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音樂教育新思考的介紹論文
長期以來,高中音樂教育一直被當作副科,不被重視。素質教育為音樂教師施展自己的才能、發揮自身專業特長開辟了空間。通過高中音樂教學實踐,筆者以創作模塊為例,談談對音樂教學的思考。
音樂創作為音樂課教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創造性教學空間。在創造性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精心安排的作曲、編曲練習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且在教師的幫助下達到獨立認識和創造性學習的目的。這種教學效果是以往傳統音樂課無法達到的。
創作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可使學生逐步養成多向思維的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同時深化學生對已學音樂知識和技能的理解、運用,強化進—步學習的欲望。例如,筆者在2010年山東省新課程改革暑期培訓觀摩中看到,北京一些學校的教師通過課前的布置,要求學生收集一些空塑料桶、啤酒瓶、木板、桌凳甚至滅火器罐等帶到課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分組合作,師生其樂融融,讓人耳目一新。只要開動腦筋,就地取材,就可以做出許多雖顯粗糙但卻能使用的簡易樂器。學生通過敲敲打打,為歌曲伴奏,參與合奏練習,或者根據樂器特點進行簡單創編,課堂上充滿了音響,使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注意力集中,音樂知識容易掌握。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到,教師的正確引導可以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愛,促使他們從生活中發現音樂,提高他們對音樂素養、對美的追求。
一、給學生提供創作的平臺
很多學校的音樂教學以欣賞為主,忽視了音樂創作的作用。其實每一位學生都具有音樂創作的潛能,學生為表達自己的感受而進行即興創作或者作曲的學習過程之中,可以閃耀出耀眼的火花,他們的作品雖然不成熟,但也是一件“藝術品”。事實上,只要留心就會發現很多學生都有創作方面的天賦,這需要教師細心發現,加以引導。筆者認為,學校和教師應該給予鼓勵和支持,給學生一個平臺,讓他們去發揮、創作,抒發他們的心聲,滿足學生的興趣及發展需要多樣化的選擇。
二、以歌曲創作為主
高中音樂模塊從本質上講是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的音樂教育。在音樂教學中,聆聽優秀的音樂作品是必要的。一些優秀的經典歌曲,可以使學生擁有正確的感知和體驗,再加上一定的理論指導,學生的創作靈感會得到有力的激發。以歌曲創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因為歌曲最接近學生的生活,有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對初學音樂創作的人來說也比較容易掌握。
三、因勢利導,鼓勵創作
教師除了鼓勵學生進行單獨創作之外,還應該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創作,充分發揮各個學生的特長,讓學生在小組創作中學會相互聆聽、相互激勵。在學生創作過程中,教師也要幫助和引導他們去創作、體驗,給學生提供一些思路,進行潤色。讓學生在音樂創作模塊中學到更多的知識。讓學生感覺到音樂創作是一種樂趣和幸福。學生掌握了創作技巧,有了創作欲望的時候,作曲就變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筆者所在學校每年都要舉辦一次“紅五月”校園歌曲大獎賽,每到這個時候,學生的熱情非常高,積極參與歌曲的創作,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參加比賽。這時,只需要教師進行簡單的引導和修改,學生就能獨立或者通過合作完成創作。每年都能評選出很多優秀的原創作品。這說明學生是有創作潛力的,也有能力創作出好的作品,教師要善于發現,因勢利導,鼓勵學生積極創作。
四、降低起點,注重過程
中小學音樂課上的創作教學,旨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作能力。學生的年齡、知識結構和技能基礎,決定了他們的創作作品不可能很完善。因此,不能以學生作品優劣和水平高低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依據,而應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比如,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是否動腦筋發揮,是否能夠領略音樂的情感等。在音樂教學評價中,應注重過程。對學生的想法不要輕易扼殺,應該予以尊重。學生的思維一旦激活,就有延伸性和創新性。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引導,不要輕易否決,鼓勵學生大膽選擇,及時發現并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創作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參與了,實踐了,就離享受音樂更近了一步。盡管現在大多數學校都還沒有開設音樂創作課程,但我們每一位高中音樂教師都應該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結語 音樂創作課程需要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感受音樂。雖然一些學校還沒有開設或正準備開設這門課,對真正實施新課程還有距離,但筆者相信,音樂創作課程會很快全面實施。因為,音樂創作課程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朱則平,廖應文.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11(21).
【高中音樂教育新思考的介紹論文】相關文章:
高職學生社區音樂教育思考論文11-30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06-20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新思考論文11-15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7篇)11-07
音樂教育論文06-10
高中物理新課改實施后的思考的論文12-07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思考論文12-03
小學音樂教育論文06-08
(薦)音樂教育論文06-11
學前音樂教育論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