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心理控制與課堂教學
摘要:課堂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它是師生在“課堂”這個獨特的環境中的人際認知和情感體驗的過程。要在課堂這個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最好的成效,期間必然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心理控制。本文主要論述了心理控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實施方法及注意問題等幾個方面。
關鍵詞:心理控制;課堂教學;課堂心理控制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在“課堂”這個特殊的情境中進行情感、信息交流的雙向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按照自己的動機、價值觀念去感知和影響對方,同時也根據對方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來修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和反應。
期間必然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心理控制。心理控制,就是控制者作用于被控制者,使其改變或保持某種運動,把它引向期望的心理狀態,以達到控制者的目標的運動過程。它包括對外的控制和對內的控制,即控制別人和自我控制,控制的內容主要是情緒和行為等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他要駕馭一節課,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就必然要實施課堂心理控制。課堂心理控制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各種有效手段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始終將其心理活動控制在所授知識的范圍之內,有效地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和動因,協調師生關系;使學生不僅能接受知識和技能,更能感受學習的快樂,真正達到教學目的,完成各項教學任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挖掘課堂教學隱含的生命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心理控制的必要性在現實的生活過程中,人們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就需要有所控制,尤其是心理控制。
首先,個人不僅可以控制自己的心理(心理的自我控制),并且可以通過控制他人的心理而控制他人的行為。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由于對課堂學習不感興趣、性格偏激、負面情緒等影響,經常發生心理活動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的現象。這就需要教師通過一定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控制,使他們重新安下心來集中精力學習知識。
其次,個人也需要接受他人的控制,并通過接受他人的控制而控制自己的活動。人是有感情的,教師也不例外。教師在現實生活中也要經受情緒、情感的困擾,在課堂教學中也難免會出現注意力分散的情況。此時教師就需要接受來自學生的心理控制,同時進行自我心理控制?梢,心理控制在課堂教學中是普遍存在的,沒有教師和學生心理上的自我控制和相互控制,教學過程就無法正常而有效地進行。心理控制貫穿在整個課堂 教學過程中,滲透在課堂教學的每個方面,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
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心理控制的可行性教師和學生以及周圍的客觀環境構成了一個大的系統,在課堂教學中,師生總是處于這樣的系統中。在這個系統中不僅教師和學生同客觀環境之間構成了一定的控制關系,而且師生之間也形成了一定的可控關系。凡是可控系統,其發展變化都具有多種可能性且具有可預測性。師生尤其是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通過對不利條件的控制等方法,及時發現問題,做出相應的調節和修正,使可控系統有利于課堂教學的方向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第一,心理控制是有其解剖生理基礎的。通過正電子層面X線照相術發現,控制與某些腦區的機能有聯系。具體來說,具有控制感與額葉皮質的激活有關,缺乏控制感則與邊緣系統,特別是杏仁核的激活有關。此外,心理控制與免疫系統機能也密切相關。對動物的研究證實,當動物面對無法逃避的危險時,其免疫系統反應降低。有關人類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同時,心理控制與遺傳因素也存在著確定的關系。
第二,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心理控制是有教育心理學依據的,課堂教學是在一定的課堂教學情境下,師生雙方互動的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體積極參與下進行的知識、情感交流的過程。
此時若師生雙方情感交融,心心相通,便較易完成課堂教學目標,若雙方情感交流發生阻礙,那么知識交流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從而使教學過程陷入停滯狀態,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第三,心理控制的可行性是由心理的可知性決定的。在復雜、變化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心理控制,必須先了解學生的心理。雖然每個學生的個性不盡相同,他們的心理也無法被直接觀察和感知到,但是他們的心理并非不可認知,因為他們的心理活動特點和規律雖是內在的,但它必然要通過表情和行為表現出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一系列外在的言語表情變化來了解和把握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及規律,也只有準確地把握了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控制。
第四,心理控制的可行性也是由心理的可塑性決定的。人的心理及行為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改變的。由于自身及外在環境不斷變化,社會不斷向個體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為了適應環境,滿足自身及社會需求,人們就需要調控并改變自己,使其向有利于自身成長的方向發展。因此,人的心理具有可塑性。正因為人的心理是可變化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學生及自身進行心理控制。
課堂教學中實施心理控制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心理控制的方法多種多樣,既有師生之間相互的心理控制,又有教師對自身的心理控制,而且他們之間是相互聯系并融匯貫通的。結合前人的經驗及自身的教學經歷,我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實施心理控制。
教師對學生的心理控制怎樣把學生游離的心理活動拉回到課堂教學中來?對學生進行課堂心理控制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教師要調節好學生的課堂心理。培養學生善于同引發注意力分散的因素作斗爭的能力,并加強自身學習的責任感。這無疑是穩定學生情緒,控制課堂心理的一劑良藥。
第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F代心理學認為,學生的需要是學習的內部動力。在課堂上,學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學,真正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為使學生“需之切”,教師就得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于親”。也就是要把學生帶入教學的情境中,實行情境教學[5]。換句話說,就是教師依循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系,結合學生的認知需要及心理發展特點,層層設疑、環環扣緊學生的心弦,時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學內容、學生、教師融為一體。讓學生在這種教學情境中不斷激發新的學習沖動,從而以高漲的情緒投入學習,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第三,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能否控制學生心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用現代教育理念指導課堂教學,變注入式為啟發式,變滿堂灌為探究式,變封閉式為開放式;要充分利用圖片、投影、錄音、影視、多媒體等手段把信息傳遞給學生,這樣既可增強課堂內容的豐富性和感召力,也可更好地控制學生的心理。
第四,增強語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課堂本 身就是一個大舞臺,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能吸引學生,調動他們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五,注意調控課堂情緒,提高學生的注意水平。心理學認為,情緒取決于人們對其所處環境的評價和認知,并決定其采取的行為。只有學生情緒情感的積極參與才能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有研究表明,愉快、焦慮、好奇是課堂中主要的情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把學生的這幾種情緒調整到適宜的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教師的自我心理控制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無論是課堂目標的樹立,還是具體方法的選擇、實施,其中每一步驟的完成都離不開一定的自我心理控制。因此教師要具有良好的自我監控能力,即能正確全面地發現和覺察自己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狀況與存在的問題,能較快地根據教學情況和學生反應對自己的教學活動作出最佳調節和修正。但最重要的是要調整好情緒。因此,要使教學順利而有效地進行,就應當采取相應的心理控制對教師的教學情緒進行有效調節。
第一,要對自身的認知進行調控。即通過提高教師認知水平的方式,調節教學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盡管生理因素對情緒的產生有密切的聯系,但是對情緒的產生與發展起關鍵作用的是認知因素。正由于教師的認知水平的不同,使他們對同一種教學環境產生不同的評價,進而產生不同的教學情緒。因此,要有效調節教學情緒,提高教師認知水平乃是根本。
第二,要進行歸因控制。研究表明,只有當人們相信行為在個人控制之下時,才會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作出符合個性傾向的歸因,個人作出歸因分析是為了對環境有一種預見感和控制感。心理控制在壓抑和困境中顯得特別重要,控制感可以降低壓抑的體驗,幫助教師對付不可逃避的不愉快事件?刂茙淼囊嫣幨翘岣哒n堂事件的可預料性,如果失控,則威脅著教師的自尊和動機。
因此,教師要較為準確而熟練地運用歸因理論來思考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要學會進行自我暗示、自我排解和自我安慰。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能遭受某種挫折,在挫折壓力過大而得不到外界支持時,還會產生情緒紊亂和行為異常。個體可以通過自我鑒賞、自我安慰等方法來減少內心沖突和不安,從而緩解情緒失衡狀態。
課堂教學是動態變化的過程,許多不測事件隨時都會發生。因此應變能力的培養是很重要的,首先要保持情緒穩定,不急躁、不慌張、心態平和,做到冷靜地分析和判斷。此外,心理學家還提出一種穩定情緒的方法,在心情煩燥時,閉上雙眼,徐徐地運氣,慢慢地深呼吸幾次,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物品的影像,如一個球體、一個多面體等,影像可靜止也可旋轉,反復想這個影像,有利于理順思路,克服緊張情緒。
學生的自我控制主要是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我監控。所謂學習的自我監控_8 是指為了保證學習的成功,提高學習的效果,達到學習的`目標,在進行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中,將自己正在進行的學習活動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的計劃、監察、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過程。培養學生學習的自我監控力可從激發學習動機、豐富學習策略、訓練學習意志等方面進行。
師生的相互心理控制課堂教學本身就是師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要使相互心理控制達到最佳水平,首先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其次,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及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師生之間才能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與控制。
實施課堂心理控制應注意的問題預見性。教師在備課時應先考慮學生容易發生注意分散的環節和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使一些可能的心理偏差因而被遏制于萌芽之中。
自主性。心理控制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也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需要嘲。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支配自己的愿望和決定自己的能力,這種自主性使一個人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控制。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控制時必須承認學生這種心理上的自主性,對學生的心理控制必須通過學生心理的自我控制來實現。沒有學生心理的自我控制,任何控制都是徒勞的。心理上的控制是不能強迫的,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增強學生對自己的信任感,才能提高心理控制的有效性。(3)動態性。教師心理控制的動態結構與教學活動的發展進程是緊密相聯的。結合教學活動的整個活動進程來考察人的心理控制的動態結構,可以認為人的心理控制包括計劃、準備、意識、方法、實施、反饋等幾個具體環節。因此在進行心理控制時要注意把握各個環節的特點,達到最佳控制效果。
個性差異?刂茖嶋H上是個體的認知、思維、情感和個性等心理過程,個性心理特征的綜合表現。每一個體在這些方面的表現都是不同的。
如對此加以觀察,就可以掌握個體的控制特點,在必要時采用有針對性的方法進行心理控制和調節。
他控和自控的雙重性。這種雙重性有兩層意思.其一,就學生而言,學生既是接受他控的受控者,即教師控制的對象、被控制的客體,又是自控者,即自我控制的主體。其二,就教師而言,教師既是控制學生的他控者,又是自我控制的自控 。懂得這些,才能擺正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控制中的正確關系,才有利于讓學生學會自己控制自己,發揮好學生自我控制的主觀能動作用。
否則,如果沒有學生的自控,教師的控制就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教師只有善于控制自我,才能很好地控制學生,提高課堂教學控制的效能。
【有關心理控制與課堂教學】相關文章:
物流成本管理與控制08-30
采購成本控制與方法08-30
心理健康與心理問題09-12
心理平衡與心理健康08-21
心理學書籍推薦—控制你自己08-26
文章:心理負重與心理健康09-13
心理學與生活:心理效應09-24
有關轉型期的社會心理困境與心理調適09-18
心理測試與分析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