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血液透析相關性低血壓的臨床觀察及處理
【關鍵詞】 ,血液透析;低血壓;護理
[摘要] 目的:探討透析相關性低血壓發生的原因、機制和護理措施。方法:每小時測1次血壓,必要時每15 min~30 min測血壓1次。對于癥狀性低血壓立即給予高滲溶液(50%葡萄糖溶液或1%~3%氯化鈉溶液)100 ml~200 ml泵前輸入,同時減慢流速及降低透析液溫度。結果:低血壓的發生以透析后1.5 h~2 h發生率高。給予高滲溶液,癥狀迅速緩解。同時調整透析液鈉濃度、溫度和血流速度效果佳。結論: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是及時發現低血壓的關鍵。而快速給予高滲溶液,則能迅速糾正低血壓,配合高鈉、低溫透析效果更佳。
。坳P鍵詞] 血液透析;低血壓;護理
低血壓是透析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伴或不伴低血壓癥狀,發生率約為25%~50%[1],F將我對透析過程中出現的相關性低血壓發生原因及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2例,男15例,女7例,年齡20歲~72歲。使用BaxterTINA1000透析機,透析器使用聚砜膜(面積1.3 m2),碳酸氫鹽透析液,透析時間為4 h/次~4.5 h/次,血流量為200 ml/min~220 ml/min,2次/周。共進行4 378例次透析,有369例次發生低血壓。
1.2 低血壓診斷標準 與透析前血壓相比平均動脈壓下降30 mmHg或收縮壓降至90 mmHg以下[2]。
1.3 方法
1.3.1 低血壓觀察方法 每小時測血壓1次,必要時每15 min或30 min測血壓1次;觀察患者出現頭昏、出冷汗、打哈欠、抽筋、腹痛、嗜睡、肌肉痙攣等癥狀。
1.3.2 低血壓處理措施 出現無癥狀性低血壓時,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每15 min測血壓1次,使患者處于頭低臀高位,吸氧,無效者可靜脈滴注高滲溶液。出現癥狀時,除上述有關處理措施外,快速輸入高滲溶液,給予泵前輸入。如低血壓持續時,遵醫囑給予升壓藥,如多巴胺、間羥胺等藥物,必要時立即結束透析。
1.3.3 調整透析模式 提高透析液鈉濃度為150 mmol/L~155 mmol/L,減慢透析中超濾的速度,降低透析液的溫度為35 ℃~36.5 ℃。
1.3.4 加強衛生宣教 囑低血壓患者控制透析間期體重增長幅度,減低每次透析的超濾量及超濾率;透析中不進食;透析前不服用降壓藥;保證有效循環血容量。
2 結果
低血壓發生在第1小時有9例次,占2.4%;第2小時有290例次,占78.6%;第3小時有50例次,占13.6%;第4小時有20例次,占5.4%。其中,老年患者有300例次,占81.3%發生率比較高。在369例次中有297例次血壓恢復正常,可繼續進行透析,72例次伴低血壓持續,立即結束血液透析。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