過程中不斷提供信息,信息獲取的深度、廣度、效率、機會不斷增多;二是在電視新聞采訪發展過程中,伴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以電視新聞采訪、現場采訪、直播室采訪三位一體的電視新聞采訪新形式。電視新聞采訪內涵與形式更加豐富,立體化呈現方式為電視新聞傳播帶來了新機遇。生產技術的發展必然對生產力產生直接作用。電子技術發展使得電視新聞信息量出現量變,新聞信息出入更加簡單化。新聞信息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視新聞工作者提供素材的內容質量,對電視新聞受眾對內容的理解有重大影響。電子技術發展突出表現在對新聞事件的快速整理與傳播,社會效率的提升必然會推動電子信息技術在傳播領域的迅速普及。電視新聞與制作網絡化形式的風靡,使得數字技術融合各大網絡系統邏輯的盛況出現在人們視野,電視新聞傳播領域又迎來一次新的飛躍。人們與網絡傳媒互動性增強,這也是互聯網技術與通訊網絡技術融合的良好表現,信息傳輸渠道與電視新聞采訪效率都有了不錯的發展前景。新聞信息傳播形態不僅能通過互聯網與通訊網進行信息傳送,網絡采訪與異地采訪也成為一種常態。在電視新聞文字、聲音、視頻、圖像等傳播媒介整合層面,數字與雙向性技術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進一步強調了電視新聞傳播的開放性,加深電視新聞媒體特征。電子技術發展也使得電視新聞傳播中的畫面素材更為豐富,記錄更加及時,傳播更加迅速,新聞現場的畫面質量與速度不斷提升,甚至夜視技術發展也使得夜間突襲場景得到有效采集與傳播。另外,字幕也是作為電視新聞節目的重要說明物存在,對畫面、聲音等作出進一步解釋,字幕在某些特別報道的新聞節目中意義重大,是新聞傳播的第二大主體。
2電子技術在電視新聞傳播中的應用
電子技術不斷拓展電視新聞傳播渠道,新聞信息呈現出海量化和多樣化發展形態。隨著移動端技術突飛猛進,大眾開始接受更為方便快捷的新媒體,比如手機網絡,以豐富的報道形式與傳播渠道贏得人們認可。電視新聞傳播在強大信息渠道競爭對手面前,要及時引進國際一流的電子應用技術,在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同時改善社會工作效率,盡快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自身市場定位。并不斷培養與總結后期特效技術人才,推動電視新聞傳播語言更加契合人們實際需求。電視新聞制作必須充分結合電子技術,并積極有效轉化為實際應用才能產生價值。電視新聞從業者應主動將電視新聞業務實際需求理解為應用系統與技術結合體,只有形成有效適用技術方案,才能充當新聞制作與電子技術之間的橋梁。相關從業人員在電視新聞傳播過程種關鍵作用,是生產技術更新迭代的智慧源泉,準確把控新聞制作與傳播實際需求,才能以“四兩撥千斤”之力開發適用系統,在國際電子應用市場中發揮作用。由此可見,做好電視新聞傳播工作需將新聞制作與傳播業務進行融會貫通。電視新聞媒體中每項技術也都需通過觀眾來體現其內在價值,一檔具有高標準經濟與社會收益的新聞媒體,其自身具備的一流電子技術與新聞節目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電視新聞節目在日常制作與傳播過程中,需及時反饋受眾與要求,從而推動電視新聞傳播可持續發展。隨著時代發展,人們接受畫面語言的方式也變得不盡相同,抽象視聽語言在電視新聞畫面語言中的作用越發明顯,在正確指導應用下,兩種語言都能作為電視新聞節目的細節語言體系存在。尊重客觀事實是電視新聞節目制作的'根本原則,但隨著電視表現技術的多樣化發展,動畫、特效等制作技術與新聞制作的融合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聞素材的傳播效果,與大眾實際訴求相結合,這是時代發展必然要求,是電視新聞傳播形式創新的結果,也可在電視新聞主題意義上進行挖掘,以此來塑造新聞節目內容的深刻性,增強觀眾記憶。
3對電視新聞傳播未來發展的建議
3.1不斷促進雙向廣播電視數字化發展
當下國內不斷加快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工作,電視頻道資源較之前有很大發展,從少數幾個臺甚至拓展到上百個,大眾對新聞源的選擇更加廣泛。各地方都大力推進雙向改造,電視服務由單向傳輸轉變成雙向互動,電視在大眾生活扮演的角色又開始重要起來,人們觀看行為也從“看新聞”轉變成“選新聞”,對新聞行業時效性提出一定要求。
3.2充分利用移動通信技術,不斷拓展傳播形態
電子技術發展推動移動通信技術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移動電視開始進入大眾視野。人們在不看手機、看新聞外,在地鐵、公車上也能看到實時新聞節目。除此之外,也需擴大電視新聞傳播范圍,在人群密集區域定點投放,比如電梯、出租車等位置。據全球策劃服務中心調查表明,基于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基礎之上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實現跨越式發展,將會對經濟、社會等各領域產生革命性影響。既為電視新聞傳播業帶來發展機遇,也為其安全綠色傳播帶來挑戰,信息技術與安全成為電視新聞在融合移動通信技術過程中重點關注的課題。
3.3充分利用互聯網,擴大傳播范圍
互聯網普及讓網絡電視成為全球傳播中最具革命性的新媒體形式,以“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視覺文化正逐步占領這個世界,諸多新型視頻網站、網絡電視臺、自媒體等類型服務逐步成為全球互聯網應用、社會關注、廣電發展的熱點,運用何種方式能成分發揮廣電主導作用,不斷建設發展網絡電視臺,成為目前包括電視新聞傳播在內的媒體從業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聞傳播學論文10
一,將論文寫成教材或普及讀物。雖然處于學習階段,但碩士、博士論文無論如何屬于學術論文一類。而現在一些論文,有的很像教材,將某一論證對象從定義、重要意義開始說起,方方面面都講到,講完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的很像普及讀物,對某一別人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外國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紹,介紹完全了,文章也就結束了。有一篇關于探險報道的碩士論文初稿,從什么是探險、什么叫探險報道、探險和探險報道的歷史開始寫起,然后是詳盡的關于探險報道的寫作要領、注意事項,直至采訪時要穿什么衣服等,全寫到了,相當全面。寫完了,文章結束。另一篇關于世界性通訊社的博士論文,敘述了各大通訊社的歷史,只在各章最后有一數百字的段落“論證”幾句,論文就算寫完了。沒有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發現,也沒有研究的新視角。這樣的論文每年所展比例不小,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二,將論文寫成了工作經驗總結或理論宣傳文章。可能有的作者在讀研前是做宣傳工作的,或者擔任領導干部的文字秘書,這種工作經歷使得作者寫的論文,文字流暢,話語是成套路的,諸如:在……形勢下,在……領導下,為了……,以……為基礎,以……為指針,做到打實幾個重點……、突出幾個……、落實幾個……等等。讀了文章,好象在喝白開水,除了有些詞句漂亮外,實際上并沒有提出新觀點、新發現、新視角。例如有一篇關于輿論監督的論文,作者為了在第一章顯示論證的理論性,三個小標題分別是:輿論監督是……生命、輿論監督是……旗幟、輿論監督是……保證。但是輿論監督本身到底是什么,反而沒有說出來。因為作者真心誠意地以為,這就是“理論”論證,報紙上理論版確實盡是這類“理論文章”,有些還是級別較高的黨政領導人的文章。有一篇論述某報紙論文,本來是可以寫成學術論文的,但是作者陷到這個媒體里太深,進去出不來了,沒有站在客觀的立場用學術眼光來觀察問題,當談到這家媒體存在的意義時,小標題是“……的理論意義”,內容是黨和國家主要領導分別為該單位的題詞。作者誤以為,高級領導人題詞,就是“理論”。
這種情況與中國大陸的新聞工作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宣傳、商業公關與新聞報道混同有關,每年在論文中這種類型的所占比例也較大。除了學生的問題外,這與部分導師本身就在具體的新聞工作領導崗位,對于學術研究不夠熟悉也有關。因此,需要強調區分學術研究論文與政治宣傳、企業公關文章,有時它們都叫“理論”,但所指在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三,論文中缺乏基本的學科基礎理論知識。一些論文,分析太缺乏本學科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仍然在使用諸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中學時代學的大眾哲學常識,來“分析”問題。不能說他們說的不對,但是實在沒一點學術研究的味道。這種情況到了寫論文的時候再糾正,已經晚了。這反映出研究生的學科基礎理論教育較為薄弱。從入學就應加強學術理論思維的訓練,將文科的基礎知識打牢,真正懂得什么叫“研究”。
四,論文的理論前提不可靠或是錯誤的。這種情況一旦出現,即使行文、具體論證和結構不錯,由于論文的立論不成立,全盤皆敗。例如一篇論述古代文論對現作啟示的論文,將韓非談到“文章”如何的一段文字作為“綱”,展開來寫。顯然,作者誤將引文中的“文章”的概念理解為現在的“文章”(先秦文獻中的“文章”是“文采”之意)了。這個理論前提一錯,后面再怎樣寫都沒什么意義了。另一篇論文,闡述輿論學的發展歷史,談到18世紀西方第一部使用現代“輿論”概念的著作,根據別人的介紹,將作者對輿論的劃分(“公意”與“眾意”),抄寫中誤為“眾意”與“民意”,沒有再看原著,就論證起這兩個抄錯的概念含義如何不同。一開頭就出現這種理解錯誤,后面的論述自然跟著錯。
這與學術研究存在不同意見是兩回事。不同學術爭論是正常的,但是基本的事實,包括事實本身和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公認的原因,總要正確。理論前提起碼能夠自圓其說,也就是能夠“成立”,不然就沒有共同的討論基礎了。
五,把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作為理論依據。不少作者在討論論文的基本概念時,并沒有理論根據,常把字典、詞典作為論據,試圖證明什么。我們寫的是學術論文,不是小學生學習一個字詞時查字詞典那種情形。為了理解一個概念,論述中可以涉及這個詞匯的語法構成和意義解釋,但這只是這個基本學術概念的技術性解釋,讀者將等待著關于這個概念的真正學術性闡述。然而,常常查了字詞典后,關于基本概念的解釋就算完成了,F在新聞傳播學文章中常出現“××性”的概念,創造和使用很隨意,缺少科學內涵,這是造成論文學術價值評價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六,不會寫緒章。任何文章總要有一個開頭,學位論文的開頭通常要求有一篇緒章(叫序、序言、前言、緒論、緒章等等均可),這篇緒章的任務是交代自己的選題、論文的主攻方向、文獻檢索過程和情況(即前人這方面已經做了些什么)、自己的論文在哪些方面有所創新(或所有整理)、使用的研究方法、論文大致的結構,以及其他需要說明的關于論文的問題。但是現在不少論文的緒章,寫什么的都有,或是感謝之類,或者是發表感想,像散文而不是論文。對緒章提出一定的規范要求,就是逼著作者必須考慮自己是否做了文獻檢索,論文是否提出了新觀點。
七,忽視論文最后的“參考文獻”。往往有這種情況:論文的“參考文獻”沒幾篇,但是文章卻提出了大膽的假設,說得頭頭是道。這是由于知道得太少,膽子越大的緣故。這樣的論文中通常矛盾很多、別人(但是作者不知道)已經論述過的東西較多(但是往往有明顯漏洞),可是作者自己感覺良好。
“參考文獻”不是論文的形式主義的部分,而是論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可以考察作者在寫作這篇文章時看了哪些東西,這些東西是否本學科的代表作,也可以從側面考察學生的治學態度是否嚴謹。如果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沒有開列出幾篇東西,已開列的也不是代表作,而且編排沒有規范,那么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斷,這篇論文的水平高不了。
八,非必需地引證和論述自己導師和可能評議論文的老師的'論著。如果恰好論文涉及導師的研究領域,而且導師確實在這方面有獨
到的觀點,學生引證是正常的。但是現在有一種不好的現象,即不少論文的選題與導師或其他相關老師的研究沒有直接聯系,或者他們的論著并不是學界的代表作,學生卻千方百計要引上幾段,有些引證的內容就是大白話,誰都會說,甚至連導師論著中的“俗話說……”都引上了。
關于非正常引證的動機是復雜的,F.索恩(Thorne)曾歸納了六種非正常引證的動機,情況如下:為阿諛某人引用;以自詡為目的引用;為相互吹捧而帶有偏見的引用;為支持某一觀點牽強的引用;為維護某一學術研究派別利益的不正常引用;因迫于某種壓力的引用。[1]
無論出于何種原因,這類非正常引用不可能反映與研究對象的真實聯系,最終影響論文分析結果的客觀性,玷污學術研究
九,寫作中缺少“假設論敵”的意識。于是,寫作時只考慮有利于自己觀點的一面,有意無意地回避不利于自己觀點的材料。這很容易被別人抓住作者論證中的缺口。如果每論述一個問題,自己多想想,別人會就這個問題給我挑什么毛病,如果每一個問題在寫作時都這樣自我提問,文章就會論證得較“圓”,逼著自己治學嚴謹些。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社會科學成果評估體系”
鑒于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建議參照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些研究所采用“社會科學成果評估指標體系”[2],對學術論文進行較為科學的評估。若了解了其結構要素,我們在寫作論文時就會有一種學術標準進行自我衡量,以保證論文至少像個論文,多少有些創造性。
社會科學成果評估體系是由一系列指標構成的。首先考察論文的規范性。這里的規范性,不僅指引證的規范,而是指研究者對研究資料的占有、分析深度、遵循學術引證規則這三方面的情況如何。是否充分占有資料,這本身就是論文的最大規范問題。不充分占有資料,特別是不占有最新的資料,無法保證觀點的創造性,有些結論可能是許多年前就已經有的了;或者造成論文低水平的重復。這種情況下當然仍舊可以寫上許多話,但這無論如何算不上有水平的論文。
這三方面的論文“規范”,從一開始就將那些不占有研究資料而拍拍腦子隨意想出若干“××性”,或隨意地從個別事例推出整體的文章,從學術論文中予以排除。資料的占有和分析,實質上是要求對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或對現實有所了解,防止研究者因某些局限而忽略必要的事實,疏漏某些可能的邏輯關系。當然,這些關于論文的規范性考察,并不等于論文就具有科學性了,但是它會影響到論文結論的科學性;而且,規范的論文也能夠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較為清晰的學術發展脈路。
第二,對論文的難度作出評估。假如第一關過了,可以認定算是學術論文了,那么馬上就面臨第二個問題,即這篇論文實際付出的精力有多大?一般地說,付出精力大的研究,其成果的質量也較高。這里的指標有兩項,一是論文的規模,一是論文的復雜程度。
這里的“規!保皇侵竻⑴c人數的多少,而是指研究本身所要操作的概念、事實要素或實證研究中的變量等的多少。需要處理的因素越多,規模越大;反之越小。這是考察作者研究能力的一種指標,并非文章越長規模越大。有時一篇論文并不長,但是需要很多論據,必須論證得當,它的規模就屬于較大一類。例如關于北京“新疆村”的研究論文,涉及人口、經營規模、材料來源、語言和文化生活、社會管理系統、雇傭關系、同胞關系、家庭、生育、宗教、民族政策、法治、飲食等等,必須處理這樣多的因素。因此,可以認定該項研究的規模較大。
這里的“復雜程度”,不是指涉及面大(有些選題涉及面較寬,但是邏輯關系簡單,分析起來并不困難),而是指需要處理的因素之間邏輯關系復雜。有些看起來不大的選題,如果其中要說明的各種關系較難把握,那么應當說其復雜程度較高。例如“我國的地下色情產業”這個社會學選題,它似乎算不上重大選題,但是真正研究起來,要處理的各種因素間的關系非常復雜。關系越復雜,需要運用的知識量、知識深度、研究能力等的要求就越高。
第三,對論文的研究成份進行評估。一篇論文,不一定完全是研究性的,有些成份屬于是在普及某些知識,或者僅僅提供了一些資料。根據智力對材料加工程度的差異,研究性質成份是指論文中提供了新的認識的那部分。
因此,需要先對論文的研究成份的多少下一個判定,這里提供了四種選擇:25%、50%、75%、100%?磥磉是簡單了些,但重要的不是劃分研究成份占多少的討論,而是要在觀念上學會區分研究、普及、資料這三種不同的成份,努力使自己的論文增大研究成份。一般地說,碩士論文如果有50%屬于研究成份,可算是相當不錯的了。這里需要說明:并非只要屬于研究成份就好,同樣屬于研究成份的部分,水平高低差異很大,這里還要有其他的衡量標準。
第四,考察論文的科學性,即可靠性。這需要根據對論文研究性、普及性和資料性成份所作的劃分,分別評估。如果確定成果全部或部分屬于研究類,就要首先對成果研究部分的科學性進行評估。這里有五項標準。
。保纠碚撘罁蚯疤岬目煽啃。提出這一對論文的基本要求,在于經常存在這樣的情況:論文中具體概念沒有發現不成立,論據也頗有力,論證不能說不嚴密,方法也有效,但是由于理論前提不可靠,實際上一切皆不能成立。例如若有人提出“太陽黑子活動決定經濟發展”的假設,這完全可以通過計量經濟分析證明該假設成立,而且在統計學上確有明顯性。但是這在經濟學方法論上是完全錯誤的,錯就錯在沒有可靠的理論前提。
。,概念使用的科學性(明確、嚴謹、有效)。概念是任何論文的基本單元,將概念的“明確、嚴謹、有效”要求聯系在一起,是針對這樣的情況:概念需要很好地反映特定事物的范圍或本質,僅僅做到“明確”是不夠的。有的很明確的概念,不具備處理、解釋其定義范圍內事實的能力,不能有效地說明結論。一些文章中常見的脫口而出的一連串“××性”,就屬于這種情況。
3,論據(理論或事實)的可靠性和充分性。這里的“可靠、充分”是對論據說服力的衡量標準!皺嗤耸俊钡脑挘梢宰鳛檩o助的論據,但不宜單獨作為論據,就在于它雖然通常是可靠的(這里是指真實),但不能作為“充分”的論據。
。,論證邏輯的嚴密性和完備性。這里實際上涉及兩個標準,一是具體論證中要做到滴水不漏;一是論證的整體充分,沒有空缺。
。担捎玫难芯糠椒ǖ目煽啃院陀行。這里的兩個標準,前者是指所采用的方法是科學的。例如考證某一事物為歷史上的第一,方法上就要保證是對全部資料進行了檢索和分析,而不是只依據部分資料得出這樣的結論;實證調查的推論,則不能超越原抽樣的總體范圍,否則便不可信。所謂“有效”,是指所采用的方法正好能夠說明作者要證明的論點。顯然,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不在于它是否復雜和新鮮,而在于能否有效地說明論點。
當然,并非每種研究成果都適用于這五項,前四項一般適用于理論型論文;實證型論文需要重點考察第五項,而前幾項可能不全適用于對它的評估。
第五,對論文的價值進行評估。這里也包括五項標準。這是對該論文滿足主體需要程度的判斷,包括論文對學術發展的貢獻程度----學術價值、論文對社會發展的貢獻程度----社會價值。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同行專家組可以對論文的學術價值提出若干評估的衡量標準,
但是社會價值是難以具體分解的,因為人文-社會科學論文不是“社會價值”需要的“主體”。因此,這里涉及學術價值的前四項較為具體,關于社會價值的后一項相對抽象。
。保瑔栴}提出或選題對學科發展的貢獻。某個學科的學術發展,提出問題本身如果帶有啟示作用,常常有力地推動學科整體的發展。為什么說論文的選題很重要,原因也于此。
。玻峁┑男率聦、新知識對學科發展的貢獻。這是針對某一類人文-社會科學的論文的,它們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新事實或提供新知識,例如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國際關系等方面的論文。新聞傳播學的論文中,有一部分也需要用這個標準衡量。
。常@得的新認識新結論對學科發展的貢獻。這是針對另一類論文的,它們主要在觀念領域有所創新,提出一些新的觀點,對世人和學科有啟迪作用,例如哲學、文論、政治學、法學、方法論等方面的論文。新聞傳播的論文中,有一部分需要使用這個標準。
。矗峁┑姆治鼋嵌然蜓芯糠椒▽W科建設的貢獻。這是針對所有論文的。我們很難要求每篇論文都能提出新觀點、新事實、新知識。但不少論文的研究視角較為新穎,或者研究方法與眾不同,給人以啟示,那么這類論文也應該肯定它對學術發展的貢獻。
。担撐牡纳鐣䞍r值。社會價值在這里的含義是:對論文所取得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或作用的可能性作出綜合判斷。這只適用于純應用性的論文。
一篇學術論文,如果在以上五項中有一項能夠作出一些貢獻,應該是很成功的了。因此,在衡量自己成果的價值時,要有自知之明,感覺在某一項可能作出些貢獻,就努力在這方面下功夫,爭取有所收獲。全面追求“貢獻”或追求很大的“貢獻”,很可能結果是完全沒有“貢獻”。特別在自我感覺非常好時,更需要正視這五項衡量的標準。
第六,關于論文中普及性成份和資料類成份的評估條件。普及性知識和資料類成份,并非沒有價值,但不應在學術論文中占主導,不然,就很難說是論文了。如果自己的論文中有普及性和資料類內容,也要盡可能使之可靠和嚴謹。下面是關于這兩方面的評估標準:
對論文普及性成份科學性的評估條件:1,對原成果概括和轉述的準確性。2,介紹闡釋的清晰性。
對論文普及性成份的價值評估條件:1,對開拓學術視野的貢獻。2,對解決某一具體學術問題的貢獻。3,論文普及性成份的社會價值。
對論文資料類成份科學性的評估條件:1,所提供資料的可靠性。2,資料選取的必要性和充分性。3,資料處理的科學性。
對論文資料類成份價值評估的條件:1,對開拓學術視野的貢獻。2,對滿足學術研究需要的貢獻。3,論文資料類成份的社會價值。
“核心期刊”發表、評獎、課題來源能否作為論文的衡量標準
現在中國大陸有新聞傳播院系的大學,對教師的論文和碩士、博士論文的衡量標準中,發表在所謂“核心期刊”上,或者評委成員大多認為達到在這些期刊發表的水平,或者發表的東西獲得了什么級別的獎,或者研究本身是某一級別的課題的一部分,會在論文的評價上給予特別看待。有的學校硬性要求論文必須發表在核心期刊上才能夠作為畢業、晉升的條件。新聞媒體給予了報道,往往也會加重對論文評價。這些衡量標準,在現在中國的國情下,是不科學的,也沒有國家法律法規的依據。
由于現有的國情,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文的新聞報道或評價,以及課題來源等不一定來自科學共同體(指本學科最具權威的專家組)的判斷和決定;目前中國大陸的學術刊物是否“核心期刊”,并不是科學共同體公認的,它們的認定受到較多的非學術因素的制約;學術評獎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非學術因素,某些有價值的論文,恰恰可能存在爭議,而評獎通常給予了爭議較小的;課題來源和級別只反映政府管理機構對社會科學的需求和導向,難以證明論文的學術價值;媒介的報道或評價不能反映論文的價值,因為記者的評價是非專業的。所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這一評估體系,暫時不采用這些間接指標。
學術同行引用頻率本應當成為評價論文的重要標準,但鑒于目前中國大陸人文-社會科學界尚無社會科學引證系統(例如美國有《社會科學引證索引》),并且研究者尚未普遍遵循研究規范,現在暫時也沒有將同行引證作為評估標準。
既然現在不少大學要求論文必須發表在“核心期刊”上、要求獲獎、要求較高的課題級別和媒介報道等等評價要素,論文的作者很難不去追求。但在輿論上,我們需要做一些工作,至少在認識上要清楚,這些標準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證明論文的價值。
回過頭來再看這一社會科學成果的評估體系,也不是十全十美的,F有的評估指標體系可以解決一般情況下對論文的評估,效果是令人滿意的。但這要以社會環境整體寬松、人們的心態較為正常為前提。如果只允許一種意見存在并且人們都一致贊同這樣的做法,或者人們普遍地處于某種激昂和偏執的狀態,再完美的評估方案也會評出十分荒謬的結果,因為可能會出現密爾(J.S.Mill)所說的“多數的暴虐”現象[3]。另外,為了保證這一評估體系的公正,需要評委的數量相對多些。如果委員人員太少,每個評委的權重就會過大,自然影響評估的公正性。
[1]參見丁學東《文獻計量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2]參見卜衛、周海宏、劉曉紅《社會科學成果價值評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
[3]參見密爾《論自由》,程崇華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
其他參考書目:
(1)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李秋零、田薇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林學諦著《環境、交往與思維》,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金觀濤、華國凡《控制論和科學方法論》,科學普及出版社1983年版。
(4)M.尼爾.布朗《走出思維的誤區》,張曉輝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年版。
(5)金觀濤、劉青峰《論歷史研究中的整體方法/發展的哲學》,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版。
(6)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李銀河編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柯惠新等《調查研究中的統計分析法》,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
(8)李茂政《論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方法論的相容性及內在聯系性》,《第二屆兩岸傳播媒體邁向二十一世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169-180,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1999年編印。
(9)陳力丹《碩士論文寫作》,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xx年版。
摘要本文歸納了近年中國大陸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中存在的九類問題,介紹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于社會科學成果的一系列評估標準。作者認為,新聞傳播學碩士和博士論文需要借鑒這一評估標準,以提高論文質量。中國大陸的大學新聞傳播院系要求論文以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獲獎、來自較高的課題級別等等作為學術評價標準,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全面證明論文的價值。
新聞傳播學論文11
【摘要】就傳統出版而言,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基本形成結構合理、體系完備的格局,但其在數字化出版轉型中同樣面臨困境。本文在分析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歷史與現狀的基礎上,探究其數字化出版的發展趨勢,進而提出新聞傳播學圖書數字化轉型的應對策略,即創新數字化出版流程,實現數字化出版與營銷一體化以及構建多元化商業模式,拓展數字出版盈利空間。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圖書;現狀;數字化出版;策略
【作者單位】史小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嚴定友,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一、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概況
1. 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的歷史及現狀
相較于其他人文社科類學科,新聞傳播學興起的歷史較短,但是發展迅速。改革開放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聞學圖書的出版進入新的時期,1982年,甘惜分教授的《新聞理論基礎》出版,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本新聞學術著作。隨著新聞傳播學從國外引進,新聞傳播學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大高校、研究所興起,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數量也呈幾何級數增長。各大高校,尤其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復旦大學等新聞傳播學重鎮,陸續出版了新聞傳播學系列理論研究著作和教學用書,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取得了頗多成就。21世紀,新聞傳播學教育蓬勃興起,新聞傳播學研究不斷向廣度和深度拓展,每年皆有數百種相關圖書出版。新聞傳播學的迅速擴張使其學科的影響力和聲譽廣泛提高,并逐漸成為眾多高校的熱門專業。
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數量的增長既有現實的因素,又有歷史的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數量的增長適應了新聞學教育對圖書的需求。改革開放30余年,我國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學點已有800余家,每年向社會輸送數以萬計的畢業生。正是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發展,對新聞傳播學出版數量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文化產業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傳媒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領域,日益受到重視,新聞傳播學的研究和圖書出版既反映我國傳媒產業的發展狀況,又為我國傳媒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指引。再次,新聞傳播學作為舶來品,其研究的建構和基礎理論直接來源于國外的相關成果。新聞傳播學與中國社會實際相結合的問題一直處于不斷探索之中,新聞傳播學圖書的出版既表明新聞傳播學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地創新研究,學科結構建設發展健全,又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學的建設步伐加快。只有推動新聞傳播學教育,大力發展傳媒產業,提高學科研究的熱情,才有利于新聞傳播學研究工作和圖書出版工作的開展,進而建立系統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傳播學體系。
2. 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的特點與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迎來繁榮景象。以1997年為界,在此之前,我國出版的新聞傳播學圖書雖然在數量上出現了顯著增長,但總體數量相對較少,種類較為單一;在此之后,新聞傳播學被確立為一級學科,教育部門的重視和支持極大地促進了高校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發展,此外,傳媒產業的發展也為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開辟了廣闊的市場。
(1)圖書出版漸成體系,深度廣度不斷拓展
在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開設初期,相關圖書出版較少,主要以中國人民大學及復旦大學等新聞教育水平較高的幾所院校出版的教材為主;20世紀90年代,新聞傳播學教育步入快速發展時期,國家開始重視新聞傳播學的教育,在多所高校設立碩士、博士點,這直接促進了大量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新聞傳播學研究專著的出版積累頗豐,新聞傳播學教材體系也已臻于完備。此外,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質量不斷提升,理論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國內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尋求理論新突破和實踐新認識。比如陳力丹先生自20xx年起,每年都發表關于中國新聞傳播學出版的概述,對當年的新聞傳播學研究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和點評。在新聞傳播學教材出版方面,劉鴻英先生通過對中美兩國新聞學、傳播學權威教材內容的比較和分析,指出我國高校新聞傳播教學和教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1]。總體來看,我國新聞傳播學出版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系列教材,都在不斷地拓展和深入。
(2)“譯著”與“專著”平分秋色,教材類與學術類旗鼓相當
新聞傳播學作為一門學科最初在西方興起,引入我國的時間較短,因此在我國的新聞傳播學發展初期,學者們曾大量翻譯國外著作,一方面用于高校教學,另一方面也為國內相關圖書出版提供一定的參考。一些學者由此成為研究國外理論和領域內著名學者思想的權威,其翻譯的著作也成為出版界的標桿。例如何道寬先生翻譯的麥克盧漢等學者的系列著作,對國內新聞傳播學領域影響深刻。隨著國內研究水平與國際的接軌,國內學者的研究著作大量出版。從20xx年新聞傳播學類暢銷書中譯著和國內學者專著各占一半的比重可以看出,我國圖書市場“譯著”與“專著”數量大致相當。早期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是為滿足教學的需要,但大量同類圖書競相出版,整體質量并不理想。隨著市場和研究的發展,一些學術性較強的新聞傳播學圖書顯著增多,在教材類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依舊占據大量市場的同時,學術類新聞傳播學圖書的市場份額也在不斷增加,兩者在市場競爭中大有旗鼓相當之勢。
(3)出版內容趨于多元,學術引領作用增強
在早期出版的新聞傳播學圖書中,新聞類或傳播理論類的書籍明顯偏多,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為主,涉及統計學等定量分析方法的內容較少。在當今的新聞傳播學著作中,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已經普遍應用。比如蘇新寧先生對CSSCI 中 20xx—20xx年新聞傳播學論文引用圖書的情況進行統計,選出本學科中被引次數相對較多的 197種圖書,該研究對于分析新聞傳播學圖書的學術影響力很有意義[2]。此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已經成為一般學術研究的基本方法。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可以得到相對準確的數據,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二、新聞傳播學圖書數字化出版困境
信息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受眾閱讀習慣和興趣的持續變化,使得我國圖書出版向數字化方向轉型已成必然趨勢。隨著網絡媒體尤其是移動新媒體的發展,數字出版物的市場需求快速擴大,但當前的數字出版產業規模并不能與讀者閱讀需求相匹配。數字化出版潛力巨大,但優質數字閱讀產品短缺的現象,在新聞傳播學圖書的數字化出版中同樣存在,業界面臨著許多復雜而又難以解決的問題。
1. 認識不足,人才與資金難以滿足數字化出版需求
首先,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集中于傳統領域,現有的出版人才大多數不具有數字化出版的意識和能力,難以滿足數字化出版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現有的出版程序和工作規范也明顯不適應數字化出版需求。其次,數字化出版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缺乏資本運營模式的傳統出版部門難以支撐。再次,數字圖書出版的'收益中互聯網廣告占有較大份額,電子書付費所占份額相對較低,這對傳統出版觀念來說是一種顛覆性的改變。由于觀念改變遲緩,以及缺乏人才和資金,新聞傳播學圖書的數字化轉型發展緩慢,要真正實現轉型突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 數字化出版模式單一、轉變形態有限
目前,國內外常用的數字化出版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出版社與電子閱讀器開發商合作,將圖書內容與電子閱讀器一起投放市場;另一種是出版社與網絡平臺開發公司合作,開啟在線學習模式,提供數字內容服務。在國內,大部分數字化出版的方式不外乎對紙質內容進行復制,相對于國外“互聯網+”模式,國內流行的“+互聯網”模式要落后得多。比如新聞傳播學圖書,其數字化出版只是單純將內容轉變為數字形態。同時,紙質圖書數字化業務收益甚微也讓出版數字化轉型困難重重。
新聞傳播學專著、論文等學術成果通常是紙質出版與電子出版捆綁銷售。例如,中國知網是國內最大的電子圖書出版數據庫,優質期刊一旦出版,中國知網便會對其文章搜集、編輯,進行數字化出版,但這種數字化出版方式過于單一。我國新聞傳播學期刊出版資源分散、市場主體缺失、網絡化程度低、集成度小,數字化出版能力較弱。相對于國外數字化出版的立體化開發、多種模式發展,我國數字化出版的線性結構需要改變。
3. 版權保護制度不完善
目前,新聞傳播學圖書數字化出版的一個明顯障礙是版權保護不力。由于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發展,信息拷貝和獲取變得輕而易舉,同時,由于相關法律對數字出版物內容復制缺乏規范和限制,使得一些作者的知識產權利益無法得到保障。另外,數字化出版涉及的利益方遠多于傳統出版,除作者和出版商外,網絡運營商占有較大比例的出版利益份額,這是導致數字化出版轉型困難的重要因素。數字化出版領域倘若沒有建立完善的版權保護制度,對內容直接生產者和出版者的利益保護不到位,必然會使數字化出版轉型缺乏動力。
三、新聞傳播學圖書數字化出版的未來趨勢與發展策略
1. 新聞傳播學圖書數字化出版的未來趨勢
(1)傳統圖書出版與數字化出版并駕齊驅
當今的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市場中,紙質出版依舊占據較大比重,數字化出版則面臨多重困境。傳統出版雖然受到沖擊和挑戰,但不會迅速被替代。首先,在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中,教材教輔類圖書的市場需求較大,其紙質圖書因內容編輯全面、合理,比電子書更受追捧。其次,數字化圖書出版數量逐年增加,其作用是對紙質圖書的補充而不是替代,紙質圖書的市場地位短期內難以被撼動。再次,當前數字化出版只是簡單地復制傳統圖書出版的內容,并沒有形成系統的數字化出版鏈條,其盈利能力相對于傳統出版方式要差得多。但數字化出版轉型的發展趨勢是必然的,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傳統出版和數字化出版的格局將是并駕齊驅、優勢互補,共同推進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的革新和進步。
。2)優勢資源聚合,壟斷數字化出版市場
我國傳統出版資源比較分散,相較之下,數字化出版呈現集中化特點,數字圖書市場被幾家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數字出版集團壟斷,其憑借人才、資源、平臺的優勢,形成比較完整的數字出版產業鏈,這種格局一時很難打破。在未來的發展路徑中,這些大型數字出版集團會不斷擴大其在數字出版領域的市場份額,強化其地位。規;臄底只瘍热萆a是確立壟斷地位的前提,要形成規;臄底謭D書生產,一是要具備強大的網絡信息搜索、傳輸能力,二是要具備高效優質的內容生產能力,而后者正是傳統專業出版社所具有的優勢。內容生產利益鏈上的良性互補合作,勢必是未來數字出版產業的一種合理結構,其為催生數字化出版的業內翹楚奠定堅實的基礎[3]。
2. 新聞傳播學圖書數字化出版發展策略
。1)創新數字化出版流程
傳統圖書的出版流程已經難以適應網絡時代的出版要求,必須進行出版流程創新。首先,要重視數字內容的選取,重視內容的質量和權威性,擴展數字出版來源,擴大可選擇的范圍。其次,要依靠數字網絡技術,開發數字出版編輯系統。再次,要把先進的印刷技術融入數字化出版中,以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同時實現數字化印刷的創新。也就是說,要將“+互聯網”思維轉換為“互聯網+”思維。網絡是一個大平臺,是集生產、服務、管理、銷售于一體的終端,單純地把互聯網作為平臺的延伸難以實現數字化出版流程的革新,只有以互聯網思維重構數字化出版的內在模式,優化出版結構,重視出版內容,創新數字化出版流程,才能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實現數字化出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2)優勢整合,實現數字化出版與營銷一體化
新聞傳播學圖書的數字化出版不僅能滿足受眾對網絡閱讀的需求,同時為出版拓展了新的發展方向。數字化出版的目的在于拓展銷售平臺,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利潤,而數字化出版與營銷的一體化可以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要實現一體化,就要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整合資源,統籌傳統的營銷手段,在保留傳統營銷優勢的同時,創新數字化營銷方式。此外,新聞傳播學圖書數字化出版營銷要實現出版社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4]。受眾可以隨時了解新聞傳播學圖書的出版信息,出版社可以了解受眾的心理需求,以此改善出版質量、優化出版流程。在數字化營銷過程中,可以開展圖書分眾化銷售;ヂ摼W時代,自媒體高度發達,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各異,新聞傳播學圖書的內容也各有特色,根據現實的市場狀況,提供有針對性的數字內容服務是數字化出版的營銷方向,也是實現數字化出版與營銷一體化的前提。
。3)構建多元化商業模式,拓展數字出版產業鏈
經濟學家Elliot認為,商業模式簡單而言就是企業的盈利模式,就是“盈利=收入-成本”[5]。目前,我國大部分數字化出版僅僅是傳統書籍內容的數字化轉換,模式較為單一,難以適應數字化轉型的要求。新聞傳播學圖書數字化出版應該將產品和服務定位于開放性、綜合性的內容平臺。首先,新聞傳播學圖書要打破單一的數字化出版模式,解決渠道平臺障礙,利用互聯網的用戶資源和平臺資源,創新模式與渠道,尋找數字化出版的新出路。其次,構建多元化的商業模式,降低硬件成本和內容成本。數字化出版的收入不僅要從產品銷售方面著手,更要在數字服務、增值服務以及廣告等方面下功夫,建構合理有效的利益結構模式。再次,要創立多元化平臺,聚合優勢資源,拓展數字出版產業鏈,將出版機構身份由出版社轉換為數字出版商,建立集內容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提供于一體的數字出版產業鏈條,提升出版社的品牌價值,獲得最大的盈利空間。
新聞傳播學圖書的讀者,大多數是專門從事現代信息傳播理論研究與實踐的高校學者、學生和媒體從業人員,他們對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特征有著更為深刻而獨到的領悟。因此,新聞傳播學圖書出版的數字化轉型必須以互聯網思維為引導,用“互聯網+”的理論與技術重構數字化出版的模式與結構,唯有如此,才能打造新聞出版學圖書的數字化出版特色,引領數字出版產業發展。
[1]劉鴻英.中美兩國新聞學與傳播學教育及教材的比較研究[J] .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9):1-10.
[2]蘇新寧.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學術影響力報告[M]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xx:903-959.
[3]張景,高曉晨.我國高校教材數字化出版的困境與出路[M] .學報編輯論叢,20xx:215-220.
[4]梁藝.探索圖書出版的數字化營銷之路[J] .編輯學刊,20xx(5):27-29.
[5]祖湘莎.圖書出版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現存問題與對策[J] .知識經濟,20xx(13):122-123.
新聞傳播學論文12
摘 要:歷史回憶與現狀 從1918年北京大學設立新聞研討會、徐寶璜先生為北大學生講授《新聞學》算起,中國的新聞教育已有近九十年歷史。1949年前的30年里,全國共創辦過59個新聞教育機構,但范圍不大,在校學生人數最多時不超越400人,共培育出畢業生不到3000人
關鍵詞:武大新聞傳播學論文
一、歷史回憶與現狀
從1918年北京大學設立“新聞研討會”、徐寶璜先生為北大學生講授《新聞學》算起,中國的新聞教育已有近九十年歷史。1949年前的30年里,全國共創辦過59個新聞教育機構,但范圍不大,在校學生人數最多時不超越400人,共培育出畢業生不到3000人。新中國成立后,新聞學教育事業進入了新時期,在1952-1955、1958-1960呈現了兩次高潮。文革后,新聞學教育恢復正常次序并迎來了大開展的春天。傳播學也慢慢傳入中國。據統計,1994年前全國新聞學類專業點共有66個,1995-1999年共增加58個專業點;20xx-2004年共增加335個;而截至20xx年6月,全國新聞學類專業點共計661個,即廣告學232個,新聞學209個,播送電視新聞學146個,編輯出版學50個,傳播學24個。
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急速升溫,其緣由是多方面的,既有理性的考慮,也不乏自覺的跟風,辦學質量也良莠不齊。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師資、教材、設備等辦學條件嚴重缺乏。
二、新聞傳播學教育的問題
興辦歷史較早、實力雄厚的院校,新聞傳播教育是比擬勝利的。但是一些院校的新聞傳播教育卻存在著不少問題,急需尋覓處理的對策。
1.供過于求
新聞學專業點超凡規開展帶來了一個不可防止的問題:一方面,新聞媒體對畢業生需求有限,另一方面,畢業生人數卻在急劇增長。全國新聞學專業的在校生人數約在130,000人以上,均勻每年畢業約32,000人,顯然供過于求。我國新聞媒體目前的數量大致上為:報紙約2200多種,期刊約8000多種,播送電臺、電視臺、有線電視臺各約1000家。近3-5年國度新聞總署的方針是“控制范圍、優化構造、提高質量、促進效益”,這意味著新聞媒體在一段時間內將維持現有范圍,不會有大的增長,并將努力于新聞報道質量的提高,因此對新聞人才的需求將是有限的。中央及多數省市新聞媒體曾經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為主、學歷較高、學問構造較合理的隊伍;對能從事普通記者、編輯工作的本科畢業生,需求量已接近飽和;而為提高報道質量,在招聘人才時傾向于多元化,不再局限于招收新聞學類專業畢業生。
2.理論時機少、理論功底薄,畢業生質量不高
新聞學是一門理論性、技術性強的學科,參與媒體理論,到媒體實習更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鍛煉時機。但隨著新聞專業學生呈幾何級數增長,我國的新聞媒體也不能提供更多的實習時機。
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速度和數量上去了,質量卻不盡人意。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陳舊,到報社“沒有兩年上不了路”!靶侣剬W教育中存在著理論與理論嚴重脫節的問題,一些新聞與傳播學院培育的人不會寫有新聞的新聞,只會寫無新聞的‘新聞’!币灿忻襟w指導以為,新聞院校培育的學生敏感和工作順應性強,但潛力明顯缺乏,“寫小而淺的東西能夠,寫大而深的報道則不行!边@其中的主要緣由是學生平常吃的是“快餐”,理論功底薄弱,中文寫作功底不厚。
另外,學生個性開展缺乏。表如今能采寫的多,會編輯、組版、畫版的少;擅長寫社會新聞的多,能寫好深度報道、時政新聞、經濟新聞、問題新聞、專刊新聞的少;懂得發行、品牌推行、廣告運營的特別少。
3.課程設置、學生學問構造與市場需求的偏向
目前新聞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大多是根底理論課,都是“書本加概念”的籠統學習。重新聞理論性強的特性來看,這明顯存在著理論與理論的嚴重脫節。而課程設置的狹窄、落后,必然招致新聞專業學生的學問薄弱、構造單一、視野不開闊、新聞敏理性差、入手才能差。這與注重具備綜合素質、全面開展的人才培育時期顯然是格格不入的。
新聞院校培育的畢業生媒體不需求,媒體需求的新聞院校又培育不了。背叛市場需求的教育形式增加了畢業生就業艱難。新聞媒體急需媒體運營管理人才,而建國后新聞院校集中力氣培育編輯人才,卻長期無視了也需求培育運營人才,簡直沒有高校設置過媒體運營管理類專業。
另外,新聞媒體緊缺復合型人才,即不只控制新聞學科的根本理論學問和技藝,同時還具備另一門學科的根本學問。由于新聞媒體的專版、專刊、專題節目除了請求增大信息量以外,更需求對各行業的狀況和問題有深層次的剖析和評論。遺憾的是,由于新聞院校難以提供,新聞媒體在招徠人才時只好留出局部名額給其他學科的畢業生。
4.研討生培育的問題
目前,全國新聞院系共有碩士點約80個、博士點約20個,相關于661個專業點而言,碩士點和博士點顯得太少。主要問題有:本科生和研討生的教學內容沒有拉開層次;博士點少,博士生導師擔負過重。博士生導師學術造詣比擬深,在研討方向上各有特長,但一位導師要帶多達20名博士生,質量終究能有幾保證,真實令人堪憂。博士學位論文的請求是很高的,學術上應該有所創新或者在某方面能填補空白。一位導師三年內能否就本人擅長的范疇提出20個有創新意義的論題,并指導博士生去高質量地完成是值得疑心的。
5.師資奇缺及糜費
隨著新聞傳播專業點的超凡規開展,一些匆匆上馬的專業中,特別是中央本科院校,有不少連根本的主要專業課程都開不出,有的學校以至只要一、兩位專業教員掌管專業教學,或者有許多教員基本沒有新聞專業學問,更不用提理論和經歷都豐厚的專業教員了。這就形成教學質量不可防止地打折扣。這也是近年新聞專業學生暢銷的一個重要緣由。
另一方面,全國新聞學和傳播學共有教授約260人,除了有博士點的學校共有博士生導師以外,約有200位教授因不在博士點而不能招收博士生。他們的學術潛力沒有得到充沛的發揮,非常可惜。在西方國度,只需是教授、有特長,就具備了招收博士生的條件和資歷。
6.對新聞教育的認識落后及投入過低
由于一些教育主管對新聞教育的實質認識有偏向,把新聞教育當作普通的文科教育,以為不需求幾投入就能夠辦學。教員有本子和筆就能夠備課,粉筆加黑板就能夠講課。這是一種典型的“短、平、快”的“快餐”教育,或許這是很多新聞學生工作潛力缺乏的重要緣由。
三、戰略研討
1.控制辦學范圍,提高教學質量
應該提討教育主管部門充沛注重新聞教育事業目前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燃眉之急就是控制數量的超凡規開展,嚴厲審批申請程序。對不具備辦學條件的專業點,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或者暫停招生,或者堅決停辦。
另外,新聞類專業的規劃也應該力圖合理。普通不宜在同一城市舉行過多的新聞專業,以便集中師資、設備和優勢,真正辦好新聞專業,防止反復糜費。
2.提高畢業生質量
由于社會需求不大,今后應該中止招收大專層次的新聞學生。而歷史長久、辦學經歷豐厚、師資力氣強大的新聞院系,能夠思索調整培育目的,轉向以培育研討生為主,本科生為輔,多保送高層次人才。
能夠思索引進MBA的案例教學法用于新聞傳播教育,由于如今進入高校的學生根本上都是高中畢業以后直接進入大學的,對社會的理解甚少,一味地灌輸概念會比擬籠統。
新聞教育還應該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奠定其人文素養,進行中文、政治、經濟、法律等相關的跨學科教育,培育“通才、雜家、復核型人才”;同時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道德素養教育、義務認識、愛民認識,培育學生育成愛考慮、重調研、講真話的`職業思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第一節專業課開端,就要培育學生的記者角色認識。學生的儀表、膽識、口頭表達才能、邏輯思想才能、快速反響才能、博聞強記才能都是將來記者必備的素質和才能。
3.依據市場需求調整課程設置
應該恰當調整不同院校新聞專業的定位,加強新聞專業教育的針對性。目前全國高校新聞傳播院系有綜合、財經、政法、體育、外交等各類大學辦的,這些院校應該發揮本人的優勢,培育有特征的新聞傳播人才,以順應新聞媒體對各類專業人才的需求。例如,財經院校創辦的新聞傳播專業培育目的就應定位在財經新聞媒體的需求上。這種媒體需求的人才既應具備新聞傳播技藝和理論,又要控制財經專業學問。
除此之外,既要注重新聞專業課程的教學,又要鼓舞復合型人才的培育,注重非新聞專業包括文學、哲學、法律、經濟、心理學、歷史學以至自然科學各相關學科的學問教育,關于提高新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擴展將來新聞工作者學問面和業務潛力無疑是有益的。要做到這一點需求防止以下兩種失衡的課程設置:一是新聞專業根底課、專業課的比例過低;二是只注重新聞學專業課程而疏忽以至忽視相關課程!坝浾邞请s家,編輯須是通才”,這是對新聞工作者的請求,也是對新聞傳播教育的請求。
另外,能夠成立媒體運營管理專業、網絡傳播、品牌推行等新專業。能夠堅持雙學位制、主副修制,或者試辦碩博連讀班、招收非新聞專業的本科畢業生成立碩士班,探究一條培育復合型人才的最佳途徑。
4.提高研討生層次辦學才能
研討生段的教學內容應該和本科段拉開擋次,應該對碩士生、博士生的培育計劃重新審定。另外,能夠恰當增加新聞學與傳播學的博士點。有專家建言:只需是具備國務院學位辦制定的博士點條件和規范,就不應該人為地在數量上加以限制。
5.優化師資構造
新聞傳播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請求教員具有專業學問的同時,最好還要有從事新聞理論的經歷。新聞記者、編輯在采訪第一現場的生動故事、在把關第一現場的轉危為安的聰慧和“化腐朽為神奇”的技藝最能感動和感染學生。因而能夠延聘、引進既有厚實專業學問、又有新聞理論經歷的采編人員為教員,以提高學生的理性新聞業務學問,同時約請在線總編、臺長來校講學、講座,給在校新聞學生引見當前新聞陣線的新現象,更新新聞理論,改動新聞傳播教學與理論脫節的現狀,補償師資力氣的缺乏。
調查顯現,美國大學的新聞學院中,只要17% 的教授沒當過記者;而80%的教授以為新聞從業經歷是聘任新聞教育工作者的一個先決條件,并堅決主張把具有豐厚理論經歷的記者聘為教授。這些有經歷的新聞記者的研討成果包括對新聞學和新聞媒體深入批判的著作,對新聞教學和工作都極具指導意義。長期以來,傳媒業高度興旺的美國新聞界首領人物深信,勝利的新聞學教育形式應該是貼近專業學問、遠離脫離理想的純學術性的問題。
我國新聞學非博士點的200位教授,能夠向所在院校提出招收博士生的申請,經過有關規范的應該準許招收博士生。這樣有利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潛力,有力于減輕博士生過火集中的博導的繁重擔負。另外,在研討生招生擴張之前就應該做好增加導師的工作。
6.樹立高投入的教育觀念
低價辦新聞教育的觀念早已過時,因陋就簡的新聞教育觀曾經明顯掉隊于現代的新聞傳播事業。事實上,新聞教育也如醫學院的教育,需求一流的設備、器材。傳統的報學專業,曾經采用電子排版、激光照排,而播送電視專業的攝錄編播各個教學環節都需求重配備和高耗費。培育入手才能的新聞業務課程如采、寫、編、評、攝,都需求注重理論教學。因而,辦新聞教育,必需有“高投入”的觀念,必需有足夠的經費投入、一定的實驗手腕,所以必需增強實驗基地的建立。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才干控制實戰的技術與身手,這樣才干培育高素質、高質量、順應社會需求的新聞傳播人才。高校能夠思索給新聞院系更多的辦學自主權,使之可以以更多的途徑完成開源,獲取社會資金投入到新聞傳播學科的建立中去。
7.增強新聞專業教育的新穎性
盡量運用最新版本的教材,以免學問老化、觀念滯后,不順應媒體的開展和市場的需求,更無益于學生的培育。
教學內容也要經常更新:一是最新的新聞學專著、學術期刊上的新觀念、新成果、新問題,應該及時地補充進教學內容;二是教學中觸及的案例要運用最新的熱點新聞、典型報道,在新聞采、編、評、籌劃、制造等方面的新經歷、新思緒,由于具有及時性、新穎性、生動性都會惹起學生的學習興味。
教學手腕要創新。新聞專業教育要充沛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腕,對靜態學問進行動態加工,對動態學問進行分層剖析,使籠統問題詳細化,使單調單調的學問興趣化。專業課程的教學都能夠有效天時用多媒體教學技術來提高教學效果。
四、結語
新聞的特性即反映社會生活的開展變化、緊跟時期節拍,加上新聞傳播科技的一日千里,招致新聞教育必需隨時順應社會需求和時期變化。因而新聞教育不能關起門來辦,無論是課程設置、培育目的的制定,還是培育途徑的選擇,都必需走出校門實行開放教育教學方式。對當前新聞教育呈現的問題,先要正本清源、轉變觀念、回歸新聞教育的實質,才干進一步提高新聞教育的質量,新聞專業的學生才干真正學有所長,成為社會需求的人才。
新聞傳播學論文13
20xx年12月7日至8日,來自大陸各主要新聞院系的負責人以及香港、英國、美國新聞傳播教育界的知名專家共50余人,匯聚復旦大學,針對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教育的現狀、問題和對策進行了學術交流和討論。會議由教育部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復旦大學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和新聞學院聯合舉辦,旨在全面總結并反思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基本狀況,并以研究生教育為重點,討論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措施與未來規劃。
一、新聞傳播學研究生教育概況
二十多年來新聞傳播學教育規模的擴大和辦學層次的提升對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層次的教育,據教育部高教司統計,截至20xx年全國共有661個新聞學類本科專業點,其中新聞學209個,廣告學232個,廣播電視新聞學146個,編輯出版學50個,傳播學24個;研究生層次的教育,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復旦大學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紹,在經過十輪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審核工作后,目前全國共有新聞與傳播學碩士點123個,其中新聞學60個、傳播學63個;博士點19個,其中新聞學10個、傳播學9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另有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后流動站3個。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涂光晉教授、復旦大學新聞傳播與媒介化社會研究中心黃旦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研究中心胡正榮教授、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張金海教授、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李建偉教授根據此前的調研,分別就國內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專業的研究生教育情況做了專題報告。綜合各專題報告的統計,目前各專業師資情況如下表:
總體而言,各專業的師資狀況呈現出高職稱、高學歷和年輕化的特點;在研究方向設置及專業課程設置上,普遍呈現多樣化的特點,研究方向設置寬、窄不一,而且仍有擴展的趨勢。調查者認為,這種趨勢反映了學科建設的繁榮,但繁榮背后潛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學科邊界的模糊。例如,大部分學校將廣告學專業歸屬于新聞傳播學,但也有不少院校依托于經濟、管理、文學、藝術等學科;編輯出版專業在不同院校分屬于出版編輯、出版發行、文藝學、新聞傳播學、紙漿造紙工程、圖書館學等;傳播學的學科定位與邊界不清也導致傳播學科專業特性不清、課程體系缺少規范以及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含混。
二、新聞傳播研究生教育的問題、建議與對策
1.關于優化學科結構
學科結構的調整是本次會議的熱點和焦點,引起了代表們的熱烈討論。一種意見認為目前新聞與傳播學下設兩個二級學科,整體結構偏小,建議通過修訂二、三級學科目錄、增設二級學科以調整結構、夯實中堅力量。這樣有利于進一步厘清學科邊界,回應其他學科的蠶食之勢,維護本學科的整體權益。胡正榮教授認為目前廣播電視專業與社會的互動進一步密切,學科發展態勢良好,已有幾年一級學科授權單位自主設置了廣播電視學博士招生方向,應當將其設置為二級學科,有利于學科內涵的建設。張金海教授、廈門大學黃星民教授等建議,將廣告學提升為二級學科,既將其專業歸屬明確到新聞與傳播學,也可為廣告學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李建偉教授、南京大學張志強教授等則認為編輯出版專業晉升為二級學科條件已成熟。
但也有些代表則認為,在優化結構的同時更應關注學術品質和學理基礎的建設。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董天策教授指出,學科結構的調整應當以學科內涵和學術成就作為重要參照指標,應當著力提升學術品質和內涵。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吳飛教授認為,二級學科不宜設立太多,應當考慮這些學科的學理基礎。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方曉紅教授認為,結構調整需要考慮學科本身的生存與發展,如果將其他部分從傳播學中抽出設立二級學科,傳播學可能會被架空。深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吳予敏教授指出,傳播學科本身具有跨學科性質,一方面,研究生生源的多元化是必然趨勢,既面臨困惑,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機遇;另一方面,媒體工業發展趨勢下,傳播手段的'融合性也會越來越強,因此不能只考慮為單一媒體提供人才而增設二級學科,而應當立足于發展多元傳播學教育。
2.控制研究生規模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新聞傳播專業在校學生約10萬,教師約1萬人,教授約1000人。就發展速度和數量來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超常規,專業點過多過濫。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羅以澄教授介紹,自1983年以來,新聞學類專業點保持連年高速增長,幾乎每五年翻一番,可以用“幾何級態”來表示這種增長狀態。
就本次五個學校提交的調查的報告看,新聞傳播專業一位導師所帶研究生的人數大約在8~24人之間,半數以上導師與研究生見面的時間難以保證。胡正榮教授介紹,“一個茶壺配若干個杯子”是對高校研究生培養中一個導師帶若干弟子現象的生動描述,這種現象導致每個學生分配到的資源非常有限,嚴重影響了研究生教育的整體水平。而且糟糕的是,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與會人士認為,新聞傳播教育規模偏大,需要控制。黃旦教授代表會議主辦方建議:建立碩士點的準入與退出制度,由教育部新聞學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學科評議組共同牽頭,研究并提出切實有效的評估及檢查方案。
3.關于提升教育質量
“培養目標不明確”是目前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普遍問題,“大學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趨勢同樣出現在新聞傳播專業。碩士生培養目標究竟應以研究型人才為主還是以應用型人才為主?
與會代表普遍認為面對社會發展的多元化,既應肯定研究方向開設的多樣性、人才培養的個性化,同時也應注意學術規范和人才規格。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芮必鋒教授認為:新聞傳播教育不要被傳統學科、市場和宣傳部牽著鼻子走,而應培養分析能力強、有獨立思考意識的人才。華中科技大學信息與傳播學院院長張昆教授認為,研究生培養應存在著“一”和“多”的矛盾,即單一的培養模式和要求與多樣化的生源(來自不同學科)、多元化的需求和目標之間的矛盾。西北大學楊立川教授主張,碩士生培養應定位于有較強業務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線人員,作為業界與學界的連接。
代表們普遍關注研究生規模擴張后的培養質量問題。涂光晉教授認為,應當加強對新建專業的適當檢查和招生規模的適度控制。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張志強教授認為,強調研究生培養質量需要政府監管、學界指導和學校自律三個方面的力量。方曉紅教授等則認為,研究生培養的規模與質量應當建立自我約束機制,過度強調自上而下的評估有可能會制約發展。羅以澄教授介紹了他在英美等國考察的情況,英美等國的專業評審基于自愿,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專業評審委員會認定,同時努力獲得社會認可。
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高福教授指出,目前研究生來源廣泛,來自外語、文學、工科等跨學科的學生增多,而來自經濟、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其它社會科學的較少,因此應當慎重對待學制問題,加強新聞傳播學基礎能力與研究能力的培養。黃星民教授指出,研究生培養的學制宜靈活,不能以犧牲質量來完成時間的縮短。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白貴教授批評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存在實用化的傾向,淡化了對新聞專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意識的培養。
亞洲的新聞傳播教育如火如茶發展之時,英美新聞傳播教育界則在思考應對正在到來的新挑戰。據英國威斯敏斯特媒介研究中心Colin Sparks教授介紹,在英國不少新聞院系正在調整對策:適應瞬息萬變的產業對多種技能的顯著需要、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認可多重擇業的可能、適應國際學生而不是只注重國家特性、不同的學校采取不同的培養途徑等等。美國馬里蘭大學Thomas Kunkel教授認為,在美國整個媒介大環境和新聞工業正處于轉型期間:傳統新聞業持續走低、可替代媒介在崛起,針對這種形勢,新聞院所更關注多媒體以及獲得多面向的傳播技能,同時亦試圖延續新聞專業主義技能與標準。香港中文大學陳韜文教授通過調查發現:從業者與學生最看重的能力依次是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廣博知識。他認為當前新聞傳播教育面對的問題有:信息科技沖擊傳媒的傳統邊界,社會加速變化需要適應能力強的人,全球化迅速發展需要更多擁有跨文化和跨境傳播素養的人,新聞傳播行業的短期需要與長期需要的矛盾:上手快與后勁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陳教授認為應當改進課程設計。
4.新聞傳播學專業碩士學位教育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徐泓教授介紹了申辦新聞傳播專業碩士學位的基本情況和目前的進展。據介紹,專業碩士以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人才為目標,目前我國已設有工商管理碩士(MBA)、法律碩士、藝術碩士等針對不同職業的學位15類。調研發現:新聞傳播業采編人員需要這種與職業教育聯系緊密、以案例教學為主、以撰寫研究報告方式修成學業的專業碩士學位教育,招生具有較大的潛力。專業碩士學位教育有利于滿足新聞傳播實踐的需要和教育的拓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已將金融、新聞傳播、社會工作等碩士專業學位列入20xx年的啟動計劃。
新聞傳播學論文14
手機媒體的誕生和發展不僅帶來傳播生態格局的變化,也在社會、經濟的變革中具有重要意義。正如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即信息”,手機媒體的出現顛覆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也改寫了媒體的生態環境?偟膩碇v,它“第一次實現了傳受雙方自由、自主的溝通,點對點之間的流動成為現實”。①
從新聞傳播學角度看,手機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人際傳播特征使分眾傳播成為可能
手機的原始功能是進行人際傳播,隨著技術的發展,目前手機傳播已呈現出諸多大眾傳播的特點。而大眾傳播中一旦加入了人際傳播的元素,信息傳遞的流程將會變得復雜。而導致這一流程復雜化的,是手機的轉發功能。
手機連接的是一個社會關系網絡,一個人可以利用手機的轉發功能,將接收到的信息很快傳遞給他的社會關系網中的成員。大眾傳媒發布的信息經由人際通道,可以驚人的速度和無法預測的方向在人群中擴散,這樣一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通過手機的轉發功能實現了共振。從另一個角度看,來自人際渠道的消息,也可能在一定情況下成為大眾傳播的議題。手機傳播中的人際渠道信息通過不斷被轉發,就可以導致人際領域的信息快速擴散,從而形成類似于大眾傳播的效應。
與此同時,手機使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過程相互交錯,彼此影響。學者劉津、張金璽曾通過分析認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向他人發布信息的方式,加劇了傳播的泛中心化趨勢,“這一方面消解了大眾傳媒在信息制造和傳播中的壟斷地位,促進了信息的多樣化;另一方面,當大眾傳媒未能及時公開公眾普遍關注的重大信息時,人際關系網絡中散布的流言可能在一定時期占據主導地位,支配人們的社會行為!雹
“碎片化”是近年來社會學領域經常關注的一個問題,手機媒體的出現使得“碎片化”過程中的小眾得到滿足,從而實現“分眾傳播”。碎片化是指當社會階層分化的時候,各個分化的階層內部也在不斷分化成社會地位和利益訴求各不相同的群體。舊的階層不斷分化,新的階層不斷涌現,各階層之間的社會和經濟地位、生活方式及利益訴求的差異日益明晰化,每個群體都有著不同于其他群體的利益訴求和職業特征。另外,除了階層的劃分,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個性特征等,也是區別不同群體的標識。由此,各個階層和群體消費習慣和需求的差異也就不難理解了。
傳受雙方角色模糊,傳統媒體的把關人地位受到挑戰
我們通常把大眾傳播媒介產生以后的時代劃分為兩個媒介時代,第一媒介時代是指以報紙、電視、廣播為主的大眾傳播時代,是一種“播放型傳播模式”盛行的時代。第二媒介時代則是一種可能促成集制作者、銷售者、消費者于一體的'系統生產的替代模式,它是以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衛星技術與電視、電腦和電話的結合為契機的,雙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模式。正是這種模式,顛覆了傳者和受者的界限,使信息生產、傳播和消費合二為一。③
在傳統的媒體環境中,傳者和受者的角色是固定且穩定的,有一批經過專業訓練的新聞從業人員通過報社、電臺、電視臺等傳播機構,大規模地傳播信息。在這樣的信息強勢面前,普通受眾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
而手機媒體出現以后,受者不再僅僅處于被動接收地位,想看某個節目,不必在某一固定地點或固定時間收看。另外,人們可以通過手機作為某一事件的當事人或旁觀者,將信息發布出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傳者。
目前,大部分手機可以錄音,還可以拍照,可以上網,普通人利用手機可以完成一個記者和編輯需要做的全部工作。
手機媒體的發展順應了媒體移動化的大趨勢
通過對當今傳媒發展中各種新傳媒形態、新傳播手段的梳理,我們很容易發現,媒體移動化是目前的大趨勢。目前的手機移動通信與傳統固定電話通信最大的區別,就是傳統固定電話通信不得不固定在一個地點,而手機移動通信則可以隨時隨地建立聯系,使人們擺脫了“固定”的束縛,聯系更加便利,從而“獲得了新的意義上的自由”。④
手機移動通信工具的出現及其與傳統媒體形態的結合,很好地順應了媒體移動化的趨勢。從最早的短信新聞播報,到目前種類繁多的手機報形式,以及手機廣播、手機電視的逐漸普及,一條新的價值鏈正在形成,諸多產品形態也在融合中不斷分化,形成新的產品鏈條。這更進一步拓展了移動媒體的發展空間,也在逐漸改變著傳統的輿論格局。學者陸小華就堅定地認為,媒體移動化是不能忽視的歷史趨勢。⑤
為傳統媒體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機遇
傳媒生態圈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一樣,也在通過自身的生產再生產和與外界的能量交換,不斷地維持著媒介系統的動態平衡。新的因素出現時,現有的平衡便會被打破,通過一番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之后,會出現新的平衡狀態并在一定時期內運轉下去。
手機媒體的出現便是這樣一種新因素,它改變了大眾傳播媒體的傳統格局,使原有的平衡狀態被打破。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手機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傳統媒體的受眾群體和廣告份額,還間接分散了人們對傳統媒體的消費能力和興趣。我們知道,受眾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手機媒體的出現導致很多受眾與傳統媒體漸行漸遠,轉而投入新興媒體的懷抱。
在迅速占領青年人群體的受眾市場的同時,手機媒體還以純信息和純商業的姿態占據了另一個競爭優勢,即跨媒體和跨地域傳播。手機傳播的多媒體化特質讓人感受到的是對綜合感官的立體“按摩”,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擁有手機媒體,信息便會如空氣一樣包圍著我們。
所謂“二次銷售”理論,就是通過吸引受眾的注意力獲取媒體內容收益,然后把受眾打包出售給廣告商,賺取廣告利潤,也就是說,媒體是在拿受眾的眼睛和耳朵做生意。傳統媒體的盈利模式可以通過與手機媒體的結合得到改善。這可以從20xx年“超級女聲”節目的火爆窺見一斑!俺壟暋惫澞客ㄟ^傳統媒體制作播出節目,吸引受眾觀看,同時鼓勵受眾發送手機短信積極參與,媒體一方面從廣告商那里兌現觀眾的廣告價值,另一方面與服務商分享受眾參與帶來的豐厚利潤。對于曾經嚴重依賴廣告收入的傳統媒體來說,與手機媒體的聯姻無疑會“合則兩利”。
注釋:
、佗劬给Q 劉銳:《手機傳播學》,新華出版社,20xx年版
②劉津 張金璽:《手機短信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中國傳媒科技》,20xx年第2期,第39頁
、堍蓐懶∪A:《新媒體觀》,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新聞傳播學論文15
【摘要】作為一種社會批判理論,女性主義以其獨特的視野詮釋著整個社會中女性的生存姿態。20世紀80年代,西方的女性主義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進入到了大陸學者的研究范圍,并于90年代中期被引入到了新聞傳播學領域,從而引領著新聞傳播學向著更為積極、平衡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女性主義 方法論 新聞傳播學 應用
女性主義理論在被引入到新聞傳播學領域后,多年來在眾多學者的關注下,也取得了較大發展,但仍面臨一些尷尬困境,需要更多的新聞傳播界的理論學者予以關注,以期這一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得到更好的應用,從而促使大眾傳播媒介能夠大放異彩。
一、女性主義研究綜述
女性主義作為一種西方社會思潮,發源于十八世紀的自由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的發展可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強調女性針對男性而言的專有權;中期突出兩性差異;后期反抗本質主義的規定。在這三個發展歷史進程中,女性努力尋找自身的發展空間,爭取準確的自我定位。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現代女性主義開始追求兩性平等,開始沖破家庭的束縛,爭取在外界得到自我肯定,尋找自身的準確定位,從而推動了女性主義理論的蓬勃發展。
女性主義源頭可以追溯至文藝復興時代。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達斐爾特與我國孔子的教育思想類似,他也指明了教育對象的有教無類,認為應該不論貴賤,拋開性別,人人都可以入學進行學習,并把自己的思想付諸實踐。這種辦學思想和方式的傳播使得接受教育的女性開始增多,并將更多的思維啟蒙意識傳給更多的人。啟蒙運動時期,法國婦女首先舉起了爭取婦女人權、反抗社會壓迫的大旗。
18世紀至19世紀初,女性主義的目標是爭取和男性相同的政治權利:選舉權、受教育權以及工作的權利,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越來越多國家的女性獲得了與男性相同的參政權利,隨之而來的是女性教育的廣泛展開以及女性就業人數的不斷增加。20世紀中期,女性主義進入到了實質性的發展階段,從表面的爭取權利平等進入到了批判性別歧視和男性中心主義的階段,有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覺醒。這一時期,女性主義逐漸擺脫了傳統意義上的反對男性主義濃厚的政治話語權,并走進了西方高等教育與研究機構,作為一個特定的教育和研究領域逐漸開始形成規模。
1978年,美國傳播女學者蓋爾·塔奇曼與他人合著的論文集《爐床與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出版,這是“性別與傳播”研究史上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部作品,標志著傳播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女性主義媒介研究正式成立。我國的新聞傳播學界,由于起步較晚,加之受西方思潮的影響,對女性主義理論的研究基本上是對西方成果的直接借鑒。1995年出版的《新聞與傳播研究》雜志第3期中系列地刊出了一批女性主義研究文章,這幾篇國外女權主義者的文章僅僅描繪了她們國家的媒介與婦女關系的情形。而我國學者重點討論的是媒介使用的性別差異和傳播權與婦女人權等問題。
我國的新聞傳播學者結合外國的研究思路,對女性主義開始了自己的本土化研究,在《新聞傳播的文化批評》一書中,鮑海波教授對當今中國的新聞傳播活動中對女性的定位及關注進行了研究,她認為女性在新聞傳播中出現三重缺席:1、新聞傳播主體的女性缺席,即女性話語權的缺失;2、新聞內容中的女性缺席,即對女性的報道極少;3、新聞受眾的女性缺席,例如女性看電視大多是看電視劇、家居、美食及電視購物等節目。
二、女性主義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應用
在我國,本土化的女性主義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出現于傳統文學和大眾電影的研究領域,但并未引入到傳統媒介當中,這樣也就未能引起新聞傳播學界的關注。盡管那時女性主義和傳播學都已在中國生根發芽,但二者的真正結合卻是1995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推動下的結果。1997年,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承擔了國家一項重要課題“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主要研究項目是大眾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自此大力推動了女性主義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應用。
女性主義思潮與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相結合,是媒介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大眾文化遠離意識形態,摒棄嚴肅、神圣、深刻等意義,消解價值、消解意義,追逐平面化、零散化和享樂化,關注當下、關注個體的特性,恰到好處地迎合了從計劃經濟來的中國人的精神需求,也緩解了他們身處現代工業社會的生存壓力,因而它倍受人們青睞。于是,以娛樂性、商業性、消費性為主要特征的大眾文化在中國大地上的流行就成為順應潮流的事。
目前,新聞傳播學中的女性主義研究主要存在兩種不同的研究方向:一種是沿襲了女性主義研究的傳統批判思路,認為當今的媒介中盡管充斥著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但它們并未展示出真實的女性生活,由男權掌控的媒介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充滿了不經意的理解偏差;另一種則認為在女性主義思潮影響下,新聞傳播已經出現了“女性化”的表象,但它所掩蓋的卻是更加隱蔽的性別不平等的實質。這兩種觀點視角不同,卻都反映出社會性別的`差異和話語權的掌控是新聞傳播活動中女性主義研究的重要領域和根本實質。
女性主義鮮明地表現出它對大眾傳媒中展現出的性別成規(stereotype)的批判態度。比較常見的包括新聞報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媒介廣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肥皂。娨曔B續劇)及MTV中的女性形象分析等。實際上,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是一種文本分析,它較多的采用了文學批評中典型形象分析的方法,從性別權力的結構觀點出發,對大眾傳媒中所表現出的與女性有著特殊關系的文本加以分析、歸納,從中觀照女性在社會中所處的獨特位置,并探尋構成這種文本的內在機制。
表面上看,女性人物和女性話題在媒介報道中頻繁出現,占盡風頭,但進入到社會文化層面分析,在西方新聞報道中出現最多的女性基本是“刑事案件和災難性的受害者、某位重要男性的親屬、娛樂界或體育界的明星”,這三類女性的定位都是以男性為坐標,處處體現出男性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趣味。這種“女性化”的真相“實際上是女性在媒介中被邊緣化和私人化,并在男性視域里受到更大的文化貶抑”。正如研究者劉伯紅所說:“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色情暴力作品中女性形象大量成為新的賣點(女性形象的商業化)以及色情暴力作
品中女性形象的扭曲反映,就是這種深刻的不平等的一種表現。同時,對色情暴力作品的討論和在這些問題上的女性主義呼聲,也可能預示著婦女解放進程中的一場更為深刻的革命!雹
受眾是新聞傳播活動的客體,對受眾的研究是新聞傳播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研究者認為,我國的新聞受眾中存在女性受眾缺席現象。女性受眾缺席的原因:一是“產品少”,即新聞報道中的女性缺席,主要表現為女性在新聞報道中的比例很少, 新聞報道中存在著對女性角色和定型的不均衡描述;二是“工人少、領導少”,即新聞生產部門中的女性缺席。包括新聞媒介中的女性從業人員少,領導層中的女性更少,控制者大都是男性,女性在生產部門的缺席間接導致了受眾中的女性缺席;三是“關注少”,即傳統文化中女性缺席是受眾中女性缺席的深層原因。我國長期的封建統治導致女性整體素質較低,對女性的關注和認識都存在一定的偏頗,家庭中女性承擔了大部分的家務勞動,女性沒有接受能力和接受時間, 導致女性受眾的缺席。②
三、女性主義理論研究的前景與不足
女性主義理論的引入,為新聞傳播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前景十分廣闊。但在發展中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理論深度不夠。由于女性主義理論本身就是一種從西方引入的理論,我國學者在研究過程當中多受拘泥,對這一理論多是集中在表面上的一些研究,沒有從實質方面進行更進一步地深入與探討。理論家將這一理論引入到新聞傳播學領域后,深度挖掘也是不夠。在史學、社會學、文學等領域,研究者的研究著作大為可觀,但在新聞傳播學領域,能夠將女性主義理論應用到新聞傳播學中的研究著作確實少之又少。原因除自身缺乏創新性以外,還有對國外女性主義理論的發展動態缺乏關注,缺乏對國外最新理論的借鑒。
第二,研究領域比較狹窄。目前,國內對女性主義理論的研究面比較窄,主要集中在對西方女權主義流派各自的理論及研究方法的介紹,同時在實證研究方面,一方面介紹西方女權主義的文本分析樣本和實證研究樣本,另一方面運用西方理論開展國內的文本分析和實證調查研究。由此說來,國內關于女性主義理論的研究領域面比較狹窄,仍需進一步拓寬。
第三,本土化色彩淡薄。由于女性主義理論本身就是從西方引入的,“拿”到中國后,不免帶有西方濃厚的文化色彩,而中國實質上的本土色彩意識淡薄,沒有能夠很好和中國的發展狀況結合起來。在引入西方理論的同時,更好的消化和吸收則是最重要的問題。
盡管在發展過程中,女性主義理論仍有不足,但其前景仍是十分廣闊的。尤其是現在,女性主義方法論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應用已是越來越廣泛。眾多的研究者已開始意識到這一理論的重要性,并在這一領域開始了新的研究,研究內容除女權主義研究外,還涉及到了社會女性主義、生態女性主義等新的內容。正是因為女性主義方法論的引入,才使得新聞傳播學中的發展更為廣闊,才會使新聞報道中女性與男性達到一個質的平衡。使得報道中女性的角色不僅局限于家庭、消費及男性背后的領域,更多的應該涉及女性自身的獨立發展。
女性主義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應用必將越來越重要,這不僅會推動女性主義理論本身的發展,同時也將推動新聞傳播學的發展,使女性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平等。
參考文獻
、賱⒉t,《部分報刊性與暴力描寫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浙江學刊》,20xx(4)
、邳S蓉芳,《我國新聞受眾中的女性缺席》,《新聞與傳播研究》,20xx(3)
【新聞傳播學論文】相關文章:
新聞傳播學論文07-22
新聞傳播學論文[熱門]07-23
關于新聞傳播學專業論文10-08
新聞傳播學論文15篇[精選]07-25
新聞傳播學論文(精選12篇)03-31
新聞傳播學論文15篇[集合]07-26
(熱)新聞傳播學論文15篇07-27
新聞傳播學論文15篇(精華)07-24
新聞傳播學碩士論文怎么寫12-05
新聞傳播學畢業論文參考文獻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