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傳播學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摘要:藝術設計與新媒體技術日益高度融合所成就的新媒體藝術設計,在當今傳播時代發展得十分迅猛。通過分析傳播學的發展對新媒體藝術提出的要求,指出促進新媒體藝術發展的舉措,即不斷提高對新媒體藝術設計的認識、不斷加強藝術設計創作內容的豐富性和互動性、培育具有良好藝術理念的專業化復合型藝術設計人才、將新媒體藝術設計與現代傳播對象的需求緊密結合等。
關鍵詞:傳播學; 新媒體; 藝術設計; 新媒體藝術設計;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網絡技術及移動網絡終端的迅猛發展,新媒體技術在現代社會生活與工作中都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這其中,藝術設計與新媒體技術日益高度融合所成就的新媒體藝術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人們對傳統藝術設計的理念,也在不斷豐富和擴展著藝術設計產品帶給我們的沖擊。在移動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時代下,以傳播學的視野研究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發展,是我們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傳播學發展對新媒體藝術設計提出的要求
近年來,傳播學在全球范圍內發展變化迅速,F代社會的發展已經不能用“信息時代”來形容,而應該轉以“傳播時代”來形容才更加準確。從宏觀方面看,傳播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突出的角色,對世界的影響日益深遠,并與經濟、政治一樣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突出要素。在微觀方面,現在的傳播不再僅僅是信息的傳播,更緊密連接著社會每一個個體之間及個體與整個社會之間,對整個社會關系的構建重組改變產生深刻影響。同理,傳播的發展對新媒體藝術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求科技與藝術高度融合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傳播無論是在理念、媒介、對象,還是在內容、表現形式上較以往都有著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傳播對象日益年輕化和知識化,對傳播內容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求創作出來的藝術設計作品更加逼真、完美、有視覺沖擊力,而且要能快速便捷地在智能手機、虛擬互動媒體、數字電視、觸摸媒體等多種傳播媒介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出來。要滿足現代傳播的這種要求,新媒體藝術設計無論是在設計理念、表現形式,還是在外部造型、工作組織、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等方面都要較以往有進一步改進和提升,要源源不斷地吸收現代新媒體技術的科技元素,創作出大量與先進新媒體技術相關聯的新藝術設計作品,要借助不斷升級的新媒體數字工具去設計、加工、改造藝術設計作品,以使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變得更加人性化,更加富有人情味。要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修改容易、設計效果穩定、存儲方便等諸多內在優勢,使設計更加精準規范、更加便捷高效,并且能夠進一步消除藝術設計者與藝術設計作品用戶之間的不連續性,使藝術設計的構思、創作、制造和使用更加具有連貫性和一致性,設計創作出來的作品更能得到社會的認同和歡迎,更容易傳播開來。
2.要求藝術設計傳播范圍更廣且速度更快
現代傳播的發展,要求傳播內容能在第一時間傳播到全球任一角落,這就在傳播范圍和傳播速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其傳播對象往往存在行業、地理、社區等邊界差別,彼此之間難以建立起一種順暢的交互機制,這就導致在傳播范圍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傳播范圍較小,最終也會影響到傳播效果。為有效擴大傳播范圍,就要求藝術設計要研究如何通過新媒體強大的技術能力突破這種邊界差別和局限性,如何通過互聯網絡、移動網絡終端、觸摸設備等傳播媒介,讓更多的傳播對象可以有效獲取傳播內容,從而最大限度地擴大藝術設計的傳播范圍,讓其傳播范圍更加廣泛。另一方面,傳統藝術設計在傳統的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上傳播是一個比較復雜漫長的過程,采集、匯編、印刷排版、轉發等環節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傳播速度遠遠不能滿足傳播對象的需要。但是,現代傳播社會是一個講究效率、速度的社會,傳播內容要求能在第一時間傳播到用戶手中。為此,新媒體藝術設計要充分借助互聯網絡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將采集、匯編、印刷排版、轉發等繁瑣環節改造為簡單的上傳下載環節,就可以實現藝術設計創作作品在第一時間傳播到世界各地用戶手中,實現文字、影像、聲音等內容即時傳播。
3.要求新媒體藝術設計人才向復合型轉變
現代傳播的迅猛發展使得傳播的內容不再是以往那種簡單和單一的形式,而是多種不同要素、不同領域的組合內容,這也對新媒體藝術設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沒有接受過正規系統培養的藝術設計者將難以適應這種要求。要認識到新媒體藝術設計必須具備多學科綜合性知識,既要懂得藝術規律,有良好的藝術基礎,又要精通計算機圖形技術和網絡技術,只有這種復合型人才才能勝任現代傳播對新媒體藝術設計的要求。
4.要求對新媒體數字技術進一步重視
如前所述,現代傳播和新媒體技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現代傳播在新媒體及新媒體技術的促進下迅猛發展,同時也對新媒體及新媒體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必須摒棄那種對電腦、軟件工具、光電之類等新媒體工具的偏見,不能再以傳統的藝術設計理念和思想來看待新媒體藝術設計,而是應該主動學習新媒體技術,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來開展藝術設計,通過技術和藝術的巧妙結合,設計創作出更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藝術作品,才能更好地符合現代傳播和藝術市場對新媒體藝術設計的需求。
促進新媒體藝術設計發展的途徑
1.提高對新媒體藝術設計的認識
要適應現代傳播發展的需要,新媒體藝術設計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新媒體藝術包含著豐富的畫面、巨大的信息、高科技的技術手段等先進技術,如何正確地結合藝術和數字技術,使其達到最完美的藝術傳播形式,是新媒體藝術設計必須注意的重點。目前,現代化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藝術成了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的需求,而不僅僅只有從事藝術工作的工作者們去追求的,所以信息化就成了人們現在溝通的主要方式。對于很多新鮮的資訊、時尚的衣物、社會發展的詳情等信息都是通過大數據傳輸平臺來獲得的。所以,新媒體藝術設計只有不斷地完善和提高自身,才能滿足人們對于科學發展的需求。要促進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發展,必須加大對美學設計基礎知識的探究和學習,根據美學理論設計基礎,綜合科學數字化的技術手段,來不斷改良新媒體藝術設計存在的諸多問題,在視覺傳達和畫面美感等多方面提高設計作品的質量。
2.加強藝術設計創作內容的豐富性和互動性
在傳播的完整鏈條里,傳播內容和傳播效果是其中重要的兩個環節。傳播內容方面,現代傳播發展要求所傳播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以適應傳播對象多元化的需要。這就要求新媒體藝術設計要借助數字技術高超的科技手段,利用多種改良后的數字化工具,實現在平面和立體之間自由轉化,在二維和多維度之間穿梭,創作出更加復雜多變的色彩、線條和圖形,以及奇異夸張的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藝術畫面。另一方面,隨著傳播對象日益年輕化和知識化,他們不再滿足于被動式的接受,希望能參與到傳播中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因此,互動性強的藝術設計才會得到傳播對象的認可,其傳播效果才能大大提高。新媒體藝術設計要敢于突破局限性非常明顯的傳統藝術設計思維,要在增進設計者、使用者和傳播對象之間的互動參與交流上尋求更大突破,進一步增強新媒體藝術設計在雙向互動交流方面所具有的優勢,要善于運用新媒體藝術設計所具有的即時遠程的傳播功能,讓傳播對象更主動地參與進來,這種全新的藝術設計交流模式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藝術設計作品的造型和內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藝術設計創作作品存在的文化環境模式,也能促使社會審美意識的飛躍,最終對藝術設計創作產品的傳播效果帶來影響。
3.培育專業化復合型藝術設計人才
在現代傳播社會中,傳播對象對傳播內容的品質關注度在不斷提升,不再是以往所認為的快餐式內容的簡單接受,傳播對象也希望能接受到更高品質的傳播內容。在這種時代變化背景下,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商業浪潮中快速成長起來的、帶有非常明顯商業性色彩的藝術市場化的產物,新媒體藝術設計者要真正開始思考藝術和市場的關系,要敢于拋棄原來那種過分注重功利性、不注重對設計作品的藝術性思考的陳舊觀念,要堅持良好的藝術理念在新媒體藝術設計中基礎性作用的重要地位,思考如何將藝術理念和作品市場更完美的融合,設計創作出生命力更為長遠的優秀藝術設計作品。
為適應傳播學發展對新媒體藝術設計復合型人才的要求,應根據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規劃,培養具備多學科綜合性知識,既懂得藝術規律,有良好的藝術基礎,又精通計算機圖形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新媒體藝術設計前期構思、中期創作、后期制作及其他相關應用順暢銜接,做到藝術設計品質的進一步提升,從而促進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發展。相關高校應盡快建立健全新媒體藝術設計教學體系,設立新媒體技術、環境設計、裝飾設計、攝影、平面設計、書籍裝幀等專業的學科內容,促進各個學科之間的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開設教學實踐平臺及建立數字藝術工作室,通過教學和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在有效提高學生對新媒體技術工具操作設計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將所學轉化成所用,這種寓教于用的教學模式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進步,才能更好地培養出復合型高素質的專業新媒體藝術設計人才。
4.將新媒體藝術設計與現代傳播對象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
考慮到現代傳播對象的知識層次和接受能力不斷提升,新媒體藝術設計在繼承傳統視覺傳達設計優點的同時,設計要更好地滿足傳播對象對傳播內容功能性的多元化要求,在創意設計時應考慮傳播對象的文化背景和傳播媒體形式,在構圖時應充分運用美學方面的形式美法則,以及文化學、類型學、現象學、美的起源等審美理論基礎,在藝術設計的色彩、節奏、韻律等方面充分考慮現代傳播對象的需求,所創作的藝術設計作品既能完美地呈現作者的思想,也能在傳播中帶給人們視覺和心靈上美的享受和震撼。
參考文獻
[1]王燕鳴:《論新媒體藝術在虛擬世界中的互動體驗》[J],《大眾文藝》,20xx年第2期,第21-23頁。
[2]王振興:《新媒體藝術的特征和本質》[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年第1期,第13-14頁。
[3]胡蓉:《互動的藝術-淺談新媒體藝術設計的互動性特征》[J],《美術大觀》,20xx年第12頁,第30-32頁。
新聞傳播學專業期刊的學術發展與變遷
引文分析是圖書情報界評價學術發展的一項重要研究方法。在學術引用越來越規范、發達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高被引論文更被看作是反映本學科、本期刊學術脈絡發展的風向標。我們通過對《新聞記者》1983年創刊到2008年26年間高被引論文的聚焦,來觀察新聞傳播學專業期刊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學術發展與變遷。
一、研究簡介
本項研究的研究對象是《新聞記者》1983到2008年間,基于CSSCI、CNKI兩大數據庫得出的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力的高被引論文。
本項研究的數據來源是南京大學開發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1998年到2008年11年間《新聞記者》的論文被引用數據,以及中國知網(CNKI)1983年到2008年26年間《新聞記者》的論文被引用數據。從兩個數據庫的特性來看,CSSCI的來源期刊不到500種,主要是學術領域較被認同的學術期刊,專業性較強。而CNKI的中國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則有4000多種,既有專業領域的學術期刊,又有一般性的綜合期刊,覆蓋面廣。這兩大數據庫相結合,可以較全面地反映《新聞記者》的綜合影響力。
由于CNKI在大量的數據檢索中很難排除自引,本項研究的指標為全部的被引用數(包括自引和他引)。在每一數據庫中,按照被引用數從高到低降序排列,被引用數排在第一位的為100分,然后根據排序依次打分。由于本項研究主要目的是分析《新聞記者》作為專業期刊在學術界的影響力,所以賦予了兩個指標不同的權重指數,CSSCI被引用為0.6,CNKI被引用為0.4,由此分別得出CSSCI被引用綜合分和CNKI被引用綜合分。最后將兩個數據庫的被引用綜合分相結合,就得出高被引論文影響力的綜合分數,即:
高被引論文影響力=CSSCI被引用綜合分+CNKI被引用綜合分
二、數據處理
本項研究的數據截止日是2008年12月。對高被引論文影響力的綜合分數進行降序排列,我們得出了《新聞記者》高被引論文影響力排名前50位的論文列表(見表1)。
本項研究采用內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由2位編碼員同時對50篇論文進行編碼,通過可信度測試后,將最終數據輸入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即“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內容分析所使用的編碼表經過測試和討論后,確定對以下變量進行考察:作者單位,單位類型,作者人數,發表時間,論文長度,研究領域,主要方法,論文類型,研究資金,引文數量等。其中引文數量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統計,按照引文的語言類型,分為中文引文和外文引文;按照引文的出處,分為論文引文,著作引文,新聞引文,網絡引文和其他引文;按照引文的學科不同,分為本學科引文和其他學科引文。
手機報的新聞傳播學特征及其發展問題淺談
行簡單的設置,就可以閱讀圖文并茂的新聞信息。由于 手機本身的方便攜帶,使得手機報比任何一種媒體都更 加強調全時和全息化。 2.迅捷性特征。手機作為一種即時通訊工具,使得 手機報的傳播速度更加迅捷。一方面,它省卻了用戶購 買報紙等接收傳統媒介的時間,同時也省卻了需要電腦終端和上網設備等互聯網、電視的麻煩,加上由于通訊 需要,大家都會隨身攜帶,使得手機報在傳播過程中, 更加快捷。2003年3月20上午10:34,美國向伊拉克正式 宣戰,僅一分鐘,眾多手機用戶屏幕上就顯示了這一重 大信息。現在,很多報社嘗試對突發事件進行滾動式報 道,改變手機報定時發送的傳統習慣,像網站新聞一 樣,推出全天滾動式新聞,實時跟蹤,將其快捷、迅速 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3.多媒體傳播特征。手機報發送的新聞,不僅僅是 文字,而是一個多媒體數據包。其中包含了圖片、文 字、聲音、動畫等多媒體形式。特別是隨著3G時代的到 來,手機的功能日漸完善,它將越來越多的媒體和娛樂 功能融合在一起,實現了拍照、播放音樂和視頻等新功 能,越來越顯示出多媒體用戶終端的特性,為手機報表現形式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奠定了基礎。受眾不僅可以去 看去聽,還可以借助圖片和動畫等形式更深刻地理解新 聞,實現多維閱讀。 4.互動性特征。傳統媒體的一大弊端就是缺乏與受 眾的有效、及時互動,極大地影響了傳播的效果。手機 報用戶可以通過短信等方式,實現與手機報編輯的有效 互動和交流!5·12”汶川大地震中,手機報的這一特 點體現得非常明顯,從災難發生到之后的求援工作,國內各大手機報紙紛紛推出該事件的專版,許多手機報用 戶留言,表示要盡自己最大力量幫助災區人民渡過難 關。更有用戶將感人至深的圖片、話語進行轉發,這種 多級傳播仿佛一張無形的網,激勵全國人民投入到這場 與自然災害的較量中。 總之,與傳統媒體相比,手機報很好地解決了信息及時性和和接收設備易得性的統一問題,實現了信息表 現形式的豐富和編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更容易激發讀 者的閱讀興趣,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 二、目前手機報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手機報具有許多傳統媒體不及的優勢,但是任何事物往往都是雙刃劍,與傳統媒體相比,我們也不難 發觀阻礙手機報發展的若干瓶頸性問題。 1.載體本身的局限性問題。與其他媒介相比,手機 報畫面不及電視,聲音不及廣播,報道深度不及報紙, 綜合性、豐富性不及網絡,其受眾范圍事實上仍顯狹 窄。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手機報就是“迫不得已”的結 果,是非常手段。加上目前手機報的出版內容缺乏創 新、對多媒體的運用不夠充分、互動功能運用不充分等 問題,使得它的發展受到局限。 2.受眾面窄化問題。對于大眾媒體而言,普及率是 其被社會認可的標志,龐大的受眾群體是媒體存在與發 展的前提與保障。一般情況下,傳播學對讀者的確立主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讀者的職業和身份;二是 讀者的年齡;三是讀者的文化教育程度。通過手機渠道 獲取新聞信息,是手機在新形式下的'附帶功能。所以手 機報的讀者首先是手機的使用者,一般為社會中知識水平高、經濟基礎好、年齡層次在25歲~55歲、對資訊高 度敏感的群體,相比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而 言,手機報的讀者面比較集中、窄化。 3.運營模式問題。手機報是新聞媒介和移動通信運 營商合作的結果。雖然,手機報與讀者之間存在著傳播 者與接受者的關系。但我們更為清楚地看到:手機報實際上是通信運營商開辟的新業務。只有手機用戶選擇其 增值業務,才能建立新聞媒介與讀者之間傳播與接受的 關系。這為手機報的發展前景預設了障礙。更深層的矛 盾在于,手機報是多方利益的集合體,但各方利益取向 極不一致。傳統媒體的訴求是搭上新媒體這一最快的“時 代列車”,為紙質媒體尋找生存突破口;網絡運營商則把 手機報看做一種新的增值業務,希望通過這一新渠道推廣新的和無線上網業務。在目前的訂閱模式下,移動運 營商所擁有最大的資源——網戶數據庫,直接決定手機 報的生存狀況。而報社提供的內容資源完全喪失了在傳 統媒體時代的掌控性地位,一定程度上成為依賴網絡運營者的附屬物。此外,網絡運營商決定了手機報的傳播
渠道是否通暢,傳統媒體無法控制產品的傳播和銷售。 4.缺乏監管的問題。當前手機媒體市場魚龍混雜, 一些不規范的公司考慮更多的是經濟效益,而不是社會 責任,致使一些手機報充斥著低俗、迷信、暴力甚至虛 假的信息;一些手機報的編輯人員缺乏“把關”意識,為 了吸引讀者的眼球,隨意照搬互聯網上一些未經核實的 信息,使手機報的公信力受到損害。 三、加強手機報管理的建議 媒介管理制度的創新往往滯后于媒介技術創新的步 伐。目前,我國手機媒體的管理仍是一個“真空”地帶。 監管法規制度的不健全與監管機構的權責不明確使手機 報的發展處于無序狀態,手機報創辦、運營、內容制 作、廣告、稅收、監管等方面仍沒有健全的監管機構和 法規的約束。筆者認為,要使手機報健康發展,當前首 要的是要將其納入管理的視野。 第一,應嚴格手機報的準入制度。目前,全國各地媒體與各級移動運營商都爭相涉足手機報,希望在這個 新興的媒體市場中分得一杯羮。由于手機報的利益主體 橫跨“通信”和“新聞出版”兩大領域,兩個部門在監 管責權、分工協作方面尚未形成完備制度,因而出現了監管的職責、權益不明確。為規范手機報的管理,應當 協調各方利益,設立專門的手機媒體管理機構,建立完 善的手機報準入審核制度,嚴格資質審核,規范申辦流 程,以促進手機報行業的良性發展。 第二,應強化手機報的內容“把關”。一方面,手機 報應當提高編輯的理論業務素養,強化其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為讀者提供導向正確、健康實用的新聞 資訊;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應介入手機報內容監管,規范 手機報的內容,力求手機報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第三,應加強新聞來源的知識產權保護。目前,國 內手機報的普遍做法是將報紙或網絡上的新聞資訊經過 縮編后直接搬上手機報。有些則完全沒有原創的新聞來 源,依靠無償轉載、改編其他媒體的新聞資訊賴以生 存。而目前國內對于手機報新聞來源知識產權保護的法 規、機構仍不明確,這樣將極大地損害內容供應商的利 益。因此,出臺相關的法規,規范手機報內容來源的知識產權保護已是當務之急。對于轉載內容提供商的新聞 資訊實行有償使用、有償轉載的制度,這樣不僅是對內 容生產者的勞動的尊重,也是手機報各個利益主體達到 雙贏的必然選擇。
中國體育新聞傳播學發展現狀及趨勢論文
摘要:全面闡述了近年來中國體育新聞傳播學發展的現狀,包括學術專著、教材、論文的出版發表情況,介紹了國內有關學術組織、學術會議和學術隊伍建設情況,并從七個方面總結了當前國內體育新聞傳播研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及發展趨勢。
關鍵詞:體育新聞傳播學;發展現狀;趨勢
1體育新聞傳播學的研究現狀
1.1體育新聞傳播類專著出版情況
1.1.1體育新聞傳播類學術專著數量激增,領域拓寬2004年7月,成都體育學院郝勤教授所著《體育新聞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標志著中國的體育新聞傳播學開始登堂入室,進入高校學科體系行列。僅2004-2007年三年半時間內,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正式出版的體育新聞傳播類專著、譯著即達到了21部之多。這些專著涉及領域廣泛,包括體育新聞理論、體育傳播理論、體育新聞業務、體育媒介營銷、奧林匹克傳播、體育媒介研究研究領域。
1.1.2實證性研究受到關注實證研究是目前國內外最推崇最重視的研究方法,也是傳播學基本研究方法之一。近年來,在08北京奧運會的推動下,國內學術界開始用實證方法來研究體育新聞傳播問題。這方面的代表性專著是2004年出版的《媒介與奧運:一個傳播效果的實證研究(北京申奧篇)》與《媒介與奧運:一個傳播效果的實證研究(雅典奧運篇)》。這兩部書均由北京傳媒大學柯惠新教授等著,為我國體育新聞傳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式與方法模式。
1.1.3體育新聞傳播史學類專著處于空白體育新聞史和體育傳播史研究是本學科的基礎與出發點。但截止到2007年7月,我國體育新聞史和體育傳播史研究成果寥若晨星,有關這方面的學術專著更處于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