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小學美術教育創新思維培養作用
論文關鍵詞:小學 美術 創新思維
論文摘 要:小學美術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美術教學的目的是:“通過美術教學,向學生傳授淺顯的美術基礎知識和簡單的造型技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愛國主義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形象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可見,開發小學生的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能力是教師的職責,美術學科是培養發展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學科,并且要把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
一、將擴散思維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
發散思維又叫輻散思維、發散思維、求異思維,是根據已有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從多方面尋求多樣性答案的一種展開性思維方式,與聚合思維相對應。那如何將擴散思維融入小學美術教育?由于前面分析了小學生不同時期各自不同的特征,所以不同時期應該正確運用不同的思維訓練方式。如針對低學年(一、二年級)學生無拘無束、好奇、想象力豐富的特點可以在美術課堂中結合擴散思維訓練。
比如:首先找出這班學生以前的作品并表揚他們畫畫得好,很聰明,以此來提高他們的課堂情緒,然后布置作業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后問:“看到這個圈你能想到什么?把你想到的畫出來,誰想到越多畫得越好,誰就是這個班里最聰明的孩子”。結果這堂美術課學生非常積極,從他們交給我的作業中,我看到了太陽、地球、螺帽、杯蓋、眼睛、戒指孔、數字0、字母O……其中許多答案甚至讓人不得不驚嘆小孩子的想象力讓我這個成年人汗顏,還有許多學生第二天來找我給我看他們昨天回家后畫的作業……這堂美術課讓低年級學生充分地展開了自己的想象力同時為了更好地完成作業還嘗試去觀察身邊的事物,他們所學到的東西也不是僅僅一堂美術技能課所能比擬的了的。
二、構建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情景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因此,作為教育者應多給學生提供這種探究的機會,構建起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情景,并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將激勵他們不斷地去探索,從而走上成功之路。為此,教師要從如下方面做起:
1.創設開放的學習與探究的氛圍
創設的前提是自由。沒有自由,就沒有想象,沒有大膽的假設。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心情舒暢,精神飽滿的情況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動處于積極狀態,容易產生思想的火花。為此,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有趣、富有創新精神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接納、支持學生的興趣和發展,消除學生心中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而是一種娛樂,從而進入最佳學習狀態,這樣才有利于做出大膽的設想,萌發創新性思維。學生在這種民主、溫馨、和諧、平等的環境下,將非常有利于他們創造意識的培養,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完善其個性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激發認識興趣
興趣是與大腦皮層中最大的興奮中心產生聯系的,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去探索。這就為創造型思維提供了良好的前提。為此,小學美術教師要精心安排教學,從激發興趣著手,使學生的被動情緒轉化為愉快、積極、自覺的情緒。要把學生當成認識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在認識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以興趣作向導,引導學生獨辟蹊徑,從常人的思維中思考、分析,以獲得全新的創造。通過這種方式,可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快樂學習的場所。在興趣高漲時總激發創新思維的火化,這時教師只需輕輕點撥,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會如開閘的洪水源源流出。
美術創新教育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有很多專家學者正在研究或者已經研究過了。筆者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嘗試將創新思維與小學美術教育兩者相結合。結果證明這二者完全可以結合到一起:創新思維的融入使小學美術課程充滿了趣味性,未知性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而美術課堂又給創新思維的培養、創造力的激發創造了操作條件。
參考文獻:
。1]賀志樸,姜敏.藝術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01.
[2]周昌忠.創造心理學.中國青年出版社[M].2003-02.
。3]曾繁仁,高旭東.審美教育新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06.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淺析小學美術教育創新思維培養作用】相關文章:
談談初中美術教育創新思維培養的作用論文02-22
淺析初中數學活動與數學思維的培養11-19
也談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嘗試與培養11-21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12-09
論數學教學與創新思維的培養11-25
淺析創新教育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11-15
語文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11-25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教育理論論文03-22
淺析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12-0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