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探討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摘要:創造性的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原動力,強烈的創造意識是優秀人才的基本素質,尤其美術專業工作者,其個性素質和創新意識是發展和成就事業必不可少的條件。培養精神自由、勇于創新的高素質美術人才是美術教育教學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美術教學、培養、創造性
著名的未來學家奈比斯特指出:“處于偉大上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需要的是創造力……”在步入世界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一個國家人民的創新競爭意識顯得尤其重要。怎樣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高素質人才是檢驗我們教育教學成敗的關鍵。
目前,我國美術教育界對美術創造教育一直未形成統一認識,更無體系可言。隨著現代社會飛速進展的需要與文化知識結構的改變,我們應針對當前與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結合我國美術教育之現狀,努力使僅僅重視技能、審美及品德的培養,轉化為以培養學生創造力與自我表現能力為基礎出發點,同時加強自我意識教育與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那將對我國教育中人的潛力開發、人才的質量與人的發展上有積極的作用。
一、美術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
美術是一種教育工具,它能陶冶人的感性,培養合作精神,減少自私自利,最為重要的是它能夠發展進行創造性工作的能力。何謂創造?“創”就是打破常規,不斷探索與求新;“造”就是在一個不重復的基礎上建立出新的東西。培養創造能力是美術學科最顯著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教育功能,它沒有唯一固定的標準,具有不同風格,鼓勵運用多種靈活多變的手段去表現。學生通過學習活動不僅隨時隨刻在欣賞著美,而且還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在創造著一個新的美的可視世界。
“創造力”的培養首先要注意創造思維的培養,而創造思維又是以思維的發散性為主要特性的。美國著名心理學與創造學家吉爾福特(Gulfofd)首先提出此主張,意在針對一種思維目標盡可能多地提出可選擇的答案。他把創造思維能力分為六個主要成分:
1.對問題的敏感度;2.流暢性;3.靈活性;4.獨創性;5.再確定性;6.洞察力。
一個學生如具備了上述能力特征,應該說他的思維路徑是多向的。發散思維通過它的實踐性發展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創造思維方法,并受到學術界和教育界的普遍重視。
美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與聯系。同時,它也在自身的發展中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教育模式和應有的地位。在日益強調提高人的素質、培養兒童審美能力的同時,美術教育界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美術教育的目的還應該包括學生的創造才能。
上世紀50年代初,羅恩菲德關于創造力的論述,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歐美及日本等國家,從而出現了創造性美術教育。60年代以后,創造學與創造教育理論首先在美國的美術教育界興起。它結合各學科的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同時訓練學生具有創造性思維和技巧。從而出現了現代的教育模式:把人才的培養、素質的提高與創造力緊密地結合起來。70年代,艾斯納的“本質論”理論,把美術教育理論向前發展了一大步。創造力是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的綜合體現,又是個性發展的集中體現。它是未來的人才必備的素質,是美術教育提高學生素質的具體內容:
50至70年代,我國中小學美術教學大綱也曾提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但主要是指導學生的創造方面,并不包括美術課的整個領域,而且當時對于“創造力”的涵義也沒有真正理解與運用。
我國新的中小學美術教學大綱中把創造才能的培養作為美術教育的重要目的,對我國教育中人的潛力開發、人才的質量與人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提高人的素質、人的質量,加強人的創造力,需接受全面的教育,而美育教育中的美術教育是實施創造教育、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有效途徑。同時促使學生在感情成長、智慧成長、社會意識成長等方面合理發展,并在與其他學科的綜合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二、美術創造性活動受多種條件制約
1.學生生理特點
人類通過對自身生理特點,特別是腦功能的大量實踐研究表明:人腦左右半球具有兩個相對獨立的意識活動。左腦傾向于用詞語進行思維,右腦則傾向于以感覺形象直接思維。創造活動是通過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協同進行的,其中形象思維起著關鍵作用。所以,開發右腦功能,發展形象思維相當重要。這對繪畫、文學、音樂、舞蹈方面的創造活動、形象思維起著決定的作用。而美術創造教育活動中,這個因素更顯現出它的獨特性與重要性。
人類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美術教育正是運用它的形象特點結合少年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生理與心理特點,通過他們在學習活動中達到“視覺和行動的配合”,以促成他們的生理成長與創造思維的創造力的形成。少年兒童由于自身思維、身體發展狀況、知覺能力、情感態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經驗的不同,相應對美術的理解與表現也不大一樣。羅恩菲德在《創造與心智的成長》一書中將兒童美術的發展分為涂鴉期(2歲至4歲)、前圖式期(4歲至7歲)、圖式期(7歲至9歲)、寫實萌發期(9歲至11歲)、推理期(11歲至13歲)和青春期,概括地把兒童由無意識“涂鴉”狀態下向推理性、有意識、具有空間寫實美術發展的過程進行了描述。赫伯·里德在他所著的《通過藝術的教育》中所引述伯特(Cyril Burt)針對兒童美術不同階段的劃分更值得重視與參考。
從兒童到成人,從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到日常生活,以開啟創造性思維為主的形象思維是普通存在的,而其中的絕大多數的創造性工作都需要形象思維以及它與邏輯思維的有機結合,而美術教育又是激發創造性思維的直覺產物。認真對待不同年齡階段的少年兒童及成人的美術教育,在高度重視創造力培養的今天尤為重要。
2.環境對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影響
環境是相對于主體并與主體相互作用的周圍外界,它是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總和。環境通常能提高創造力,也能夠抑制創造力。創造力產生的過程是一種心理現象,它需有外部世界的信號輸入才能進行,適宜的環境能極大地促進創造。美術教育創造力的培養也離不開一種良好的環境條件。不同的環境背景給予少年兒童的影響是很深刻的,他們的一切行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被一定的環境所規定;同時,他們的思想、思維方式與創造力等形成也受到他們所身處的文化環境、社會環境、學校與家庭環境、教育制度以及政治制度的制約。
英國著名的藝術教育家赫伯·里德《通過藝術的教育》一書中將環境因素分為三個方面:(1)一個可行的世界;{2)一個實用的示范;(3)優先的問題。
學校環境應是一個首要問題。學校環境應該自然,校園的設計建設應該符合良好的美學標準,從建構及外觀上應是一個美育的單位。它對學生的審美的確定、思維與心理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同時,蘊于自然環境之中的不同文化給予兒童的影響是很大的。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創造活動都有各自的特點,兒童的造型觀念在本國文化環境中形成某種定勢,到另一種文化環境中有可能是一種新奇的表現手法。因此,文化交流對培養兒童的創造能力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探討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相關文章:
淺談創造性思維在美術教學中培養12-06
淺述美術教學中培養創造性的研究與實踐11-20
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12-10
探討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11-18
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探討論文11-19
關于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探討03-18
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探討11-15
幼兒美術教育中幼兒創造性的開發和培養02-27
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創造性教育論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