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大學新生不適應大學生活產生情緒困擾的成因
[論文關鍵詞] 大學新生 適應 情緒
[論文摘 要] 大學新生入學后,絕大多數會出現對大學、人文環境、學習方式和宿舍集體生活的不適應。對環境和生活的不適應,使大學新生焦慮、壓抑、自卑、迷茫,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大學生正處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轉變期,這一階段特點是:自豪感與自卑感、交往的需要與孤獨感的矛盾沖突共同存在;情緒忽高忽低,容易急劇動蕩的階段,因此當遭遇某種變化或刺激時,就容易出現心理沖突。從中學進入大學,每位新生都面臨著環境的適應問題。如果新生自身與環境變化相脫節,就會出現大學生活適應上的問題,在自我認知、情緒體驗、人際行為等方面出現的一種迷茫、困惑、痛苦的狀態,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不適應學校物理環境而產生的情緒困擾
無論誰面對環境的改變都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大學新生入校以后首先面臨對校園環境、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學校的環境、環境等諸多物理環境的適應,在適應的過程中會帶來各種情緒反應。
1.生活環境的變化,內心易產生焦慮、煩躁的情緒。目前入校的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第一次離開家,以前除學習外,凡事不用操心,衣食住行都由父母包辦,形成了較強的依賴心理。進入大學后,大多數同學都是第一次過集體生活,以前在家里都有自己獨立的空間,現在幾個人共用一個房間;在生活習慣上、人際關系上很難相容,一旦遇到摩擦,就會感到惶惶不安;而且每個同學帶著不同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來到大學,有部分是南方的同學來到北方,生活和飲食方面的顯著差異,常會造成部分學生的環境應激;還有一些同學理財能力欠缺,開支無計劃,不考慮承受能力,購買超出經濟能力的物品,頻繁聚會等,因此時常陷入“經濟危機”,產生危機心理。
2.學習環境的變化,容易出現失落和恐慌等情緒。進入大學以后,大學的學習環境與中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在中學上課,每個班都是固定的教室固定的人,學的課程是固定的科目。而大學則是每一時段的課都要換教室;有小班課有大班課;有單班課有混班課;有基礎課,專業課;有必修課、必選課 還有選修課;每學期開設的課程不同,每門課考試的方式不同,每門課的學分也不同,這些變化會使剛入學的新生摸不著頭腦,產生焦慮的情緒。第二,中學上課,在學校的時間每一節課安排得滿滿的,甚至回家后的時間都被老師的作業擠滿。大學則有大量的“自由時間”。絕大多數新生,不知如何利用這些時間;不知、機房、聽力室、自習室如何使用,往往一個學期就荒廢了,快到期末時內心卻充滿了空虛、失落。第三,在中學從早到晚,從學習到生活,從紀律到心理,大大小小的事班主任一個人全部負責到底。而來到大學以后,班主任很少能看到,宿舍有宿舍管理機構,學生的學籍及思想由學生處及各學院負責學生工作的老師管理,學生的課程和成績由教務處及各學院的教學管理。分散而復雜的管理體系,使很多新生遇到問題以后不知所措,限于慌亂中,使其焦慮難耐。第四,一進入大學,新生立即被各種學生社團包圍。因高考的禁錮,許多學生壓抑多年的興趣愛好噴涌而出,一下就報了兩三個社團,最多有報五六個社團的。這些學生每天晚上忙于個社團的各種活動,沒時間學習。表面上過的忙忙碌碌,內心卻無比的空虛和失落?斓狡谀⿻r,才發現自己欠下了那么多學習帳,馬上面臨期末考試,陷于恐慌之中。
二、不適應學校人文環境而引起的情緒困擾
大學新生帶著各自的心理烙印進入大學,入校以后馬上面臨著許多人生的新問題。新的環境中位居何處?我將往哪里去?這一系列的新問題,使一部分同學在新的競爭中立即面臨挫折情境,如處理不當,會引發各方面的心理沖突。
1.高考的失利、專業選擇的失誤,使部分學生情緒低落,感到前途渺茫。我國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小升初要上重點中學,中考要上示范高中,高考要上重點大學。使那些在高考中沒有發揮好,與理想的大學或者專業失之交臂學生,形成“名校情結”。還有些學生因為高考志愿是父母報的,專業是父母選擇的,自己并不喜歡。這些學生入校以后對學習提不起精神,對任何活動沒有興趣,內心總是耿耿于懷,自責自怨,精神頹廢,情緒低落,感到前途渺茫。
2.教育體制的重壓,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目前我國現行教育體制,中小學教育只圍繞著高考的指揮棒轉,學生學習只為了應試。高考這一人生階段性的目標,成為了許多學生的人生的終極目標。進入大學這個目標已經實現了,絕大多生不知該往哪里走,不知自己該去做什么。失去了奮斗目標,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容易出現了徘徊和迷茫心理。更有些學生經過高考的激烈競爭,感到筋疲力盡,在飽嘗了成功喜悅的同時,認為進入大學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以補償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因此在大學里消極、懶惰、混日子。
3.評價體系的變化,在尋找自己的位置中喪失了優越感而沮喪。考上大學的絕大多數學生是中學時的尖子,但到了大學,大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面對新的環境和新的挑戰,原有的優勢和平衡被打破,不少人變成了平庸之輩。喪失優勢地位的同學,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導致自我評價失調,由強烈的自尊心轉變為自卑。
4.不適應大學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的變化,使一些學生很苦悶。剛剛入學的新生仍然習慣于中學“滿堂灌”式的學習方法,習慣于自己的所有的學習都由老師來安排。而來到大學以后,課堂容量大,教師講授提綱挈領,比較抽象概括,需要學生在課下閱讀大量的參考書和參考資料,意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加之大學課余時間比較多,自由度大,表面學習氣氛很輕松,老師不留作業,沒有考試,沒人監督你學習,考試不排名次,但這里絕不是沒有競爭。有些學生剛入大學時,課余的時間不知看什么,上課時間不知聽什么,這讓不少學生感到很吃力、無助、無所適從。
三、不適應集體生活時產生的情緒困擾
在大學新生進入大學以后,不可回避的是對班級和宿舍的集體生活的適應。因為我們任何人都需要感到自己是一個集體中的一員,需要在這個集體中有自己被承認的、確鑿無疑的、不可替代的位置,這就是人的歸屬的需要。而宿舍和班級是大學生的主要生活和學習場所,他們要在這個集體中度過四年。處于青春期的大學新生,如果沒有被同宿舍同班級的同學接納,就會感到不安全,引發各種不良的情緒反應。但是由于班級和宿舍里的同學分別來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他們在思想觀念、價值標準、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往往容易發生沖突。具體表現為:
1.地域不同,生活習慣的差異,導致人際關系的不協調。中學時的集體生活很單一,同學關系簡單。大學生的組成比高中要復雜,不同地區、不同信仰和的學生走到一起,難以很快建立起兄弟姐妹般的深厚情誼。另外,班級和宿舍里的同學分別來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他們在思想觀念、價值標準、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往往容易發生沖突。還有些同學在知識、才藝、人際關系、家庭背景乃至身體容貌等方面認為不如別人,特別是來自、山區和貧困家庭的學生,有強烈的自卑感,常常沉默寡言、內向孤僻,遠離集體。
2.青春期的心理特點。新生初來乍到,彼此陌生,青春期又有“閉鎖性”的心理特點,自我保護意識較強,同學之間交往較謹慎,在班里不愿意暴露太多,不愿意主動接近別人。所以許多學生感覺來到大學以后人際關系冷漠,不像中學同學那么開放好接觸,更感嘆知己難求。
3.獨生子女成長中的缺陷,很難適應集體生活。新生中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一個人在家里生活習慣了,在集體中不能容忍其他同學的一些小毛病,自己不能吃一點虧。許多同學不夠寬容,不能理解他人,什么事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不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常常引發紛爭,使自己很難融進集體。例如有些同學追求完美,對自己、對別人都比較苛刻,眼里揉不得沙子。有的同學嫉妒心很強,一旦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就會用言論或行動去攻擊別人,使自己和別人都陷于痛苦中。有的同學比較靦腆、害羞,不能有效表達自己的意愿,不敢和周圍同學說話,會很退縮、不合群。有的同學性格內向,融不到集體中去,集體的活動都不愿參與。有些同學比較逆反,總愛和別人抬杠,以表明自己標新立異,使其他同學很反感。有的同學比較功利,只和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交往,并常常過河拆橋。也會受到周圍人的冷落。
總之,大多數新生面對新的校園、新的教學風格和學習方式、新的人際氛圍和生活,都會出現“心理不適”,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是每位新生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每個人遇到的問題不同,適應的時間長短不同,適應的程度不同。一般的情況下,三個月后就會度過適應期。如果一個學期過后, 適應的某類問題還困擾著你,就要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盡快適應大學的環境,擺脫復興情緒的困擾。
參考文獻:
[1]郭淑華:大學新生適應的實踐與探索.中國輕工教育,2006年03期
[2]汪國琴: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徑的探索.思想理論教育,2005年11期
[3]馬 燕:大一新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應對策略.科技信息(學術版),2008年20期
[4]尤世紅:大學新生適應期心理問題及應對措施.和田師范專科學校校報,2007年第6期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談大學新生不適應大學生活產生情緒困擾的成因】相關文章:
談當前體育社會學研究的問題與成因08-08
少數民族大學新生學習不適應問題探究論文05-06
探討心理畸變的產生談幼兒的思想教育08-02
關于高職新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探討08-09
談幼兒美術教學中兒童審美情緒的培養06-09
談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情緒與情感06-09
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及其防治論析08-27
大學生活感悟論文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