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倫理論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醫學倫理論文(通用7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醫學倫理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醫學倫理論文 篇1
[摘要]本文試從醫學體系內部特征入手,旨在探尋一條提高醫德醫風水平的途徑。醫療服務的對象是人,醫療服務的主旨是彰顯人生命的尊嚴,醫學具有明顯的人文特征,這個特征包含在醫療技術之中,而醫學倫理學體現了醫學科學的這一特征。強化醫學倫理學的教學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強調課程本身的重要性;醫學體系中的其他課程不應忽略;在學生實習環節中落實醫學倫理的理念。
[關鍵詞]醫學的人文特征;醫學倫理學;強化教學
應該看到,這些年來,我國的醫療服務水平就整體而言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醫療行業的進步與社會發展以及人們的需要相比,仍顯得有些滯后。其中,醫療服務人員的醫德醫風受到的批評較嚴重,醫生的職業道德日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1]。醫療技術在進步,而醫德醫風問題的改善還需要醫務界同仁作出更大的努力。
醫德醫風狀況不甚樂觀,原因非常復雜,我們正處在社會的轉型時期,理順各種社會關系和矛盾,需要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本文將對醫學學科的特征進行分析,探尋一條從學科內部特征入手來提高醫德醫風水平的途徑。
1、醫學的人文特征
眾所周知,培養一個合格的醫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醫生是一種技術要求十分嚴格的職業。在醫生的職業素養要求中,醫療技術無疑占據著首要地位,醫生的服務水平關鍵在于醫術,這是一個社會共識。同時,醫學院在培養、訓練學生時也非常強調這一點,突出醫療服務中技術因素的理念不容置疑。與此同時,也應看到,醫療服務的對象是人,醫療服務的過程是救死扶傷的過程,戰勝疾病、延長生命、挽救生命是醫生的天職。醫療服務彰顯的是生命的尊嚴,醫療服務水平是人類文明水平的一個標桿[2]。從醫療意義上說,醫療技術的特點有別于其他領域的技術,如計算機技術,盡管計算機的技術要求十分嚴格,即使一項新技術存在著某種缺陷,并可能對用戶造成損失,但這種損失與在醫療服務過程中由于技術上的缺陷而對患者所造成的損失相比,有完全不同的性質,醫療服務過程中的失誤將影響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在一個文明的社會里,人的健康與生命是無價的,因此,醫療技術具有一種鮮明的人文特征,它關系到生命的尊嚴,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所以,我們在討論醫療技術問題時,不應輕易忽略、質疑醫療服務過程中的人文特征。
當今世界,技術與人文脫節的現象比比皆是,對自然資源的濫用濫閥、環境的嚴重污染等。同樣,在醫學領域,重技術而輕人文的現象也不容忽視,這是全人類擔憂的問題,在越來越發達的技術面前,人們反而忽略了自身。
醫療服務是一種技術含量很高的服務,同時,其人文特性也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在醫學院教學的過程中,強化醫療技術人文特征的教育很有必要,因此,醫學倫理學在醫學院的課程設計中,應占重要的.地位。
2、醫學倫理學教學的意義與現狀
就學科的內在意義而言,醫學倫理學無疑是通向醫學內部技術性與人文性的橋梁。倫理學本身就是人文學科,醫學倫理學討論的醫患關系、患者權利如知情同意權、隱私和保密不受到傷害等問題,與醫療技術的應用密切相關,而輔助生殖技術、基因組研究、器官移植等則本身就是技術問題。醫學倫理學的意義并不只在于它溝通兩個學科的橋梁作用,醫學倫理學還是一個防止技術迷失的平衡器,其強調的原則,對改善當下社會的醫德醫風狀況具有強大的推動力,它本身就是行業的標準[3]。正因如此,在醫學院的教學過程中,強化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具有現實的緊迫性。
現實的情況是醫學倫理學在醫學院教學體系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并不突出,許多醫學院并沒有把醫學倫理學作為必修課來開設。這種情況的存在表明,我們對醫學人文特征的認識還不夠,技術主義的迷失在醫學領域里也同樣存在。技術至上本身并沒有錯,但忽視醫學的人文特征表明對醫學的認識是不夠完整的。同時,對于醫德醫風問題,不能說開設醫學倫理學課程就可以解除這一頑癥,但是醫學倫理學畢竟有助于醫學院的學生認識到醫德醫風與醫技的密不可分性。所以,筆者認為,強化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是醫學內在規律的需要,有助于推進醫德醫風水準的提高。
3、強化醫學倫理學教學的策略
強化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3.1強化醫學倫理學在醫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性
從醫學倫理學教學本身來看,醫學倫理學應該且必須成為醫學院學生的必修課程。在課程設計時,我們不應把醫學倫理學當作普通的思想教育或人文修養類課程來對待,醫學倫理學突顯了醫學的人文特征,它應該作為醫學的主干課程,而不是輔助性的選修課程。
由于醫學倫理學一直被當作輔助性的課程,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科探討等也極為缺乏。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是更適宜于舉例教學的學科,一些學科問題如安樂死等,可以有開放性的討論,這種討論式教學的效果,肯定會比原理性講授要好。醫學倫理學并不是一種體系完備的理論,它提供的主要是一種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方法,它的教學方法應更具靈活性。然而,從現實的情況來看,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無論從內容還是方法上都需要得到改進。
醫學倫理學在醫學院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尷尬,說明我們對這門學科的認識還有待加強。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醫學倫理學在整個醫學體系中的重要性,具體的教學內容、方法的改善和提高則并不是很困難的事,但其教學現狀不容樂觀。
3.2在相關課程中貫徹和深化醫學倫理觀念
由于醫學倫理學涉及到醫學體系的各方面,醫學院主干課程中也滲透著醫學倫理學的各種問題,強化醫學倫理學的教學不僅僅是該課程的事,其他醫學主干課程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是一個高層次的要求,也是操作起來更加困難的問題。我們知道,藥學、解剖學、生物醫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傳染病學乃至精神病學等醫學學科中,都存在著大量的醫學倫理問題,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強調的往往是學科本身的內容,倫理問題并未得到深刻的重視。這一狀況使得醫學倫理的概念不那么具體,仿佛可以被游離于醫學體系之外,成為一個抽象的東西。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呈現出分工越來越細的趨勢,全面掌握學科的發展方向十分困難,只能在某一個點上尋求突破。博士不再是博雅之士,博士的培養實際上是專士的培養,在某一領域內的某一點上有著精深的研究;醫學院教師的狀況也是如此。這種狀況使得技術主義為主流成為一種很自然的事,因此,在授課時,教師們的關注重點往往是本課程內的技術問題,而相應的倫理問題則沒能給予應有的重視。面對這樣一個現實,醫學倫理學教學工作者多少有些無奈。
要強化醫學倫理學的教學,除了學科本身外,醫學體系中的主干課程也起著深化醫學倫理觀念的作用,否則,醫學倫理的觀念還是很抽象的東西。要改變教學中各學科只關注自身技術問題的狀況,還需要克服很多困難。但整個學科體系是一個環環相扣、錯綜復雜的矛盾體,操作起來問題較多,教學整體效果受到影響也是正常的事。
3.3在醫學實習過程中落實醫學倫理理念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醫學倫理學的觀念最終還得體現在醫療服務的過程中,因此,醫學院對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強化,還必須落實到學生的醫學實習環節中。
相對而言,實習環節落實醫學倫理理念的可操作性比較強。醫療實習過程中,學生遇到的是一些瑣碎、細小而具體的問題,在一個科室里,實習幾周很難遇上醫學倫理學上的復雜情況。對具體、瑣碎問題的處理,除了能檢驗學生的技術,同時也能檢驗學生醫學倫理的修養。醫學院并不以培養醫學倫理專家為目的,實習醫學涉及到的也只是一些小事情。問題在于如何在做這些小事的過程中,體現出應有的醫學倫理修養,體現出醫德醫風。如果我們在課程教學中對醫學倫理學已經有了足夠的重視,那么醫學實習環節則更不能忽視,實習是醫學倫理學教學真正的關鍵。如何在實習環節中強化醫學倫理學的教學,使醫學倫理學的觀念轉化為實際操作的素養,是所有醫學倫理學教學工作者應努力的方向。
傳統醫學中有著“仁心仁術”的觀念,我們在強調“仁術”的過程中,更應當突顯醫者的“仁心”,從現代醫學體系的角度看,醫學倫理學強調的正是這一點。
[參考文獻]
[1]劉雙紅.論醫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途徑和內涵[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2):184-185.
[2]崔曉梅,邱仁宗.生命倫理學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52.
[3]H.T.恩格爾哈特.生命倫理學基礎[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01-133.
醫學倫理論文 篇2
【摘要】為了提高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實踐課引入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實踐表明:在醫學倫理學教學中,設置實踐課的教學方法可提高學生學習醫學倫理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醫學倫理學理論的理解和記憶,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醫學倫理學;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醫學倫理學是研究醫學道德的一門理論科學,同時它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強調用醫德理論、醫德原則指導醫務人員的醫德實踐。所以,醫學倫理學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醫學生高尚的職業道德感,使學生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身心健康服務的思想,同時帶給學生一種現代的醫學理念、科學的醫學思想、全新的醫學意識和良好的醫學倫理思辯能力。使醫學生不但能夠遵從行醫規范及行醫準則,而且能夠端正醫學認知,啟迪學生學習醫學知識及指導醫學實踐。為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在2006年~2007年對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嘗試性地進行了改革,把實踐課引入醫學倫理學教學中。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
以計劃生育醫學專業2003班、2004班作為實驗對象。
2.方法
計劃生育醫學專業2003班采取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對照組),計劃生育醫學專業2004班采取課堂教學及實踐課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試驗組),研究的具體方法是把醫學倫理學的學習要求告訴學生,然后,在臨床專業課程的臨床見習時由帶教老師簡單講解臨床工作中的醫學倫理問題,同時要求學生收集有關醫學倫理的問題,結合這些問題,運用醫學倫理學有關知識進行分析、討論。對進行實驗的兩個班級進行了相同內容的測驗,對成績進行對比分析,并對學生進行了教學方法的問卷調查。
3.統計學方法: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二、結果
1.兩組不同教學方法班級考試成績對比分析
兩組測驗成績對比分析表明,采取課堂教學及實踐課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試驗組)的班級考試成績比采取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對照組)的班級好,二個分數段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及P<0.05)。
2.兩組不同教學方法班級對教學方法的評價
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采取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對照組)與采取課堂教學及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試驗組)的班級對教學方法的認同無明顯差異。
三、討論
醫學倫理學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課堂講授,由于課時的限制及教師的專業限制(非醫學專業教師),開設實踐課相當困難,學生對學習醫學倫理學課程的興趣不大,教學效果難以令人滿意。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在課堂的教學方法及手段上都進行了一些改革,如采取案例分析、專題辯論、角色互換法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改變了“滿堂灌輸”的枯燥,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及主動性,對提高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效果有明顯作用[1]。但是,醫學倫理學的內容包括了醫德理論、醫德規范、醫德實踐和醫德難題四部分,不同的章節、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均不同,如醫德實踐和醫德難題部分,沒有實踐,學生對醫學倫理問題的思考就不會深入,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也不利。這就要求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應該設置實踐課。
在我們的教學嘗試中,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對照組)與采用課堂教學及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試驗組)的班級的測驗成績對比分析結果來看,盡管成績在90分以上及60~69分這兩個分數段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在70~79分及80~89分這兩個分數段有明顯差異(P<0.05),說明采用課堂教學及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試驗組)的班級的學生成績優于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對照組)班級的學生。在對教學方法的的評價結果看,“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主動性、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容易掌握知識、培養了道德情感、對臨床實踐有幫助”等調查內容,得到試驗組學生認同的百分比與對照組學生認同的百分比,從兩組的統計學結果看,兩種教學方法取得的效果是相同的。從兩組測驗成績對比分析及問卷調查的結果看,成績對比有差異,問卷調查無差異,這與我們的課堂教學方法采用的是案例分析、專題辯論等方法有關系。采取案例分析的教學方法通過引入典型、真實的案例,引起學生的.注意,把學生帶進特定的情景,在老師的指引下,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由學生發現、分析及解決問題,再由老師根據學生對案例的分析及解決情況作進一步的糾正、補充,同時傳授與醫學倫理學相關的概念及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原理,使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理解及接受知識,強化了記憶,避免了抽象說教和空洞的議論。專題辯論主要是針對某一醫學倫理問題進行分析及討論,討論前先把主題告訴學生,讓學生做好準備,討論主要由學生發言,不同的觀點可自由爭辯,目的是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爭辯中鞏固理論知識,培養道德情感,也使老師從學生的辯論中發現教學及學生道德情感存在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案例分析、專題辯論這兩種方法在醫學倫理學教學實踐中已證明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容易掌握知識及培養了學生的道德情感。采用課堂教學及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有了實踐機會,能夠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測驗結果看,試驗組對案例分析題及綜合題解答的正確率比對照組高,說明了設置實踐教學內容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教學問卷調查的結果看,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無差異性,主要原因是實踐課的設置問題,盡管有了實踐課,但我們的研究是在不增加課時的情況下,把實踐內容依附在臨床專業課程的見習上進行的,教學效果會受一定的影響,所以,在教學方法的認同方面兩組教學方法無差異。
醫學倫理學的內容包括醫德理論、醫德規范、醫德實踐和醫德難題4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特點,醫德實踐這部分內容實踐性強,課堂上應用案例分析、角色互換法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對提高實踐能力有一定幫助。但缺乏真實的情景、真實的案例對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沖擊,對引起學生的注意方面也不夠至于醫德難題部分,由于是目前面臨的有爭議的倫理問題,還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這部分內容應該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采取專題辯論或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使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分析、專題辯論的教學法在課程導入、引起學生的注意方面有其獨到之處,而且能較好地激發學習興趣,調動教學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但它與任何一種教學方法一樣,也不是萬能的。教學方法、學習方式的轉變,絕不意味著用一種方式代替另一種方式。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收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完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錢聚標,朱永湘,王華.醫學倫理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探索[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5,21(4):417.
醫學倫理論文 篇3
1、藝術的告知病情
鑒于癌癥的特殊性,在充分評估患者生理、心理、社會承受能力的基礎上,實行有計劃、有技巧地告知;醫生要在“保密避談”和“坦誠溝通”二者間取得平衡,依照不同患者病情輕重、對疾病的認識程度、心理承受力、身體狀況及醫護期望等差異,進行“個體化”的醫患溝通。必要時請心理?漆t生介入,幫助癌癥患者平穩度過“腫瘤心理休克期”,讓患者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尊重其自主權,完成未了的心愿。對于一些患者,與其讓其長期猜測、逃避,不如主動告知實情,使其正視現實,積極配合治療。但是對于性格內向、文化程度低的老年肺癌患者,一旦得知確診肺癌,隨即難以接受、產生恐懼感,對于這類不愿或者害怕知道診斷結果的患者,醫護人員應采取保護性醫療措施,合理隱瞞,以防患者精神崩潰。知情同意權和保護性醫療并非完全對立,二者的根本宗旨都是為了維護患者利益,制定最優的治療方案。因此,從醫學人道主義的角度出發,保護性醫療是在特殊狀態下處于對患者利益的保護,是正確而且必要的。在提高醫務人員認識、尊重患者的基礎上,需要盡快完善立法,細化保護性醫療的適用原則,保障醫患雙方各自的權益,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告知方案,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知情同意權和保護性醫療之間的矛盾。
2、優化的治療決策
醫生對待晚期肺癌患者除了在告知病情時需要三思,亦可在診療的過程中從多角度體現。根據疾病的不同階段,可以在早期實行支持治療,中期實行姑息治療,終末期實行臨終關懷,各階段無絕對的分界線,可有平行、交叉。有學者提出,癌癥治療中應該遵循尊重、有利無傷、公正、公益、身心并治、整體綜合與心靈關懷結合、醫術精湛與醫德高尚并行、臨床療效與經濟利益同重八大醫學倫理學基本原則。因此,筆者認為,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決策大致可以從個體化、人性化這兩個方面來進行綜合考量。
2.1個體化治療制定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方案時,除了患者目前的肺癌類型、疾病分期,還要同時考慮到患者的經濟狀況及其對治療方案的耐受程度,從醫生的角度體現對患者知情同意和自主選擇權的保護。最終的治療決策,需要醫生和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商討決定。面對肺癌患者,如果疾病分期和經濟狀況允許,手術治療是首選。然而晚期肺癌患者往往已失去手術機會,余下的經典治療方案主要包括放療和(或)化療、免疫治療、結合中醫治療以及最佳營養支持治療等綜合治療。最大限度地延長肺癌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對于晚期肺癌患者,在制定具體的治療方案時,要將每種方案的利弊告知患者或其家屬,尊重他們的選擇。近年來,口服靶向藥物給EGFR突變陽性的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了希望的曙光,極大減少了傳統化療帶來的毒副作用,從而提高了患者服藥的依從性,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在一組分析中,雖然一線使用化療、二線使用靶向藥物與一線使用靶向藥物、二線使用化療,從總生存期來看沒有明顯差異,但后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也體現了在晚期肺癌治療方案中的人文關懷。
2.2人性化治療晚期肺癌患者往往忍受著不同程度的軀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研究調查顯示:晚期癌癥患者最常出現的三種癥狀依次是:疼痛(92%)、乏力(89%)、胃口差(87%);低齡組患者出現疼痛、精神癥狀的'幾率高于老齡組,而后者更常見的是乏力和健忘;男性患者食欲減退、失眠、精神抑郁等癥狀發生風險較高,而女性患者更易出現惡心、嘔吐。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更應強調“以人為本”,將患者視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非單純治療疾病。在目前治療手段無法達到肺癌根治目的或肯定抗癌治療弊大于利時,臨床醫生就應審時度勢,選擇以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為主要目標的姑息治療(亦稱為最佳支持治療),通過控制癥狀從而實現支持和改善晚期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終末期患者,最突出也是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疼痛,因此提高對無痛化治療的重視程度、提供更有效的鎮痛治療都迫在眉睫。近年來提出的癌痛多因素概念指出,患者對疼痛的認識,對“死”的恐懼,情緒的憂傷,心理上的憂郁和絕望,都會影響痛的感覺。因此,在使用藥物控制癌痛的同時,應注意輔以心理治療,其中也包括音樂療法,為患者播放適合的音樂,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從而減輕疼痛感。除此之外,關于在患者臨終前是否應積極搶救,譬如插管、胸外按壓等搶救措施,應尊重患者及其家屬的意愿。因為很多患者或家屬希望患者在離開人世時不需再經受不必要的痛苦,而是順其自然,讓患者平靜的離開,體現生命的尊嚴。
3、全面的護理關懷
臨終護理是現代化護理的需要和人性化護理的充分體現,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臨終護理需由具備高度責任感與同情心的護士來實施,顧及晚期肺癌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多方面的需求,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同時使家屬也得到安慰。
3.1組建專業的醫療護理團隊和機構借鑒國外的做法,組建臨終關懷機構:附屬于醫院,附屬于基層保健,依托于家庭和社會護理,獨立的臨終關懷機構。設立臨終關懷病房,由醫德高尚、經驗豐富的醫生、護士、陪護人員組成專門的治療關懷團隊,給臨終患者提供最佳的關懷照護。
3.2基礎護理病房布置應寬敞明亮、干凈整潔,并且陽光充足。協助患者采取舒適體位,防止壓瘡發生;注意飲食安排的合理性、多樣化;防止嗆咳、誤吸;口腔護理要積極,睡眠要保證;利用PICC技術建立專門的靜脈通路,盡可能控制疼痛等,把患者的舒適度提升到最高。
3.3心理護理面對死亡,患者往往會經歷以下三個階段:求生、止痛、平靜離世。護士要用真誠取得患者的信任,用愛心、細心、耐心與患者交流、溝通。一項調查晚期癌癥患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對病情毫不知情的患者比部分知情、完全知情的患者的抑郁程度高三倍。因此對待臨終患者應專心傾聽,誠實而和藹地回答問題,評判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對患者病情循序漸進、合理的告知,鼓勵患者及其家屬參與疾病的治療和護理計劃決策的制定過程,從而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絕望的情緒,樹立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加強醫患的相互信任,還可以讓患者有尊嚴、安寧的接受死亡的到來。親屬的陪伴、遺囑書寫、了卻心愿、追求美好(花和音樂)等,都應該盡量滿足。還可用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死亡教育,幫助臨終患者樹立正確的死亡觀,讓其認識到死亡是人生的一個過程,與其痛苦掙扎,不如順其自然,“安樂”地接受死亡。
3.4社會角度護理醫療機構應舉辦相關的知識講座或成立患者俱樂部,幫助入院患者與病友及時溝通,并定期邀請專家與患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鼓勵家庭成員或親朋好友定期探視患者,以此幫助晚期肺癌患者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及病友、親人的安慰。只有讓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才能從根本上克服恐懼絕望心理,保持積極樂觀情緒。Willis認為,晚期肺癌患者家庭或臨終關懷機構還可以讓患者接觸互聯網,以獲得健康資訊、病友支持、控制疼痛、便捷咨詢,溝通交流。
醫學倫理論文 篇4
摘要:醫學倫理學是醫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在職業道德培養和指導解決醫療技術帶來的社會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從非醫學專業視角探討了對醫學倫理學的認識和理解,對非醫學專業人員理解和接受醫學倫理學具有一定科普性質,對督促醫學生盡早用倫理學的知識武裝自己,形成良好的醫德,正確利用先進的醫療技術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醫學倫理學、醫德、醫患糾紛
前言
首次聽聞醫學倫理學,是源自《今日文摘》2007年第9期一篇名為《倫理拷問靈魂:美國父親緊急搜尋數百捐精子女》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科克?馬克賽曾是一名活躍的精子捐贈者,他長年來幫助那些不孕不育夫婦圓了生兒育女的夢想?墒,他卻發覺自己的慷慨行為即將導致一場潛在的倫理危機的爆發。的確,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一些尖端醫學不斷地挑戰著傳統的倫理學觀念,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醫學與倫理學的關系,兩者之間孰重孰輕,如何讓天平不偏不倚,保持穩定,成了大家思考與爭辯的話題。
作為一名在醫學院校工作多年的非醫學工作者,我對醫學專業知識的了解非常淺薄。然而,在長年累月的接觸和耳濡目染中,我逐漸培養起對醫學的興趣,慢慢體會到醫學的博大精深。其間,我深切感受到醫學與倫理學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經過進一步的學習,了解到醫學倫理學的范疇十分廣闊,并且對醫學倫理學的概念、來源、歷史發展、原則及意義等有了一個比較系統的認知。醫學倫理學是運用一般倫理學原則解決醫學實踐中的道德問題和道德現象的學科,在醫德培養和解決醫學技術帶來的社會問題時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1、醫學倫理學在醫德培養中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首先,倫理關乎道德,對強調醫學人才職業道德即醫德培養有著深刻的內涵與十足的必要性。
2005年爆出轟動全國的哈爾濱天價醫藥費事件,盡管只是極端事件,但給醫務人員群體產生了惡劣影響。不可否認,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個別醫務人員受拜金主義影響,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導致價值背向,引起患者的不滿,從而惡化醫患關系,產生了諸多不和諧的因素。這些不良現象加上醫療體制改革產生的諸多問題,在浮躁的社會大環境下產生了嚴重的后果。自此后,各地屢屢爆發醫患糾紛,使得醫患關系如履薄冰。
從醫務人員角度來說,醫學倫理教育面臨著嚴峻的問題,加強醫德建設成為解決問題的重要因素。因而,必須以優秀的醫務人員為榜樣,牢記患者利益至上的原則,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醫務人員在醫療衛生服務活動過程中,要尊重關心患者,營造出文明和諧的就醫環境,形成平等、相互理解的醫患關系。吳孟超醫生曾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曾說過,要有敬業精神,忠于職守、熱愛本職工作,全心為病人解除痛苦。對工作精益求精,對患者極端負責。在全國的醫務系統里,這樣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很多很多,正是他們組成了醫療衛生服務的“主體”,成為每個醫務工作人員的楷模。
強化醫學倫理學教育,加強醫德建設是避免醫療事故、醫患糾紛的途徑,也是醫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希波克拉底誓言指出:“我之唯一目的,為病家謀幸!。醫務人員的工作很艱辛和復雜,他們身上時刻背負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更有甚者還會受到來自患者及其家屬的責難與不理解,這個時候,更應該反思自身的不足,不斷提升自己的醫術與醫德。要知道當與死神的拔河終于獲得勝利時,當痛苦的表情被感激的微笑所替代時,醫生的能力便得到了肯定,生命的價值便得到了體現,靈魂便得到了升華。
當然,好的醫患關系還涉及醫學倫理學許多基本問題,應當在學習醫學倫理學內涵中具體應用。此外,還有一些先進的醫療技術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倫理難題。
2、醫療技術應用對醫學倫理學帶來新的挑戰
先進醫療技術給患者帶來利益,但也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比如人工受精,體外受精,代理母親等生殖技術給人類提供了非自然的生殖方式,讓許多患者圓了生兒育女的夢想。但同時,這種先進的生殖技術又是一把雙刃劍,引起一系列倫理學和法律問題。比如供體精子人工授精育成的孩子具有什么法律地位;對人類胚胎的研究應否控制;是否應該禁止在產前進行性別選擇。避孕、人工流產和絕育等也是使戀愛、性交與生殖生育分離的技術,因此遭到宗教或非宗教權威的反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往往要求在政策和法律上作出相應的決定。另一方面,對智力嚴重低下者以及嚴重的精神病人是否應該實行強制絕育,也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
另外,醫務人員是否可以使不可逆昏迷的腦死亡病人和持續性植物狀態的人繼續維持其生物學生命,以及產前診斷、遺傳學篩選、基因治療、基因工程、安樂死等所涉及的相關問題也屬于醫學倫理學的范疇。這些臨床決策離不開醫學倫理學的正確指導,醫生利用醫學知識和技術對病人進行診治,就必須遵守相關的醫學倫理原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醫生所作出的'診斷是正確的,采取的醫療措施是最符合病人利益的。同時,新的技術與方法引入到臨床實踐中,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的倫理難題。因此,醫學要發展就不得不考慮社會效應和倫理道德問題,醫學科技的發展必須以通過醫學倫理的論證與允許為前提。
3、公眾或患者對醫學倫理學知識的學習顯得迫切而必要
先進醫療技術治愈了很多疾病,也給患者帶來健康和利益。但很多時候,患者由于醫學知識的缺失,往往不能從專業的角度來正視病情,缺乏對醫療行為風險性、不可預測性以及個體差異性的正確理解,對健康和治療效果的期望過高,一旦未達到患者的預期效果或發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便常常引發醫患矛盾。若患者能科普醫學倫理學的相關知識,用于分析和處理自己面臨的醫患矛盾,將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此外,公眾對先進醫療技術的片面認識,可能會導致在一些情況下把先進醫療技術作為一種謀求利益的手段。比如作為公眾事件的鄧文迪女士成功利用其夫默克多先生的冷凍精子成功使自己受孕,想以此改變涉及其子女的財產分配。又比如一些未婚女性做dai孕的媽媽,盡管其初衷是幫助因身體原因沒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但其后涉及到的利益和孩子糾紛往往傷害著所有當事人。這些在先進醫療技術運用下暴露的新問題,主要是醫學道德現象,得通過公眾對醫學倫理學知識的正確理解才能得到更好的解決。
4、與時俱進,應用醫學倫理學知識解決新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新的社會現象和醫學問題層出不窮,如何應用醫學倫理學寬闊的知識視野和寬廣的國際視野來解決現實問題,值得我們思索。
團結互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國社會道德規范的重要內容,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之一。在我國現實的醫療實踐、社會生活中,圍繞著以“救治生命、維護健康”為主題,各種團結互助的活動始終存在著,如無償獻血、器官捐獻、干細胞捐贈、精子捐贈等。但是,在這方面還有很多的空白和薄弱點,我們要做的工作還很多。生命和健康是人的第一需要,我們應在救治生命的器官捐獻、干細胞等捐獻中大力倡導團結互助的精神,或者建立明顯提倡的條款。以造血干細胞捐獻為例,目前我國有數百萬的白血病患者需要移植造血干細胞來拯救生命,至少在400~10000個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中才有可能找到一個合適的供者。由于社會公眾醫學知識的缺乏或誤解,把其看作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影響到了自愿捐獻者的數量。更可惜的是,有的捐贈者最初同意捐贈,等患者都入倉做好手術準備了,捐贈者卻反悔,這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傷害。更為可怕的是,由于器官的嚴重短缺,甚至滋生出了黑色器官買賣鏈。這些現象既源自于傳統觀念的影響,也缺少必要的法律及制度約束,而這些都必須以正確的醫學倫理學知識為其基礎之一,運用到實際問題中,結合醫學知識的宣傳,動員更多的人加入捐贈行列,用至仁和至愛的團結互助精神升華社會主義的價值觀。
2015年6月,美國的高等法院通過了全美國的同性戀婚姻法案,自此美國在全國50個州以內,可以允許同性戀者們自由結婚。至此,全世界已經有超過20個國家通過了同性戀婚姻法,這是一個國際趨勢,不可阻擋。但在目前我國仍然沒有通過同性戀法案,社會仍然對同性戀人群有不正確的評價,同性戀者遭受著來自道德方面的巨大壓力。在很多人眼里,同性戀是“不道德的”,他們不但不被社會所理解,反而遭到社會的排斥和隔離,在各種恐懼、焦慮、緊張、自閉等心理狀態下艱難地生存。同性戀者本身通常有對自我認知的迷茫和困惑,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使得他們更加背負巨大的精神負擔。對于同性戀的現象,我國政府采取的是不支持不反對的政策,這種態度導致了同性戀者的合法權利沒有法律的保護。同性戀者在生活中不僅遭受著公眾不理解和排斥,更重要的是他們產生了消極、抑郁、緊張、孤獨等心理問題,面臨諸多倫理困境。同性戀者想要走出倫理困境,也應學習一些倫理學知識,具有積極、樂觀的心態,從容應對公眾的質疑和不理解。公眾也應在學習醫學倫理學和傳統文化的關系中找到包容點,對同性戀者多一份理解。
5、小結
綜上所述,醫務工作者要認真學習醫學倫理學知識,用其思想指導和解決工作中遇到的相關難題,更好地為醫學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公眾和患者則可通過學習,了解醫學倫理學的基本知識,認識到醫學并非無所不能,就算技術可為但尚有醫學倫理學的約束,從而理解和支持醫生,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解決先進醫療技術衍生出的繁雜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恩昌,楊同衛,王臻.醫學倫理學研究的若干原則與方法――中國醫學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發展研究之五.中國醫學倫理學,2013.26(2):156-158.
[2]張金鐘,王曉燕.醫學倫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4:219.
[3]吳遠,黃純.醫院醫學倫理學應用與管理思考.東南國防醫藥,2012.14(6):565-566.
醫學倫理論文 篇5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在科技與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醫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密,醫學科學技術研究對社會、文化道德、倫理產生者深刻的影響。為了不斷規范醫療科技行為,最大限度保護患者、受試者、研究者和醫務工作者的合法權益,強化法制和倫理觀念,保障醫療安全,增加醫患溝通,減少醫患矛盾,依法建立醫學倫理委員會勢在必行。
1、概述
醫學倫理學是運用一般倫理學原則解決醫療衛生實踐和醫學發展過程中的醫學道德問題和醫學道德現象的學科,它是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倫理學的一個分支,醫學倫理學是運用倫理學理論、方法研究醫學領域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問題的一門學科。(可查閱家中倫理學書籍的概念)
醫學倫理委員會(MedicalEthicsCommittee.MEC),是一種建立在政府、醫學科研單位和醫院等醫療保健組織之中的獨立機構,由醫學和非醫學人員組成,根據醫學倫理理論與原則來審查、指導、研究、咨詢醫學科研和醫療實踐的倫理問題,以確保醫學科研和醫療實踐活動實現道德要求。在我國醫學倫理委員會又稱為“倫理委員會”、“倫理審查委員會”、“醫學倫理委員會”、“醫院倫理委員會”、“生命倫理委員會”等。
2、醫學倫理委員會建設意義及現狀
2.1醫學倫理委員會建設意義
隨著醫療高新技術的不斷出現,人們一方面越來越期望這些技術能夠造福于人類;一方面擔心這些技術所可能帶來的道德災難。那么如何降低其對人類的危害并使之更好地造福于人類?醫學倫理委員會的設立就是對現代醫學科技作用于人類的避害選擇。其意義在于建立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的醫學倫理委員會,可以更好的維護患者、受試者、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從而減少醫療過程中的醫患矛盾;可以幫助解決醫學上遇到的道德困難;廣泛的向醫務工作者普及醫學倫理知識;為醫療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提供信息和依據。從而保障更多、更先進的醫療新技術、新藥物、新醫療器械等造福于患者,造福于人類。
2.2國內外醫學倫理委員會建設現狀
醫學倫理學最早的文獻出現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希波拉底誓言》中。醫學倫理委員會建設在西方國家開展較早,美國自1974年至今已經先后建立了6個國家倫理委員會,到八十年代末,美國已有60%以上的醫院建立了醫院倫理委員會。1983年2月,法國建立“國家生命和健康科學倫理學顧問委員會”。2001年7月,瑞士聯邦政府正式成立國家醫學倫理委員會。1982年12月,日本德島大學以審議有關不孕癥治療為目的的體外受精為契機,在日本的醫科大學中率先成立了倫理委員會。
根據學者張鴻濤通過對我國開展倫理審查的原初形式的研究說明我國現代的醫院倫理委員會是在我國傳統的道德評議活動和西方的審議處理倫理難題活動的共同影響下出現的。我國最初設立的現代倫理委員會是我國的人類基因科研部門為了與國際接軌,開展國際科研項目,而按照相關要求成立的倫理委員會,其任務主要開展相關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的研究。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國內各醫科大學及許多醫療機構紛紛設立了倫理委員會。近年來,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建設也引起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衛生部(現衛計委)2012年發布的《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也將建立醫學倫理委員會并發揮其審查作用作為了等級醫院評審的條款之一。但是根據初步統計,目前全國大約400個三級甲等醫院建立了醫學倫理委員會,但是只有約50%的委員會發揮了審查作用。所以,盡快的規范醫學倫理委員會工作程序,發揮委員會審查及監督的作用,使之能夠最大限度的為醫學科技發展保駕護航,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問題之一。
3、醫學倫理委員會功能及工作程序
3.1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功能
開展倫理審查。按照《赫爾辛基宣言》的要求醫學倫理委員會需承擔本機構所有涉及人體生物醫學研究和醫療行為的科研項目的審查工作。主要包括:對研究方案的審查;對研究目的監督與指導;對知情同意書的信息進行審查;對項目發生的嚴重不良事件進行審查;對批準項目的全程監管與后續審查。
指導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工作。根據衛生部實施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倫理原則》等法律規定,必須成立醫學倫理委員會,并開展有關工作。
醫學倫理教育培訓工作。衛生部《涉及人體的生物醫學研究審查辦法》中要求醫學倫理委員會承擔對醫學科研人員、醫務人員進行倫理知識培訓的工作。每年還需組織本委員會委員及工作人員對相關倫理審查知識及倫理學新知識進行學習和培訓。
保護受試者。醫學倫理委員會還承擔對受試者和患者的咨詢保護工作。適時地對病人與公眾進行醫學倫理學基本知識的宣傳;卮鸩∪、受試者和研究人員的咨詢,并提出適當的倫理學意見。
3.2倫理委員會的工作程序
3.2.1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建立
為了規范、完善我國醫學倫理委員會建設,中華醫學會倫理學分會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分別修訂和出臺了《醫學倫理委員會組成規則》、《藥物臨床試驗倫理審查工作指導原則》(以下簡稱指導原則)。這兩項文件對倫理委員會的組織和管理做出了明確要求。文件中指出倫理委員會應由多學科背景的人員組成,不僅包括醫藥相關專業人員還要包括非醫藥專人員、法律專家以及獨立于醫療機構以外的人員,不少于5人組成,且性別均衡;此外,還對倫理委員會的組織機構、委員產生方式、職責要求、審查內容及文件管理等方面做了細致、全面、嚴格的要求。尤其是《指導原則》可以說是我國近幾年來倫理委員會建設的指導性文件。
3.2.2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工作程序
胡敏燕、沈少林介紹了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臨床試驗的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普通程序中,應有多數委員出席,且與試驗利益不相關,進行研討、問詢后作出投票,受審方案須經出席審查的大多數委員同意,方可獲得批準。簡易程序,方案可由倫理委員會主任主審也可由主任指定1-2名委員進行主審。
總體上來說,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申請、審查、跟蹤審查、檔案管理四個大方面。但是國內的研究文獻大多集中在“審查”這一流程上,對跟蹤審查及檔案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國內較為少見,但是《指導原則》中明確指出了倫理委員會應對所有批準的臨床試驗項目進行跟蹤審查,直至試驗結束,并對跟蹤審查的內容進行了說明。衛生部頒布的《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中也明確規定:倫理委員會應對醫療技術的實施履行全程監管工作。
總之,在醫學倫理委員會工作程序上應本著科學、穩妥、效率的原則,建立醫學倫理審查程序是必要的,在具體實踐操作中要嚴格掌握各自的適用范圍,杜絕草率,敷衍了事或姑息遷就的做法。
4、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醫學倫理委員會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也引起了科研項目研究者和管理者的重視,但是由于醫學倫理學進入我國較晚,倫理委員會的建設仍然存在著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
對醫學倫理委員會設立的重要性和比較性認識的還不充分。我國許多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和管理者對醫學倫理委員會設立的必要性認識還不夠充分,導致委員會的工作存在表面化、敷衍了事的現象,委員會的作用和職能也就得不到真正的發揮。但是實踐證明,其作用是其他任何機構所不能替代的,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決定具有更大的說服力和公正性。
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建設的規范性還不夠。雖然為了不斷規范我國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建設,國家有關部門頒布了許多相關文件,但是在我國的醫學倫理委員會建設和委員的選拔過程中還是存在不規范的現象。
醫學倫理委員會職能和作用發揮的不夠。我國在已有的倫理委員會建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職能發揮不夠,甚至流于形式,例如,課題完畢進行結題“補審”、跟蹤審查等流于形式,甚至有些機構缺少此項工作等。
結語:
針對倫理委員會委員的培訓較少。在目前的工作中,對倫理委員會的培訓十分缺乏,委員大多憑借自學來滿足審查工作中的需要。國內對倫理審查基本原則及國內外公認的醫學倫理學文件解讀還不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委員會委員在評審過程中無法發揮真正的作用。
醫學倫理論文 篇6
[摘要]目的:探討康復治療中的醫學倫理問題。方法:通過對不同時期偏癱患者康復介入的評定(主要評定內容為ADL及FMA運動功能評分),觀察康復治療對哪段時期更有意義。結果:通過評定證明早期的康復介入對偏癱患者的預后更有臨床價值。結論:康復治療更應針對臨床早期的偏癱患者,同時后期患者也應到社區繼續進行康復治療。
[關鍵詞]康復治療;醫學倫理;康復評定
隨著康復治療越來越被廣大功能缺損的患者及家屬所認同,患者往往到了后期仍然要求進行康復治療,由于目前康復治療師相對缺少,不能滿足現有的功能缺損患者的需求。就我院來講,我院現有神經內、外科床位數為233張,床位使用率在85%,其中很多患者都需要進行康復治療,而我院康復醫學科的治療師僅有10名,而且有很多患者在進行過康復治療后不愿終止,有很多患者都得不到及時的康復治療。因此,從醫學倫理角度上講,更應該將有限的資源應用到更有價值的早期患者身上。筆者通過對我院康復醫學科進行治療的偏癱患者不同時期進行評定、治療、再評定,觀察康復治療對偏癱患者不同時期的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4年12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康復醫學科治療的'偏癱患者60例,其中,急性期治療組24例(男18例,女6例),后期治療組(病程半年以上)19例(男15例,女4例),后期非治療組(病程半年以上,經康復治療3個月后停做3個月以上)17例(男11例,女6例),年齡32~74歲,平均(52.0±4.5)歲,意識清楚,經頭顱CT、MRI掃描證實并以改良Barthel指數(MBI)及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FMA),存在明顯神經功能缺損。
1.2方法
將上述前二組患者治療前用ADL及FMA運動功能量表進行評定,之后經過治療師3個月運動療法及作業療法的治療,然后再進行評定。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表1)。另外,將后期非治療組在治療終結時及終結后3個月用ADL及FMA運動功能量表進行評定,觀察康復治療后患者的運動功能是否有變化(表2)。
1.3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用t檢驗對上述兩個試驗方案進行對比,觀察療效,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偏癱患者的早期治療組與后期治療組對比,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后期非治療組在治療終結時與終結后3個月后對比,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由上可知:①早期康復介入對偏癱患者更有價值。
、诤笃诳祻徒槿雽ζc患者仍然存在著價值。
3、討論
康復醫學的倫理問題幾乎沒有受到重視,僅有一些文獻可供參考[1],作為一個相對年輕的領域,康復醫學的重點在于獲得醫學團體的認知和接受[2]?祻吐灾委煹奶卣魉坪跞狈ζ鹚阑厣闹委熜Ч;颊叱3P枰喾N專業人員長期治療,其中沒有任何一個專業對患者有倫理責任。康復教育和訓練課程也沒有向學生強調倫理問題意識,康復專業人員常在實踐過程中面臨道義問題,一個單一的道德原則例如自主和慈善尚不能包括道德的全部涵意?祻腿藛T必須盡量整合沖突各方的道義責任并按需要先后有序。道義的本質不同于法律、技術、宗教和政治。道義是強調什么是需要的,而不是什么是可能的或者是法律上允許的。在進行道義決定時并不多考慮常規做法、用費和便利性。倫理原理中的德行原理和自主權原理間存在著明顯矛盾,前者要求以患者的最大利益為中心,后者要求尊重患者的選擇[3]。當康復治療師面對著早期和后期的偏癱患者時,因倫理的關系,很難作出選擇,尤其在想終止后者的治療時,往往受到患者家屬的干擾,當患者的治療到一定階段時,再經過治療可能收到的效果甚微,卻需要患者及家屬花費很多的費用,應終止其治療,而將治療機會轉向偏癱早期患者,因后者的權利,使早期患者喪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4]。另外一項調查結果[5]顯示,雖然偏癱后期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收效不如早期偏癱患者,但由于得不到正規的康復訓練,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運動功能卻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這些患者中,筆者觀察到ADL或是FMA評分在80分以上的患者功能下降不明顯,而評分在80分以下,尤其是評分在60分以下的患者功能下降較為明顯。對道德價值觀取向于誰,到底仍如何去做,我們感到十分困惑。
康復專業工作者將在今后幾年面臨重要的道義挑戰。我們在必須努力保證優良服務的同時,也必須注意在當今經濟為主導和科技高度發展的情況下患者能否得到同情和尊敬。應該特別注意專業人員的素質、方式方法、敏感性和每天的實踐過程。專業人員是否能應對個性不同的患者以及他們如何傾聽患者的感受和與患者溝通,比治療更重要,上級主管部門應在相應的規章中強調信任和感覺舒適的條款。
[參考文獻]
[1]HaasJF.Ethicsinrehabilitationmedicine[J].ArchPhysMedRehabil,1986,67:270-271.
[2]DeLateurBJ.Fosteringresearchinthephysiatrist’sfuture[J].ArchPhysMedRehabil,1990,71:1-2.
[3]南登,譯.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4:30-31.
[4]陳景藻.現代物理治療學發展中的若干問題[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10(2):307-308.
[5]勵建安,周士枋.社區康復與實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9(1):156.
醫學倫理論文 篇7
【摘要】中國傳統醫學對醫德、醫道、生命、健康等問題的深刻看法和認識,形成了傳統醫學倫理觀,鑄就了早期的醫學倫理的大廈。它的精誠合一的醫德觀、以人為本的醫道觀、“三才”統一的整體觀以及樸素的生命質量觀為現代醫學倫理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資源,并給當今醫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頗多借鑒。
【關鍵詞】中國傳統醫學;醫學倫理觀;醫學倫理
中國傳統醫學發展史上,伏羲制九針、神農嘗百草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傳統醫學的起源。其間隨著醫療活動的延伸,歷代醫家的診療實踐和辛勤著述,不僅積累了豐富的醫藥衛生知識和預防、診療、康復、保健經驗,而且形成了對醫德、醫道、生命、健康等問題的深刻看法和認識,形成了傳統醫學倫理觀,鑄就了早期的醫學倫理的大廈。
1.精誠合一的醫德觀
中國傳統醫學產生了許多先進的醫德思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醫學倫理文獻當推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著述的《大醫精誠》篇,文中“精”“誠”二字把中國傳統醫德原則規范概括到極致。
1.1為醫要“精”,精勤不倦、博極醫源早在《素問·著至教論》中要求醫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歷代名醫也紛紛從“精”“博”去要求自己。東漢華佗“游學徐土,精通數經”[1]。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自序》中說醫術的高明源于“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為醫要“多聞博識”。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中指出為醫醫術要“精”。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序中言:“長耽典籍,若啖蔗飴。遂漁獵群書,搜羅百氏,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著數言!泵鞔t家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中說:“醫學貴精,不精則害人匪淺!
1.2為醫要“誠”,誠對病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中告戒醫家:“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薄叭粲屑捕騺砬缶日摺坏谜扒邦櫤,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毙嗅t之體要“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痹诓∪思抑小翱v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饈迭薦,食如無味;靈醁兼陳,看有若無。”宋代《小兒衛生總微方論·醫工論》提出,醫者要赤誠濟世,“凡病家請召,不擇高下,遠近必赴”,為醫要“貧富用心皆一,貴賤使藥無別”,“反是者,為生靈之巨寇”。元代醫家曾世榮在《活幼心書·為醫先去貪嗔》也說:“凡有請召,不以晝夜寒暑遠近親疏,富貴貧賤,聞命即赴!
1.3為醫要“誠”,還要誠對同道作為一個醫生,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中要求:“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已德。”宋代佚名《小兒衛生總微方論·醫工論》中指出:“凡為醫者,性存溫雅,志必謙恭,動須禮節,舉仍和柔,無自妄尊,不可矯飾!泵鞔復①t在《萬病回春》中批評褒己貶人的庸醫:“吾道中有等無行之徒,專一夸已之長,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問疾疴,惟毀前醫之過以駭患者!标悓嵐υ凇锻饪普凇诽岢鲆鹬赝溃骸胺侧l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輕侮傲慢之心,切要謙和謹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學者師事之,驕傲者遜讓之,不及者薦拔之!
2.以人為本的醫道觀
中國傳統醫學以人為本,重視人的生命價值,認為天地萬物,莫貴于人,把保護人類健康、減少預防疾病、追求健康長壽作為中國傳統醫學倫理的核心!搬t乃仁術”更是以人為本的`醫道觀的高度概括。
中國傳統醫學發展過程中,歷代醫家倡導以人為本,認為性命攸關為大,醫家應潛于醫道,濟世救人!端貑枴毭握摗氛f“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靈樞·師傳》講:“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中從“愛身知己”“愛人知人”出發,指出“精究方術”是為“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王叔和《脈經·序》中言“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系”,“一言有疑,則考校以求驗”;矢χk《甲乙經·序》中說“若不精通于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圍困,赤子涂地,無以濟之”。葛洪《肘后備急方·序》中言選錄“率多易得之藥,其不獲已,須買之者,亦皆賤價草石,所在皆有”,以便“貧家野居所能立辦”,強調醫要“愍人之苦,惆人之急,救人之窮”[2]。禇澄在《禇氏遺書》提出“用藥如用兵”“當驗之藥未驗,切勿急投”。
以孫思邈為代表的一些醫家,更是把尊重人和愛護人的生命發展到極致,立“仁”為濟世救人的指導思想。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中有“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的著名論斷;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要求醫家心懷仁愛,不管“貴賤貧富,長幼妍媸,華夷愚智”,要“皆如至親之想”。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中教導醫家要“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十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施藥無二”。清初喻昌在《醫門法律》中說:“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于情!薄叭省边是評價醫生的重要標準。南齊楊泉的《物理論·論醫》指出良醫應是“仁愛之士”“聰明理達”“廉潔淳良”“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宋朝林逋在《省心錄·論醫》說“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明代龔信在《古今醫鑒·明醫鑒》中也說:“今之明醫,心存仁義!庇纱擞^之,中國傳統醫學有著以人為本的仁愛傳統。
以人為本的醫道觀還體現在中國傳統醫學的預防倫理思想中。中國傳統醫學在治療上歷來防重于治。《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薄端貑枴ご虩崞氛f:“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睎|漢張仲景進而闡述治未病思想,《金匱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葛洪提出:“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2]!睂O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序》中說:“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敝斓は凇兜は姆ā分姓J為,“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清代葉天士研究既病防變,在《溫熱論》中指出,“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中國傳統醫學在闡述治未病思想的同時,對醫生作出了明確要求!饵S帝內經》中醫分三等,名曰上工、中工、粗工!端貑枴ぐ苏衩髡摗氛f:“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薄鹅`樞·逆順》說:“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襲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备鸷橹赋觯骸笆且灾寥讼雌鹬,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2]!睂O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診候》中載:“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庇纱丝梢,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治病救人并不是做醫生的根本目的,醫生的根本職責應該是真正以人為本,促進健康,防病比治病更為重要。正如著名法國醫史學家西格里斯在《亨利·西格里斯論醫學史》一書中所說:“醫學的目的是社會的,它的目的不僅是治療疾病使某個機體康復,它的目的是使人調整以適應其他的環境,作為一個有用的社會成員!
3.“三才”統一的整體觀
中國傳統醫學歷來注重從整體的角度去思考人的疾病與健康,使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成為中國傳統醫學的優勢和特色。
整體觀念是中國傳統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和思維方法。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中國傳統醫學就確立了“天-地-人三才”的醫學整體觀!饵S帝內經》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素問·至真要大論》言:“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薄端貑枴づe痛論》云:“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天地合氣,命之曰人!薄鹅`樞·歲露論》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币獜淖匀缓蜕鐣h境中去考察人體生命運動變化的規律,天、地、人三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彼此不可分割!鹅`樞·逆順肥瘦論》說:“圣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薄端貑枴饨蛔兇笳摗氛f:“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闭J識健康與疾病,不僅是著眼于個體,還要考慮到自然社會環境、精神心理因素等方面的作用!端貑枴ご谭ㄕ摗氛f:“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薄端貑枴ぴu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鹅`樞·本神》指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此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素問·疏五過論》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钡鹊取5教拼,著名醫家孫思邈又提出“醫國-醫人-醫病”的整體醫學模式!秱浼鼻Ы鹨健ぴ\候》中說:“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薄搬t國”指的是社會因素,“醫人”指的是心理因素,“醫病”指的是生物因素,這種“醫國-醫人-醫病”的醫學模式就是從社會、心理、生物整體的角度來診治疾病,非常重視心理、社會因素的作用[3]。
相應地,中國傳統醫學從整體上進行辨證論治。“辨證”的范疇涉及到自然、生物、社會、精神情志等多個方面!罢撝巍狈▌t也多樣化,張仲景認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4],說早病防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主張“治病必求于本”,言治病求本;治病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即三因制宜;還有調理陰陽、調理臟腑、調理氣血、扶正祛邪等法則。中國傳統醫學這種在整體中辨證,因人、因地、因時論治,在“三才”統一整體中把握個人的健康與疾病的特色,凸現出人文主義傳統和精神,較為貼近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4.樸素的生命質量觀
生命質量論是以人的生存質量或生活質量來衡量其社會存在價值和醫學目的的一種倫理觀[5]。但是,中國傳統醫學倫理中的生命質量觀一般從自然素質和生理功能的角度出發,關注優生優育,思考生命質量,帶有樸素的色彩。
早在隋唐時期,醫家們從人的生命質量出發,重視母胎健康。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主張“妊娠之人羸瘦,或挾疾病,既不能養胎,兼害妊娠,故去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養胎》中說,妊娠三月,“要居住簡靜,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彈琴瑟,調心情,和性情,節嗜欲,庶事清凈,生子皆良,長壽忠孝,仁義聰惠,無疾”。到宋代,醫家們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注意人口質量問題。陳自明在《婦人大全良方》言:“蓋醫術之難,醫婦人尤難,醫產中數癥,則又險又難”。主張婚育不宜過早,“合男女必當其年”;提倡婚前檢查,“凡欲求子,當先察夫婦有無勞傷痼疾而依方調治,使內外和平”;強調房事有節,擇時受孕,節欲保精;注重驗胎,胎養胎教,對劣胎“宜下之”“以免其禍”。至明代,一些醫家從攝生的角度談及優生優育。萬全的《廣嗣紀要·寡欲篇》說:“求子之道,男子貴清心寡欲,所以養其精;女子貴平心定意,所以養其血。”張景岳在《類經·臟象類》中也說:“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夭。”由此看來,中國傳統醫學中的生命質量觀形成由來已久,有些樸素的色彩,但是仍不失其科學性。
綜而觀之,中國傳統醫學在醫德理論與實踐、疾病和健康的認知等諸多方面形成的醫學倫理觀為現代醫學倫理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資源,深刻地體現了醫學的人道主義特質。當今,醫學發展要走向整體綜合的道路,并實現全面的關懷、對人的關注,提升醫道中人性的溫度和人道的精神,使醫學不僅僅是科學,而且是人學[6]。中國傳統醫學中的醫學倫理觀在醫學這一發展進程中可供頗多借鑒。
【參考文獻】
。1]楊士孝注.二十六史醫家傳記新注[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56.
。2]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5:126,240,326.
。3]楊鑫輝.中國傳統心理治療的科學性[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7,5(2):123.
[4]范永升.金匱要略[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23.
。5]郭照江.醫學倫理學新編[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41.
[6]王月清.佛教思想與現代醫學的關聯[J].江蘇社會科學,2001,5:187.
【醫學倫理論文】相關文章:
醫學倫理論文06-14
循證醫學生命倫理學教學法論文10-07
電子商務的倫理陷阱論文11-30
《康復醫學》的論文05-20
醫學常識論文11-30
醫學的論文介紹12-09
醫學論文05-16
醫學導論論文05-23
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現狀及對策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