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定量到定性:論網絡調查的人文轉向
[論文摘要] 網絡調查分為網上定量研究和網上定性研究兩種。國內互聯網的發展現狀使得網上定量研究具有先天的不足。網絡調查從定量向定性的轉向,不僅必要而且可行。這種轉向并不是要將定量研究從網絡調查中排除出去,而是要表明,基于國內互聯網的發展現狀,定性視角下的網絡調查理應在所有的網絡調查中占據主導地位。而互聯網的未來發展狀況也將直接影響網絡調查的應用。
[論文關鍵詞] 網絡調查;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案例研究
近十多年來,伴隨著國內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與網絡相關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通過CNKI搜索可以發現,以網絡為主題的文獻已達數十萬篇之多。互聯網研究正成為當下一門受人追捧的“顯學”。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一“顯學”在相當程度上僅是因為網絡問題的受熱所致,還遠未成為有深厚學理支撐的“顯學”。整體而言,互聯網研究還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與其顯赫的學術地位存在較大反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研究方法上的不足。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對互聯網研究方法進行反思。
網絡調查是互聯網研究方法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互聯網研究中使用較多的一種方法,對其進行反思,將有利于推動當前的互聯網研究。網絡調查這一概念在不同文獻中有著不同的指代,在對其反思之前,有必要對網絡調查的范疇作一個簡要的界定。從廣義上來說,網絡調查包括兩大類:一類是以互聯網為手段進行的調查,包括網上定量研究方法和網上定性研究方法。另一類則是測量互聯網使用情況的調查,它又可分為以網站為中心的測量、以用戶為中心的測量和以廣告為中心的測量。在本文中,我們采用第一種界定,即網絡調查是以互聯網為手段進行的調查,包括網上定量研究方法和網上定性研究方法。
一、網上定量研究方法的限度
對定量視角下的網絡調查,一個較為妥當的表述是:“研究者利用互聯網向特定對象發送調查問卷,同時也通過互聯網將被調查者填答好的問卷回收的調查方法”即借助互聯網進行問卷調查。網上定量研究方法的核心要義在于通過抽樣然后對該樣本進行調查并以此去推斷總體的情況。在這里,能否抽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就成為了網上定量研究的關鍵所在。那么,基于互聯網的網絡調查又能否做到這一點呢?
在另一篇文章中,根據互聯網在網絡調查中的作用,筆者曾將網絡調查分為實名網絡調查和匿名網絡調查。在實名網絡調查中,調查者清楚地了解被調查者的總體概況及被調查者的某些社會屬性,網絡主要起到傳輸的作用。它的典型做法是:首先了解和掌握總體情況;設計抽樣方案,抽取樣本;通過互聯網將問卷傳送至被調查者手中;被調查者回答完畢后,再通過互聯網將問卷傳回;調查者對獲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在這里,互聯網的作用是傳輸問卷。其實,研究者還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如郵局郵寄等來實現,只是與互聯網相比,可能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費用,但兩者之間并無本質上的區別。而對匿名網絡調查而言,網絡的作用不僅僅是傳送問卷,同時它也把一群未知者聚集起來,能讓調查者較為容易地找到調查對象。但是,調查者對被調查者的總體情況并不了解,對被調查者的某些社會屬性也并不清楚;蛘哒f,相對于調查者而言,被調查者是匿名的。例如,將調查問卷掛在某個網站上,等待被調查者來回答。至于誰會上網、誰會打開問卷、誰又會填寫,調查者事先并不知道。
在對網絡調查作出如上區分之后,接下來再對其使用限度進行分析。先看實名網絡調查。從理論上說,實名網絡調查可以做到基于概率抽樣原則,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樣本,通過網絡將問卷發送至被調查者手中,然后再通過網絡回收問卷。這也是實名網絡調查的最大優點所在。但在實踐當中,受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要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有時甚至無法實現。界定總體、設計抽樣方案、抽取樣本,這些步驟與傳統的社會調查并無二致。當我們試圖將問卷通過互聯網傳遞到被調查者手中時,問題開始顯現:每一個被調查者都上網嗎?他們的上網頻率如何?對于上網者,又如何獲知他們有效的網絡聯系方式?其中,第一個問題最為重要,它直接關系到樣本是否具有代表性,進而關系到實名網絡調查的可行性。而根據最新發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1年6月底,我國網民總數為4.85億,互聯網普及率為36.2%,男女網民比為55.1∶44.9,10到39歲之間的網民占總網民數的80%,城鎮網民占73%。這一組數據透露出的信息是:我國仍有63.8%的人被排除在互聯網之外,上網者以城鎮中青年男性居多。這就意味著,實名網絡調查只能在占我國總人口36.2%的國民當中進行,且還要充分考慮到網民的年齡、性別、地域因素。其后果就是,實名網絡調查的適用范圍受到很大限制,只適宜在某些特定的群體如大學教師或是特定范圍之內如單位內部進行。超出這個范圍,被抽取的樣本中就會有很多無法通過網絡回答,進而影響有效樣本的數量和結構,最終破壞樣本的代表性,導致無法根據樣本的情況去推斷總體。至于上網頻率和有效網絡聯系方式的獲得,也都有可能對樣本的代表性造成影響,但影響力不如第一點大。
至于匿名網絡調查,其典型做法則是將事先設計好的問卷鏈接在某網站上,當網民瀏覽該網站時,調查問卷自動彈出或者是網民能在網站顯著位置輕易找到該鏈接。網民在線回答完畢并保存之后,資料則自動匯總至預定的數據文件中。匿名網絡調查的問題是,調查時誰會瀏覽該網站,誰會打開該鏈接,誰又會接受調查,這些都不能確定。這與概率抽樣中根據抽樣設計,主動查找被調查者的做法恰好相反,它是被動等待被調查者“愿者上鉤”。由此,就形成了匿名網絡調查的最大局限——抽樣的非隨機性。這一局限是對抽樣調查的極大傷害,因為它所導致的最嚴重后果是樣本不能很好地反映總體,缺乏代表性。由此,基于匿名網絡調查所得出的結論也就難以令人信服。
概而言之,網上定量研究方法的一個核心要義是基于概率抽樣原則抽取樣本,然后據此推斷總體。而我們的分析表明,實名網絡調查雖從本質上可以滿足這一點,但受制于我國互聯網的發展現狀,在實踐中卻很難實現,它只適用于某些特定的群體或范圍。匿名網絡調查由于其先天的缺陷,即當運用調查結果推斷整個人群這個總體時,誤差較大,且難以估計,而使其適用性更為有限。
二、從定量到定性:網絡調查的人文轉向
鑒于定量視角下的網絡調查存在上述諸多目前難以或無法克服的缺陷,為更好地促進互聯網研究,從方法的角度而言,需要轉換和豐富研究視角,即將網上定性研究方法作為互聯網研究的主要方法。接下來,本文對網絡調查從定量研究向定性研究的轉向將從兩個層面上展開:一是轉向的必要性,二是轉向的可行性。
網絡調查從定量向定性的轉向,其必要性體現在:一方面,正如前文所分析,基于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定量視角下的網絡調查存在難以克服的弊端,其作用和適用范圍都極為有限。當然,這并不是要否認定量視角下網絡調查的作用,也不是要排斥這一方法在互聯網研究中的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作為兩種不同取向的研究方法,它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對同一事物進行研究,兩者之間本身并不存在優劣之分。問題僅僅是哪種方法更適合用來解決當前的問題。實質上,“社會調查研究,在方法層面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之間的關系”。定量研究的優點本在于通過概率抽樣的方法獲取樣本,然后通過對樣本的分析去推斷總體。然而,我們的分析表明,就目前狀況下,即便是這一點,網上定量研究通常也很難得以保證。因此,我們有必要將更多的目光投向另一種研究方法:網上定性研究。另一方面,當前國內對定性研究還存在某些誤區,這種誤區也同樣反映在對互聯網的研究上。為更好地推動國內互聯網研究,有必要對網上定性研究重新進行考量。定性研究方法是指“由訪問、觀察、案例研究等多種方法組成,原始資料包括場地筆記、訪談記錄、對話、照片、錄音和備忘錄等,目的在于描述、解釋事物、事件、現象、人物并更好地理解所研究問題的研究方法”。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定性研究方法都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歷程。在國外,早期的定性研究方法在實證主義占主導的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曾長期受到冷落。在國內,中國社會科學直到上世紀80年代還處于一個補課階段。而經過之后幾十年的發展,量化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模式中占據主導地位。定性研究長期滯后于定量研究的現狀使得人們今天仍對定性研究存在不少誤區。誤區之一是將思辨和定性研究等同起來;谶@種認識,導致人們誤認為定性研究是一項很簡單的事情,早已在社會科學中使用了。其實,思辨屬于哲學范疇,定性研究雖也有其哲學根源,但兩者并非一回事。誤區之二是將理論研究和定性研究等同起來。理論和定性研究方法雖都同為理解社會的工具,且好的理論可以更有效地指導恰當使用研究方法,其中包括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定性研究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理論的形成,但理論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對社會的一種抽象、系統的認識,而定性研究方法則是一種手段、一種技術。遺憾的是,以往對定性研究認識誤區也同樣存在于互聯網研究之中。因為面對基于互聯網基礎上崛起的網絡社會,一個通常的做法就是將網下的研究方式直接運用于網上。而這種誤區的存在也在側面提示了網上定性研究的必要,因為許多人曾經認為的“定性研究”并不是真正的定性研究。因此,有必要重新認識這種方法在互聯網研究中的應用。
在論及了網絡調查從定量向定性轉向的必要性之后,接下來將分析網上定性研究的可能。定性研究從屬于人文主義的自然范式!皬难芯康倪壿嬤^程看,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它在本質上是一個歸納的過程,即從特殊情景中歸納出一般的結論”。在互聯網中,定性視角下的網絡調查又是如何實現這一點的呢?一方面,互聯網是通過特定的技術將原本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單個電腦及電腦背后的人鏈接了起來;ヂ摼W的這種架構方式,使得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超時空性。無論你是近在咫尺還是遠在天涯,也無論是否約好同一時間交流,只要通過互聯網,彼此之間都可以以在線或離線的方式進行交流。(2)可匿名性。在互聯網中,你可以顯露出現實社會中的身份,也可以用一串串的虛假符號作為替身。隱藏在這些面具背后,脫離了現實身份的制約,人們反而能更加隨心所欲,暢所欲言。(3)可記錄性。以往的交流信息均可被自動存儲下來,并作為日后繼續交流和研究的參考。除這三點之外,互聯網還具有其他一些特征如去等級性等。另一方面,基于互聯網的上述特征,定性視角下的網絡調查可采用的方法有:訪談、觀察、案例分析等。網絡訪談可以通過QQ、電子郵件等網絡工具實現。由于互聯網的超時空性,網絡訪談還具有低成本的特征;網絡匿名的存在,使得某些現實社會中不愿參與的被試改變主意,愿意在網絡中接受訪談。有研究者通過電子郵件、OICQ和聊天室等工具,利用訪談的方式對大學生同性戀者進行了研究。觀察分參與觀察和非參與觀察。在參與觀察中,研究者扮演參與者和研究者雙重角色。在互聯網中,身體是非在場的,人們只是以符號作為自己的替身,使得研究者得以和被觀察者保持適當的心理和空間距離。例如,在聊天室、網絡游戲、QQ群聊天中都可以實現參與觀察。對于非參與觀察而言,研究者是置身于被觀察者之外的,他們在網絡中不發言,只需注意看、聽等。這在網絡中就是常說的“潛水者”。而這樣的旁觀在很多時候不太容易引起被觀察者的注意,也就不會輕易地因為觀察者的加入而導致“現場”的破壞。基于此,從事網上定性研究是可行的。
三、網上定性研究方法的再分析:以案例研究為例
前面的論述表明,網絡調查從定量向定性的轉向不僅必要而且可行。接下來,我們將以“適合對現實中某一復雜和具體的問題進行深入和全面的考察”的“一種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為例,進一步分析網上定性研究的優點、面臨的考驗及可能的解決方案、實施的步驟等,其目的旨在對網上定性研究方法作更深入的闡釋。
將案例研究運用于互聯網研究,具有兩個顯著優點:(1)資料收集方便;ヂ摼W的可記錄性使得研究者能便捷地收集到與以往發生的案例相關的資料;互聯網的超時空性使得這種資料的收集方式成本低、效率高;互聯網的可匿名性還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人們在現實社會中的顧慮,更能敞開心扉接受訪談。在互聯網中收集相關案例,可以采用參與觀察、訪談、帖子分析等方法。(2)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網絡行為的深層動因。善于發掘事物的深層次特征,本就是定性研究的特長,這對案例研究而言也不例外。以網絡侵犯行為為例,網絡和侵犯行為這兩點決定了這一研究不適合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但是,面對互聯網中發生的各種侵犯行為,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它們的生成原因呢?筆者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收集互聯網中發生的一些較為典型的案例,對其進行歸納分析,發現了幾種不同類型的網絡侵犯行為,且這些侵犯行為的發生與互聯網的結構、網民的社會心理、引爆侵犯行為的事件等因素密切相關。在此基礎上,構建出一個分析網絡侵犯行為生成機制的解釋框架。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對網絡侵犯行為的生成動因就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將案例研究運用于互聯網研究,也面臨著如下幾方面的考驗:(1)如何將基于個案的研究成果推廣到更大的群體中去。由于案例的選擇并非采用隨機抽樣,且案例研究的邏輯是歸納而非演繹,因而不能簡單地將個案研究成果推廣到更大的群體中。要彌補這一缺陷,有兩種方法可以采用:一是采用多案例相互驗證和比較。“單個案例通常能說明某方面的問題,但用來搭建知識結構的框架是遠遠不夠的。多案例研究法能使案例研究更全面、更有說服力,能提高案例研究的有效性”。二是強調案例研究的深度,“通過認同而達到推廣”,而不是簡單停留在描述層次。(2)如何評估研究的效度;ヂ摼W可匿名性的存在,既有利于人們敞開心扉,也為人們增添了一個用于偽裝的面具。通過互聯網特別是訪談所收集的案例資料,如何辨別它們是真實有效的呢?要對案例的效度進行檢驗,通常的做法是:常識判斷、案例敘述的內在邏輯判斷、查找其他資料進行佐證。(3)如何克服研究者的個人偏見。從案例的選擇到案例的分析,案例研究都與研究者的個人素養緊密相關。研究者如何能做到在案例的選擇和分析時,是基于研究問題本身而不摻雜過多個人的情感甚至偏見呢?
互聯網中的案例研究并非隨心所欲,而必須遵循一定的程序:(1)建立理論假設。對于理論在案例研究中的作用,羅伯特·K·殷明確指出:“正確運用理論有助于劃定案例研究的邊界,得出最有效的設計,而且對以后歸納結論也是必要的!保2)收集案例資料?梢圆捎糜^察、訪談、帖子分析等方法。(3)對案例進行分析。(4)形成報告。
四、結 語
沒有互聯網的誕生和日漸普及,也就沒有“網絡調查”這一行為。因而,對網絡調查的分析不應也不能脫離對現有互聯網屬性的討論。
當前國內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定量視角下的網絡調查具有先天的局限。同時,也使得網絡調查從定量向定性轉向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并不是要將定量研究從網絡調查中排除。這種轉向旨在表明,基于國內互聯網的發展,定性視角下的網絡調查理應在所有網絡調查中占據主導地位。案例研究則是這一背景下值得推薦的一種適用于互聯網研究的質性研究方法。
同時也應注意,我們所有的討論都基于國內互聯網的發展現狀,但互聯網并不會因為我們的討論而停止前進的步伐。如果將來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率足夠高甚至是全民參與,網絡的屬性發生某些根本性的變化(如實名上網),人們樂于參與網絡互動,這些變化必然會對網絡調查產生重要影響,屆時我們還需對網絡調查的使用狀況再作評判。
上一頁 [1] [2]
【從定量到定性:論網絡調查的人文轉向】相關文章:
論高職院校人文社科成果評價原則11-26
論人文素質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12-03
論高職院校體育課的人文化11-25
論網絡論壇的傳播屬性11-21
論現代圖書館建設的人文藝術03-03
試析翻譯學文化轉向下的翻譯網絡自主學習03-04
論高校網絡道德建設01-18
網絡文學論參考文學11-21
論校園網絡建設與應用11-2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