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符號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的運用論文
摘要:
幼兒園音樂教學主要包括歌唱、韻律活動、打擊樂、欣賞、游戲五大領域,在一些音樂活動特別是欣賞樂和打擊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如果不借助一些教學輔助材料如變通圖譜,幼兒要理解、表現一些音樂材料是有一定困難的。也就是說,與有著豐富的感性經驗、思維水平已發展到較高程度的成人相比,幼兒由于受到年齡、生活經驗等方面的限制,他們缺乏各種必要的感性經驗,他們的思維發展也尚處在直覺形象階段,這些局限使得他們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維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復雜的音樂材料。
這時,象圖譜這樣的視覺符號就起到了把音樂材料簡單化、形象化的作用。由此也說明,在幼兒音樂教學中運用符號輔助教學是可行的,而且將會是有效的。但我們發現,以往在教學中符號的運用大都只限于一些圖譜之類的視覺符號,而且圖譜也是老師在充分吃透教材之后創作出來的。而從幼兒“學”的這一頭看,符號化活動也只限于一些動作的表演?梢赃@樣認為,在現行的一些教學中,符號這一輔助手段的使用是非常有限的,幼兒的學習也比較被動。
本文作者立足于符號這一點,從語言符號、視覺符號、動作符號等方面論述了符號在音樂活動中的輔助教學作用。
正文:
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乃是一種使人迷戀善良、美和人道主義的最美妙、最精細的手段……” 人們愛音樂、孩子們更愛音樂,他們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潑開朗的個性,在演演奏奏中感受和表現音樂的美,產生愉快的心情,使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
幼兒園音樂教學主要包括歌唱、韻律活動、打擊樂、欣賞、游戲五大領域,在一些音樂活動特別是欣賞樂和打擊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如果不借助一些教學輔助材料如變通圖譜,幼兒要理解、表現一些音樂材料是有一定困難的。因為成人在欣賞音樂時,可以通過無外顯行為的內部操作來設置期待和追求期待的滿足,而缺少音樂經驗的幼兒,只能通過外部可見的操作來產生期待和追求期待的滿足。
也就是說,與有著豐富的感性經驗、思維水平已發展到較高程度的成人相比,幼兒由于受到年齡、生活經驗等方面的限制,他們缺乏各種必要的感性經驗,他們的思維發展也尚處在直覺形象階段,這些局限使得他們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維去理解或再加 工那些復雜的音樂材料。這時,象圖譜這樣的視覺符號就起到了把音樂材料簡單化、形象化的作用。由此也說明,在幼兒音樂教學中運用符號輔助教學是可行的,而且將會是有效的。
符號化活動,是指人作為主體有意識有目的地根據某種理由,將某一事物作為另一事物的替代物的過程。藝術符號化活動的基本心理轉換機智,主要就是類比思維。而類比思維的基本機制是用替代事物的某種特性來反映被替代事物的某種特性。
我們知道符號化活動的的材料有聲音符號、視覺符號、動作符號、語言符號等等,在以往的一些教學實踐中我們比較多地使用了圖譜這一視覺符號,如《單簧管波爾卡》圖譜中表現反復旋律的旋轉的花朵和表現輕柔旋律的飄動的樹枝;如《獅王進行曲》圖譜中表現獅王出場的由小至大的腳印和表現吼聲的弧形鋸齒;再如打擊樂《土耳其進行曲》圖譜中表示小鈴的“,”、表示串鈴的“ ”和表示木魚的“·”。這些符號對幼兒理解和再現樂曲的特性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提示作用。
但在這些教學中我們也發現,從老師“教”的這一頭看,符號的運用大都只限于一些圖譜之類的視覺符號,而且圖譜也是老師在充分吃透教材之后創作出來的。而從幼兒“學”的這一頭看,符號化活動也只限于一些動作的表演?梢赃@樣認為,在現行的一些教學中,符號這一輔助手段的使用是非常有限的,幼兒的學習也比較被動。
這給我們探索如何運用更豐富、新穎、多樣化的符號輔助教學,并以此為手段促進幼兒音樂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留出了一個很大的空間。筆者就此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一、語言符號在教學中的運用 結合幼兒的學習特點,語言符號在幼兒動作表演的學習活動中運用得比較多。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曾提出:個體的自我控制可以通過語言的自我指導來實現,并認為兒童言語思維的發展需要經歷外部社會言語、自我中心言語、內部言語三個部分。
根據維果斯基的理論,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編制一些描述性的以及有明確提示作用的兒歌來啟發、控制幼兒的行為。如中班韻律活動《小老鼠和泡泡糖》重點樂句“1 1 3 ┃5 3 1┃ 7 0 6┃5‐‐┃”中,我們可以編制這樣的兒歌“小老鼠┃東跑跑┃西‐看┃看‐‐┃”將兒歌的節奏和樂曲的節奏匹配起來,首先可以由老師朗誦兒歌來指導和控制幼兒的行為(外部社會言語),然后讓幼兒自己邊朗誦邊動作,即采用出聲言語自我指導的方法進行自我調整(自我中心言語),最后再配以音樂過渡到由 幼兒自己對自己進行不出聲的言語指導(內部言語)。在這樣的'語言和音樂的配套練習下,幼兒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在什么時候看”,并能比較準確地掌握在“看看”處分別向左右張望一次的動作了。
再如大班幼兒學習進退步,我們可以設計 “前點后點” 提示語言,幫助幼兒明確主力腿“點”和動力腿“前后”的動作要領,以此來指導和控制幼兒的行為,同時還可以加上圖案(即視覺符號)的提示,如在地板上貼一個五星,讓幼兒的主力腿始終“點”在五星上,以此來幫助幼兒分清兩腿的不同動作要領,使整個學習活動變得輕松而簡單。
二、視覺符號在教學中的運用 首先談談在歌唱活動中的運用。
第一,圖片展示歌詞內容這一視覺符號可以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詞,如《迷路的小花鴨》、《粗心的小畫家》等等,這對于幾乎所有的歌曲學習活動都有用;
第二,用繪畫的方式讓幼兒創編歌詞,再把圖片按歌詞循序展示,可以使創編活動更容易、更生動有趣。如《小鳥》,讓幼兒就“在哪里有陽光?”、“在哪里有花香?”進行繪畫創編,展示后幼兒就可以很容易地看著自己的圖畫學習歌曲的 演唱了,如圖 : ? ? 即將自己創編的繪畫貼到? 處;
第三,用色塊表示樂句和歌曲表現上的要求。如《國旗國旗紅紅的哩》中的 ,我們可以用藍色塊表示樂句前半部分輕柔的演唱要求,用紅色塊表示樂句后半部分跳躍的演唱要求,以此更形象地展示每個樂句不同的演唱要求。正如文章前面所提到的,視覺符號作為一個輔助“教”的手段已被比較多地運用到欣賞和打擊樂活動中。這里談談作為一個幼兒“學”的手段的運用,主要是用圖式表現對樂曲的理解。我們欣賞的很多曲子都為“ABA”式的三段體曲式結構,如《水仙花圓舞曲》、《瑤族舞曲》、《口哨與小狗》等等,我們可以讓幼兒畫畫他們對“ABA”曲式的理解,比如他們會畫出“烏龜/兔子/烏龜”來表現《瑤族舞曲》,他們的這種替代很好的表現出了他們對三段體中緩慢輕快再緩慢的結構特征的理解。另外,我們還可以讓 幼兒畫畫他們對音樂的速度、高低、力度的理解,諸如此類的學習,完全可以讓幼兒自己主動地、積極地、并伴隨著各種快感自然而然的啟動展開和完成。
三、動作符號在教學中的運用 普通心理學的感知覺研究早就表明:人在感知一個特定事物時,開放的感知覺越多,對特定對象的把握(理解、記憶)就越全面、越豐富。
另外,音樂教學心理的研究也反復證明:音樂感知活動不僅僅是一種聽覺感知的活動,而且應該是多感知通道協同工作的感知活動。而其中運動對于音樂感知的效果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持、強化作用。
第一,在歌唱活動、打擊樂活動中,老師的動作暗示有利于幼兒更好地演唱和演奏。如在《小鳥》的演唱中,老師可以用波浪和輕點的動作引導幼兒唱好連貫和斷頓的“啦”字部分。我們還可以用柯爾文音高手勢把音高關系直觀地表現出來,通過視覺感受幫助幼兒加深對音準的理解。同樣,在打擊樂演奏活動中,通過看指揮演奏和指揮同伴演奏,幼兒與人溝通、合作和協調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在韻律活動、游戲活動中,可以引導幼兒用動作表示音樂的特性。如《蘋果豐收》的表演中,我們可以讓幼兒聽辯音的高低,分別用摘蘋果和撿蘋果來表示;聽辯3拍子和2拍子的不同,分別用開輪船和開汽車運蘋果的動作表示;聽辯歌曲快慢的不同,分別用摘蘋果和休息嘗蘋果的動作表示。如《卷炮仗》中,我們可以讓幼兒用相同的舞步來表現樂句的重復。再如《請你跟我跳個舞》中,我們可以讓幼兒邊聽旋律邊撕報紙,聽到一個樂句就在報紙上撕開一條,最后數數一共有幾個撕口就是有幾個樂句,這個活動比單純的聽編樂句要有趣得多。 音樂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它能直接影響任命的感情,觸及人們的心靈深處。《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在齊國聽到《韶》后,三個月都不知道肉的滋味的故事。高爾基也在他的自傳體小說《人間》中談到傾聽音樂時人的體驗愉悅,奇妙的音樂在心靈深處引起的強烈感情可以使人忘記一切。
學前期正是個人情感逐步發展的重要階段之一,在這個年齡階段,富有情感性的音樂活動對 幼兒的情感發展具有明顯的促進潛力。我們知道,現代的音樂教育越來越重視讓幼兒親自到音樂活動中獲取表達、交流和創造的經驗,探索發現音樂的意義所在,并發展各種技能。在《綱要》中也強調了“要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象”。符號的運用很好地貫徹了新《綱要》的精神,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幼兒更好地學、更主動地學。讓幼兒在探索中發現,在感受中體驗,最終促進幼兒音樂感受能力、表現能力、創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和諧發展。
【淺談符號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的運用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