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簡析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要避免認知偏差

        時間:2024-09-18 11:51:37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簡析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要避免認知偏差

         論文關鍵詞:職業決策;認知偏差;預期理論

        簡析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要避免認知偏差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論文摘要:諾貝爾獎獲得者卡尼曼教授提出的預期理論揭示了人們在進行風險決策時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它將影響大學畢業生的職業決策,應該在職業指導中采取相關措施來減少這種認知偏差。


            每年的冬春季節,潮水般的大學畢業年級學生就開始涌向各類人才市場,大學生們在這股潮浪中咀嚼著求職的酸甜苦辣,訴說著求職的困難,有人抱怨招聘單位過于挑剔,有人埋怨今年的畢業生怎么這樣多啊!那么,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除了有各種客觀原因以外,是否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呢?大學生在進行職業決策時是否也存在認知偏差呢?200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卡尼曼教授提出的預期理論能夠幫助我們回答這個問題。

          一、卡尼曼教授的預期理論

            大學生所進行的職業決策,是要在各方面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在多種可能的方案中尋找自己最滿意的方案,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心理學家對于復雜問題的解決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先后有西蒙和卡尼曼兩位教授由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獎。西蒙教授的研究表明,在對一個復雜問題進行決策時,人們不可能搜索到最優方案,而只能尋找到滿意的方案。

            卡尼曼教授對人在不確定情況下進行判斷和決策的問題進行了深人研究,他和特沃斯基根據心理實驗的結果提出了著名的預期理論(或稱前景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不確定條件下,人們由于感知覺和思維加工能力的缺陷,不可能對問題作出符合實際的概率推斷,他們通常只是按照經驗或直覺來進行判斷,其結果有可能偏離理性的假設,從而出現下列的認知偏差,它反映出人們在決策中的非理性成分。

            1.代表性啟發式錯誤。這是指人們在對事物作出判斷時,只考慮到它的典型特征,而忽視了它在總體中出現的概率。例如,卡尼曼從由工程師和律師組成的百人團體中隨機抽取若干成員,將他們的性格特征簡單地介紹給被試,每介紹一個人時,就要求被試判斷其屬于工程師的概率。在該實驗中,卡尼曼將被試分成兩組,告訴一組被試在百人團體中有70人是律師,30人是工程師;告訴另一組被試在百人團體中有30人是工程師,70人是律師。實驗結果發現,兩組被試在對所介紹成員判斷的結果是基本相同的,并沒有受到百人團體中工程師和律師基本比例的影響,也就是說,人們在作出判斷時只考慮了對象是否符合工程師的典型特征,而沒有考慮他在總體中所占的比例,顯然判斷的結果就可能和實際情況有所偏差。

            2.錨定現象。這是指人們根據某些初始信息所作出的初步估計(被稱作錨定)對于最終的決策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果最初的錨定不切合實際,那將給進一步的決策造成麻煩,但人們又很難意識到這個問題。例如,讓兩組學生憑直覺分別推斷下面兩個算式的結果:1×2×3×4×5×6×7×8和8×7×6×5×4×3×2×1,學生對于第1個算式的估計值明顯要低于對第2個算式的估計值,這是因為兩個算式的起始值(1和8)在估計中產生了錨定的作用。

            3.框架效應。這是指對于同一個問題如果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表述,那么,決策者作出的選擇也會不一樣,即問題的構造方式不同會影響決策者的選擇,例如,在手術前征求病人意見時,告訴他該手術成功的概率為80%,或者該手術的失敗概率為20 %,這兩種不同的方式對于病人所產生的心理效應是不一樣的。

            4.小數定律。這是指人們在對期望值作出判斷時,往往會忽視樣本的大小,認為小樣本中事件發生的概率和總體中事件發生的概率相接近。例如,在拋投硬幣的游戲中,人們都知道如果拋投次數足夠多的話,那么,正面和反面出現的次數是非常接近的,顯然這是在大樣本時的結果。但是,如果在某次游戲過程中,連續出現了5次正面,許多人會認為下一次將出現反面,其實由于硬幣是質地均勻的,每一次拋投硬幣時,正面和反面出現的概率都是0.5。那么,為什么會產生上述判斷錯誤呢?就是因為人們把小樣本看作和大樣本具有相同的期望值。

            5.損失敏感。這是指在不確定決策中人們對于損失的感受性要大于對收益的感受性,例如,被小偷盜走200元造成的痛苦比單位發放200元獎金帶來的興奮要強烈得多。

            6.可獲得性偏差。這是指人們在作出判斷時往往對顯著的、易于記憶的信息給予較大的權重。例如,你的某個朋友在某城市被搶劫了,這件事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你就可能認為該城市的社會治安是很差的,而不管該城市有關治安情況的統計數字究竟如何。

          二、職業決策中的認知偏差

            卡尼曼的預期理論揭示了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決策時的一些認知偏差,大學生在進行職業決策時也是面臨著許多不確定性,那么,出現認知偏差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1.職業決策中的代表性啟發式錯誤。對于某些待遇高、條件好的工作崗位,許多畢業生都認為是非常典型地和自己的興趣、個性及能力相匹配,認為自己最適合這些崗位的工作,于是都涌向這些單位。而實際上這些崗位所需人員很少,在人才市場上所占比例也很小,因此,大學生求職的命中率就很低,這正是由于代表性啟發式錯誤使得大學生在投遞求職信時忽視了該崗位在總體中的基本概率。

            2.職業決策中的錨定現象。大學畢業生在開始尋找工作時所設定的目標,對于整個求職過程將產生較大的影響。例如,某些心理專業的畢業生,開始就把目標設定在到條件較好的高校從事心理咨詢工作,于是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數的幾個高校,但是高校的心理咨詢崗位畢竟有限,因此,就在所難免地屢屢碰壁,這就是錨定現象造成的認知偏差。如果他們能夠跳出高校這個圈子,嘗試到其他領域去尋找心理咨詢的崗位,就可能會遇到更大的求職空間。

            3、職業決策中的框架效應。大學生進行決策時,對于每個職業和崗位都有自己的不同表征,這對于職業選擇將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對于到基層和艱苦地方去工作,有人認為是國家的需要,對自己也是很好的鍛煉,有人卻認為那里條件太艱苦,又很難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不是自己的理想崗位。對于同樣的職業,不同的大學生持有截然相反的觀點,這正是由于框架效應產生了認知偏差。

            4.職業決策中的小數定律。畢業生在尋找工作崗位時,往往會搜集有關企業的業績狀況,如果近年來該企業的業績較好,就認為這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其實僅僅根據該企業“近年來”的信息所得到的只是小樣本的數據,是不能像對待大樣本數據那樣進行推斷的。畢業生之所以從該企業近年來的較好業績就斷定這是一個有前途的企業,正是小數定律發揮了作用。

            5.職業決策中的損失敏感。許多大學畢業生對于待遇低、條件艱苦的地方不愿意去,主要是認為在這些地區工作會給自己帶來損失,并且過分地看重了這些損失,這正是損失敏感造成的認知偏差。

            6.職業決策中的可獲得性偏差。大學生在進行職業決策時,總是要參考各方面的信息,其中最容易得到的信息是來自于親戚朋友或媒體宣傳。例如,熟悉的朋友經常說起某個崗位的工作條件比較好,人們就會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崗位。再如,演藝界的明星們經常被各種媒體大肆宣傳,使人們很容易獲得關于大牌明星的各種信息,于是人們就誤認為演藝界到處都是明星,在那里獲得成功的概率很高,于是報考藝術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多,其實他們成為明星的概率并不像人們想象得那樣高,只是人們很容易就能得到有關的信息,并且會在頭腦中形成深刻的印象。

          三、卡尼曼預期理論對職業指導的啟示

            根據卡尼曼的預期理論,大學生和所有的人一樣都可能發生認知偏差,在職業決策時也不例外。那么,學校的職業指導者怎樣幫助大學生減少這些偏差呢?

            1.盡量多地掌握有關的信息。在進行職業決策時,首先要盡可能地搜集有關單位和崗位的各種信息,不僅要了解該崗位的典型特征,而且要知道在人才市場上該崗位對人才需求的數量。在了解信息時,不要以偏概全,不能僅僅根據最容易獲得的信息就作出判斷,也不要從小樣本的信息來推斷出總體的情況,在初始判斷時特別要謹慎。只有這樣,才能夠減少代表性啟發式錯誤、可獲得性偏差、小數定律和錨定現象所造成的認知偏差。

            2、對問題形成正確的表征。預期理論認為人們在確定效用值的時候并不是以絕對值為參照標準的,而是以某個相對值為參照標準的,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對問題的表征,于是我們對于該相對值的選擇就非常重要。是以那些大腕明星為參照標準,還是以航天英雄楊利偉為參照標準?這將給大學生的職業選擇產生很大的影響,只有對問題形成了正確的參照框架,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

            3、培養正確的價值觀。預期理論揭示了人們對于損失具有天然的敏感性,那什么是損失呢?不同的價值觀具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看重個人經濟的因素,有的則把個人利益和國家需要結合起來考慮。來自河南的一項調查發現,68.3%的大學生認為擇業的首要因素是“經濟收人”,只有2%的大學生認為是“社會貢獻”。該研究還表明,現在的大學生非常強調自我價值,重視個人發展。被調查的大學生中90%認為上大學的目的是為了“自我發展”和“多掙錢報答父母”,只有3.04%的大學生認為“個人追求應該服從國家需要”。顯然,大學生的價值觀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職業決策,如果他們的價值觀是以個人利益為導向,那就必然追求舒適、穩定和高報酬的工作,從而導致畢業生涌向大中城市和熱門行業,而國家急需開發的西部和其他經濟欠發達地區則無法吸引到人才。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就要下功夫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由此可見,大學教育不僅要向學生提供先進的專業知識,還要引導學生了解自身局限性,避免在職業決策中的認知偏差。
         

        更多相關推薦:畢業論文    應屆生求職

        畢業論文范文查看下載      查看的論文開題報告     查閱參考論文提綱

        查閱更多的畢業論文致謝    相關畢業論文格式       查閱更多論文答辯

        【簡析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要避免認知偏差】相關文章:

        簡析大學生合作競爭傾向與社會適應、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12-05

        投資認知偏差行為探究03-28

        簡析職業教育中化學實驗的作用03-06

        簡析優秀大學生的學習之道02-23

        簡析文化營銷06-10

        簡析良好人際關系及職業氛圍的保障11-14

        簡析連帶責任02-28

        簡析成語的哲學意蘊11-26

        簡析大學特色的本質03-28

        • 相關推薦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