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近現代哲學認識論的研究發展
科學和哲學這種表面上的割裂和分離并不能消除其在實質上的相容性和內在統一性,以下是一篇關于近現代哲學認識論研究發展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人類知識在近代以來的發展使人們看到了哲學與科學研究的日益割裂和分離。這樣的一種發展趨勢在西方當代一些哲學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得更為明顯,以致產生了兩種明顯的傾向:一種傾向是,具體的科學家們開始拒斥哲學,遠離哲學;與之相反的另一種傾向則是,哲學家們開始排斥科學,甚至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反科學意向。
其實,科學和哲學這種表面上的割裂和分離并不能消除其在實質上的相容性和內在統一性。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當代西方哲學和科學發展的日益分離的趨勢在根本上仍然是由科學和哲學在發展過程中的相互影響所導致的。這個日益分離的趨勢不僅未能證明二者在本質上的相異性,而且恰恰是其相容性和統一性的某種表現。
一、笛卡爾哲學中所呈現的科學與哲學的相容性和統一性
按照西方哲學界的說法,近代以來西方哲學的發展經歷了兩次重大的轉向,一次是從本體論哲學向認識論哲學的轉向,另一次是從認識論哲學向語言哲學的轉向。在這兩次所謂的轉向中,哲學研究的范圍逐漸縮小到了一些狹隘的領域,并日益呈現出了哲學拒斥科學,遠離科學的傾向。然而,如果我們能夠對相關學說的發展脈絡進行比較認真的厘清,那么將會發現,這種哲學與科學的分離可能更多的僅只是一種表面化的現象,因為,哲學在表現形式上遠離科學也許正是科學發展的理性因素和不確定性因素增長的態勢所引發的一種逆反性趨勢,而科學對哲學的某種排斥則可能更多是因為哲學理性的規范以及哲學范式的分歧對科學的影響在科學家群體中所導致的一種普遍焦慮感的體現。
按照一般的說法,法國的笛卡爾(ReneDescartes,1596~1650)被看作是西方“近代哲學之父”,西方哲學界認為他的學說是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的起始點。他所提出的“我思故我在”〔1〕369的命題深刻影響了近代以來西方哲學家們的思維方式,以至到了后來,現象學的創始人胡塞爾甚至以此為依據懸置了所有意識之外的存在,包括自然、人的身體,等等,并由此進一步拒斥和反對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然而,如果我們能夠對笛卡爾的學說詳加考察,那么便會發現,對科學的拒斥并不是笛卡爾學說的性質,而堅持科學和哲學的統一則正是笛卡爾研究學問的基本方法。我們知道,笛卡爾不僅是哲學家,而且還是科學家,它不僅對形而上的“第一哲學”進行了“沉思”,而且他還深入研究了邏輯學、物理學、數學、醫學、生理學、地球學、天文學和氣象學,并且,他在研究過的多數領域里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在物理學上,他認為在自然中,物質是唯一的實體,世界由物質性的原子微粒構成,沒有不包含原子微粒的虛空,原子可以無限分割,整個自然界,包括有生命的動植物在內,都像機器那樣在做永不停止的運動;在數學領域,他創立了解析幾何,第一次把變量引進數學;在生理學上,他提出松果腺是形體和靈魂相結合的器官,并試圖從生理機能上去尋找心理活動的基礎!2〕更為重要的是,在笛卡爾那里,這些不同領域的研究不是割裂的,而是統一的。他對哲學的看法類似于亞里士多德,他說:“哲學好像一棵樹,樹根是形而上學,樹干是物理學,從樹干上生出的樹枝是其他一切學問,歸結起來主要有三種,即醫學、機械學和道德學,道德學我認為是最高的、最完全的學問,它以其他學問的全部知識為前提,是最高等的智慧。”〔3〕70笛卡爾通過“我思”的不可懷疑性引出了“靈魂”的存在,又以個體“靈魂”的不完滿性推出了必然有一個完滿性的“上帝”的存在。人們由此便得出笛卡爾哲學具有唯理論的排斥經驗論的性質的結論。然而,這樣的評價并不十分貼切,因為在笛卡爾看來,人們的認識并不能與經驗脫離,他只是在強調,經驗往往具有不可靠的性質,人們要達到真知,還需要對經驗材料進行合乎邏輯的理性審視。笛卡爾自己講得很清楚,他把哲學比做一棵大樹,把形而上學看作是大樹的根基,但是,他卻認為,人們要認識這個根基不可能從根基本身開始,而必須借助于經驗的科學的中介。這就是他所言明的:“我們并不是從樹根上,也不是從樹干上,只是從樹枝的末梢上摘取果實的,所以我們認識哲學的主要用途要靠認識它的部分的用途,我們只能學習后者。”〔3〕70他還明確地指出:“認識越進步越需要經驗……我一般的考察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以及能夠有的一切,設法找出它們的本原或根本原因……根據這些原因可以推出哪些第一步的、最通常的結果……單憑人的思想實在分不清哪是現存的,哪是可能存在過的,所以只有通過結果往上追溯原因,只有進行許多特殊的實驗……可是……這些實驗非常繁重,數量非常龐大,我只有兩只手,只有那么一點收入,縱然再多十倍,也無法把它們做完;因此,我在認識自然方面能有多大進展,就看我今后能有條件做多少實驗……我要求一切有志為人謀福利的人,也就是那些并非沽名釣譽,亦非徒托虛名的真君子,把他們已經做出的試驗告訴我,并且幫助我研究如何進行新的試驗。”〔3〕50-51笛卡爾雖然強調了三種實體:上帝、靈魂和物質,但是,詳究起來,在笛卡爾那里,“上帝”多少具有虛位設定的性質。因為,按照笛卡爾的學說,上帝只負責創世和預先規定世界運行的程序和規律,在這之后,上帝便休息了,世界只是自己按照預先規定好的特定程序和規律進行運動。這樣,在真實的自然中,只有物質及其運動,而沒有上帝。對于笛卡爾哲學的這一性質,王太慶先生在其《笛卡爾生平及其哲學》一文中進行了恰當的評論。他寫到:笛卡爾“先把上帝自然化、理性化。笛卡爾在它的形而上學里已經做好了這件預備工作,所以在物理學里用不著費勁了。他放開手腳大講那個以廣延為屬性的相對實體,即形體或物質世界,而把上帝和靈魂拋在一邊。”“在他那里上帝已經不是一個專制君主,可以朝令夕改,而是一個講道理的東西;它并不是胡亂地創造,而是創造一個有規律的世界,創造以后不但不任意篡改,而且永遠協助這個世界嚴格遵循它的規律運動。上帝創造世界之后,就永遠是那么多物質,永遠是那么多運動,這運動從物質的這一部分傳到那一部分,流轉不已,總量卻不增不減。這就是科學史上著名的‘動量守恒定律'.后人又在新的條件下把它發展成為’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3〕21-22,23-24其實,和笛卡爾同時代和之后的很多學者都已經看到并能夠理解他在上帝(靈魂)和物質、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搖擺和矛盾。法國啟蒙思想家拉美特利(JulienOffroydeLaMettrie,1709~1751)就曾把笛卡爾的做法當成是一種蒙騙神學家們的“狡獪”“手法”.拉美特利說:“雖然他高唱兩種實體,但是顯然可見,這是一種手法,一種狡獪的筆法,目的在于使神學家們把隱藏在一種類比下面的毒藥吞下肚子去,這種類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只有神學家們才看不見。”
二、生理學的發展導致了哲學認識論的科學化闡釋
西方近代以來哲學從本體論到認識論的研究主題的轉換并不是由科學之外的原因所引發的,它恰恰是近代以來人類的實驗科學的發展,尤其是解剖學、生理學,以及后來的神經生理學等相關科學領域的發展所導致的一個結果。我們知道,笛卡爾就曾提出松果腺是形體和靈魂相結合的器官,并試圖從生理機能上去尋找心理活動的基礎。其實,在笛卡爾之前和之后,隨著近代科學的興起,西方很多學者對人的認識發生的機制都提出了很多值得重視的觀點和理論,這些相關觀點和理論都是推動近現代以來西方哲學從本體論到認識論的研究主題的轉換的真實內容,都值得我們回顧和研究。
早在笛卡爾之前,英國近代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在論及科學認識的方法時就強調了真正的哲學思想應當是科學實驗和人的理性密切結合的產物,這就是說,他已經關注到人的哲學思維產生的科學活動的基礎。他曾這樣寫道:“歷來研究科學的人要么是經驗主義者,要么是獨斷主義者。經驗主義者好像螞蟻,他們只是收集起來使用。理性主義者好像蜘蛛,他們從他們自己把網子造出來。但是蜜蜂則采取一種中間的道路。他從花園和田野里面的花采集材料,但是用他自己的一種力量來改變和消化這種材料。真正的哲學工作也正像這樣。因為它既不只是或不主要是依靠心智的力量,但它也不是從自然歷史和機械實驗中把材料收集起來,并且照原來的樣子把它整個保存在記憶中。它是把這種材料加以改變和消化而保存在理智中的。因此從這兩種能力之間、即實驗的和理性的能力之間的更密切和更純粹的結合(這是從來還沒有做過的),我們是可以希望得到很多的東西的。”〔1〕358-359在此,培根顯然批評了兩種極端化的認識發生的理論,一種是狹隘的經驗主義的哲學,另一種是同樣狹隘的理性主義哲學。他的主張則是把科學實驗的經驗和理性智慧的作用結合起來,以便更好地獲得認識的真知。懂得一點西方近代哲學的人都知道,為了對極端理性主義哲學進行批判,弗蘭西斯·培根還提出了在人的心智結構中存在著擾亂人心,妨礙科學發展的“四種假相”的學說。這“四種假相”是:種族假相(由人類的天然生理條件造成的認識局限性)、洞穴假相(由個體生理和認識能力差異所造成的認識局限性)、市場假相(人們的交往方式以及所利用的語言文字造成的認識局限性)、劇場假相(人們先已形成的知識結構和認識方式所造成的認識局限性)。顯然,在培根的理論中已經明確地看到了人的認識發生的多級中介的復雜性情景。這樣的學說無疑已經結合了當時的生理科學和心理科學的相關成果。
法國學者拉美特利是笛卡爾之后的一位杰出思想家,他提出了著名的“人是機器”的學說,它的一部代表性著作的書名就是“人是機器”.他利用他那個時代的醫學和生命解剖生理學的成果,從人的生理特征、身體狀態、人腦構造的性質的層面上對人的感覺、思維等心靈方面的活動進行解釋。他寫道:“有多少種體質,便有多少種不同的精神、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風俗”;“各式各樣的心靈狀態,是和各種身體狀態永遠密切地關聯著的”;“心靈的一切作用既然是這樣的依賴著腦子和整個身體的組織,那就很顯然,這些作用不是別的,就是這個組織本身:這是一架多么聰明的機器!”〔4〕18,26,54他用人在疾病時由于身體生理的變化所導致的“心靈隱而不見”、“心靈加倍”、“非常興奮”、白癡變聰明、天才變愚蠢的現象來說明生理和心理的統一性關系;用人腦和其他動物腦的結構差異來說明人和動物在精神活動能力上的差異!4〕18,26-28通過對生理和心理相互統一性關系的研究,拉美特利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心靈只是一個毫無意義的空洞的名詞,一個思想謹嚴的人使用這個名詞時,只是指我們身體里那個思維的部分。只要假定一點運動的始基,生命體便會具有它所必需的一切,來運動、感覺、思維和羞惡悔痛,總之,來做一切身體活動以及以身體為依據的道德行動。”〔4〕55他甚至主張“通過從人體的器官把心靈解剖分析出來”,并借助于醫學“改變軀體而改變精神、風俗和習慣”〔4〕17,18.把人的生理結構看作是人的一切活動,包括精神活動的基礎顯然是正確的,但是,僅僅將后者直接歸結為這個基礎則又不能不帶有機械性、片面性和簡單性的庸俗。然而,無論如何,拉美特利的學說代表了他那個時代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人的認識發生機制的一種主導傾向,代表了他那個時代科學與哲學相容、相通的統一性關系,也是他那個時代哲學的科學化的一種表現。
三、實驗心理學的興起導致了哲學認識論發展的科學化傾向
在近當代科學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隨著人類醫學、生理學的發展導致了哲學家們從生理學的視角去研究人的心理認知現象和哲學認識論的問題,另一方面,又導致了人們開始運用科學實驗的方法來探討人的心理認知現象發生的過程和機制。
正是由于這兩個方向的發展,導致了近、當代科學發展的過程中實驗科學與哲學認識論的發展相互融合的統一化發展趨勢。在這一發展趨勢中能夠集中體現哲學認識論科學化發展傾向的應當首推近代末期及之后實驗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興起和發展,以及具有綜合學科性質的當代認知科學的興起和發展。
實驗心理學誕生于十九世紀后期的德國。它的代表人物是德國心理學家兼哲學家馮特(WilhelmWundt,1832~1920)。在人類的心理認知研究歷程中,實驗心理學的創立實現了人類心理學研究方法的一次根本性轉變,這就是從純粹哲學思辨的傳統方法轉變為自然科學的實證研究的新方法。這一轉變既是哲學的科學化,也是科學的哲學化的過程:一方面,哲學認識論的研究引入了科學實驗的方法,另一方面,科學把傳統哲學的認識論問題轉變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馮特認為,人的心理是一種自然現象,心理學理應是一門自然科學,對這門科學完全能夠應用實驗方法進行研究!5〕16在馮特看來,人的心理現象的發生是主觀自生的內部活動,它既不依賴于超心理的所謂“靈魂”或“天賦觀念”,也不依賴于外部事物的活動,因此,要認識人的心理現象便只能通過受試者的自我觀察和報告。為此,他采用了一種被稱為“內省法”的方法,即通過分析受試者自我體驗的陳述來研究心理現象的方法。
在把心理學引向科學化研究方向的同時,馮特還提出運用科學實驗的方法改造形而上學、改造哲學的可能性。他寫道:“今天的心理學有著極大的進展的可能性……這種進展是同我們關于一般哲學的性質和任務的觀點的根本改革聯系在一起的。認為哲學象各種科學一樣必須從經驗的基礎出發的觀點正在不斷地取得廣泛進展。”他還進一步指出:
“只要形而上學做了多少退卻,心理學就取得多少進步。我們幾乎可以說,在現在,我們整個的哲學就是心理學。”〔5〕3顯然,馮特開創的實驗心理學方法是要把生理過程和心理過程,把科學和哲學統一起來。他闡釋其實驗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的一本重要著作就是《生理心理學原理》。他認為,有必要對人的認知現象同時從生理學和心理學兩方面進行探討,并且,應當把這兩個方面的探討統一起來!6〕222在馮特看來,“生理心理學”是用生理學方法研究的心理學。他所開創的實驗心理學就是要把生理過程和心理過程,把物理過程和意識過程,把外部刺激、內部反應、感覺表象、情感意志、想象和思維統一起來進行研究。
四、行為主義心理學進一步推進了哲學認識論發展的科學化傾向
與實驗心理學一樣,行為主義心理學也認為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但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卻認為心理活動并不是某種單純內部體驗的過程,而是一個由外部刺激和內部反應的相互作用所引出的一種客觀活動的行為。所以,對心理現象的研究不能采用內省方法,而應該從其對行為刺激的反應、反射的結果中探明。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可以一直追溯到俄國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巴甫洛夫(ИВанПетровичПавлов,1849~1936)和別赫捷列夫(ВладимирМихайловичБехтерев,1857~1927)所作的開創性研究,正是他們首先奠定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的基本精神---條件反射作用的客觀主義原則。
巴甫洛夫的主要工作是關于高級神經活動的研究。他反對過分強調“心靈”、“意識”等看不見、摸不著的僅憑主觀臆斷推測而得的東西。他通過對條件反射機制的實驗研究,試圖把心理現象的發生看作是一個客觀生理現象活動的行為發生的過程。他詳細地研究了暫時神經聯系形成的神經機制和條件反射活動發展與消退的規律性,提出了神經系統類型的學說和兩種信號系統的概念。他說:“在所謂心理興奮的面前,要始終作為一個純生理學者,即作為一個客觀的外界觀察者和僅與外界的現象及其關系接觸的試驗者。”〔7〕8與巴甫洛夫一樣,別赫捷列夫力求在運用客觀方法的基礎上建立自然科學的心理學說。在20世紀初他就利用反射概念,并用客觀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學習和思維過程。他認為反射不僅是由少數自身充足的刺激引起的,而且是由許多同這些刺激有聯系的別的刺激引起的。在反射發生時看到的景象和聽到的聲音能夠在沒有原先刺激出現的情況下很快引起反射。他強調說,更復雜的習慣可能牽涉到這種運動反射的復合,而思維過程本身,依賴于語言肌的內部活動,也基本上屬于同樣的性質。他還認為,心理學的一切問題都能夠通過這樣的反射原理來進行處理。他還提出“集體反射學”的概念,用以對社會集團中的相互作用進行實驗!6〕333-334華生(JohnBroadusWatson,1878~1958)被西方稱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他認為,心理學的目的和任務是研究能適應周圍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有生命體的行為,并能夠在此基礎上揭示如何控制相應行為并將它們引向所需方面的手段,這樣,行為主義心理學要服務于心理學的這一目的和任務,就必須用完全客觀的方法來描述和解釋動物和人類的心理活動。從行為心理學研究的客觀主義精神出發,華生認為應當把行為置于心理學研究的中心地位,而不能直接把意識作為心理研究的對象。他主張,有必要用與行為相關的概念,如,刺激、反應、順應、習慣等等來解釋和描述心理現象,必須采取一種客觀主義的原則,把那些專門描述意識的概念拋棄。他寫道:“心理學必須放棄所有提到意識的地方;心理學沒有必要設想把心理狀態當作觀察的對象再去欺騙自己。我們已經糾纏在許多空洞的問題上,如關于心理元素、意識內容的性質(例如,無意向的思維、態度的識態)問題,因此,作為一位實驗學家,我感覺我們的前提,以及從這些前提得出的問題種類,總好像有什么東西是錯了。”〔5〕157“我相信我們可以寫一部心理學……并且決不背離我們的定義:決不用這些名詞,像意識、心理狀態、心靈、內容、內省地可證實、意象等。我相信我們能夠這樣做,這只要幾年功夫……這部心理學可以用刺激和反應、習慣形成、習慣整合等等術語來寫。”〔5〕160“心理學應當拋棄一切都援引意識的時代似乎已經到來了。”〔8〕456華生對馮特的內省法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認為,受試個體對其內省體驗的陳述更多具有主觀隨意性的色彩,受過特定訓練和未受特定訓練的受試者對同樣情形的內省體驗的陳述可能截然不同。另外,動物不可能向我們陳述內心體驗。這樣,內省法并不能真正貫徹科學心理學的客觀主義精神,因而無法真正引領心理學成為一種標準的自然科學!5〕166-169華生之后的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發展不僅突破了實驗心理學僅僅通過內省來研究心理現象的一般局限,而且也對早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無心理現象參與的純粹生理性“刺激-反應”公式的不足加以了修正,并在生理與心理的互動、環境與心理的互動、社會的語言文化與心理的互動等更為復雜的層面上對心理現象展開研究,從而把傳統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發展為新的行為主義心理學。
一個明顯的發展趨勢是:雖然,最初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是在簡單的生物性“刺激-反應”原則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是,在其后續的發展過程中,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卻日益具有了某種系統、控制、綜合的整體主義和復雜性理論研究的特征。行為主義心理學的這一發展軌跡正好契合了20世紀中葉以來復雜信息系統科學學科群崛起的發展過程,并充分體現了這一領域的眾多科學原則和研究綱領,如,整體涌現、反饋回環、自組織創新、復雜性進化,等等。
如此而論,行為主義心理學的這一發展歷程不僅充分體現著人類科學進步的發展軌跡,而且也充分展示著人類的科學和科學、哲學和哲學、科學和哲學發展的相容性和統一性。一個確定的事實是:科學與科學的融合、哲學與哲學的融合、科學與哲學的融合,不僅在過去,而且在現在,還必然會在將來,都是一種已經發生的和將會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基本趨勢。
五、當代認知科學的興起和發展深刻
體現了科學與哲學內在融合的統一性實驗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興起和發展直接啟始和推動了哲學認識論的科學化發展的進程。這樣的一種研究趨勢在當代復雜信息系統理論崛起的科學背景下得到了進一步的彰顯?茖W自身發展的過程日益呈現出系統性、整體性、復雜性的綜合統一的發展態勢。面對這一情景,更多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已經認識到,要真正更為有效地揭示人類所面對的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真諦,仍然堅持哲學與科學的分離和割裂的舊的思維傳統已經不能令人滿意了,這就有必要在科學與哲學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盟。這樣,在探討迄今為止自然進化的最高產物,也是最復雜的現象---心理、認識、意識---的時候,必須動用人類所有的能力、知識和手段,并將不同領域的能力、知識和手段結合起來、綜合為一體,才可能有所進展。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之下,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一門帶有綜合研究性質的前沿學科---當代認知科學開始興起和發展。
按照學界的相關解釋,認知科學是研究人、動物和機器智能的本質和規律的科學。其研究內容包括知覺、學習、記憶、推理、語言理解、知識獲得、注意、情感、意識和動作控制等高級心理現象。按照我國學者史忠植先生的概述,一般認為,認知科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正式確立是在1979年,該年8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正式以“認知科學”的名義,邀請了不同學科的著名科學家,對認知科學的各方面進行了闡述。會議決定成立美國認知科學學會,并正式承認1977年創刊的《認知科學》期刊作為學會的正式刊物。當代認知科學是一門高度綜合、廣泛交叉的跨學科性研究的領域,支撐該領域研究的學科主要有六個:哲學、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當代認知科學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六個核心分支學科:①認知哲學(cognitivephilosophy),也稱心智哲學,從人類心智過程,主要包括意識、思維、認識、推理和邏輯等方面來研究認知;②認知心理學(cognitivepsychology),它早期研究的是信息的檢測和加工、信息的獲取和記憶,也稱為信息加工心理學,近年來,連接理論、多功能系統理論成為認知心理學的主要理論;③認知語言學(cognitivelinguistics),它是認知科學的重要基礎學科;④認知人類學(cognitiveanthropology),主要從文化和進化方面來研究不同文化對認知的影響;⑤認知計算機科學(cognitivecomputation),即人工智能,這是認知科學最有成就的領域,它既需要對人類智能進行模擬,同時也為理解人類智能提供參照;⑥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neuroscience),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如腦斷層掃描技術、正電子發射層掃描儀、核磁共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對腦認知的生理功能進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嶄新的認知科學理論。這六大支撐學科互相交叉,又產生出許多新興的分支學科,如:控制論、神經語言學、神經心理學、認知過程仿真、計算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心理哲學、語言哲學、人類學語言學、認知人類學、腦進化科學,等等!9〕5-6認知科學的這樣一種從哲學到科學,再到技術的高度綜合又廣泛交叉的跨學科性質,集中體現了當代科學前沿發展的哲學、科學和技術相互融合,進而走向綜合而統一的發展態勢。
當代認知科學把人的認知活動看作是信息加工過程,其研究目的就是要說明和解釋人在完成認知活動時是如何進行信息加工的。在認知科學發展的歷程中共出現過四種理論體系:物理符號系統的信息加工理論、聯結理論的并行分布信息處理和群編碼理論、信息模塊論或多功能系統論、基于環境的信息處理的生態現實理論。
物理符號系統的信息加工理論把人和機器的智能行為看作是一種信息加工的活動。諸如計算機、人的神經系統、大腦等,這些系統都是一個信息接收、識辨、儲存、闡釋、創生和指向行為的信息輸出的信息加工、創制和處理系統。它們不僅是開放的,而且是自組織的和對外發生功能的。這一理論為機器模擬人腦的活動,以及對人腦活動的一般機理的探索提供了某種獨特的視角和方法。根據信息加工理論的觀點,對信息的有效編碼、存儲和提取乃是信息加工的基礎。
認知科學中的聯結理論開始于20世紀40~60年代以來的人工神經網絡研究。根據人類大腦的信息處理機制提出的人工神經網絡是一個并行分布式的信息處理網絡結構!10〕213人工神經網絡系統的研究主要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和優越性:具有自學習功能;具有聯想存儲功能;具有高速尋找優化解的功能。聯結理論關于并行分布處理的信息群編碼理論打破了傳統的關于認知的信息加工過程,只能通過離散物理符號以系列加工的方式來實現的理論局限,揭示了人類認知的信息加工活動的創造性、能動性、綜合性和復雜性的特征。
模塊論是受計算機編程和硬件模塊的啟發提出的一種認知功能理論。20世紀80年代末與90年代初,模塊思想已發展成一種多功能系統理論“在認知模塊理論看來,語言加工系統是由一系列在功能上彼此獨立的模塊組成的;每個模塊是獨立的加工單位;加工是自動的、強制的;這個過程不受其他模塊的影響。例如,詞匯加工或句法加工作為獨立的模塊,其加工不受句子語境等高層次因素的影響。”〔9〕276相關理論把人類學習和記憶的多功能的系統區分為五種類型:程序記憶系統、知覺表征系統、語義記憶系統、初級記憶系統和情景記憶系統。相關的理論評價指出:“認知模塊理論比較容易把心理學與神經生理學、神經解剖學聯系起來,把某種認知過程與特定的腦結構和功能過程聯系起來,但它忽視了與環境、上下文的相互影響。”基于環境的生態現實理論是20世紀末興起的關于環境在人的認知活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理論。環境作用的觀點認為認知決定于環境,發生在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發生在每個人的頭腦之中。個體神經生理結構的完善和認知能力的建構既有先天預成因素的方面,也有后天發生的方面。
當代認知科學的這種哲學與科學的綜合統一的發展趨勢,是以20世紀以來人類科學發展的綜合化趨勢的大背景為基礎的。在這一綜合發展的大背景中一些相關的綜合性研究已經從不同層面得以涌現。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帶有綜合性、橫斷性和交叉性的當代復雜信息系統理論在20世紀中葉以來的興起。正是這一領域的開拓代表了人類近現代以來第三次科學革命的爆發,并為我們提供了從全新的信息系統復雜綜合的層面來研究我們面對的復雜性問題的新方法。當代認知科學的多學科交叉、高度整體綜合的性質也正是這一新方法的集中體現。而在這一人類科學發展的綜合化趨勢面前,人類的哲學和科學已經正在面臨著某種時代范式的全新洗禮,通過這一全新洗禮人類知識的發展必將會導致哲學和科學相互融合和統一的新綜合。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哲學大辭典(下)[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1692.
〔3〕[法]笛卡爾.談談方法[M].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4〕[法]拉美特利。人是機器[M].顧壽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5〕張述祖,等。西方心理學家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6〕[美]G·墨菲,J·柯瓦奇。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上冊)[M].林方,王景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7〕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室。巴甫洛夫學說與心理學的哲學問題[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
〔8〕[蘇]雅羅舍夫斯基,安奇費羅娃。國外心理學的發展與現狀。[M].王玉琴,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史忠植。認知科學[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8.
〔10〕武秀波,等。認知科學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近現代哲學認識論的研究發展】相關文章:
議工程哲學研究的發展歷程與走向07-28
西方哲學近現代時間觀的演變07-13
新論近現代技術進步與哲學和刑法學發展之辨證唯物關系08-29
當代認識論發展的新路向09-27
哲學與法學的關系研究07-23
淺述西方心靈哲學最新發展研究綱要論文10-24
20 世紀的邏輯哲學與數學哲學研究論文05-07
定量研究及哲學思考論文09-05
人的全面發展的哲學思考09-08
翻譯研究中的語言哲學論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