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廣西水彩畫的融合與發展
摘要:本文著眼于水彩畫在廣西的發展趨勢,進而分析當代水彩畫的發展方向。借由此次畫展,提出自己對當今水彩畫本體語言方面存在的問題,給予淺析。對于日后廣西水彩畫的融合與發展來說,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關鍵詞:水彩;北海;桂林
水彩畫展在桂林舉辦的次數不多,多以油畫和國畫為主。而此展目的是為了促進廣西水彩畫的發展和城市間,水彩畫的互動。
北海地處沿海,碧海藍天,給予北海人民以海為家,以船為生的生存環境,畫展中許多畫家都用畫筆描述著北海的生活,他們的題材多選擇有漁船、鐵錨、魚、漁網、漁民、教堂……這些與當地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有的是寫生,有的是創作。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生動而真實的北海,也為打造“ 北部灣畫風”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
桂林處于廣西北部,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譽。但是同樣在廣西,地域特色都很明顯,桂林的美在于它的青山秀水,無數的畫家都愿意到漓江去,用水墨,或油畫或水彩的方式表現漓江的日出日落,及煙雨朦朧的景象。江和水代表了桂林特有的地域風景特色,畫展中桂林的水彩畫家用水和色,勾勒出了一幅一幅關于桂林樹、江、山、水的秀麗景色。
現代水彩發端于英國,于18世紀后期成為獨立的畫種。水彩畫在中國發展歷史不過百年,是舶來的畫種之一。由于北海、桂林在地理環境、人文環境上的差異,使得水彩在題材、表現手法、理念上有所不同。隨著時代的發展,水彩畫面臨許多困境,那就是如何保持本體語言,也就是畫種的獨特性。就此次畫展,展開自己對水彩在借鑒和融合其他畫種方面的探討。
一、當代視覺語境下廣西水彩畫的發展
廣西美協副主席蔡道東說:北海“大海畫派”與桂林“大山畫派”、南寧“大地畫派”在廣西美術界已呈三足鼎立之勢。他希望把北海建設成為全國水彩畫基地,讓北海的水彩畫走出廣西,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在大的時代背景下,北海水彩也受整個大環境的影響,要做到“和”而“不同”。
當代水彩畫大致的發展方向是:一方面,水彩畫家在水彩技法上有的放矢,有的傾向于寫實,繼承傳統西方水彩畫畫法,客觀真實地反映繪畫主體;有的傾向于唯美表現創作主體,創作出情緒和獨特的個體樣式。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促使水彩畫更具多元化、商業化方向發展,水彩畫家的作品有的張揚個性,有的順應時代需要。如肖暢恒的《鐵錨》、《祥和漁家》;蔡群徽《有序的風景-南方》;王可大的《林中》;李嘉林的《記憶中的卵石》;蔡道東的《漁燈燦燦》、《港灣》等。
二、求新求異卻脫離了水彩畫的本體語言
。ㄒ唬┻^分強調畫面效果
1、一味追求“奇”和“異”的視覺效果
只為畫面第一眼奪人的效果,色彩上,運用鮮艷、明度、純度高的顏色,發布畫面,看似奪人眼球,塊面與塊面的對比很強烈,但卻缺乏內容,過分強調和追求形式美。第一眼感覺畫面很搶眼,但深入咀嚼下去卻食之無味。另外受現代設計元素的影響,畫家在表現現代題材的時候,繪畫并不是用以抒情和達意的,而只是需求畫面的“奇”和“異”帶來的刺激和沖動。畫面主體變得不那么“實在”,反而“虛幻”和難以捉摸了。并且為達到畫面的效果,采用了非水彩材料技法,而此舉帶來的效果是我們要慎重考慮的。
效果好在展覽中的操作可行性,勢必影響水彩的發展,這種視覺形式代替了感動與沉思。
2、過分的逼真寫實
在各類展覽中,我們可以見到一些,用水彩畫的過分逼真和寫實的作品。很難以區分一張照片和一幅畫有任何的差別。阿恩海姆在《視覺思維》中說:“每一幅畫都是一種陳述,繪畫不是呈示出物體本身,而是對物體的一系列說明和陳述——一副繪畫,如果不能形象地陳述有關的問題和主張,它就是無用的、不可理解的和模糊的,這樣的繪畫還不如一張白紙。”
當看到這類作品的時候,可以感嘆作者對于客觀事物真實的把握,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作者是在炫耀其扎實的基本功,也可以認為作者是不動腦筋的“畫匠”,不懂得提煉現實生活中的美,反映在作品中的“美”,是那么的直白而不加修飾。
發生于作者內心的情感和激情,才能創作出打動人心的作品。
。ǘ┊嬅嬷袚诫s多種材料
水彩畫在500多年的發展、變革中,促使水彩語言更加豐富。由于水彩作為一種獨立畫種的存在,深深受著其他畫種的影響。于是其他畫種所運用的材料、工具就不自覺地滲入到水彩畫的寫生和創作中。傳統的水彩畫紙已經不能滿足畫家對于藝術美的追求,拓展到對于其他畫種表現繪畫工具上的嘗試。比如更多畫家選擇卡紙、宣紙、皮紙、新聞紙,乃至畫布和木板。
當代的水彩畫借鑒和融合了其他畫種的材料,輔助材料的加入也豐富了水彩畫對于題材的創作,包括:松節油、膠水、立德粉、色粉、食鹽、丙烯、蛋黃、沙粒、乳白膠、墨水等。
在對水彩畫的本體語言缺少研究的情況下,結合“中國畫”、“油畫”、“版畫”等畫種思維來理解水彩語言,必然會創作出“中國畫味”、“油味”、“版味”的水彩畫。
因此好好研究各種材料在繪畫中的表現,就不會出現水彩繪畫語言界限的模糊化。
三、創作中需要挖掘水彩畫的本體語言
語言是為創作服務的,掌握繪畫語言,不僅可以創作出豐富的畫面效果,也可以傳達出作者通過作品創作出豐富的畫面效果,也可以傳達出作者通過作品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對水彩本體語言的探索和挖掘,再加上自己對美的獨特理解,能運用到水彩畫創作中。然而我們不能脫離水彩畫的本體語言,盲目地進行探索和挖掘。
對于本體語言的把握至少需要理解水彩語言的基本要素。包括材料上,以透明水彩為顏料,水彩紙作基底,以水調和;技法上以水調色,以紙底白色代替白顏料塑造畫面;審美上以西畫審美追求為基本原則。肖暢恒的作品《鐵錨無聲》糅合了多種水彩畫技法,以現代構成組織畫面,講究線面穿插和節奏,具象與抽象結合,突出主體,虛化背景。色彩鮮艷、明亮,色調清新明快,所追求的是一種意境美。水的流動性與色彩的碰撞、交融必然導致偶然性的發生。偶然性的產生也為創作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著名水彩畫家王維新將速寫之線引入到水彩中,正如他所說“形隨線至,線賦予形神的格調”。
四、 結語
廣西北海、桂林兩城市間的交流,給兩地水彩畫家帶來更多表現機會,也為展示廣西特有的地域特色創造了條件。石濤的“筆墨當隨時代”,更順應了時代主題。繪畫作品如果脫離時代特色和時代精神,僅局限于畫家自我的思維中,那作品缺乏生動和美感。大自然賦予我們獨一無二的視角享受,我們也應當回饋于自然的美麗。用水彩的方式來表現廣西的美是再好不過的選擇。無論采用西畫還是國畫來表現現代生活題材,都要與時代相融合,堅持獨立發展。在創作過程中,不是把水彩當作兼容包并的大雜燴,無論是哪個畫種的材料、技法、理念都套用到水彩中。雖然畫面效果好,可是卻能導致水彩畫迷失,以至于該畫種的消亡。當然其他畫種是可以借鑒到水彩的創作中的,但是“度”還是需要畫家們去把握,材料的選擇性越多,把握不好,更是自我的迷失。
廣西需要打造地方水彩畫品牌,通過水彩的途徑宣傳廣西是非常好的舉措,但是還要掌握傳統水彩表現體系和文化精神,從中國深厚的文化傳統中汲取精髓,將民族文化優秀成果和時代精神自覺地融入到水彩畫審美追求中,體現廣西的民族性。同時要以畫家的個人風格為載體,強調作者個性的表現。面對同一題材,畫家視角、技術、審美的不同,創作出的作品也就有高有低。將個性融入到寫生和創作中,才得以體現廣西水彩畫的獨特性。
參考文獻:
[1]袁振藻著.中國水彩畫史[M].上海畫報出版社,2000.
[2]陳心懋著.綜合繪畫——材料與媒介[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淺談廣西水彩畫的融合與發展】相關文章:
淺談水彩畫“即興”創作的影響12-09
淺談美術課堂上的水彩畫寫生12-10
水彩畫語言在水彩教學中的發展概述12-06
淺談創業教育與管理工作的融合12-11
淺談茶道思想與高校德育教育的融合02-21
淺談網絡保險發展論文05-27
淺談學前游戲與兒童發展12-07
淺談檔案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之融合11-15
談圖書營銷與電子商務的融合與發展03-2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