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歸真話閱讀
興沖沖地結束了現代文閱讀專題復習,本以為該講的都講到了,該總結的規律也總結的非常全面,學生的閱讀水平該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等到檢測題交上來,大吃一驚,不但沒有提升,反而退步非常大。學生只記住了老師總結的所謂規律,而不去具體分析文章內容,結果事與愿違,失分嚴重。例如有一篇現代文的題目是“云中誰寄錦書來”,圍繞題目設置了問題:“文章以李清照的詩句為題,有何妙處?”學生的答案基本都是“統領全文”“設置懸念”“交代文章中心”“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等等形式的東西,而很少涉及文章的內容。稍好一點的能答出“引用詩句,耐人尋味”,與答案大相徑庭。
老師苦苦總結,學生費盡心思地記憶,結果事與愿違。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如此呢?苦苦思索之后,我明白了,我們的做法已經大大違背了語文教學的規律。語文不同于數理化,套上公式就可以解答。內容決定形式,不理解內容,只追求形式,只能是舍本逐末。閱讀不能急功近利,而要返璞歸真,從讀懂入手。于是及時調整思路,引導學生分析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收效顯著,F與大家交流一下。
一、以本為本,讀懂乃閱讀之根。
閱讀理解的對象是整篇的文章,而考查時命題的對象卻絕大部分是文段。因此,老師在訓練過程中,始終要把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總體理解(如是散文,還包括整個身心的投入和感情的共鳴)與句、段的理解分析緊密結合起來,要謹防學生出現一拿到題目便“目無全文”,肢解文章,拋開主旨、不瞻前顧后的毛病,要反復揭示并讓學生掌握“字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規律。那么,如何才叫讀懂呢?學生在讀完文本后,應明確兩點:a.文章寫了什么(即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或抒發了什么感情?b.如何寫的?(即布局謀篇、組織材料、所用手法等)
1、縱觀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讀一篇文章如果沒有著眼于全篇的目光,沒有整體把握的意識,其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益。因此,閱讀效率的提高取決于對文章內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確把握。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著眼于文章的整體,注意理清內部的相互關系,從宏觀上居高臨下地駕馭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內涵。如08年湖北高考題《霧》,可通過了解作者的感情脈絡來確定文章主旨。作者先寫“不喜歡霧”,再寫“開始喜歡、欣賞霧”最后寫由霧引發理性思考。明確了內部關系,主題就會自然顯現。其次還要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后的注釋等,特別要瀏覽一下后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測文章的主旨,明確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這樣解題就心中有數了。例如:08年廣東高考題《河的第三岸》,讀完后學生一般都不明白文章的主旨,但看了最后一個題“有人說河的第三岸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它象征著父親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就自然明白了本文的主題。
2、理清脈絡 劃分層次。
高考現代文語段有時直接考查考生對文章層次脈絡的把握,有時不直接從這方面去設題,但是無論解答什么問題,之前有了對文章這一“竹”的內在依據的了解,解答也就勢如破竹了。 例如(08年江西高考題《朦朧的敬慕》),讀完之后可設置以下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文本:題目是《朦朧的敬慕》,文章主要是寫的對誰產生的敬慕之情?為何說是朦朧的?兩個問題解決了,主旨自然就出來了。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先總寫作者對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中間部分分寫為魯迅守靈的所見所感及回憶幼時瞻仰孫中山先生遺體時的所見所感以及對自己的深遠影響;最后點出文章主旨。結構明晰了之后,可進一步引導:作者明明寫自己對魯迅先生的敬慕之情,為何要回憶關于瞻仰孫中山先生遺體時的所見所感?討論后就明確了本文在組織材料方面的特點。相應的練習題就會迎刃而解。
一篇散文它的情感始終貫穿全文,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間流溢出他的或喜、或憂、或悲、或思的情感,通過這情感傾向的宣泄表達出文章的主旨。在答題過程中通過對散文情感的體味把握文章的主旨也就不容人忽視,在高考中這種題目也屢有出現。因此,需得學會在閱讀過程中由體味作者的情感進而準確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 滲透必要的基礎知識,助理解一臂之力。
文章讀懂了,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因為現在的高考題還會考到一些有關手法、語言、文體特征方面的題型,所以適當的滲透有關基礎知識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前面提到的《朦朧的敬慕》,就要趁此機會講透什么是襯托中的“正襯”,還可進一步就08年全國題《馬纓花》講明“反襯”。并比較二者的區別,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理解和鑒賞文章。
另外,現在高考要涉及到實用類文體,而學生對這一塊知識相對陌生,尤其涉及到文體方面的知識,這就要求老師在做到相應的練習時,及時加以補充,而不是為了做題而做題。比如,(08年廣東)《絕妙的錯誤》第二題考到科普文的語言,那就要總結出科普文的語言特點:具備一般說明文的特點——準確嚴謹;同時為了普及,還兼有形象生動、生動活潑、多用修辭等特點。講到傳記,就要講到傳記的基本特點——真實性和文學性的結合。講清這些知識,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而且遇到類似的題,也會得心應手。同時,可以指導學生在重視各種文體的基礎上發展各自的偏愛,以求在某一類作品的閱讀理解水平上“長驅直入”達到一定程度,自然會在“橫”的方面舉一反三。
談到這里,有的老師可能會說,說來說去,這不又回到總結規律方法上去了。其實,這跟單純的總結規律,有著本質的區別。無論何種文體,都要先了解有關文體知識,如散文的“形散神聚”,小說的三要素,新聞的一般結構等等。如此,方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教法與學法各有自己的內在規律和外在形式,評估檢測也有自己的內在規律和外在形式,我們不能一味地為了迎合“考法”去改變教法和學法,甚或就是為了“考”而教與學,這樣不但不能從根本上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而且考試也將吃大虧。教好了,學好了,才能從根本上保證“考”好。只有“返樸”方能尋到真諦,獲得收益。
【返璞歸真話閱讀】相關文章:
返璞歸真,高效課堂12-12
提高閱讀興趣 優化閱讀教學03-04
妙用閱讀策略 搞好課外閱讀12-09
在閱讀實踐中提高閱讀能力11-20
談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閱讀技能訓練12-04
引進英文報刊閱讀,促進英語閱讀教學12-03
定語從句的閱讀功能12-02
- 相關推薦