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提高高校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的研究
論文關鍵詞 高校教師 技術 課程整合
論文摘 要 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來實現教育的最優化?高校教師在應用其過程中必須認識到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就如何科學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從5個方面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現代教育技術的核心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學過程和教與學的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和評價,以實現教育最優化的理論與實踐。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來實現教育的最優化?高校教師在應用其過程中必須認識到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本文就如何科學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1 信息資源建設是物質條件
信息資源的開發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長期任務,是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前提物質條件。其中,硬件建設是教育技術應用的基礎,軟件資源開發是教育技術應用的核心。
1.1 完善硬件建設
目前許多高校都很注重教育技術硬件建設,如校園網、網絡教室、多媒體教室、閱覽室、數字化資源建設設備等已經基本具備。但是,還有一些高校缺乏信息化教學所需的硬件,仍然需要加緊步伐完善硬件建設。由于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迅速,設備更新淘汰較快,在信息化建設中要遵循“依據需求、統籌規劃、實用性、性”的原則,本著為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的宗旨,根據學校的軟件資源、教學的實際需要去,走出“教育技術應用的媒體越先進越高檔越好”的誤區,處理好硬件與軟件資源建設的關系,避免盲目投資,造成硬件資源的浪費。
1.2 豐富軟件資源
教學軟件資源建設主要是素材庫、策略庫、試題庫、多媒體教材、電子文獻、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等的建設。有了豐富的軟件資源,才能真正發揮教育技術的作用,使教育技術的應用不流于形式。在教學軟件資源建設方面可以聯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設,一般可通過以下幾種途徑。
1)鏈接。通過建立校園網,做好網站的建設和維護,將學校的服務器與因特網上大量高水平、高質量以及的教育教學資源網站進行鏈接,直接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共享。
2)自主制作和二次開發。通常由本校學科教師自主或協作完成,而且盡量規范信息資源建設標準化,以更有效地實現校校、校內之間的信息共享。
3)組建軟件開發社團。由經驗豐富、技術強的教師或專業人員開發制作,供所需教師交流、共享。
4)收集。學校設立資源建設小組,根據教學需求,專門負責收集市場上的優秀軟件資源。
5)要加大將紙質信息電子化的力度。建立數字、電子閱覽室、虛擬實驗室、數字博物館等,盡可能將大量、寶貴的信息資源有效地實現共享。
6)在課程、教材、資源方面建設精品課程和立體化教材的數字化資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務功能的數字化學習中心,實現精品課程的教案、大綱、習題、實驗、教學文件以及參考資料等教學資源網上開放,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提供免費享用的優質教育資源。
2 現代教育技術同課程教學的有效整合是核心
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指將現代、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某一門課程的具體教學中去,通過對該課程學習過程、學習資源的重新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來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因此,在現代教育技術應用過程中,必須尋求它和傳統教學手段的契合點,從整體上進行現代信息技術同“教師”“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的整合。
2.1 現代信息技術與高校教師的整合
教師的信息素養是整合的關鍵。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僅僅是一個工具,它如何在教學中發揮作用,發揮作用的程度如何,還取決于教師如何對它進行恰當運用。教師只有熟練了信息技術手段和自己本學科的教學規律和特點,了解了傳統教學的優勢和局限,結合先進技術所提供的效能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才能使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達到完全整合。教師的信息素養越高就越容易實現整合,也就越能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因此,傳統教師需要轉變思想,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對自身的挑戰,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更新自己的能力結構,具備基本的教育技術操作技能等。
2.2 優化教學設計,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專業課程的整合
在整合的過程中應該把現代教育技術當做重構課程內容的工具,通過應用新的教學模式諸如合作學習理論、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發現教學理論和問題教學理論等,采用新的教學方法,設計出合理的內容體系,為學習者提供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創新能力的知識、方法與技能。
1)要注重學科教學目標上的整合。應該從大學培養目標的整體角度來考慮教育技術的應用,在把大學培養目標與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充分發展等有機結合的基礎上,使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與學習過程的組織和管理緊密結合起來,即進行傳授學科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與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科情感、正確的學科態度和價值觀的整合以及學習學科概念、原理和觀點與把握、方法和過程的整合。
2)注重學科教學內容以及呈現形式上的整合。根據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具體學科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特點,革新原有課程內容,可進行學科內容與學生生活、當代生活的整合,學科的傳統內容與學科的新觀點、新問題的整合,文本教材與網絡資源、生活資源的整合等,以此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開闊思路。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隨之發生很大變化,將由原來的文本性、線性結構形式變為多媒體化和非線性結構形式。
3)實現教學過程及方法上的整合。在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時,教學信息的流動不再是一個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流動過程,而是變成一個師生之間能夠實現信息互動雙向反饋的過程,教師不再是教學過程的唯一控制者,還可變成學生的引導者和幫助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再只采用單一的“呈現式教學法”,而采用多種“發現式教學法”,如嘗試探究發現性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學習、混合學習等多種綜合性的教學方式。教師應正確認識和運用現代媒體,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不要為技術而技術,把它作為代替教師講課和板書的工具,使文字教材電子化,把教師和學生的“人際關系”變成教師——機器——學生的“人機關系”,教學效果肯定不好。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將其有機結合,使課堂有生機,使教學有質量。
4)在整合的基礎上,制訂一個與之相配套的動態、持續的教學評價體系。傳統的教學評價中存在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能力的缺陷,在新的教學評價模式中,不僅重視學習結果的評價,更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將不再以對信息的復制能力作為主要的評價標準,而是以學生對信息資料的收集、分類和處理能力為依據,考查他們對問題情景的理解、分析、假設和驗證等能力的發展狀況。
2.3 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環境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教學環境的整合就是要建設良好的信息化教學環境,選擇合適的教學應用平臺,使信息技術真正地為教學服務。建設包括Internet接入、多媒體網絡教學、數字化圖書館、衛星遠程教育等數字化、網絡化教學設施、設備、器材等方面的信息技術環境,能夠讓教師實現網上備課、科研、多媒體教學、考試、作業批改、學生評估等;讓學生實現網上的個性化、自助式、協同化學習,實現網上課件點播、做作業、復習和考試等?傊,能夠建立一個信息資源同教學的研究、應用緊密結合起來的形式多樣化、載體現代化的校園環境。
3 強化教師校本培訓是關鍵
這是技術應用的關鍵。教師對教育技術的認識、理解和應用程度決定其是否能充分發揮效力,所以必須加強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除了教育技術專業畢業的教師,大多數教師沒有受到過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缺乏利用技術來開展學習、教學和研究,將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因此,各高校應該把培訓工作制度化,引導教師積極參與,切實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水平。
培訓應結合本學校的軟硬件條件,切實有效地進行。筆者認為在培訓工作中切忌過分強調教育技術的重要性,以培養教育技術專家的標準來要求。教師的職責是教學,想使所有的教師都成為專家是不現實的,只要能夠熟練地使用常用的技術,突出實用即可。因此,應該注意:1)在教育技術培訓內容的安排上,應該遵循需求性、實踐性、動態性原則,即培訓內容要根據教學工作及實際需要和教師自身素質欠缺的具體情況來設置;2)堅持理論結合實踐,即培訓內容既有理論方面的知識,又有實踐方面的知識,在培訓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3)培訓應注重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學習,可采用“傳、幫、帶”的方式和技能競賽、作品展示評比的方式加強教師教育技術水平的相互提高;4)內容增加實踐性教學、突出實訓;5)培訓內容應隨信息技術的推陳出新而靈活動態地設置,根據形勢的變化而適時調整,以保證教育技術培訓與時俱進。
由于高校教師處于不同的專業領域,擁有不同的起點水平,信息化應用環境也不盡相同,因此不能用相同的標準要求教師掌握所有培訓內容,衡量其信息化應用績效,而應該由教師個體針對自身教學需求選擇相應的培訓內容,可以開設普及班和提高班來滿足教師需要。學校各級領導要對新技術采取積極支持的態度,創造條件為教師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實踐和培訓新技術提供足夠的時間和資金支持。
4 展開激勵機制是推動力
現代教育技術要深入到學科、課堂、實驗室,真正被廣大教師接受還有一個較長的過程,不僅需要硬件、軟件等方面的支持,還需要政策導向和激勵措施。學校者應從調動廣大教師學習應用教育技術的積極性出發,合理有效地開展運用各種激勵機制。
4.1 激勵教師積極參與校本資源開發
由于各高校專業性質的較大差異性,課程資源、教學軟件不能完全適用于本校教師的教學需求。因此,學?梢酝ㄟ^獎勵、大比武等方式激勵教師積極參與校本資源的開發。實際上,只有教師積極參與,資源建設才有源頭活水。與此同時,既鼓動教師的熱情,又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意識和技能。
4.2 完善考評、獎勵制度
只要完善各項校內考核評比和獎勵制度,就能鼓勵教師應用教育技術,積極參加培訓學習,有效克服教師對學習和應用教育技術無所謂的態度,激活教師的學習動機。學?梢猿鲑Y提供教師到外校參觀學習和交流經驗技術的機會;對在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實踐中取得成就或發表論文的教師給予獎勵;開展教學課件評比;在職稱評定制度中,可以將教師參加培訓考核的成績或教學實踐中應用教育技術取得的成績作為教師晉升職稱的一個條件,以引起全體教師的高度重視;年終考評、教學質量考核把教師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作為重要條件之一;對在教學中積極大膽采用新技術新手段的教師和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研究、開發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績的教師給予政策和物質上的獎勵,從而有效地激發教師學習和應用的積極性。
5 教師教育技術素質的自身完善是前提
教師教育技術綜合素質的提高是有效應用教育技術的前提。因此,高校教師需要自覺地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技術素質,完善教學綜合能力結構。
5.1 運用先進的現代教育思想、教學實踐
教師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過程中必須要有先進的科學理論作指導,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將會事倍而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對信息化教育影響較大、較直接的現代教育思想主要是6種現代教育觀:素質教育觀、終身教育觀、雙主體教育觀、創新教育觀、情商為主教育觀、四大支柱教育觀。對信息化教育影響較大、較直接的現代教育理論主要是4種教學理論:贊可夫的發展教學理論、布魯納的結構—發現教學理論、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以及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兼顧各種理論的合理成分,根據教學對象、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媒體等多種變量,靈活運用理論并指導實踐。
5.2 加強交流與知識共享
由于高校教師所教課程的多樣性,教育技術在學科教學中應用差異較大,難以提出統一要求,教師之間教學交流與合作、資源共享的難度較大。各個學科專業的教師在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方面都各有所長,但由于學科專業的屏障,無法進行交流和共享,從而失去相互學習、交流的機會,教師各自的技能和特長無法得到提升。因此,高校教師應該突破這種限制,各學科專業以及同專業教師之間加強思想、經驗的交流與知識共享。可通過“傳、幫、帶”以及學科帶頭人的指導培養、教師課堂大比武、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比賽等活動的開展,促進教師間的交流與互助,提高教師教育技術能力。
5.3 努力開展教學研究
教學實踐活動是呈現新問題、發現新規律的重要過程,也是嘗試新方法、創造新理論的過程。盡管教育技術理論為現代教育提供了原則和方法,但在實際教學中,舊的理論也許會落后于實踐活動。因此,教師不僅是教育的實踐者,還是教育規律的發現者和研究者,應該做到及時發現新問題、新規律,不斷進行教學研究,為新理論的誕生提供依據,為自己教學能力的提高提供幫助。
5.4 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終身學習
作為培養人才的高校教師必須具有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結構不斷完善的意識,才能成為一名適應教育信息化的高素質教師。因此,教師可以運用技術支持終身學習,來促進個人專業發展。通過信息技術,利用網絡獲取知識是教師終身學習的重要途徑。
5.5 不斷進行評價和反思
評價和反思是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高校教師只有不斷地對自己的工作及能力進行評價和反思,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其中的不足,經驗,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水平;并能以開放的心態接受新思想、新技術,在反思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同信息化社會與時俱進。
6 小結
現代教育技術是提高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動現代化的重要方面。當今,提高高校教師教育技術水平,是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高等學校的發展呈現出國際性、綜合性、多樣性的特點,以及推進教育信息化和高校教師發展的專業化、職業化,要求教師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具備較強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完善的知能結構。教育技術水平的提高是教師能力素質不斷提高的重要推動力,教師對教育技術認識、理解、應用程度決定教育技術是否能發揮效力,F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不僅僅在于簡單的媒體應用,還需轉變教育觀念,根據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對教學進行系統設計,完成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等。
參考文獻
[1]南國農.信息化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趙國棟.論現代教學技術的應用與高等教育現代化[J].電化教育研究,2000(8):3-7
[3]祝智庭.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江.信息化時代高校教師教育技術意識的培養[J].現代教育技術,2007,17(2):88-90
[5]劉芳.論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與教師專業化發展[J].教育與職業,2007(11):69-71
[6]孔惠潔.走出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誤區[J].電化教育研究,2002(6):18-20
[7]趙玉.現代教育技術促進信息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J].中國電化教育,2007(7):21-24
【淺談提高高校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的研究】相關文章:
淺談基于知識的網格技術應用研究11-20
淺談如何提高學生英語寫作能力11-20
淺談如何提高英語聽力能力12-04
淺談怎樣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02-24
淺談強化學生專業能力提高學生就業能力11-15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07-0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