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音樂教育思想論文
摘要:春秋戰國時期,伴隨著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社會思潮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周室衰微,諸侯僭越,禮樂制度遭到了嚴重破壞。在此情況下,教育由“學在官”向“學在民”轉變,私學逐漸成為主要的教育體制;教育思想也逐漸由百家爭鳴向儒學一家獨大轉變。作為儒家思想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教育,其形式與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本文即從此入手,簡論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音樂教育思想。
關鍵詞:春秋戰國時期 儒家 音樂教育思想 當代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周朝的禮樂制度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從而形成了所謂“禮崩樂壞”的局面。同時,經濟基礎的變革催生了社會思潮的根本性轉變,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局面。新思潮對教育發展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不僅教育的主體從官方轉向民間,教育的思想也有了根本的變革,儒家的教育理念逐漸成為主導思想。儒家“六藝”之一的《樂》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得到顯著提高,在這一時期形成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音樂教育思想。
一、春秋戰國時期音樂發展簡況
西周時期宮廷建立了完備的禮樂制度,雅樂盛行于祭祀與典禮等各種活動中。這時期的音樂高度發達,有確切文獻可考的樂器就多達70多種,此外還建立了我國最早的樂器分類法——“八音”。周平王東遷以后,雅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進而造就了我國音樂發展的第一次繁榮。但隨著中央政權的衰落和禮樂制度的崩潰,雅樂的地位逐漸衰微,新樂逐漸興盛起來,音樂由官方向民間轉變趨勢的日益明顯。例如,當時社會下層流行的地方音樂地位逐漸上升,并出現了《詩經》這樣的歌詩總集,其中的“國風”記載了北方15個地區的民歌。由于音樂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樂器、音樂理論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同時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音樂家。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的樂器更加精美,音律更為準確,誕生了箏、笛、筑等一些新的樂器。在眾多樂器當中,尤以琴的運用最為廣泛,著名的演奏家有師曠、師文、伯牙等。器樂演奏的形式也不再只是局限于獨奏,而是出現了規模較大的合奏,其中以編鐘和鼓為主的“鐘鼓之樂”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歌唱藝術在春秋戰國時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專門進行歌舞表演的歌人。隨著俗樂的發展,還出現了一些出色的民間歌唱家,如:韓娥、王豹、綿駒,以及歌唱教師秦青等。
音樂理論在這一時期也有了新的突破,出現了最早的樂律計算方法——“三分損益法”。戰國時代的文獻也明確提出了旋宮的理論,《禮記·禮運》篇中說:“五聲、六律、十二管,旋相為宮也!雹偃寮乙魳匪枷氲拇碇鳌稑酚洝分杏涊d:“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拘,累累乎端如貫珠!雹谶@一時期音樂理論取得了重大成就,對后世的音樂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音樂教育特征
春秋戰國時期的音樂教育處于重大的變革時期,其內容正逐步由禮樂教育轉為適應于娛樂需求的技藝傳教。從形式上看,當時的音樂教育具有官學和私學兩種。
1.官學衰退
最初的禮樂教育都屬于官學。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私學興起,其原因在于王權的散失,使社會上出現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局面。即便如此,官學還是存在的,且由于文化中心的轉移,官學中所傳授的知識和技能逐漸向民間傳播,這在客觀上擴大了官學中音樂教育的范圍。東周以后,官學中音樂教育的內容已經隨著文化學術的轉移傳到了民間,民間有了更多的通曉官樂的人。這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周禮樂文化沒有消失,反而傳播更加廣泛。
西周可謂官學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的奴隸主貴族完全壟斷了學校教育。但是在春秋戰國的官學中,禮樂教育雖仍是主要內容,但與西周的禮教相比就沒有那么系統嚴格了。隨著禮樂制度的衰落,官學中樂師、樂工的地位也在發生著改變。由他們的音樂傳習構成的那一部分音樂教育,在藝術形式方面更加豐富,其音樂技能也更加高超。這一時期的師曠是樂師的代表,師曠在琴的演奏方面有著精湛的演奏技巧,民間流傳著很多描述他高超琴技的小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官學中的音樂教育已向技能型方向發展,音樂教育產生了一些相應的改革,就連宮廷中的音樂教育也有了一些私學的性質。樂師教授的對象不再只是貴族子弟,且樂師有的也是來自于民間,這樣官私兩者便融合在了一起。
2.私學興起
隨著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陳舊的“禮樂”制度逐漸失去了控制力。各諸侯國以強欺弱,展開了激烈的兼并戰爭。在此背景下,各國需求的是適應新形式發展的管理人才,奴隸制教育已不合時宜。新興地主階級需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培養出本階級的人才,所以他們要改革,私學承擔了這一方面的歷史任務。這一時期“士”成了促使私學快速發展的主力軍。他們聚徒講學,進一步擴大了私學的規模,為私學的盛行拓寬了道路。相對于官學來說,私學的音樂教育更加適合社會的發展,教學方式也更加靈活,音樂教育自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私學的興起對于音樂教育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使更多階層的人們有機會接受到音樂教育。在西周,官學受教的對象只是王孫貴族,而私學受教的對象則很廣泛,既有服務于宮廷中的專業樂人,又有文士階層的人員,還有一部分人是來自民間的藝人。由于私學具有專門的教學場所,因此教育形式上更多樣化,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春秋戰國時期私學中的音樂教育主要是指在民間存在的音樂活動,傳教的方式則是設學教徒,其目的是傳授技藝和提高文化素養。
三、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音樂教育思想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在“禮崩樂壞”的社會環境下,一元文化被多元文化所代替,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蓬起、百家爭鳴的局面。不少音樂教育家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其中對當時的音樂教育和后世音樂的發展起到深刻影響的便是兩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荀子。
1.孔子的音樂教育思想
孔子把音樂作為“六藝”中的一部分加以傳授,他認為“樂”是生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人整體素質的體現?鬃铀f的“樂”不僅僅指單純的音樂,還包括禮樂制度在內的整個國家音樂體系。所謂“樂”不僅僅指聲音的和諧,更重要的是內心的愉悅,它所強調的是個人對社會規范即“禮”的發自內心的認可,正所謂:“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痹凇抖Y記·仲尼燕居》中,從孔子提出的“興于詩,利于禮,成于樂”的教育方針中便可以看出他崇尚禮樂、重視禮樂的教化功能,他認為音樂應和“禮”積極配合,共同來規范人的行為?鬃佣Y樂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③孔子期望用禮樂的結合達到“仁”,實現他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制度。在孔子看來,音樂作為陶冶人、感染人的藝術,其內容與形式一定要統一,外在的藝術形式應服從于音樂思想內容本身。孔子評價音樂的標準是“盡善盡美”,他認為韶樂才符合這一標準,所以他極力推崇韶樂。
孔子把這些音樂思想融入到教學中去,使音樂教育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他重視“樂”,但不是為“樂”而“樂”,而是通過樂對人們思想教育起到感化、調節的作用。他認為音樂可以陶冶情操,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觀念,是教化人民的工具。這種音樂思想,促使他提出了新的“樂教”的主張。他把音樂有意識地貫徹到詩、禮中去,把樂教與詩教、禮教結合起來,甚至把樂教看成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我們從他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他的這一觀點。孔子認為人們都要接受音樂教育,只有進一步實施樂教人們的修養才能得到提高。他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改革方針打破了貴族壟斷音樂的局面,使更多的人接受到音樂的教育,培養出了如公孫尼子這樣的音樂家。公孫尼子繼承了孔子的音樂思想,寫下了我國古代最早的音樂理論著作《樂記》。在這本書中公孫尼子提出,對人們進行音樂教育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欲望,而是為了教育人們“平好惡”,使人們成為統治階級所需求的人才。這一音樂思想的提出在客觀上對音樂教育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2.荀子的音樂教育思想
荀子是戰國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先秦諸子中的最后一位大師,也是儒家學派音樂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同時兼收百家,最終形成自己的音樂思想體系。荀子的音樂理論是最系統的,其音樂思想在《樂論》中有詳細記載。荀子肯定了人們的日常音樂活動,認為音樂是人類感情所需要的,因為音樂可以使人向上。荀子看到了音樂的巨大社會功能,認為音樂能夠教化人的內心,還能教化政治,從而達到“和”的目的,這一點在他的音樂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荀子主張用音樂引導人,使人的心靈變得純潔,他發現音樂能起到感動人心,陶冶性情,使社會關系和睦的作用。所以荀子十分重視后天的禮樂道德教育,他實施音樂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移風易俗,所論教的內容也是“雅頌之聲”。在音樂教學內容上,荀子主張學習雅樂,因為“中和”為禮樂的基本特性!昂汀币笃胶,反對過與不及,“中”而“不淫”就是“平和”,這就是他的“中和”音樂思想。荀子和孔子一樣,也主張禮、樂配合治人治國。 荀子對音樂很重視,但并非一味強調娛樂,他認為推崇音樂的前提是“重己輕物”,也就是說要把個人的修養放在首位,不要被感官享樂所左右,否則將適得其反。他在音樂教學中所論教的內容是“雅頌之聲”,而這種以道德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思想,使當時音樂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并為后世音樂教育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
四、儒家音樂教育思想的當代意義
當代音樂教育在世界各國都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勢頭。音樂通過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向學生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觀及正確的人生觀。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音樂教育的研究,我們發現該時期的儒家音樂教育思想對后世音樂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意識到音樂教育在全面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現階段,更是要“以中華文化為母語”,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在國民素質教育中的積極作用。令人遺憾的是,長期以來音樂教育受重視不夠的問題始終存在,對于音樂教育者而言可謂是任重道遠。
春秋戰國時期的音樂教育是與德育緊密結合的,儒家學派非常重視音樂的“教化”功能。到了現代社會,這種以規范教育與審美教育為一體的音樂教育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教學實踐中,儒家的音樂教育思想強調對音樂盡善盡美的追求,注重音樂對審美能力的培養。這種教育思想對于進行音樂教學,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品質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由此看來,春秋戰國時期儒家音樂教育思想對后世音樂教育發展的方向起到了引導作用,我們在當代音樂教育發展中絕不能忽視古代音樂教育留給我們的文化財富。
注釋:
、賹O繼南,周柱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37.
、趯O繼南,周柱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29.
、蹍菚悦.淺談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音樂思想.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
參考文獻:
專著:
[1]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2]陳四海.中國古代音樂史.國際文化出版社,1995.
[3]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郏矗輷P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郏担堇罡m,劉曉路.中國春秋戰國藝術史.人民出版社,1994.
[6]朱啟新.中國春秋戰國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83.
。郏罚莶讨俚.論中國音樂美學史及其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郏福輨⒗^南,周柱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9]毛禮銳,翟菊農,邵鶴亭.中國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論文:
。郏保蓐惼G.略談老子“大音希聲”的音樂審美觀.鄭州大學學報,2003.
。郏玻葜熘镜.孔子的音樂思想.武陵學刊,1995.
。郏常萁鹕欣.先秦音樂與儒家的禮樂理想.孔子研究,2003.
。郏矗輩菚悦.淺論先秦時期百家爭鳴中的音樂思想.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
。郏担菅.先秦時期的宮廷音樂探微.藝術百家,2001.
【淺析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音樂教育思想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