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析論文
【摘要】近些年來,我國進行了多次教育制度的改革,來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了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進行創新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基于生態學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應運而生并獲得廣泛的應用。文章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態內涵、生態學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以此來探討生態學視閾下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路徑,以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提供參考的依據。
【關鍵詞】生態學;視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科教興國戰略的推動下,我國的教育事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想要獲得持續的良性發展,就必須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進行創新,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的瓶頸期。將生態學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態內涵
(一)生態學相關理論
所謂生態學,是指研究動物與環境關系的科學,尤其是動物與其他生物之間的有益或有害關系,其中,環境不僅包括有機環境,還包括無機環境。在哲學上,生態學不再是一種機械的世界觀,而是一種動態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的世界觀,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絡的動態網絡結構[1]。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論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為了更好地教育受教育者,而使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息息相關,完善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加強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2]。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態內涵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環境問題逐漸成為全球性的問題,保護環境也開始成為地球人共同的呼聲。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生態學改變原有的單一自然科學的特質,開始滲透到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比如:教育生態學。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環境的提出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所謂生態學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方法研究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即從“人—方法—環境”這一系統出發,對系統中有機整體的關系進行研究[3]。
二、生態學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和多維性
在世界上,任何生物或者系統都具有復雜性和多維性的特征,這是由矛盾的普遍性所決定的。高校教育作為一種系統而存在,無可例外,也具有復雜性和多維性的特征。在生物學中,生物視閾的立足點便是考察系統的復雜性。然而,長期以來,我國都在實行應試教育,所以,在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重視對學生傳授理論性的知識,而忽略了在學生與認識對象之間建立多維度、全方位的互動機制[4]。
(二)強調主客體二者之間的融合
在生態視閾中,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本視角是明確的區分主體與客體。將生物學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指把區分主體客體的理念引入到當前的教育理念中。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是唯一的主體,其他要素,比如:家庭環境、社會因素等都是被動地客體。而在生物學視閾下,在整個生態系統下,人類與其他諸要素都占有一樣的位置,都是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做法打破了傳統的主客體二元對立的弊端,實現了二者之間的融合[5]。
(三)生態視閾突出持續性、發展性和動態性
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教育系統也不例外,所以,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教育系統,改革傳統的單一靜觀的視角,對整個教育系統進行動態性的考察[6]。
(四)重視高校思政教育的整體性與系統性
整體性思維就是把世界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反對孤立、片面的看問題,把系統的正常運轉當作各要素相互聯系的結果。
三、生態學視閾下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路徑
(一)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深化方面
1、建立和諧共生、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教育方式中,教師與學生處于對立的狀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主要作用傳授各種理論知識以及帶領學生進行預習、復習,而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接收能力;學生的主要作用是被動的接受老師教授的知識以及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未能向老師及時的反饋學習的效果。正是這種不對等的關系導致教育模式的僵化,違背了“以學生為本”得教育理念。因此,生態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關注教學的整體性和聯系性,把構建和諧溝通、交流的新機制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方式,把教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放在“如何實現師生和諧共融”。這種新型的教學理念,一方面有效地解決了主客體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7]。
2、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課堂教學體系
。1)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但是,如果在教學活動中,只關注教學理論,而忽視實踐的作用,就會使教學活動陷入單調、乏味的狀態。因此,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關注現實生活中的生動性、有趣性和多元性,把實踐的活動引入課堂,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2)實現知識的講授和生命的關懷的統一。任何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因此,在教育中要尊重生命。當前,我國教育體制中存在很大的弊端,導致產業教育盛行。在某種程度上,產業教育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忽略了人的價值內涵。在經濟利益的趨勢下,高校更加關注學生如何“成功”而忽略了教育學生如何做人。生態視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學生當作一個個人身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其次才是社會角色中的人,這體現了對學生生命的關懷,這種教育使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多了份生命的領悟。
(3)實現了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一。傳統的觀點認為,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當二者發生矛盾時,要犧牲個人利益來保全社會利益。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忽略個人的價值而只關注社會價值和社會秩序,無疑會使教育陷入困境。在生態視閾下,妥善的解決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矛盾,強調在堅持社會價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實現個人價值[8]。
。ǘ╆P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拓展方面
在生態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重視聯系性與互動性的聯系。一方面,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把家庭作為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課堂”。另一方面,建立抵御社會不良影響的“防護網”。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為了確保學生的健康發展,高校與學生之間建立了反饋機制,使學生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得到及時的解決,進而塑造學生的價值觀。除此之外,善于利用網絡來警惕虛擬環境,在生態視閾中,面對不良的網絡環境,要求學生要端正價值觀、冷靜觀察、主動出擊、積極回應各種不良言論。同時,網絡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各大高校應該充分利用這種資源,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將生態學引入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國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的重要變革,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從生態學視閾下來開展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人—方法—環境”這一系統出發,促進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震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探究——基于教育生態學的視角[J].教育探索,2013,(3):122~126.
[2]劉長新,李勇.基于生態學視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3,(14):277.
[3]韓雪.生態學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唯實:現代管理,2014,(1):53~55.
[4]李朝源.生態視閾下開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J].教育與職業,2014,(18):60~61.
[5]劉忠巖.生態文明視閾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態道德教育的新思考[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4,(2):74~76.
[6]吳松強.生態學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合力研究[J].教育探索,2012,(9):17~20.
[7]楊曉慧.教育生態學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路徑探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1):10~12.
[8]周麗芳.生態學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范式探析[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31~3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簡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結構03-18
試論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思考03-20
從課程教育向文化認同轉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視野研究論文12-08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06-29
淺析信息素養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03-18
優秀議論文: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05-13
新聞學論文分析方法12-06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論文提綱范文06-08
淺析新時期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方法03-17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及前瞻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